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增長陷阱:歐美經濟衰落和創新的假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50647
- 條形碼:9787505750647 ; 978-7-5057-506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增長陷阱:歐美經濟衰落和創新的假象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一本書讀懂復雜的歐美大變局。作者在本書中描述了讓資本主義走向衰落的末日四騎士,分別是千人一面的企業所有者、厭惡風險的經理人、全球化支持者和監管機構。正是它們讓顛覆性創新充滿挑戰,從而人們工作越多,產出越少。 ★宏觀解讀+商界案例。兩位作者憑借其各自扎實、專業的宏觀經濟學知識和過去40年優步、微軟、蘋果公司和 IBM 等公司的商界案例,使本書在觀點新穎的同時具備可讀性。 ★《金融時報》“2016 年年度商業圖書”。《美國增長的興衰》作者羅伯特·戈登、 《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泰晤士報》、瑞士日內瓦國際關系及發展高等學院、康奈爾大學等聯袂推薦。
增長陷阱:歐美經濟衰落和創新的假象 內容簡介
本書的兩位作者, 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森和比約恩·韋格爾, 憑借扎實、專業的學術界和商界知識, 在本書中駁斥了這一觀點。他們匯集了過去40年的數據, 并借鑒優步、微軟、蘋果公司和IBM等公司的案例, 提出了一個新觀點 —— 西方資本主義已經不再具備實驗性和適應性, 它已經喪失了經濟增長的活力。
增長陷阱:歐美經濟衰落和創新的假象 目錄
**章 資本主義面對的挑戰
計劃機器
被束縛的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末日“四騎士”
第二章 當資本主義步入中年
麥迪遜數據
商業投資比重不斷下滑
過剩資本以尋求自我保護
第三章 資本主義的顏色是灰色
毫無個性的資本主義
沒有資本家的資本主義
主權財富基金與私有企業社會化
養老金與退休儲蓄
灰色資本導致灰色資本主義
第四章 企業管理主義的兩度興起
革新和公司的毀滅
失敗的公式
企業管理主義:崛起的意識形態
計劃的邏輯
計劃、計劃,還是計劃
反對改變的“守門人”
第五章 全球化進程與其兩面性
全球主義者的世界觀
全球化的猛烈進程
全球化的兩個階段:從規模到范圍
全球化改變企業界限
全球化、專業化和沉沒成本
第六章 監管機構的回歸
監管和政治浪漫主義
監管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
放寬監管和新知傳播
放寬監管和資源再分配
放寬監管的風潮過后
企業融資、創新和監管
第七章 扼殺前沿創新
預防性法規
規范之間的矛盾
繁復規范管控下的投資再分配
繁復規范管控下的綠色能源
繁復規范和經濟增長
第八章 資本主義和機器人
新機器時代
公司、企業家和復雜性
資本主義和經濟活力
哪里錯了——是地圖還是現實
技術和收入——它們脫節了嗎
勞動力和新技術
創新饑荒而非創新盛宴
第九章 未來趨勢和預防措施
從企業全球化到全球企業化
持續上升的監管不確定性
現金的“銀發海嘯”
不完美的未來
做 出 改變
致 謝
增長陷阱:歐美經濟衰落和創新的假象 節選
**章 資本主義面對的挑戰 敢于異想天開之人甚少,是當今*大的危機。——約翰.密爾,《論自由》 資本主義真的與我們想象中的一樣嗎? 現代資本主義就像一幅穹頂壁畫,在一座與世隔絕的教堂里,描繪著碧藍蒼穹的假象。西方的企業家和政治領袖都將資本主義描繪成一個無邊無際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經濟不斷變化,并且急于創新。然而實際情況是,老舊迂腐、墨守成規、官僚主義的企業已經將資本主義壓得不堪重負,顫抖不已,企業進行顛覆式創新的本能已所剩無幾。約翰.密爾曾發表關于追求自由和個人主義的看法,在此也同樣適用。借用他的原話來說,我們的經濟里異想天開的人甚少,拒絕“屈服于習慣”的人更少。 雖然很多人都夸耀自己在創新上的才能,但從投資者、經理人和立法者的行為來看,資本主義已經變得乏味守舊。企業為了追求效益,不斷把產品和服務一點點地做得更好、更便宜,可是企業那種希望通過創新拉動自身發展的雄心,很多不過是以“你有我也有”的方式為產品升級,它們的關注點也在很大程度上從前沿創新轉移到了持續增長上。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區的經濟都蒸蒸日上,這意味著有更多人想出新奇絕妙的點子,也會有比以往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科研中。