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唐詩聲律九宮格與吟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164086
- 條形碼:9787536164086 ; 978-7-5361-640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詩聲律九宮格與吟唱 內容簡介
本書分八講, 內容包括: 緒論 ; 節律、韻律、聲律、聲律九宮算 ; 詩句組聯的矩陣聚類 ; 唐詩句聯篇結構體系圖 ; 聲律九宮格圖譜說 ; 分明二四, 辨用一三等。
唐詩聲律九宮格與吟唱 目錄
序一 唐詩聲律格式組合聚類與調諧應用研究的新篇章
序二 唐詩聲律研究的奇葩
自序
前言 成才漫道計如何模塑思維當問詩
**講 緒 論
1.1 漢字三位一體形音義,同文共構詩與歌
1.2 詩的國度,歌即是詩,詩即是歌
1.3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魂、歷史魄
1.4 觀文化成,以文化人
1.5 傳統文化傳播不能缺失格律詩與吟唱
第二講 節律、韻律、聲律
2.1 詩歌格律三要素:節律、韻律和聲律
2.1.1 漢語聲調的音樂性聲學特征
2.1.2 言比成詩,聲比成音,韻諧節奏,律和歌詠
2.2 節律:節奏、音步和節拍
2.2.1 節奏是詩、樂、舞的共同命脈
2.2.2 音步是詩歌的節奏單位
2.2.3 奇數字詩歌詠唱偶數節拍是常態
2.2.4 五、七言詩符合信息(7±2)腦科學*佳記憶原理
2.2.5 二言詩的節律
2.2.6 三言詩的節律
2.2.7 四言詩的節律
2.2.8 五言古詩的節律
2.2.9 五言和七言近體詩的節律
2.3 韻律:韻部和韻母
2.3.1 原始歌謠已具韻律
2.3.2 《詩經》的用韻:上古音韻部
2.3.3 唐宋律絕、律詩的用韻:平水韻
2.3.4 元代北曲雜劇的中原音韻和明清戲曲的十三轍
2.3.5 現代新詩韻:《詩韻新編》十八韻
2.4 聲律:聲調、平仄
2.4.1 聲律是不同聲調的文字排比次序的格式與組合規則
2.4.2 《詩經》每章別韻:上古詩歌的腳韻兼行平仄律
2.4.3 聲調的自然交互律:同聲相隨,異音相順,交互交替
2.4.4 唐代方言四聲輕重調類與廣州話聲調的對照比較
2.4.5 古平上去入四聲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聲對照
2.4.6 古平上去入四聲字組——廣州話注音
2.4.7 古平上去入四聲與普通話四聲及廣州話九調對照
2.4.8 古四聲、唐長安八聲與粵客潮州話陰陽調類調值對照
第三講 聲律九宮算
3.1 九宮格簡說
3.2 聲律九宮算
3.2.1 五言詩二叉樹遍歷下的32句自然格式
3.2.2 聲律九宮格譜圖及九宮格數序
3.3 九宮格與詩章中用聲法式
3.3.1 九宮格聲律圖譜與隋代詩章中用聲法式
3.3.2 “詩章中用聲法式”與“九宮格聲律圖譜”的說明
3.3.3 唐詩聲律九宮格圖譜中的律句和拗句
第四講 詩句組聯的矩陣聚類
4.1 五言詩結句成聯的矩陣聚類
4.1.1 五言詩結句成聯的矩陣
4.1.2 五言詩結句成聯矩陣聚類的說明
4.2 押仄聲韻的五言詩詩聯
4.2.1 病犯平頭的仄韻詩詩聯
4.2.2 沒有犯平頭聲病的仄韻詩詩聯
4.2.3 仄韻詩聯在九宮格的組合和聚類
4.3 押平聲韻的五言詩詩聯
4.3.1 病犯平頭的平韻詩詩聯
4.3.2 沒有犯平頭聲病的平韻詩詩聯
4.3.3 平韻詩聯在九宮格的組合和聚類
第五講 唐詩句聯篇結構體系圖
5.1 唐詩句、聯、篇結構體系
5.1.1 唐詩句、聯、篇結構體系的層級
5.1.2 **層級:句式結構
5.1.3 第二層級:聯式結構
5.1.4 第三層級:律絕結構
5.1.5 第四層級:律詩結構
5.2 近體律詩句、聯、篇章的結構體系圖及詩例
5.2.1 從句到聯到絕句到律詩篇章的結構體系圖
5.2.2 從句到聯到絕句到律詩篇章的結構體系詩例圖
第六講 聲律九宮格圖譜說
6.1 押平聲韻的絕句聲律九宮格圖譜凡七
6.1.1 首句a仄起不用韻aB—bA式
6.1.2 首句b平起不用韻bA—aB式
6.1.3 首句A仄起押韻AB—bA式
6.1.4 首句B平起押韻BA—aB式
6.1.5 首句*63平起特拗不用韻*63A-aB式
