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輕經典:窄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35903
- 條形碼:9787505735903 ; 978-7-5057-3590-3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輕經典:窄門 本書特色
1.他為我們活過的一生,我們只要讀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紀德是個不可替代的榜樣,因為他選擇了變成他自身的真理。 —— 法國著名哲學家、作家 薩特 2.致其內容廣博且極具藝術質地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以無所畏懼的對真理的熱愛,并以敏銳的心理學洞察力,呈現了人性的種種問題與處境。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3.紀德在世一天,法國便還有一種文學生活,一種思想交流的生活,一種始終坦率的爭論……而他的死結束了那激勵心智的時代。 ——195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作家 莫里亞克 4.紀德復雜性在于他的一生都在“人”的問題與“神”的問題之間搖擺。他是絕對的個人主義者,只相信自身的感受,同時,他又相信,人是必須超越于自身的。他深知人性的弱點,又看到了人身上的神性。他在藝術、神話、古典中徜徉,同時又關注現實,面向未來。他的身體扎根于大地,頭腦卻一直在天空中,在太陽邊上。 ——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教授 董強
輕經典:窄門 內容簡介
《窄門》是紀德的半自傳體小說,訴說了一段純潔炙熱卻又無限辛酸的愛情悲劇。杰羅姆和表姐阿莉莎兩小無猜,他們對愛情投入全部的純真與熱情,一心想為對方變成更好的人。但阿莉莎目睹母親與人調情、親人的可悲婚姻生活后,不能忍受任何阻礙通往美德的崎嶇。她為了心中完美永恒的愛情,轉身陷入宗教的狂熱,結果導致心靈相通的二人形骸相離,直到生命盡頭才悔恨自己人性的虛偽。
輕經典:窄門 目錄
輕經典:窄門 節選
我這里講的一段經歷,別人可能會寫成一部書,而我傾盡全力去度過,耗掉了自己的特質,就只能極其簡單地記下我的回憶。這些往事有時顯得支離破碎,但我絕不想虛構點兒什么來補綴或通連——氣力花在涂飾上,反而會妨害我講述時所期望得到的*后的樂趣。 喪父那年我還不滿十二歲,母親覺得在父親生前行醫的勒阿弗爾已無牽掛,便決定帶我住到巴黎,好讓我以更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她在盧森堡公園附近租了一小套房間,弗洛拉·阿什布通小姐也搬來同住。這位小姐沒有家人了,她當初是我母親的小學教師,后來陪伴我母親,不久二人就成了好朋友。我就一直生活在這兩個女人中間,她們的神情都同樣溫柔而憂傷,在我的眼中只能穿著喪服。且說有一天,想來該是我父親去世很久了,我看見母親便帽上的飾帶由黑色換成淡紫色,便驚訝地嚷了一句:“噢!