-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續斷編:金克木述生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06241
- 條形碼:9787521206241 ; 978-7-5212-062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續斷編:金克木述生平 本書特色
求學經歷,人世滄桑,一己而折射時代波瀾、歷史變遷 身不由己,翔而后集,如何于不同環境中完善自我
續斷編:金克木述生平 內容簡介
金克木先生乃一代大家,其學根基深厚,其識遠見卓越,其文深入淺出,其人生波瀾跌宕,其作品豐贍廣博。我們邀請三位近年備受矚目的青年作家、學者以主題立意,精選其相關散文、隨筆,編就三冊并撰寫長文,以便于讀者依循路徑,領略各自奧妙。《續斷編——金克木述生平》由張定浩編選,分小學生、少年時、十年燈、善知識四輯,并收錄其自我訪問一篇,可謂八十八年人生,一冊寫照傳神。
續斷編:金克木述生平 目錄
前言 張定浩/001
一、小學生(1912~1925)
學說話 003
學讀書 007
世紀兒 011
人之初 016
何處是家鄉 028
描紅 040
七歲成人 045
長嫂為母 050
天雨花 054
家塾 062
小學校長 068
國文教員 071
圖畫教員 074
大小研究系 077
二、少年時(1925~1936)
塾師 083
井中警鐘 086
風雪友情 089
游學生涯 101
大學生 116
少年漂泊者 119
一板三眼 132
家庭大學 146
課堂巡禮 157
歲寒三友 174
數學難題 187
視學 203
一點經歷,一點希望 206
送指路人 210
學英文 216
文丐生涯 227
譯匠天緣 231
三、十年燈(1936~1946)
1936年春,杭州,新詩 237
遙寄莫愁湖 241
少年徐遲 244
挨炸記 246
坤伶 252
忘了的名人 255
由石刻引起的交誼——紀念向達先生 258
希望者 263
未完成的下海曲 266
梵竺因緣——《梵竺廬集》自序 280
四十三年前…… 285
“漢學”三博士 288
德里一比丘 293
父與子 298
四、善知識(1946~2000)
珞珈山下四人行 307
陳寅恪遺札后記 313
記“說瓜” 319
三笑記 322
廢品 325
教師應考 328
保險朋友 332
風義兼師友 353
百年投影:1898~1997 357
末班車 368
告別辭 374
自撰火化銘 379
附錄 如是我聞——訪金克木教授 381
續斷編:金克木述生平 節選
越過艱險道路而結成的和平友誼 布和竹杖的故事 在公元前一百多年,我國漢朝時候,有個著名旅行家叫張騫。他做了當時皇帝漢武帝的使者,到中亞細亞一帶去。路上走了十幾年,*后到了當時叫做“大夏”的地方(現在阿富汗的境內)。他回國以后作了一個報告,提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他說,他在“大夏”看到了四川的布和用竹子做的手杖,很覺奇怪,就打聽這些東西是從什么地方來的。當地人告訴他,這是從南方一個大國來的。那個大國名叫“身毒”(古代念做“捐毒”)。張騫認為四川的貨物既然能運到南方的大國去,這個國家必定是在中國的西南方,而且中國西南部一定有一條道路通到那兒。布和竹杖能從四川到“身毒”,又從“身毒”運到“大夏”,一定是有商人經過那條路。照這樣看來,從中國到西方的外國去,除了他自己走的“西域”(其中包括現在的新疆)一條路以外,還有西南一條道路。因此他建議派人試探走這條新路到“身毒”去,然后從那兒到“大夏”。漢武帝聽了張騫的話,就派人到西南去。歷史上記載說,這一次使者由四川分四路出發,到了云南,沒有打通這條到“大夏”去的道路。不過這是指政府所派的人當時沒有走通,運輸布、竹杖和其他商品的人民是還在繼續走那條道路的。 這個大國“身毒”就是印度。張騫的報告和后來漢朝使者到印度的事是中印關系的*古的可靠的歷史記載。這段故事記在我國偉大的歷史書《史記》里。 印度有一部很大的古書叫做《摩訶婆羅多》,是一部很長的史詩。里面提到“支那”的馬,“支那”的兵,等等。還有一部很長的史詩叫《羅摩衍那》,其中也提到“支那”。又有一部講法律、政治、風俗習慣的書叫《摩奴法典》,那里面列舉外國人時也說到“支那人”。佛經里列舉六十四種書時也提到“支那國書”。“支那”就是印度人稱中國的名字。不過這些書的年代不能確定。書雖然是公元以前的,可是書里有很多后來加入的成分。我們無法斷定這些提到中國的詩句,是公元前還是公元后寫進去的。因此,我們只能說,我國《史記》里記的張騫的話是中國和印度來往的*早的記錄。 