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遺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62361
- 條形碼:9787545562361 ; 978-7-5455-623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遺產 本書特色
1.作者歷史背景專業,家學淵源深厚 葉嘉瑩先生侄子,家學淵源深厚,亦曾師從許倬云先生學習。作者在攻讀碩士期間即研究南北朝史,在工作退休后,重新撿起研究興趣,攻讀并獲得臺灣大學博士學位。
2.解析亂世魅力,還原真實的南北朝 南北朝是一個大分裂的亂世,也是一個“政治大分裂、文化大碰撞與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作者憑依扎實的歷史考據,提綱挈領,去粗取精,賦予本書豐富的歷史知識,厘清亂世脈絡,澄清史實真相,帶讀者走出對這段歷史的認識誤區。
3.文學化寫作手法書寫的歷史普及讀物 南北朝這一段歷史未得眾多史家青睞,相關歷史研究和普及讀物都比較少,歷史課上也是三言兩語一帶而過,但卻是《瑯琊榜》《蘭陵王》《楚喬傳》等作品的靈感源泉,漸漸得到一些關注度。作者依據史實,不汲汲于對一人、一物細節的描述,以文學化的語言為讀者傳述南北朝的宏觀歷史,通俗易懂,閱讀起來極富趣味性。其中穿插當時的文學作品以及作者自己的詩文,補充相關知識的同時豐富了閱讀體驗。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遺產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 北朝, 從四三九年北魏統一北方說起, 到五八一年楊堅篡北周, 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朝, 共一百四十三年。我們先看到來自東北鮮卑族, 他們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經歷從大森林開始, 走過大草原, 進入大片農業地區, 入主中原的北方民族, 其奮斗歷程的艱辛與悲壯, 它的興起、強盛與衰落, 在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而僅僅活了三十三歲的北魏孝文帝, 為什么不顧一切也要推動漢化、遷都洛陽、南征, 進行一場場沒有退路的政治豪賭? 對應于南朝的君王, 北朝的皇帝又有哪些特色? 游牧民族如何影響北朝文化……越是天下大亂的時候, 就越需要理出一個頭緒來, 這本書將呈現歷史上真實的北朝。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遺產 目錄
導讀 看北朝天下如何起風云
自序
楔子
北朝風貌概述
**章 今朝躍馬中原者,當日嘎仙洞里人——北魏前期
來自中國東北的力量
鮮卑拓跋氏之崛起
北魏皇室特色
北魏前期的胡漢關系
漢人世族與北魏政權的恩怨情仇
北魏前期的宗教激蕩:太武帝滅佛
北魏與其他胡族
第二章 一場用國家民族下注的豪賭——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
北魏前期的漢化
深入北魏孝文帝的內心
遷都洛陽
孝文帝的南征與逝世
孝文帝漢化的意義與影響
第三章 綺麗對質樸,文野起沖突——北魏的分裂與內亂
涼風起天末:孝文帝的家務問題
南遷、漢化與北魏衰落
孝文帝的遺澤與遺禍
北魏后期諸帝
六鎮之變
河北民變
河陰之變與爾朱氏專權
高歡崛起與北魏結束
第四章 種麥炙豬存要術,搴裙縱馬飲酪漿——北朝生活面面觀
理解北朝生活的幾個角度與脈絡
洛陽市的社區分化與分工
南朝投降高層人士的洛陽生活
北魏官員的待遇與福利
北朝基層人民生活
第五章 凈土禪宗石窟寺,水經家訓木蘭辭——粗獷平實的北朝文化
北朝文化
北朝宗教
北朝文學
北朝書法與魏碑
石窟寺藝術
北朝歷史文獻
第六章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北朝終篇
晉陽已陷休回顧,瘋狂殘暴幾君王:狂亂皇朝北齊
終于等到胡、漢融合:西魏、北周關隴集團的形成與興起
西風壓倒東風,北風壓倒南風:南北朝終局