然而對創新來說,更重要的是產出,不是投入——不是構想,而是結果。由此,我們便可總結出當今西方世界中一個主要的經濟問題:顛覆性創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曾經追求異想天開、鼓勵推陳出新的資本主義體系如今更多是平庸無奇的產出。矛盾的地方在于,大家并沒發現這一點。許多人被新技術迷惑,感覺自己像是坐上了一輛永不靠站的列車,只會加速,不會減速。但新技術帶來的并不是無限光明的未來,也并非只為我們帶來積極的期待,預示未來的生活一定更好。我們也擔心無法滿足新科技的要求。許多人覺得每天應對7小時在線的要求太累人了,不但要及時收發電子郵件、緊跟社交媒體上的動態消息,工作效率還需要不斷提高。 西方人對工作的滿意度越來越低。經濟咨詢機構“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表示,過去數十年來,在美國工作的人,對工作的不滿意度逐年遞增,現在已經是大部分勞動人口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了。學術研究也證實,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人的工作滿意度一直在下降。原來普遍認為影響工作滿意度的要素包括工資水平或工作穩定程度等,如今的趨勢質疑了該觀點的準確性。工資水平和工作穩定程度固然重要,但有研究表明,至少在美國,工作滿意度還與經濟活力和機遇有關。盡管與20世紀60年代相比,現在的勞動者獲得的物質回報更高,工作環境也更安全,但很多人面臨的經濟機遇卻少了,雄心壯志也丟掉了。 民意調查公司蓋洛普的一項調查證實了這一點。在北美和西歐,超過半數的員工對工作“不投入”,五分之一的人“消極怠工”。他們不僅沒有產出,甚至成為工作場所里的“負能量”之源。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歐洲,每七位員工里只有一位是“發自內心地投身于工作”,所以其他六位不太可能“為所在機構做出積極貢獻”。投入程度降低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之一,是一方面社會對工作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提高效率后獲得的回報卻越來越少,生活也沒有得到多大改善。許多西方人認為他們工作的時間更長了,強度更大了,速度也更快了,但如此奮斗而來的生活依然如舊。如果當今經濟的發展速度已經失去控制,那么,人們可能會問,它會在哪里停下腳步? 這種感受可以被理解。一切似乎都在加速,新科技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多能實現數字化的事物都實現了數字化,商品和服務逐漸成為互聯網經濟的一部分,數量之多令人震驚。不到10年前,手機的功能與亞歷山大.格拉漢姆.貝爾在1876年發明的**臺電話的功能幾乎一樣。當時的市場上也是有智能手機的,比如公務繁忙的企業家就會給黑莓手機套上帶腰夾的手機殼,然后別在皮帶上。但是80%的時間里,手機也只是用來打電話、接電話,或者收發短信。 今天,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的社交秘書,把我們與APP經濟連接在一起,獲取新聞資訊、查詢賬單、預約汽車、訂外賣、訂火車票、報名體育課程、和親友聯系等。全球各地的人都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來提高工作效率,安排、打理自己的生活。智能設備正在改變一些市場的運營方式,尤其是媒體和游戲市場。據估計,到2020年,80%的成年人口,共40億人將擁有和使用智能手機。用《經濟學人》雜志的話來說,這個世界將變成一個“手機星球”。 科技進步并不局限于手機行業,從科學實驗室里傳出來的研究發現和創新成就也令人瞠目結舌。1964年,艾薩克.阿西莫夫預測了一個機器人的世界,汽車將會配備“機器人大腦”,如今這已不是一種預測。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美國的街道上出現,飛行汽車的誕生應該也不會遙遠了。商用、平價的太空旅行也許在下一個10年就能實現。我們這一批“70后”也許能在有生之年目睹人類登上火星。 醫療設備也在經歷著變革。現在先進的手術可以由機器人完成,醫生只需遠程操作和監控。醫護人員還可以通過手機監控病人的情況。