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新書--考古隨筆 三(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68999
- 條形碼:9787501068999 ; 978-7-5010-689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考古隨筆 三(精裝)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陳星燦過去10年來發表的大部分隨筆,但也選入少量此前發表而尚未收入文集的舊文。*早的文章發表在2000年,*晚的則發表在2019年。收入文章64篇,為了便于讀者,分列在如下幾個單元中:《往事如煙》,是寫已經過世的考古學家的。《書里書外》,是讀書有感。《讀書閑談》為作者讀書札記,與作者關注的社會生活史是有關系的,討論的材料貫穿古今。《書前書后》,是作者為自己寫的、編的書或者別人的書寫的序、跋、前言或者后記。《考古新知》,是作者平時關注的重點。《考古雜談》,涉及考古的方方面面。《風俗古今》多是作者過去幾年翻譯的作品。
新書--考古隨筆 三(精裝) 內容簡介
二〇二一年,中國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在百年歷史中涌現的學者大家,以其開拓性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帶領眾人樹立了中國考古學史上各個重要的里程碑。本書作者以平實細膩的文筆,回憶前輩學者工作、生活的點滴,字里行間都刻印著鮮活的記憶。 本書收錄了過去近二十年陳星燦先生發表的大部分隨筆及少量舊文。這些文章更多觸及人和書,主題貫通,大致不出考古、民俗和歷史的范疇,且更為開闊。
新書--考古隨筆 三(精裝) 目錄
追念張光直先生
在劍橋的追思
安金槐先生不朽
不能忘卻的懷念——賈老二三事
安志敏先生小傳
張森水先生二三事
懷念張彥煌先生
喝粥足矣,奮進為樂——考古學家佟柱臣先生印象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追悼考古學家呂烈丹教授
書里書外
搶救史料善莫大焉——讀《考古人和他們的故事》**、二集有感
踏遍青山人未老始信昆侖別有山——讀汪寧生先生《始信昆侖別有山——海外游學日記選輯》
見微知著由此及彼——讀王小慶《石器使用痕跡顯微觀察的研究》
全面公布考古材料的典范——讀《登封王城崗考古發現與研究(2000—2005)》
李濟和他的考古事業
讓我們進入史前人的物質和情感世界——介紹一本英國軍人所寫的澳洲土著民族志
真他媽的,我多么勤奮哪!——讀《我的老師高本漢——一位學者的肖像》
讀《我們的根——簡說五千年中國文明史》
名著有瑕疵——讀牟復禮先生《中國思想的起源》
翻譯家,您慢一點吧
緊跟世界學術潮流的夏鼐先生——寫在《夏鼐日記》出版之際
讀書閑談
“茹毛飲血”正解
祭祀必用家畜
偶得一束
書前書后
張光直先生《古代中國考古學》中文版跋
《美術、神話與祭祀》2001年版校譯者的話
不因新材料的發現而過時——《商文明》譯后記
《傳薪有斯人》前言
《考古發掘與歷史復原》編后記
《考古學專題六講》新版贅言
《20世紀中國考古學史研究論叢》前言
《考古隨筆二》自序
《廟底溝與三里橋》雙語版張光直先生序
《廟底溝與三里橋》雙語版后記
《中國北方邊疆地區的史前社會》序
《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1928一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序
《跨湖橋文化研究》序言
梁思永先生與中國考古學——《梁思永考古論文集》編者按語
《區域互動框架下的史前中國南方海洋文化》序
《一個考古人的日記》序
《哈民玉器研究》序
《發現殷墟》叢書總序
考古新知
古代的谷物加工方式
中國家雞的起源是從公元前141年開始嗎?
獨木舟是如何加工的
作為制陶工具的卵石
賈湖骨牌——*早的信物?