后記
附錄一 參考資料
附錄二 南北朝歷史大事年表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遺產 節選
遷都洛陽 北魏孝文帝在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啟動遷都洛陽計劃,這并非明白發布詔書,公開辦理,而是在精心布置下,運用政治權謀的秘密運作。孝文帝先下令建造黃河浮橋、立太子、戒嚴, 做足親征南方的姿態,然后在平城召集群臣,義正詞嚴地宣布討伐南齊,親自率領三十多萬大軍南下。出發時有臣下建議皇上攜帶一些宮女同行,孝文帝下詔說戰爭期間不近女色,公開嚴詞拒絕,這等于宣布皇帝本人把所有女眷留在首都,全體將士當然要比照辦理,間接表示大家仍然在平城安家落戶,用以隱藏遷都的企圖。 大軍南下,渡過黃河,抵達洛陽。此時恰逢秋雨連綿,道路泥濘,行軍困難,孝文帝仍然披甲戴盔,騎馬出營,擺出繼續親征的架式。群臣攔住馬,叩頭請求不要再進兵,孝文帝才停止南征。這是不是另一場安排好的政治秀不得而知,但如此一來,這次浩浩蕩蕩的“南征”一場仗也沒打,孝文帝宣布解嚴,筑壇稟告祖宗決定遷都,這才將此行真正的目的曝光。此后孝文帝巡視黃河以南地區,轉到鄴城,在此地新建的行宮中舉行太和十八年(494年)元旦大典,顯然在評估究竟選擇洛陽還是鄴城做新首都,閏二月才回到平城。在舊都,他先召見留守群臣,說明遷都的計劃,又到西北邊區巡視一圈,撫慰守邊將士,安定邊區人心,再回到平城后,于十月份正式下令遷都洛陽。遷都的部署與實行費時將近一年半,從孝文帝如此苦心孤詣地規劃與按部就班地執行,可見這是多么重大的事。 遷都洛陽的確意義重大,它是一場政治賭博。 一場用國家、民族下注的豪賭 對于孝文帝、鮮卑族與北魏政權來說,定都洛陽是冒著極大危險的舉動。由于在當時的北魏帝國中,鮮卑族僅占人口的少數,拓跋氏更是鮮卑族中的少數,這樣少數的統治者在深入漢人地區的洛陽建都,距離塞外草原非常遙遠,一旦占人口絕對多數的漢人集體造反,在洛陽的鮮卑人將被層層包圍,絕無逃出的可能。五胡十六國時期,350年發生的“冉閔屠胡”事件使鄴城的胡人遭集體屠滅,距離當時并不遙遠,胡人都該記憶猶存。 中國歷史上北魏以后的金、元、清三個外來民族朝代有兩項共同的特色:一是至少統治黃河流域,即半個傳統中國領域,這與北魏相同;二是只要沒有來自更北方的威脅,就始終都建都于北京,只有金朝末年在蒙古威脅下才遷都汴梁。但建都北京卻與北魏孝文帝的做法背道而馳。 北魏以后,三個不同時代的外來民族在中原建立王朝時竟有不約而同的考慮,實際上基于一個共同的原因:相對于漢人,本族人口在中原地區處于絕對少數,因此統治中原必須做*壞的準備。北京距離長城很近,萬一漢人全面反叛,實在無法抵擋時,皇帝、皇家與重要族人可以迅速撤退到塞外,徐圖再起,不至于淹沒在漢人的大海里,全體死無葬身之地。這種沿用幾百年的政策在元代末年曾實際發生作用。當1368年朱元璋派遣的兩路北伐大軍勢如破竹,即將沖抵元的首都大都(今北京)時,元朝在中國的*后一任皇帝順帝率領親屬與蒙古貴族打開大都的北門,及時逃到今天的內蒙古地區。至此明朝雖然推翻了蒙古統治,但并未消滅蒙古人,隨后雙方以長城為界,塞外的蒙古人仍然能夠與明朝持續對抗兩百年以上,1449年還有能力在土木堡一戰中大敗明軍,俘虜明朝的皇帝英宗。 北魏建國之初,在長城以南只擁有山西北部,地盤不大,沒有上述的顧慮,建都平城是自然之舉。到孝文帝時北魏已經擁有黃河流域數十年,但仍未遷都,也未始沒有上述的考量。所以北魏孝文帝遷都深入漢人地區,可說是在進行一場政治豪賭,押上的賭注是北魏的國運、鮮卑的族運和他自己的性命,賭的是這樣做能迅速將北魏轉變成中原國家,取得中國的正統地位,進而消滅南朝,統一天下。 這場自斷退路的豪賭等于自廢壓箱底的武功,顯然只可以贏,不可以輸。遷都洛陽后,北魏中央政府已深入漢人地區。在這種前提下,必須追求在*短時間內取信于漢人,讓中原地區的漢人很快認同這批南遷的鮮卑人,以求從此泯滅族群界線,雙方水乳交融,合作建立新魏國。其做法就是漢化,而且必然是激烈的極端漢化、迅速漢化。總之,孝文帝既然必須在短時間內徹底改變鮮卑舊風俗、舊習慣,將鮮卑人改造成漢人,以求盡快融入漢族,則漢化勢必走向極端,采取無條件、無退路、孤注一擲的全盤漢化政策。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無條件引進文化并全面采用的事例十分罕見,通常一個政府決定引進外來文化,大多不會拋棄本身的文化。