媽媽!你戴這顏色太難看了!”第二天,她又換上了黑飾帶。我的體格單薄。母親和阿什布通小姐百般呵護,生怕我累著,幸虧我確實喜歡學習,她們才沒有把我培養成個小懶蛋。一到氣候宜人的季節,她們便認為我臉色變得蒼白,應當離開城市。因而一進入六月中旬,我們就動身,前往勒阿弗爾郊區的封格斯馬爾田莊,舅父布科蘭住在那里,每年夏天都接待我們。布科蘭家的花園不是很大,也不怎么美觀,比起諾曼底其他花園,并沒有什么特色。房子是白色三層小樓,類似上個世紀許多鄉居農舍。小樓坐西朝東,對著花園,前后兩面各開了二十來扇大窗戶,兩側則是死墻。窗戶鑲著小方塊玻璃,有些是新換的,顯得特別明亮,而四周的舊玻璃卻呈現黯淡的綠色,有些玻璃還有瑕疵,我們的長輩稱之為“氣泡”。隔著玻璃看,樹木歪七扭八,郵遞員經過,身子會突然隆起個大包。花園呈長方形,四周砌了圍墻。房子前面,一片相當大的草坪由綠蔭遮著,周圍有一條砂石小路。這一側的圍墻矮下來,能望見圍著花園的田莊大院,能望見大院的邊界,按當地規矩的一條山毛櫸林蔭道。小樓背向的西面,花園則更加寬展。靠南墻有一條花徑,由墻下葡萄牙月桂樹和幾棵大樹的厚厚屏障遮護,受不著海風的侵襲。沿北墻也有一條花徑,隱沒在茂密的樹叢里,我的表姐妹管它叫“黑色小道”,一黃昏就不敢貿然走過去。順著兩條小徑走下幾個臺階,便到了花園的延續部分菜園了。菜園邊上的那堵圍墻開了一個小暗門,墻外有一片矮樹林,正是左右兩邊的山毛櫸林蔭路的交匯點。站在西面的臺階上,目光越過矮樹林,能望見那片高地,欣賞高地上長的莊稼。目光再移向天邊,還望見不太遠處小村子的教堂,在暮晚風清的時候,還能望見村子里幾戶人家的炊煙。在晴朗的夏日黃昏,我們吃過飯,便到“下花園”去,出了小暗門,走到能夠俯瞰周圍的一段高起的林蔭路。到了那里,我舅父、母親和阿什布通小姐,便在廢棄的泥炭巖礦場的草棚旁邊坐下。在我們眼前,小山谷霧氣彌漫,稍遠的樹林上空染成金黃色。繼而,暮色漸濃,我們在花園里還流連忘返。舅母幾乎從不和我們出去散步,我們每次回來,總能看見她待在客廳里……對我們幾個孩子來說,晚上的活動就到此為止,不過,我們回到臥室還往往看書,過了一陣就聽見大人們也上樓休息了。一天的時光,除了去花園之外,我們就在學習室里度過。這間屋原是舅父的書房,就擺了幾張課桌。我和表弟羅貝爾并排坐著學習,朱麗葉和阿莉莎坐在我們后面。阿莉莎比我大兩歲,朱麗葉比我小一歲。我們四人當中,數羅貝爾年齡*小。我打算在這里寫的,并不是我*初的記憶,但是唯有這些記憶同這個故事相關聯。可以說,這個故事確實是在父親去世那年開始的。我天生敏感,再受到我們服喪的強烈刺激,即或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哀傷,至少是目睹母親的哀傷所受的強烈刺激,也許就容易產生新的激情:我小小年紀就成熟了。那年我們又去封格斯馬爾田莊時,我看朱麗葉和羅貝爾就覺得更小了,而又見到阿莉莎就猛然明白,我們二人不再是孩子了。不錯,正是父親去世的那年,我們剛到田莊時,母親同阿什布通小姐的一次談話證實我沒有記錯。她正同女友在屋里說話,我不意闖了進去,聽見她們在談論我的舅母。母親特別氣憤,說舅母沒有服喪或者已經脫下喪服(老實說,布科蘭舅母穿黑衣裙,同母親穿淺色衣裙一樣,我都覺得難以想象)。我還記得,我們到達的那天,呂茜爾·布科蘭穿著一件薄紗衣裙。