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6603
- 條形碼:9787547316603 ; 978-7-5473-1660-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的、涵蓋甚廣的政治理論文集,通過一種廣義的美學方法來探討政治理論。這種方法旨在將政治思想和行動與其相伴隨的感覺、情感和直覺重新結合起來。 ——詹姆斯·塔利,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政治學教授 《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是對當代政治理論*重要發展之一的精彩介紹,其中數篇論文開拓了新的理論領域。 ——莫頓·斯庫曼,美國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教授 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另有一部著作可以與之相提并論,那就是特里·伊格爾頓的《審美意識形態》,但很顯然它們是兩種風格,但有異曲同工之處,讀者們可以比較,我相信對于在深層次上理解當代美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會有收獲。 —— 段吉方,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 內容簡介
本書從政治已經是“原則美學”的前提出發,通過講述世界上一些主要的政治理論家和哲學家對政治思想美學轉向的貢獻,揭示了一系列截然不同的政治問題:現代政治的美學問題,審美轉向。政治思想不僅認識到這些問題在本質上不同于標準的政治問題,還認識到它們需要一種不同的理論化——一種本身就是美學的理論化。作為當代理論爭論的一個簡單解釋,對于任何對美學和政治的跨學科結合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必不可少的讀物。
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 目錄
批判美學與當代藝術批評叢書·總序 / 001
轉向還是回歸
——作為一種美學闡釋傳統的“美學政治學” / 001
致謝 / 001
作者名單 / 001
導 論 轉向與回歸: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
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 / 001
**部分 審美政治、判斷與在世性事物 / 033
**章 “令人欣喜的恐懼”:埃德蒙·伯克與民主革命的美學
杰森·弗蘭克 / 035
第二章 “我們感到了我們的自由”:漢娜·阿倫特思想中的想象與判斷
琳達·M. G. 澤里利 / 072
第三章 阿倫特、美學及“文化的危機”
帕琴·馬克爾 / 115
第二部分 詩學、理論和烏托邦政治 / 151
第四章 法農的去殖民化審美
劉易斯·R. 戈登 / 153
第五章 駛往彼岸的旅途:超越烏托邦的詩學、政治與理論的交叉運動
利亞·哈羅、雷蒙德·科爾斯 / 182
第三部分 接受、再-銘寫、肯定 / 223
第六章 承認與接受:對“我們都是動物的生命”的規范回應形式
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 / 225
第七章 出于對塵世生活的愛: 現代主義與自然主義之間的尼采和溫尼科特
梅麗莎·A. 奧雷 / 258
第八章 “在天空寫下一個名字”: 朗西埃、卡維爾,以及平等銘寫的可能性
阿雷塔·J. 諾弗爾 / 284
第四部分 審美的“看作”、“仿佛”的政治 / 335
第九章 毯子、屏幕、投影:或電影的要求
大衛·帕納賈 / 337
第十章 審美維度:美學、政治、知識
雅克·朗西埃 / 383
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 節選
轉向還是回歸
——作為一種美學闡釋傳統的“美學政治學”
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哲學和政治思想研究教授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Nikolas Kompirdis)主編的《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The Aesthetic Turn in Political Thought)一書即將出版,這是一部對當代美學研究具有重要理論參考價值的著作。兩年前我在相關刊物曾主持了一個專題為“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的研究專欄,對當代美學的政治闡釋及其當代美學研究中的文化政治關系問題做出探究,反響很好,我本人的收獲也很大,當時我就注意到了《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這部重要的理論著作,并在有關審美與政治的研究中多次引用其英文版中的內容。現在這部理論著作的中譯本要出版了,我能夠“近水樓臺”先睹為快,并提出一些閱讀與分析的感想,十分高興。