當然,中國*早接觸到的“身毒”可能只是印度的北部,而印度古書所說的“支那”也可能只指喜馬拉雅山以北的地區,只指中國的西南部分。印度上古時期的文化中心在它的西北部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的名字本來是“信度”(也記作“新頭”“辛頭”“新陶”),在印度以外的人就用這個名字稱呼印度。“身毒”這個名字也是“信度”的譯音。至于叫中國做“支那”,一般人推測這是我國秦朝的“秦”的譯音(西方人多半也這樣叫中國)。中國和印度人民開始來往可以上溯到秦漢時代(公元前一二百年),算到現在已經有兩千多年了。 物質文化的交流 在上古時期,國家和國家或部族和部族的來往都是從戰爭和交換物品開始的。中國人民跟印度人民一開始就是由彼此交換物品成為朋友,卻沒有發生戰爭。這是很可珍貴的友誼。可是兩國之間,在來往的初期,除了前面說過的四川布和竹杖以外,還交換過什么東西呢?這一方面的歷史記載很缺。 中國有很多東西是從“西域”(新疆和中亞細亞)傳到內地的。這里面包括了印度的出產。但是史書上往往不加分別。 從印度古代的物品名稱可以看出有些東西是從中國去的。 絲綢是我國特產,很早就發明出來了。印度也產絲綢,但古代往往叫絲織品做“中國布”“中國衣”。旗子也叫“支那”,大概因為是綢子做的。絲的生產是從中國傳到印度去的,這一點已經有學者考證了;不過,什么時候,從什么道路,怎樣傳去的,這些問題,因為史料缺乏,還沒有確定。 鋼,在古印度語言中也叫做“中國出產”,很可能煉鋼術也是從中國傳到印度去的。 有一種樟腦在古印度叫做“中國樟腦”,可見與我國有關系。 鉛,古印度也叫做“支那”,就是中國。還有個名字叫“中國板子”,又叫“中國鉛”。 印度古文中把一種線,一種布,叫“支那”。 一種谷物,我國的黍或稷,在印度古文中也叫“支那”。 梨樹在印度有個名字叫“中國王子”。據說中國在公元一世紀時曾送過桃樹和梨樹到印度去。 “支那”在古印度也是一種鹿或羚羊的名字。 瓷器是我國的著名出產,印度北方話把瓷器叫做“中國泥土”。 紙是我國的重要發明。有人考證我國的紙曾經傳入印度。但是印度古代不用紙,書是刻在樹葉子上面的,所以不能肯定從前印度人民利用過中國紙并且學會了造紙術。 砂糖,照中國《新唐書》記載說,制造方法是從印度學來的;可是現在印度人把白糖叫做“中國的”。是不是這里面有“交流”的痕跡呢? 還有花生在現在印度北部有個通俗名字叫“中國的杏仁”。這個名字又是怎樣來的呢? 從上面所列舉的看來,在印度名字上帶著中國字樣的東西都使人猜測到是中國傳到印度去的。好像我們的“胡椒”等名字上帶著“胡”字表示是外來的一樣。當然,單靠名字不能證明就是中國出產,也許同音的字的來源不同,有的本來意義不是指中國。可是有些名字的確指出兩國之間的關系(例如絲綢)。同時我們可以想到,還有許多東西的交流,既沒有記載,也沒有在名字上加上出產地名的“商標”。兩國之間的物資交流,一經開始就會不斷地擴大,生產技術方面的互相學習也會隨著發展。可是古代歷史家常常忽略了這些平常的人民的來往,不作記錄。我們現在所能夠提出來考證和推測的不過是其中的極少的幾件罷了。
續斷編:金克木述生平 作者簡介
金克木 (1912—2000),祖籍安徽壽縣,1912年生于江西。1930年至北平,1935年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員,1938年至香港任《立報》國際新聞編輯,1939年執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學和湖南大學。1941年至印度加爾各答中文報紙《印度日報》任編輯,1943年于佛教圣地鹿野苑鉆研印度古典。1946年回國,任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1948年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教授。著有《印度文化論集》《比較文化論集》《舊學新知集》《蝸角古今談》《孔乙已外傳》《風燭灰》等,譯作有《通俗天文學》《印度古詩選》《古代印度文藝理論文選》《摩訶婆羅多插話選》等。 張定浩 1970年代生于安徽,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現居上海。著有文集《既見君子:過去時代的詩與人》《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詩》《愛欲與哀矜》《孟子讀法》,詩集《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等。
- >
莉莉和章魚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