阿什布通小姐一貫是個和事婆,她極力勸解我母親,還戰戰兢兢地表明:“不管怎么說,白色也是服喪嘛。”“那她搭在肩上的紅紗巾呢,您也稱為‘喪服’嗎?弗洛拉,您別氣我啦!”我母親嚷道。只有在放假那幾個月,我才能見到舅母,無疑是夏天炎熱的緣故,我見她總穿著開得很低的薄薄的襯衫。我母親看不慣她披著火紅的紗巾,見她袒胸露臂尤為氣憤。呂茜爾·布科蘭長得非常漂亮。我保存的她的一小幅畫像,就能看出她當年的美貌:她顯得特別年輕,簡直就像她身邊兩個女兒的姐姐。她按照習慣的姿勢側身坐著,左手托著微傾的頭,纖指挨近唇邊俏皮地彎曲著。一副粗眼發網,兜住半瀉在后頸上的那頭卷曲的濃發。襯衫大開領,露出一條寬松的黑絲絨帶,吊著一副意大利鑲嵌畫飾物。黑絲絨腰帶綰了一個飄動的大花結,一頂寬邊軟草帽由帽帶掛在椅背上,這一切都給她平添了幾分稚氣。她的右手垂下去,拿著一本合攏的書。呂茜爾·布科蘭是克里奧爾人[ 拉丁美洲安的列斯群島等地的歐洲移民后裔,統稱克里奧爾人。],她沒見過,或者很早就失去了父母。我母親后來告訴我,沃蒂埃牧師夫婦當時還未生子女,便收養了這個棄女或孤兒。不久,他們舉家離開馬爾提尼島,帶著孩子遷到勒阿弗爾,和布科蘭家同住在一個城市,兩家人交往便密切起來。我舅父當時在國外一家銀行當職員,三年后才回家,一見到小呂茜爾便愛上她,立刻求婚,惹得他父母和我母親十分傷心。那年呂茜爾十六歲。沃蒂埃太太收養她之后,卻生了兩個孩子,她發現養女的性情日益古怪,便開始擔心會影響親生的子女;再說家庭收入也微薄……這些全是母親告訴我的,她是要讓我明白,沃蒂埃他們為什么欣然接受她兄弟的求婚。此外我推測,他們也開始特別為長成姑娘的呂茜爾擔心了。我相當了解勒阿弗爾的社會風氣,不難想象那里人會以什么態度對待這個十分迷人的姑娘。后來我認識了沃蒂埃牧師,覺得他為人和善,既勤謹又天真,毫無辦法對付陰謀詭計,面對邪惡更是束手無策——這個大好人當時肯定陷入困境了。至于沃蒂埃太太,我就無從說起了。她生第四胎時因難產死了,而這個孩子與我年齡相仿,后來還成為我的好友。呂茜爾·布科蘭極少進入我們的生活圈子。午飯過后,她才從臥室姍姍下來,又隨即躺在長沙發床或吊床上,直到傍晚才懶洋洋地站起來。她那額頭時常搭一塊手帕,仿佛要拭汗,其實一點兒晶瑩的汗氣也沒有。那手帕非常精美,又散發出近似果香的一種芬芳,令我贊嘆不已。她也時常從腰間的表鏈上,取出同其他小物件吊在一起的一面有光滑銀蓋的小鏡子,照照自己,用手指在嘴唇上沾點唾液潤潤眼角。她往往拿著一本書,但是書幾乎總是合著,中間插了一個角質書簽。有人走近時,她也不會從遐想中收回心思看人一眼。從她那不經意或疲倦的手中,從沙發的扶手或從衣裙的紋褶上,還往往掉下一方手帕,或者一本書,或者一朵花,或者書簽。有一天——我這里講的還是童年的記憶——我拾起書,發現是詩歌,不禁臉紅了。吃罷晚飯,呂茜爾·布科蘭并不到家人圍坐的桌子旁,而是坐到鋼琴前,得意地彈奏肖邦的慢板《瑪祖卡舞曲》,有時節奏戛然中斷,停在一個和音上……我在舅母跟前,總感到特別不自在,產生一種又愛慕又恐懼的感情騷動。也許本能在暗暗提醒我防備她;再者,我覺出她蔑視弗洛拉·阿什布通和我母親,也覺出阿什布通小姐怕她,而我母親不喜歡她。 呂茜爾·布科蘭,我不想再怨恨您了,還是暫且忘掉您對我造成了多大傷害……至少我要盡量心平氣和地談論您。