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色彩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49102
- 條形碼:9787559649102 ; 978-7-5596-4910-2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影色彩學 本書特色
《夢》《罪惡之城》《發條橙》等經典影片在色彩運用上有何獨到之處?
身處彩色片時代,為什么諾蘭、斯皮爾伯格、昆汀、科恩兄弟等頂級導演依然會對黑白影像情有獨鐘?
張藝謀電影的色彩運用有什么特別的象征意義?
庫布里克電影的空間造型風格與色彩運用之間有何關聯?
……
這本《電影色彩學》,帶我們追本溯源,認識色彩、讀懂色彩。 ◎ 全面深入的色彩教程
經中傳、北電等高校十余年教學檢驗,從歷史、文化淵源,到具體的色彩構成和感知,一本書融貫影視和繪畫色彩理論。社會學、心理學、物理學、化學……多學科視角,立體式梳理,破譯色彩密碼,解鎖用色新姿勢。
◎ 經典佳片,配圖詳解
甄選大量片例,結合圖表數據,對癥下藥,精解色彩諸多特性,如《夢》的色彩對比、《罪惡之城》的黑白影調處理、《英雄》的色彩象征體系、《情書》的冷暖色系運用、《春去春又來》對色彩的主題式書寫和寫意表達等。
◎ 全彩呈現,還原用色經典
105g太空梭啞粉紙全彩印刷,400余幅精美劇照、名畫、配色示意圖、后期調色效果圖等,細膩呈現色彩張力。
◎ 精細修訂,從文字、插圖到設計、版式全面升級
電影色彩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認識色彩: 三原色的歷史與文化 ; 色彩物理學 ; 色彩生理學 ; 色彩心理學 ; 色彩構成: 色彩對比與和諧 ; 電影色彩特性 ; 電影色調及色彩構成 ; 電影色彩的象征 —— 以張藝謀電影作品為例 ; 彩色片時代的黑白影像運用等。
電影色彩學 目錄
初版序言 顧長衛
**章 認識色彩:三原色的歷史與文化
1.1 紅色
1.1.1 身世:紅色是*初的顏色
1.1.2 中國文化:古人尚紅
1.1.3 歷史故事:紅色魔力
昂貴、奢侈的紅色
為“紅色”而戰
1.1.4 文化與象征
紅色與女性
紅色與愛情
禁止的色彩
1.1.5 繪畫和影視紅色運用舉例
揚·凡·艾克
馬蒂斯
《紅色沙漠》
《紅色小提琴》
《紅色禁戀》
《情迷高跟鞋》
《紅氣球》
《紅》
1.2 藍色
1.2.1 身世:*晚被命名的顏色之一
1.2.2 藍色的有趣故事
德語里“喝醉”和“藍色”為同一個詞
戰爭:茜草與菘草,菘藍與靛藍,人造與天然
1.2.3 文化與象征
天空之藍:遙遠而高貴
象征之藍:忠誠、渴望
女權之藍:藍色襪子俱樂部
政治之藍:理性、包容
負面之藍:冷漠而憂傷
青出于藍
1.2.4 繪畫和電影里的藍色舉例
畢加索的藍色時期
東山魁夷的青
“北野藍”
《藍》
1.3 黃色
1.3.1 古代以及東方的至高無上
1.3.2 西方的淪落和背叛
1.3.3 正面之金色與反面之黃色
1.3.4 繪畫之黃與金
凡·高:阿爾的陽光和圣雷米的麥田
提香的金色
克里姆特的金色時代
1.3.5 電影之黃與金
《黃土地》
《末代皇帝》
《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
第二章 色彩物理學
2.1 光與色
2.1.1 光是什么
2.1.2 光 譜
2.1.3 單色光與復色光
2.1.4 光源色
光源
光源色
色溫
2.1.5物體色
2.2白色與黑色:光的全部反射和全部吸收
2.2.1白色:光譜的總和
歷史
東方傳統
宗教與地域文化
黑色:對光的否定
歷史
邪惡的黑色
美好的黑色
黑與白
道家色彩觀與中國文人畫
黑與白:對立中共存亡
2.3 光線造型:明暗對比運用
2.3.1 卡拉瓦喬之“酒窖光線法”
2.3.2 倫勃朗:紫金色的黑暗
2.3.3 《紫蝴蝶》的大光比:殉道者的前景,命運的戲劇性
第三章 色彩生理學
3.1 視覺的生理基礎
3.2 色彩與視覺適應
3.2.1 錐體細胞和桿體細胞,明視覺和暗視覺
3.2.2 視覺適應
明適應與暗適應
色彩的恒定性
色彩的適應性
3.2.3 色彩的錯視與幻覺
視覺后像
同時對比
3.3 色彩與視知覺
3.3.1 冷暖感
3.3.2 脹縮感
3.3.3 進退感
3.3.4 輕重感
3.3.5 動靜感
3.4 電影色彩實例:《暖》的冷暖對比