這部著作的譯者謝卓婷博士近年來專門從事朗西埃研究,有多篇關于朗西埃的關鍵論著的譯文發表,在朗西埃與當代美學研究方面,頗具心得。且我了解到,為完成這部譯著,謝卓婷博士可謂是傾盡全力,博士學位論文的答辯一再推遲,目的就是把這部書做好。在今日“數字資本主義”的學術功利時代,對某一件事如此執著追求,的確十分難得,同時令人感佩良多。
近年來,在當代西方哲學、政治學和美學研究領域,關于審美與政治關系的研究已經成為當代美學研究新的熱潮,相關理論著作不斷涌現,如美國學者克里斯賓·薩塔維爾(Crispin Sartwell)的《政治美學》,荷蘭學者F. R. 安科斯密特(F. R. Ankersmit)的《審美政治:超越事實和價值的政治哲學》(Aesthetic Politics: political philosophy beyond fact and value),加文·格林登(Gavin Grindon)的《美學與激進政治》(Aesthetics and Radical Politics),雅克·朗西埃的《歧義:政治與哲學》(Disagreement: Politics and Philosophy)、《詞語的肉身:書寫的政治》(The Flesh of Words: The Politics of Writing)、《美學的政治:感性的分配》(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nsible),凱南·弗格森(Ferguson, Kennan)的《判斷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Judgment),艾德·馬克·羅布森的《雅克·朗西埃:美學、政治、哲學》(Jacques Ranciere: Aesthetics, Politics, Philosophy),雷克、里瑪·德雷爾(Reck, Rima Drell)的《文學的政治》(Politics of Literature),阿魯達提·維曼尼(Arundhati Virmani)的《政治美學:文化、批評和日常生活》(Political Aesthetics: Culture, Critique and the Everyday),等等,這些理論著作都在不同層面上對當代美學的政治闡釋問題有積極的理論啟發。在這些理論著作中,《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有非常醒目的表現,該著的主編在當代美學界尚不為大家所熟悉,但在當代西方政治學界已有很多成果問世。他是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哲學和政治思想研究教授,還是該校社會公正研究所基金會的主任,在哲學和政治理論研究方面有廣泛影響。《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所展現出來的內容可以說是當代西方哲學、政治理論研究領域的學者對當代美學與政治問題研究的一次“集體凝視”,這個研究傾向或視野很值得重視。由于美學和哲學的學科潛源關系,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美學,這種哲學美學方面的研究在中國美學界并不陌生,甚至被視為一種美學研究的正宗,近年來這種研究趨勢被進一步拓展,開始強調從社會、政治、文化等多種角度切入當代美學的理論研究,特別強調在審美的發生機制和理論表現方面融入新的觀察視角,將審美、政治與文化的問題與更深層次的感性、心理及各種新興的文化表現形式聯系起來,從而極大地拓展了美學的研究領域。政治學和美學的研究融合是這些研究熱潮的一部分,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西方各種文化理論,如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后殖民主義文化理論、新歷史主義文化理論等,都強調文化政治研究,在審美與政治研究方面有相當多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晚近以來的審美與政治研究既對以往的文化政治美學研究有所呼應,同時也不斷展現出新的研究傾向,比如,更加強調理論上的多種思想交叉融合,更加重視文化的感性分析與審美層面上的心理趨向,更加強調從政治和美學的雙向連接看待以往的美學傳統和政治思想傳統,這些內容在朗西埃、巴迪歐、齊澤克、奈格里、阿甘本、布爾迪厄等新一代的激進美學家那里有集中的表現,他們的理論研究在馬克思的思想基礎上對現代與后現代的社會文化有深刻的體察,與盧卡奇、葛蘭西、阿爾都塞、馬舍雷、杰姆遜、哈貝馬斯、伊格爾頓等比較強調文化政治研究的學者相比,他們的理論中感性、經驗的成分更加濃重了,對社會、文化發展的復雜性結構和多元性走向的關注更加具體了,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出了不同的理論選擇與傾向。