此外,還有多得足以塞滿自家倉庫的自助健康科技設備:如果你想跟蹤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可以買一個手環;如果你患有類風濕性動脈炎,可以佩戴一個神經刺激儀,再下載配套的應用軟件進行管理和操作;如果你擔心自己患上結腸癌,你再也不用排隊等待與癌癥專家的預約,只需使用消化道傳感器就可以自行檢查。 很快,無須我們的指令,甚至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電子設備之間就能互連,完成每天的任務。數據就如金錢,源源不斷。借用技術未來主義者的話來說,當數據如米粒般放滿了棋盤的一半格子,開始放“棋盤剩下的一半”時,呈指數增長的電腦容量可能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擾亂我們的生活、科技和市場。專家對其具體發生的時間還存在爭議,但他們一致認為,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內,我們將迎來技術奇點。到那時,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智能,機器人不僅會在圍棋上打敗人類,還將掙脫人類控制,不斷發展自身技能。即使是世界上*聰明的人腦,也將無法理解人工智能。尼采曾說“人類可以被戰勝”,現在看來,這句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現實。 因此,如果你相信技術反烏托邦,那么技術奇點到來之日,便是人類萬劫不復之時。屆時,人工智能將遠超人類的想象,機器人將把我們比得一無是處。機器人將擁有*高級的認知能力,不僅能完成設計好的、有規律的任務,還能勝任復雜的任務。或許未來的掃地機器人不僅能將地板的灰塵吸干凈,還能填滿填字游戲里你不會的空格,甚至還能輔導小孩完成功課。然而,比人類更會答題只是它們的優勢之一,人類需面對的更大挑戰,是機器人可能比人類更具備創新能力,甚至可能會比人類更有愛。爭論此話是否正確毫無意義,因為抵抗是徒勞的。發明家克里夫.辛克萊曾說:“一旦開始制造一種能夠挑戰,甚至超越人類智能的機器,我們人類將變得難以生存。”他認為,人工智能統治世界“將不可避免”。身為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的斯蒂夫.沃茲尼亞克的看法也同樣悲觀,他認為在新機器時代,人類“將變成家庭寵物”,或者只是“被踩在腳下的螞蟻”。如今,美國人對機器人的恐懼已經超越了對死亡的恐懼。 人類這種既欣喜若狂又膽戰心驚的心理狀態其實十分正常。畢竟對于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以上描繪的未來不僅詭異、科幻,還與托馬斯.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狀態里的生活十分類似,人人都過著“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的生活。有些杰出人士認為,人工智能比核戰爭和生物恐怖主義的威脅大得多。一位美國技術思想家指出,人類已經邁入了一個新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技術進步帶來的反應與《哈利·波特》里純血統至上組織“食死徒”的首領伏地魔所引起的反應一樣——“是一種讓人膽怯的力量,連名字都不能提”。機器人與機器智能除了替代高級技工外,還會強烈動搖人類對教育的看法,即無論技術發展是快是慢,教育總能賦予人類競爭力和獲得工作的能力。我們所熟知的工作將變成過去式,新世界對人類勞動力的需求將跌至歷史*低。 有人預測未來世界的人無論在物質上,還是在心理上,都將變得極度不平等。在如今這個新興的技術封建社會里,所有的利益都將流向位于金字塔頂端的人,或者機器人擁有者。人類只能生存在一個悲慘的經濟世界里,過著貧困的生活,除了空閑時間一無所有。有些技術哲學家認為,未來人類面臨的*大挑戰就是如何避免久坐不動的生活。當機器把所有人變成了一群無用、孤獨、麻木的附庸品后,人類怎樣才能受到刺激、挑戰甚至挑釁?很多人將終日沉浸在空洞的肥皂劇里,或被社交媒體迷惑了雙眼,也許希望有一款軟件能將人類重新編碼成為機器人。
增長陷阱:歐美經濟衰落和創新的假象 作者簡介
弗雷德里克.埃里克森,經濟學家、作家,歐洲國際政治經濟研究中心(ECIPE) 主任和聯合創始人。該組織是一個位于布魯塞爾的國際經濟學領域智庫。 比約恩.韋格爾,商業戰略家、投資人、企業家。在與創新公司和初創企業合作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他的職業生涯開始于博思艾倫漢密爾頓控股公司,在該公司擔任管理顧問。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