不是這年夏天,就是第二年夏天——因為背景環境總是相同,我的記憶相重疊,有時就難免混淆——有一次,我進客廳找一本書,見她在里面,就想馬上退出來,不料她卻叫住我,而平時她對我好像視而不見:“干嗎急忙就走哇?杰羅姆!難道你見我就害怕嗎?”我只好走過去,而心卻怦怦直跳。我盡量沖她微笑,把手伸給她。她一只手握住我的手,另一只手則撫摩我的臉蛋兒。“我可憐的孩子,你母親給你穿得真不像樣!……”她說著,就開始揉搓我穿著的大翻領水兵服。“水兵服的領口要大大地敞開!”她邊說邊扯掉衣服上的一個紐扣。“喏!瞧瞧你這樣是不是好看多啦!”她又拿起小鏡子,讓我的臉貼在她的臉上,還用赤裸的手臂摟住我脖子,手探進我半敞開的衣服里,笑著問我怕不怕癢,同時手還繼續往下摸……我突然一跳,猛地掙開,衣服都扯破了。我的臉火燒火燎,只聽她嚷了一句:“呸!一個大傻帽兒!”我逃開了,一直跑到花園深處,在澆菜的小水池里浸濕手帕,捂在腦門兒上,接著又洗又搓,將臉蛋兒、脖子以及被這女人摸過的部位全擦洗一遍。有些日子,呂茜爾·布科蘭就“犯病”,而且突然發作,鬧得全家雞犬不寧。碰到這種情況,阿什布通小姐就趕緊領孩子去干別的事。然而,誰也捂不住,可怕的叫喊從臥室或客廳傳來,傳到孩子們的耳朵里。我舅父慌作一團,只聽他在走廊里奔跑,一會兒找毛巾,一會兒取花露水,一會兒又要乙醚。到吃飯的時候,舅母還不露面,舅父焦慮不安,樣子老了許多。發病差不多過去之后,呂茜爾·布科蘭就把孩子叫到身邊,至少是羅貝爾和朱麗葉,她從不叫阿莉莎。每逢這種可悲的日子,阿莉莎就閉門不出,舅父有時去看看她,因為父女倆時常談心。舅母這樣發作,也把仆人們嚇壞了。有一天晚上,病情格外嚴重。當時我正在母親的房間,聽不大清客廳里發生的事情,只聽廚娘在走廊里邊跑邊嚷:“快叫先生下來呀,可憐的太太要死啦!”我舅父當時正在樓上阿莉莎的房間,我母親出去迎他。一刻鐘之后,他們倆從敞著的窗前經過,沒有注意我在屋里,母親的話傳到我耳中:“要我告訴你嗎,朋友,這樣鬧,就是做戲給人看。”她還一字一頓重復好幾遍:“做——戲——給——人——看。”這情況發生在暑假快結束的時候,父親去世有兩年了。后來很久我沒有再見到舅母。一個可悲的事件把全家攪得天翻地覆,而在這種結局之前不久還發生一件小事,促使我對呂茜爾·布科蘭的復雜而模糊的感情一下子轉化為純粹的仇恨了。不過,在講述這些情況之前,我也該談一談我的表姐了。阿莉莎·布科蘭長得很美,只是當時我還沒有覺察到。她別有一種魅力,而不是單純的美貌吸引我留在她身邊。自不待言,她長得很像她母親,但是她的眼神卻不同,因此很久以后,我才發現母女這種相似的長相。她那張臉我描繪不出了,五官輪廓,甚至連眼睛的顏色都記不清了,只記得她微笑時已經呈現的近乎憂郁的神情,以及眼睛上方挑得特別高的兩道彎眉,那種大彎眉的線條,我在哪兒也未見過……不,見也見過,是在但丁時期的一尊佛羅倫薩小雕像上,在我的想象中,貝雅特麗奇[ 貝雅特麗奇:佛羅倫薩少女,是但丁在《神曲》中一個人物的創作原型。]小時候,自然也有這樣高聳的弓眉。這種眉毛給她的眼神乃至整個人,平添了一種又多慮探詢又信賴的表情——是的,一種熱烈探詢的表情。她身上的每個部位,都完全化為疑問和期待……我會告訴您,這種探詢如何抓住我,如何安排了我的生活。看上去,也許朱麗葉更漂亮,她身上煥發著健康和歡樂的神采。然而,比起姐姐的優雅深致來,她的美就顯得外露,似乎誰都能一覽無遺。至于我表弟羅貝爾,還沒有什么獨特的地方,無非是個我這年齡的普通男孩。