在回顧以往研究的基礎上,《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體現出了另一種特色,或說明顯的區別,一個表現就是它的作者群體均是當代西方政治學研究的學者,包括朗西埃,在專門政治學研究領域都有豐富成果,他們從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學研究視野來看待其中的所謂的“美學轉向”,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察孔徑,我相信讀者會發現這些政治學研究的行家身份或專家身份對這個問題有不同凡響的認識,在這個角度上,這部著作展現的是一種“政治美學”的觀念;另一個表現則是就這部著作所展現的內容來看,它不是以往我們熟悉的那種純粹的美學研究,體現的是一種“學術思想的交叉”。在這里,我的看法是,學術思想的交叉和那種理論上的跨學科研究有差別,在嚴格意義上,我認為審美與政治的關系問題研究不屬于什么跨學科的范圍,它仍然是一個美學理論問題,也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常識性問題,在具體的理論層面上展現的其實就是一種理論思想的深化和拓展,這部著作在這個方面有極強的學理性和思辨性色彩,其思想性的銳利和鮮明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這方面的研究中,另有一部著作可以與之相提并論,那就是特里·伊格爾頓的《美學意識形態》,但很顯然它們是兩種風格,但有異曲同工之妙,讀者可以比較,我相信對于在深層次上理解當代美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會有收獲。
這部著作所談論的主要問題和內容——“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也是當代美學研究中值得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的問題,相關研究正在展開,可以說,也是我本人近幾年頗感興趣的問題。所謂“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和“當代美學的政治轉向”看似問題領域一致,實則有差別,但都基于一個基本問題的思考,那就是在當代社會文化發展中,美學和政治的關系問題究竟該如何表述以及獲得何種形式的文化展現?可以說,中西美學在此方面有數不清的文獻和研究成果,隨著當代美學的發展,這個問題更加纏繞不清,同時也不斷產生新的爭論。法國學者雅克·朗西埃曾斷言:“政治在根本上是審美的。”這乍一看來不是就美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在發言,而是在這個關系中偏重于“政治”方面;那么,有沒有人認為“審美在根本上是政治的”呢?這當然存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杰姆遜、伊格爾頓都有過類似的言論。如果我們不從某些個別的觀點出發,而是著眼于審美與政治的關系這一理論問題本身的復雜性,可以發現,對這個問題的哪一方面的獨家闡釋—即單獨從政治的角度談審美或者單獨從審美的角度看政治—都可能是偏頗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該著的編者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提出,所謂“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其實不是什么“轉向”,在某種程度上是“回歸”,他說:“審美轉向并不是一個新的轉向,不是剛剛,或突然發生的;這種轉向,同時也是一種回歸和顛倒。在轉向審美時,政治思想不僅被審美扭轉,它也扭轉了美學,這樣我們也發現我們自己以不同方式思考美學的可能性,認識到我們并不真正知道它的界限。”在某種程度上,我也贊同這個觀點。另外,我注意到,在談論這些問題時,他用了一個特別的概念——“政治生活”,意在強調從審美的角度闡釋生活領域和精神領域中的某種政治情結、政治文化以及政治心理,這就為打通美學與政治的關系研究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探尋方式。