6.1.6 首句a仄起不用韻第三句特拗aB-*63A式
6.1.7 首句A仄起押韻第3句特拗AB一*63A式
6.2 押平聲韻的律詩九宮格聲律譜圖凡十四
6.2.1 首句不用韻絕句重疊式律詩九宮格聲律譜四圖
6.2.2 首句不用韻絕句跟帶特拗絕句互為上下式聲律譜四圖
6.2.3 首句押韻跟不押韻絕句粘合式聲律九宮格譜六圖
第七講 分明二四,辨用一三
7.1 唐人作詩知正知變,求正容變
7.1.1 劉滔二四異聲、平仄二元的聲律革新
7.1.2 常用的平平仄平仄句式“特拗而律”
7.1.3 **字可平可仄的辨用
7.1.4 第三字可平可仄的辨用
7.1.5 一平四仄和四平一仄句式的辨用與“拗救”的不周延
7.2 首句不用韻bA、aB、*63A詩聯的一三辨用
7.2.1 bA詩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bA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2.2 aB詩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aB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2.3 特拗(*63A)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63A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3 首句人韻AB、BA詩聯的一三辨用
7.3.1 永明聲律故為同韻的“上尾”詩聯
7.3.2 AB詩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AB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3.3 BA詩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BA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4 三平腳在首句不
序二 唐詩聲律研究的奇葩
自序
前言 成才漫道計如何模塑思維當問詩
**講 緒 論
1.1 漢字三位一體形音義,同文共構詩與歌
1.2 詩的國度,歌即是詩,詩即是歌
1.3 詩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魂、歷史魄
1.4 觀文化成,以文化人
1.5 傳統文化傳播不能缺失格律詩與吟唱
第二講 節律、韻律、聲律
2.1 詩歌格律三要素:節律、韻律和聲律
2.1.1 漢語聲調的音樂性聲學特征
2.1.2 言比成詩,聲比成音,韻諧節奏,律和歌詠
2.2 節律:節奏、音步和節拍
2.2.1 節奏是詩、樂、舞的共同命脈
2.2.2 音步是詩歌的節奏單位
2.2.3 奇數字詩歌詠唱偶數節拍是常態
2.2.4 五、七言詩符合信息(7±2)腦科學*佳記憶原理
2.2.5 二言詩的節律
2.2.6 三言詩的節律
2.2.7 四言詩的節律
2.2.8 五言古詩的節律
2.2.9 五言和七言近體詩的節律
2.3 韻律:韻部和韻母
2.3.1 原始歌謠已具韻律
2.3.2 《詩經》的用韻:上古音韻部
2.3.3 唐宋律絕、律詩的用韻:平水韻
2.3.4 元代北曲雜劇的中原音韻和明清戲曲的十三轍
2.3.5 現代新詩韻:《詩韻新編》十八韻
2.4 聲律:聲調、平仄
2.4.1 聲律是不同聲調的文字排比次序的格式與組合規則
2.4.2 《詩經》每章別韻:上古詩歌的腳韻兼行平仄律
2.4.3 聲調的自然交互律:同聲相隨,異音相順,交互交替
2.4.4 唐代方言四聲輕重調類與廣州話聲調的對照比較
2.4.5 古平上去入四聲與普通話陰平、陽平、上、去四聲對照
2.4.6 古平上去入四聲字組——廣州話注音
2.4.7 古平上去入四聲與普通話四聲及廣州話九調對照
2.4.8 古四聲、唐長安八聲與粵客潮州話陰陽調類調值對照
第三講 聲律九宮算
3.1 九宮格簡說
3.2 聲律九宮算
3.2.1 五言詩二叉樹遍歷下的32句自然格式
3.2.2 聲律九宮格譜圖及九宮格數序
3.3 九宮格與詩章中用聲法式
3.3.1 九宮格聲律圖譜與隋代詩章中用聲法式