我同朱麗葉和羅貝爾在一起玩耍,同阿莉莎在一起卻是交談。阿莉莎不怎么參加我們的游戲,不管我怎么往前追溯,她在我的記憶中總是那么嚴肅,一副微笑而若有所思的樣子。——我們倆談些什么呢?兩個孩子在一起,又能談什么呢?我很快就會向您說明,不過,我還是先講完我舅母的事兒,免得以后再提及她了。那是父親去世之后兩年,我和母親去勒阿弗爾過復活節,由于布科蘭家在城里的住宅較小,我們沒有去住,而是住到母親的一位姐姐家。我姨媽家的房子寬敞,她名字叫普朗蒂埃,孀居多年,我難得見到她,也不怎么認識她的子女,他們比我大得多,性情差異也很大。照勒阿弗爾的說法,“普朗蒂埃公館”并不在市內,而是坐落在俯臨全城的、人稱“海濱”的半山腰上。布科蘭家臨近商業區。走一條陡峭的小路,能從一家很快到另一家,我每天上坡下坡要跑好幾趟。且說那一天,我是在舅父家吃的午飯。飯后不大工夫,他就要出門。我陪他一直走到他的辦公室,然后又上山去普朗蒂埃家找我母親。到了那兒我才聽說,母親和姨媽出去了,直到晚飯時才能返回。于是,我立即又下山,回到我很少有機會閑逛的市區,走到因海霧而顯得陰暗的港口,在碼頭上溜達了一兩個小時。我突然萌生一種欲望,要出其不意,再去瞧瞧剛分手的阿莉莎……我跑步穿過市區,按響布科蘭家的門鈴,門一打開就往樓上沖,卻被女仆攔住了:“別上樓,杰羅姆先生!別上樓,太太正犯病呢。” 我卻不予理睬:“我又不是來看舅媽的……”阿莉莎的房間在三樓。一樓是客廳和餐室,舅母的房間在二樓,里面有說話聲。我必須從門口經過,而房門大敞著,從里邊射出一道光線,將樓道隔成明暗兩部分。我怕被人瞧見,猶豫片刻,便閃身到暗處,一見房中的景象就驚呆了:窗簾全拉上了,兩個枝形大燭臺上的蠟燭的光亮增添一種喜興,舅母躺在屋子中央的長椅上,腳下有羅貝爾和朱麗葉,身后站著一個身穿中尉軍服的陌生青年。今天看來,拉兩個孩子在場實在惡劣,但當時我太天真,還覺得盡可放心呢。她們笑著注視那陌生人,聽他以悠揚的聲調反復說:“布科蘭!布科蘭!……我若是有一只綿羊,就肯定叫它布科蘭。”我舅母咯咯大笑。 ......
輕經典:窄門 作者簡介
安德烈·紀德(André Gide,1869—1951),法國著名作家,194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20世紀法國作家中,紀德是最活躍,最獨特,最復雜,最多變,最難捉摸,具有爭議,最喜歡顛覆,最愛惹是生非的那一位。紀德廣泛關注宗教、愛情、家庭、性、政治等各類問題,熱烈歌吟解放與自由,是整個現代西方文學史、思想史上具有爭議的人物之一。與表姐結婚,與侄子發生同性戀關系,與別的女人生下私生女,在作品中公開為同性戀辯護。批評法國當局,抨擊殖民制度,引發媒體論戰,為罪犯爭取生存環境。反對法西斯主義,譴責極權統治,主張打破一切禁錮人性的清規戒律。1947年,紀德以78歲高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著述頗多,作品兼容并蓄,風格迥異,包括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唯美主義、荒誕主義。主要作品有《窄門》《背德者》《人間食糧》《田園交響曲》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