黑格爾曾強調政治與審美的關聯在于自由,朗西埃探討這個問題的理論模式是認為感覺、感受層面的“再分配”會為政治的研究提供感性的支撐,漢娜·阿倫特則認為政治的意義在于凸顯“人作為行動著的存在”這一視角,而葛蘭西、伊格爾頓、杰姆遜則更多地從文化領導權、意識形態與文化生產的角度談政治與審美,凡此種種,都廣泛涉及政治與審美的關系研究在理論層面上的表現形式,可以說都不由自主地指向一種美學闡釋的傳統,這種美學闡釋的傳統在黑格爾的《美學》,朗西埃的《美學的政治:感性的分配》,漢娜·阿倫特的《政治的應許》、《人的境況》、《論革命》,葛蘭西的《獄中札記》,特里·伊格爾頓的《審美意識形態》中都曾有過分析,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則再次指出:“自從18世紀后期以來,美學與政治已經完全相互浸潤糾纏在一塊。回溯一下,人們可以在從盧梭到席勒,再到耶拿浪漫派的歐洲浪漫主義著述中,在有關法國大革命的意義的討論框架中發現談論政治思想的這種審美轉向。因此我們正在談論的可能是一種回歸而不是轉向,或者說是一種被延遲和阻擋的轉向,直到更有利的條件出現。”特別是他從“政治生活”的角度出發闡釋審美與政治的關系問題,可以說,再次在理論的層面上凸顯了這個問題的重要性。
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在該著的導論中也提出,對于審美與政治的關系研究,“對于我們如何思考政治有什么意義?要轉向美學來理解政治,這意味著什么?在哪種意義上,政治是審美的?美學的哪些方面可以轉向政治思想?在政治中是什么正在轉向審美?究竟是美學中的什么使政治可能對其感興趣?”康普雷迪斯提出的這些問題也正是我們面向此類問題的研究所要思考的,順著這樣的思路,關于這部著作以及相關問題,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值得重視:
首先,該著在當代美學與政治的復雜的理論關系中,較為深入全面地呈現了社會思想、政治理論與美學在理論層面上的關聯之處,可以說,為深入理解和把握當代西方政治理論圖景中“大社會美學”的理論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想參照。在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中,美學走向社會與文化似乎是不可回避的問題了,正是在這個趨勢下,美學才在當代社會文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美學進一步融入當代社會文化,從而使美學的研究走出傳統的社會美學、社會美的理論模式和美學范疇的限定,走向一種“大社會美學”,而在政治學研究方面,這方面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專門的政治學論著不計其數。但是,較為深入具體地闡釋美學與政治的關系的理論著作,尤其是中譯本的引介情況,尚須加強。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對于美學與政治的關系研究,由于關涉的理論觀念的分歧和意見眾多,單從哪一個理論方面或哪一個單獨的理論論域出發,恐怕都不能對此類錯綜復雜的理論問題做出深入的解析。由此,可以說,《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開辟了一條重要的理論路徑,我把這種理論路徑理解為“大社會美學”的路徑,之所以是“大社會美學”,就是說不單純從政治或美學的單一視角來理解審美與政治的關系,而是廣泛地考察當代西方政治思想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形勢之后所體現的一種審美與政治的雙向研究。
其次,從內容上來看,這部著作內容豐富,思想含量深刻,理論批判與解析深入,是當代西方審美與政治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獻。《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所考察的代表性的理論家有埃德蒙·伯克、漢娜·阿倫特、朗西埃、法農、阿德里安娜·里奇、斯坦利·卡維爾、尼采、溫尼科特以及讓—呂克·南希等,他們在當代西方社會學、政治學和美學研究中都卓有影響。可能這些人的思想中有多少是所謂的“美學”的成分倒不見得重要,他們的思想中貫穿的通過美學、藝術、詩學來達到對當代西方社會文化發展的遠景透視和個案反觀,才是當代美學研究所需要吸收的東西;從理論脈絡上看,這部著作不是“政治思想史”或說“審美政治史”,或者說,我們當代美學研究不一定就單純地存在這樣一部史論,而缺少的恰恰是這樣的遠景透視和個案反觀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在這部著作的具體研究內容中呈現出來。