19世紀后期全世界非西方地區都面臨排山倒海而來的西方勢力,許多國家、民族被迫采取學習西方的政策,但大都不愿放棄自己原有的文化,于是產生文化妥協現象。這種文化妥協的表現,在中國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新思想,舊道德”等,在日本是“和魂洋才”“東洋道德,西洋藝術,精粗不遺,表里兼該”等,在奧斯曼土耳其、印度、泰國等地也出現過類似狀況。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做法,是歷史上極其特殊的案例。 孝文帝決定將北魏置之死地而后生,遷都南方后,還必須選擇新首都地點。以當時的情況看,從歷史聲望、地理環境、城市規模、人口數量及組成、經濟條件、軍事條件等因素考量,候選地不出鄴城、洛陽二處。鄴城[ 今河北臨漳。]位居河北省南部,黃河北岸的支流漳水邊,附近是大平原,農產豐富,漳水可通航,交通便利,自三國時期起就是華北的重要城市,五胡十六國時的后趙、冉魏、前燕都曾建都于此,在南北朝時期,許多北方漢人世家大族也聚居于此。洛陽則位居黃河南岸的支流洛水穿過的洛陽盆地中,腹地較小,經濟條件遜于鄴城,但歷史聲望超高,是西周陪都,東周、東漢、西晉首都,作為中國政治中心之一已有千年。 也就因為如此,洛陽地區戰爭頻繁,屢次遭受兵火的破壞,當時人口反而不多,世家大族也少。依此分析,鄴城在經濟、人口等方面領先,面對南北戰爭也比較安全;洛陽則在歷史聲望上是不二之選,卻因位居黃河南岸,暴露在南朝攻擊范圍內,是一個進可以攻、退卻不可以守的位置,兵法上真正的“死地”。北魏孝文帝以前,洛陽曾在356年東晉桓溫北伐、416年劉裕北伐、430年南朝宋文帝北伐時三次被南方攻下;孝文帝以后,528至529年也曾被南梁的北伐軍占領過。孝文帝應該不會不明白洛陽軍事地理位置的特性,但仍然選擇在洛陽建都,代表他確實胸懷大志,要做全中國的領袖,在處理國家大政上凡事敢作敢當,充滿積極主動精神,在制定國家戰略上放棄防御思考,選擇背水建都,自居死地,采取全面攻勢政策。 自從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以來,世家大族不分南北,大致傾向以保持本家族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地位為考量重點,并不樂見南北雙方的局勢發生重大變化。北魏孝文帝追求統一必定導致積極南伐,這從他不選擇比較安全,也是世族根據地的鄴城建都可以看出,這樣一來,其實并不符合北方世族的家族利益。所以《魏書》記載孝文帝巡視鄴城時,當地漢人世族對遷都洛陽都不贊成,迫使孝文帝在493—494年間四度前往鄴城與他們溝通,他們的態度仍未改變。這應該也是孝文帝*后舍棄鄴城,選擇洛陽的原因之一,畢竟任何政治領袖都不希望首都的地方精英處處跟自己過不去。
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遺產 作者簡介
葉言都,1949年生于澎湖,祖籍北京,父系為滿族葉赫那拉氏,葉嘉瑩先生侄子。 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曾師從許倬云先生。曾任《英文漢聲雜志》研究員、世新大學兼任講師、時報旅行社顧問、古跡臺北故事館咨詢顧問等,現任東吳大學歷史系暨創意人文課程兼任助理教授、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講師、臺北市長官邸藝文沙龍講師、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代表作: 《我愛溫諾娜》,獲第8屆時報文學獎科幻小說首獎;《1649》,獲第11屆時報文學獎推理小說首獎,并改編為電影《游戲規則》。其他作品還包括:科幻小說集《綠猴劫》;談中國歷史作品《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遺產》《中國從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遺產》。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