3.3.2 “詩章中用聲法式”與“九宮格聲律圖譜”的說明
3.3.3 唐詩聲律九宮格圖譜中的律句和拗句
第四講 詩句組聯的矩陣聚類
4.1 五言詩結句成聯的矩陣聚類
4.1.1 五言詩結句成聯的矩陣
4.1.2 五言詩結句成聯矩陣聚類的說明
4.2 押仄聲韻的五言詩詩聯
4.2.1 病犯平頭的仄韻詩詩聯
4.2.2 沒有犯平頭聲病的仄韻詩詩聯
4.2.3 仄韻詩聯在九宮格的組合和聚類
4.3 押平聲韻的五言詩詩聯
4.3.1 病犯平頭的平韻詩詩聯
4.3.2 沒有犯平頭聲病的平韻詩詩聯
4.3.3 平韻詩聯在九宮格的組合和聚類
第五講 唐詩句聯篇結構體系圖
5.1 唐詩句、聯、篇結構體系
5.1.1 唐詩句、聯、篇結構體系的層級
5.1.2 **層級:句式結構
5.1.3 第二層級:聯式結構
5.1.4 第三層級:律絕結構
5.1.5 第四層級:律詩結構
5.2 近體律詩句、聯、篇章的結構體系圖及詩例
5.2.1 從句到聯到絕句到律詩篇章的結構體系圖
5.2.2 從句到聯到絕句到律詩篇章的結構體系詩例圖
第六講 聲律九宮格圖譜說
6.1 押平聲韻的絕句聲律九宮格圖譜凡七
6.1.1 首句a仄起不用韻aB—bA式
6.1.2 首句b平起不用韻bA—aB式
6.1.3 首句A仄起押韻AB—bA式
6.1.4 首句B平起押韻BA—aB式
6.1.5 首句*63平起特拗不用韻*63A-aB式
6.1.6 首句a仄起不用韻第三句特拗aB-*63A式
6.1.7 首句A仄起押韻第3句特拗AB一*63A式
6.2 押平聲韻的律詩九宮格聲律譜圖凡十四
6.2.1 首句不用韻絕句重疊式律詩九宮格聲律譜四圖
6.2.2 首句不用韻絕句跟帶特拗絕句互為上下式聲律譜四圖
6.2.3 首句押韻跟不押韻絕句粘合式聲律九宮格譜六圖
第七講 分明二四,辨用一三
7.1 唐人作詩知正知變,求正容變
7.1.1 劉滔二四異聲、平仄二元的聲律革新
7.1.2 常用的平平仄平仄句式“特拗而律”
7.1.3 **字可平可仄的辨用
7.1.4 第三字可平可仄的辨用
7.1.5 一平四仄和四平一仄句式的辨用與“拗救”的不周延
7.2 首句不用韻bA、aB、*63A詩聯的一三辨用
7.2.1 bA詩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bA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2.2 aB詩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aB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2.3 特拗(*63A)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63A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3 首句人韻AB、BA詩聯的一三辨用
7.3.1 永明聲律故為同韻的“上尾”詩聯
7.3.2 AB詩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AB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3.3 BA詩聯一三辨用的矩陣組合及說明
知識卡片 BA詩聯一三辨用的例詩
7.4 三平腳在首句不
展開全部
唐詩聲律九宮格與吟唱 作者簡介
黃谷甘教授,1948生,廣東佛岡人,武漢大學65級本科生,廈門大學研究生課程進修生。在《中國語文》《方言》等語言學權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廣東省中國語言學會曾任理事,廣東民族學院(今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1996—2006),天河學院副院長(2001—2006),曾獲廣東省教育成果二等獎、“廣東省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等。退休后盡余力于唐詩宋詞格律、粵語吟誦唐詩的研究與推廣。
書友推薦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