比如,埃德蒙·伯克作為18世紀的美學家,不僅僅在美學史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其美學思想中浸染的民主革命美學是康奈爾大學政府學教授杰森·弗蘭克所重點解析的內容,杰森·弗蘭克提出,伯克關于美與崇高的重要理論其實蘊含著某種對民主革命的美學話語的運用基礎,從而比較早地在純粹的美學話語上體現出政治研究的傾向;漢娜·阿倫特是大家熟悉的20世紀西方著名的政治理論家,她的《人的境況》、《論革命》、《理解與政治》等著作早就在西方政治美學研究中展現出巨大的吸引力,用芝加哥大學帕琴·馬克爾的話說是“促成了諸多審美的轉變”,阿倫特通過訴諸審美經驗的自主性的方式把這種轉變鑲嵌在政治思想的美學轉向之中,在帕琴·馬克爾那里,通過對漢娜·阿倫特的研究,讓康德對審美經驗的看法、朗西埃等人研究的審美歧感話語獲得了明顯的政治對話,我認為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研究內容;而朗西埃的“政治的美學”、“美學的政治”、“歧感”、“治安”、“感性再分配”等思想向來是美學政治學研究的關鍵問題,阿雷塔·J.諾弗爾認為他是一個“斷裂的理論家”,并對其思想的諸多精銳之處有深入分析;法農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頗具政治諷喻風格的心理分析學家,劉易斯·R.戈登認為,他對種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思考在美學的層面具有“去殖民化審美”的特點;阿德里安娜·里奇也是一個詩人,是當代女權主義運動中有影響力的理論家,她的詩歌在美學、政治和理論的三者交叉之初體現了詩學政治的理論構想;斯坦利·卡維爾則是著名的電影美學理論家,他的理論著作成為朗西埃等人的重要的闡釋對象,大衛·帕納賈認為,卡維爾的電影美學與其倫理思考相互疊加,產生了一種“注視的動力學”,即觀看者與投射影像的某種微觀的文化實踐和其中的本體論關系,體現的是一種“政治美學的投射”。類似這樣的思想解析,讓人耳目一新。放大了來看,當代美學與政治的研究可以說處處都有思想的匯合,當代西方各種文化批判理論曾經是這些思想匯合的容納之所,現在,這個范圍在擴大,其縱向的理論拓展和橫向的思想展開恰恰是當代西方美學政治學研究的理論旨趣所在。
再次,《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提出了“轉向美學來理解政治”的理論研究路徑和方法,我認為,這個觀點值得重視,并有必要深入探討。什么是“轉向美學來了解政治”?我認為,芝加哥大學的琳達·M. G. 澤里利論漢娜·阿倫特的一段話可以作為重要參考,琳達·M. G. 澤里利提出了漢娜·阿倫特思想中的想象和判斷蘊含著一種政治判斷的“官能”,他說:
換言之,審美與政治判斷是可以論證的,不過是以特定的方式。審美與政治判斷屬于對話(interlocution)的范疇,康德稱其為“streiten”(爭執或爭論)而非“disputieren”(論辯)。這就是說,一種對話產生一致性的,是以說服為基礎,而不是基于無可辯駁的證據。“辯論(disputieren)”假設雙方可以通過限制在規則之內的觀點交流達成一致,而這些規則是根據概念邏輯和客觀知識制定的(與決定性判斷一樣);如果缺乏概念或無法通過提供證據而達成一致(與反思性判斷一樣),則會發生“爭執(straiten)”。然而,盡管缺少通過證據達成一致的客觀必然性,爭論仍會繼續,因為每一個判斷主體都有能力發表審美主張,它假設了與他者的一致性,并試圖用他或她的觀點來說服他們。
美學上的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在康德美學那里曾經有所觸及,康德提出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即是一種美學判斷,但這種美學判斷也可以有政治上的思想指涉意義,在朗西埃那里,政治的判斷建立在某種共識的基礎上,在一種共識的基礎上他提出了著名的政治論辯的“黑白論”,美學和政治的關系問題可以在這樣一個基礎上被討論,即在美學上,政治層面上的思想研究可以蘊含著某種對話性和共識性,可以說,“轉向美學來了解政治”從如何處理感性的共享與分歧的角度進一步把這種對話性和共識性提出來了,“轉向美學來了解政治”,不是從美學到政治,或從政治到美學,這里面有一個話語轉換和邏輯轉換的功能,在這個意義上,所謂“轉向”其實是一種問題重釋,即美學和政治的關系有時候是同一的,有時候又是截然分開的,在理論上的切割是困難的,所以才有了重新闡釋的必要,而“政治生活”的研究毫無疑問也存在某種“共通感”,這種共通感在于與他者達成某種共識的人應該有一個預期的交流,《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中所提出和塑造的現代哲學的審美問題其實也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這部著作的很多作者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美學家,在美學和藝術的問題上,顯然他們的觀點區別于傳統美學的路數,無論斯坦利·卡維爾、朗西埃還是阿德里安娜·里奇,在他們對美學的闡釋中,提出的正是一種理解和把握當代“政治生活”的路徑,所以,所謂“轉向美學來了解政治”,就是強調,無論政治和審美,都不是絕對自律的,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強調:“現代政治學是依據一系列眾所周知的術語—公正、自由、合法性、憲制、主權等—而在概念上得以理解的。