第四章 色彩心理學
4.1 色彩感覺和心理
4.2 色彩的表情與象征
4.2.1 紅色
物理根據
生理、心理效果
表情與象征意義
紅色地帶
4.2.2 粉紅
物理根據
生理、心理效果
表情與象征意義
粉色地帶
4.2.3 藍色
物理根據
生理、心理效果
表情與象征意義
藍色地帶
4.2.4 綠色
物理根據
生理、心理效果
表情與象征意義
綠色地帶
4.2.5 黃色
物理根據
生理、心理效果
表情與象征意義
黃色地帶
4.2.6 橙色
物理根據
生理、心理效果
表情與象征意義
橙色地帶
4.2.7 紫色
物理根據
生理、心理效果
表情與象征意義
紫色地帶
4.2.8 灰色
物理根據
生理、心理效果
表情與象征意義
4.3 共感覺
4.3.1 視覺與聽覺、嗅覺的相互作用
色彩與聽覺
色彩與味覺、嗅覺
4.3.2 色與物與形“共振”
4.3.3 五色與五行
4.4 電影《青木瓜之味》的色彩象征
第五章 色彩構成:色彩對比與和諧
5.1 色彩三屬性與色彩分類
5.1.1 色彩三屬性:色相、明度、飽和度
色相
明度
飽和度
5.1.2 色彩分類:原色、間色、復色
5.2 色彩對比
5.2.1 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
色相對比類型
色相對比舉例
5.2.2 明度對比
明度對比
明度對比舉例
5.2.3 飽和度對比
飽和度對比
飽和度對比舉例
5.2.4 冷暖對比
5.2.5 補色對比
補色對比
補色對比舉例
5.2.6 面積(包括形狀、位置)對比
面積對比
面積對比舉例
5.3 色彩調和與和諧
5.3.1 色彩調和的規律方法
單一色相的調和
鄰近色的調和
對比色的調和
色調關系的調和
5.3.2 藝術家的和諧研究
“神”的和諧:拉斐爾
“野獸”的和諧:馬蒂斯
5.3.4 色彩感覺與色彩理論
5.5 黑澤明《夢》的色彩對比分析
**夢:狐貍娶親
第二夢:桃源
第三夢:暴風雪
第五夢:凡·高
第六章 電影色彩特性
6.1 電影色彩和電影材料的歷史沿革
6.2 電影色彩特性
6.2.1 客觀性
6.2.2 技術性
6.2.3 運動性和時間性
6.2.4 相繼對比性
6.2.5 視聽聯覺性
6.3 電影色彩的構成分析:以《弗里達》為例
6.3.1 繪畫表達:痛苦而堅韌的詩意
6.3.2 電影表達:對比絢麗、濃墨重彩
色彩·氣氛
色彩·主題
色彩·人物
色彩·節奏
色彩·構圖
主觀色彩·客觀色彩
第七章 電影色調及色彩構成
7.1 電影色調及劃分
7.1.1 按色相分:藍調子、綠調子、紅調子等
7.1.2 按色彩明度分:亮調子和暗調子
7.1.3 按色彩飽和度分:濃調子和淡調子
7.1.4 按色性分:暖調和冷調
7.1.5 按心理因素分:客觀色調和主觀色調
場景主觀色彩
表達劇中人物的主觀色彩感受
情緒主觀色彩的運用
7.2 電影色調的立體構成
7.2.1 場景色彩構成:一種色調貫穿一個場景
《芬妮和亞歷山大》
7.2.2 段落色彩結構:色調貫穿段落,色彩參與劇作
7.2.3 整體色調:根據主題,一種色調貫穿整部影片
整體色調
《藍》色彩構成分析
7.3 電影色調的構成方法
7.3.1 拍攝前
總體立意
局部場景、空間設計
重點場景、重點色的設計以及色彩草圖
7.3.2 拍攝中
選擇控制
調整控制
7.3.3 拍攝后
洗印加工處理
傳統光學調色
數字技術電腦調色
7.4 《兩個人的芭蕾》攝影闡述與色彩分析
7.4.1 整體風格:藍灰基調
7.4.2 有光,就有舞臺
7.4.3 紅色溫暖象征符號
紅綢帶: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紅旗袍:母親心中的美夢
第八章 電影色彩的象征——以張藝謀電影作品為例
8.1 象征,一個被廣義化的概念梳理
8.1.1 漢語“象征”溯源
8.1.2 西方“象征”概念梳理
8.1.3 本章的“象征”觀點
8.2 電影色彩的象征
8.2.1 電影色彩象征的**次實驗
8.2.2 電影色彩的象征及分類
8.3 電影色彩的獨立象征: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例
8.3.1 色彩+人:人物服裝或化妝象征
8.3.2 色彩+物(道具):色彩象征符號
8.3.3 《大紅燈籠高高掛》人物服裝色彩分析
8.3.4 紅燈籠:既是色彩符號也是色彩儀式
性愛符號
觀看工具
點燈與封燈:特權的享受與剝奪(地位的象征)