考古雜談
新世紀我們做什么——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片斷展望
全覆蓋式(拉網式)區域調查方法試談——從伊洛河下游區域調查說起
讓考古豐富我們的歷史
揭秘中國早期國家的資源策略——以灰嘴遺址為例
中原地區墓葬新傳統的開啟
廟底溝時代:早期中國文明的**縷曙光
李濟先生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
以古史重建為己任的中國考古學
歷史和現實雙重變奏下的中國考古學
“失落的文明”與失落的選擇
上窮碧落下黃泉——史前人類居住簡史
生死兩茫茫——從居室葬到帝王陵墓
風俗古今
二次葬的民族考古學觀察——河南偃師灰嘴村葬俗小記
商代晚期黃河以北地區的犀牛和水牛——從甲骨文中的□(特殊字體)和兕字談起
關于高本漢《古代中國的豐產符號》的幾點討論
中國和日本男性生殖器形象的巫術用途及其后世遺風
季節繁殖儀式及斯堪的納維亞和中國的死亡崇拜
史前中國的一些禮儀用品
新書--考古隨筆 三(精裝) 節選
追念張光直先生 2001年1月4日清晨,當我們中澳聯合考古隊的隊員在鞏義街頭的一家小店吃早飯時,潤權兄從哈佛大學打來越洋電話,告訴我張光直先生已于波士頓當地時間1月3日凌晨在醫院病逝。雖然我對此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感到非常突然。想到從此天人兩隔,再也不能見到先生,不禁悲從中來。先生的音容笑貌,不時浮現眼前。 我開始知道先生大概是在1984年。當時我讀大學三年級,先生的《中國青銅時代》剛剛在三聯出版。記得有一次在中大任教的喬曉勤老師極力向大家推薦此書,并問我讀這本書的感受。我說我并不覺得有什么了不得。實則當時根本讀不懂,但我從此記住了先生的名字。 1993年初夏,我在北大勺園**次見到先生。當時我已經得到哈佛一燕京學社的錄取通知書,準備到哈佛進修。因我在哈佛的指導老師,就是張光直先生,所以這次見面除了看望先生,也有拜師的意思。先生瘦小的身材,在賓館不很明亮的燈光下,與我的想象頗有不同。當時他行走已顯不便,也許由于旅途的勞頓,頗顯疲憊。但他很關切地詢問我的工作情況,要我加強英語的學習。具體談些什么,我現在已經記不起來。但先生的寬厚、睿智、幽默,通過他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和風趣的談吐,深刻地感染了我。以后每當想起先生,*先映到眼前的總是他那雙與眾不同的大眼睛。 在哈佛進修的一年,幾乎天天可以見到先生。他的辦公室在Peabody博物館的五層。我們一見到他的那輛深紅色的Volvo轎車停在樓前,就知道先生已經在工作了。他堅持自己開車,即使在風雪彌漫的天氣,也從不讓人代勞。先生自尊心極強,從來不提及自己的病,也堅持不用拐杖。但有時也拿病開玩笑。有一次他很認真地告訴我,他之所以新買這輛Volvo轎車,就是因為車翻了不會把自己壓癟。實際上自1993年初秋他因腸胃鬧病做過手術后,身體已大不如前。本來正在肆虐的帕金森病魔,從此愈加嚴重了。記得有一天憲國兄帶我去看望手術后的先生,先生拖著虛弱的病軀,在細雨中領我們看他家樹木參天的園子,隨后還堅持自己開車到附近的一家中餐館買了三份盒裝的炸醬面。那天路面很滑,我們很為先生的安全擔心,但先生不一會就開車回來了。我想先生是在證明他自己還有能力不僅為自己,也還能為別人處理學問之外的事情。 隨著和先生的接觸多起來,我和先生成了忘年交。先生也很看重我們之間的友誼,實際上很多年輕學者可能都有類似的感覺。先生是舉世聞名的大學者,但他從來沒有架子。人類學系同學主持的每周一次的東亞考古講座,他差不多每次必到。即使講的內容索然無味,他也往往能夠插上一句半句問話,把氣氛弄得活潑起來。我有一次講良渚文化獸面紋的分析,下來先生說你講的意思我都聽懂了,就是一個詞沒有聽懂——你把God讀成“戈德”,美國人都把它讀成“嘎德”——不過現在也懂了。先生并沒有責備我的意思,但我因此知道也許我的半瓶子醋的英語根本就不能讓大家明白我的意思。還有一次,我要到泰國開會,正巧在人類學系樓前見到要驅車回家的先生。我向他道別,他把車窗玻璃搖上又搖下,然后面帶他特有的微笑嚴肅地對我說:“可別沾女人!”這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此時的先生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老師,而更像我的長輩和朋友。 先生和我談的話題很廣泛,但大都圍繞中國考古學展開。他幾次建議我去收集一下新考古學的材料,看看Binford說的話和他實際上做到的到底有多大距離。他對賓福德有很多不太好的看法,稱他為教主;Binford也在一些場合說過先生不好的話。其間的是非很難遽定,但我更愿意相信這是同一個時代兩個巨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因為作為學者沒有什么比被人遺忘更可悲的了。 先生因與考古所合作在商丘發掘,從1994年秋天到1997年冬天,每年至少回大陸一次。先生的身體每況愈下,但只要能夠支撐,他都要堅持到工地去。他相信一定能夠在商丘找到商人的老家。許多人認為商丘地處黃泛區,即便商人的老家確實在那里,也很難在短期內落實。但先生認為,如果一挖就能挖出成績,那還有什么意思。他在人生的*后歲月,在學術上仍然是不斷地挑戰和進取,就像他向自己身體的極限挑戰一樣。 P3-5
新書--考古隨筆 三(精裝) 作者簡介
陳星燦,1964年生,河南長葛人。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考古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主持過中澳聯合考古隊伊洛河流域區域系統調查、河南靈寶北陽平、西坡遺址發掘和鑄鼎原聚落調查、河南偃師灰嘴遺址的發掘。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之“社會與精神文化”課題。發表田野考古報告和專著多部、論文多篇,翻譯多部西方考古學研究論著。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巴金-再思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