然而,也有一些政治問題,它們作為政治問題只是在某種審美維度中才能顯現。”他借用斯坦利·卡維爾的思想提出,所謂“政治思想的審美轉向”在于政治思想對現代政治的審美問題做出承認和回應,它融合判斷、回應、顯現、感覺去理解一般意義上的政治的審美維度和范圍,我認為,這個觀點能夠給予當代美學研究積極的啟發,在美學的意義上,美學的純粹與“非自律”的問題早已被引入政治和文化的角度來闡釋,但闡釋之方向與必要性似乎并無上述觀念之明確,我們或許可以做這樣的類比,“政治思想的審美轉向”更多地強調通過美學與感性了解政治,讀出的是各種“政治生活”的感性存在和感性力量,是政治學研究的“感性之維”,而與此相關,美學的“政治之維”也同樣重要,它所起的作用更加值得我們重視。
*后,從美學的角度看,這部著作突出的是作為一種美學闡釋傳統的“美學政治學”。在審美與政治的觀念上,可以看出,很多研究都曾強調“政治美學”,朗西埃提出的是“美學政治”,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在這部著作中沒有專門來談這個概念和學科的屬性問題,我讀了這部著作之后,有一個深刻的感受,那就是在美學與政治的研究層面,我們有必要確立研究的學科性導向和理論形態的研究歸屬問題,學科性導向是對這一問題的學術定位和理論定位,理論形態研究則強調的是美學與政治的研究在理論上該如何呈現與存在,決定我們以后的研究方向。在這個意義上,我的觀點是美學與政治的關系研究不是單純地強調“審美的政治”或是“政治審美”,而是應該上升到“美學政治學”的觀念上,這種“美學政治學”的觀念區別于“審美的政治”的地方在于整體性地闡釋審美與政治的關系,它是在一種美學闡釋的傳統的意義上來看待這個問題的,就像這部著作一樣,它不是單純地強調“審美的政治”而是強調從審美“看”政治,這有點兒像朗西埃的“美學政治”或伊格爾頓說的“審美意識形態”,但不盡相同,阿倫特強調“學會政治地看”,強調多重視角解讀社會生活,包括文學和藝術,并強調“學會政治地看”是一種基本的理論塑造,我認為,“美學政治學”恰恰強調的是一種“學會審美地看”,“美學政治學”可以說就是體現了這種“學會審美地看”的研究趨勢和形態,它不是在概念、范疇和術語的層面上個別地涉及審美與政治的關系問題,而是在問題與觀念的維度上強化理論研究的價值與功能,當然,更不是這部著作的編者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所擔憂的某種稍縱即逝的學術時尚或學術機會主義。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在伯克和阿倫特之間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理論特征,那就是,審美回應和審美判斷有利于創造一個公眾空間,在其中,事物、日常之物、社會生活、文化現象能夠以一種持存的方式被討論,伯克和阿倫特,在一般的意義上,一個美學家,一個政治家,他們的思想中有如此重要的共識之處,這對于“美學政治學”的研究多么重要啊!康普雷迪斯在曾經是作為美學家的伯克和目前作為政治學家的阿倫特之間,建立了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對話的聯系和可能,這恰恰是當代“美學政治學”研究的目標和方向。我希望這部著作是一個探討的起點與方向,能將“美學政治學”的研究推向深入! 段吉方
2020年元月于廣州
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 | 作者
尼古拉斯??康普雷迪斯(Nikolas Kompridis),1953年生,加拿大哲學家和政治理論家,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哲學和政治思想研究教授兼社會公正研究所基金會主任,對哲學和政治理論有著廣泛研究。他重申“哲學浪漫主義”傳統,并致力于政治的審美方面的研究。他的著作涉及社會和政治思想、美學和文化哲學的各種問題,其思考通常以反思性“接受”和“世界敞顯”概念為核心。代表著作有《批判與揭顯:過去與未來間的批判理論》《哲學浪漫主義》以及《政治思想中的審美轉向》等。 謝卓婷 | 譯者
謝卓婷,長沙理工大學教師,上海交通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研究生,研究領域:馬克思主義美學。有多篇政治與美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及譯文發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