謊言的代表
殺人工具
瘋狂或新生
8.3.5 象征符號小結
8.4 電影色彩的局部象征:以《英雄》為例
8.5 文體層面的整體象征:以《紅高粱》為例
8.5.1 色彩線索
8.5.2 色彩儀式,以張藝謀的“火”為例
第九章 彩色片時代的黑白影像運用
9.1 黑白影像在彩色片中的視覺心理基礎
9.1.1 黑白影像的視覺特征
黑色
白色
灰色
9.1.2 黑白影像的視覺心理特征
黑白彩色轉換以免視覺疲勞
黑白影像與記憶心理
9.2 彩色片時代黑白影像的創作規律
9.2.1 黑白影像片段
人物內心投射
時空轉換
9.2.2 黑白影像中的彩色元素
突出彩色元素意義
強化視覺效果
9.2.3 全黑白影片
9.3 彩色片時代黑白影像實現的技術手段
9.3.1 拍攝膠片的選擇
9.3.2 布光技巧
9.3.3 夜景曝光控制
9.3.4 濾鏡使用
9.3.5 高清設備使用
9.3.6 各拍攝部門的配合
9.3.7 數字中間片
9.3.8 數字置景
9.3.9 洗印放映
9.4 關于黑白影像的其他問題
9.4.1 黑白影像的市場
9.4.2 黑白影像對暴力元素的處理
9.4.3 制作黑白影片的成本
彩色負片
數字中間片
數字技術
第十章 電影作者的色彩之路
10.1 風格化的作者電影
10.1.1 風格化
10.1.2 作者電影
10.2 庫布里克的空間色彩造型風格
10.2.1 大色塊構筑封閉空間
10.2.2 相同空間,雙重色彩對比
黃與藍:欲望與恐懼
色彩道具:金色面具
10.2.3 空間重復、內容逆轉、色彩對比
破壞的紅色
黃色的報復
10.3 從鋒利到平和:金基德的色彩之路
10.3.1 《春去春又來》:綠色水墨,禪意滿目
春之新綠
夏之濃綠與深藍
秋之紅色惡果
冬之白色雕刻時光
又一春:又見新綠
10.3.2 《海岸線》:海岸之濱,綠紅之間
綠之極端壓迫
紅之瘋狂出口
曲終人散心不散
10.3.3 《弓》:離不開的地獄是天堂
紅與綠:相互對比又相互依賴
“他者”的加入—短暫的藍色陣線聯盟
離不開又回來:綠色喚回紅色
算命儀式:四原色的對抗
婚禮的紅、藍、白儀式
10.4 格林納威:玩弄蝸牛,放飛蝴蝶
10.4.1 色彩三聯畫:《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
10.4.2 繪畫與電影:《繪圖師的合約》
10.4.3 我書故我在:《枕邊書》
三個色彩時空
黑白童年
彩色的《枕草子》
彩色香港
黑白與彩色、聽覺與視覺的縱橫交織
畫中畫與平面蒙太奇
出版后記
展開全部
電影色彩學 作者簡介
李力,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電影學博士、作家、電影編劇。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攝影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曾獲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特等獎、一等獎。主要編劇作品有《夏天,有風吹過》《都市童話》《旗》《旗袍套上燕尾服》,曾獲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影片、最佳兒童影片提名獎。著作有《眾妙:閱讀電影之美》《萬物有色:電影色彩語言》《鏡頭在說話》(合著)、《經典電影影像分析》(合著)等,譯著有《拍攝最美大自然》。
梁明,第五代導演、攝影師、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影協電影攝影委員會會長、中國影視攝影師學會副會長。電影作品有《兩個人的芭蕾》(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誰主沉浮》(電影金鹿獎最佳攝影獎)、《旗》(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提名)、《黑樓孤魂》《都市童話》《夏天,有風吹過》《老師別哭》等。著作有《影視攝影藝術學》《鏡頭在說話》(合著)、《經典電影影像分析》(合著)。譯著有《電影和電視制作》《開拍之前:故事板的藝術》《高清電影攝影》《故事片創作完全手冊》(合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