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地理與國家安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504212
- 條形碼:9787519504212 ; 978-7-5195-0421-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理與國家安全 本書特色
(總體國家安全觀系列叢書)
《歷史與國家安全》
《生物安全與國家安全》
《文化與國家安全》
《百年變局與國家安全》
《大國興衰與國家安全》
地理與國家安全 內容簡介
這套叢書,試圖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以及新發展格局和大安全格局這“兩個格局”的高度,立足“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期的特殊時間節點,從不同角度和維度,全景式、大視野認識國家安全。 本書以地理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為主題,突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俄羅斯的廣袤到新加坡的狹小,從北極變遷到氣候變化,從地理環境決定論到人定勝天,從地緣戰略到首都安全,天南地北,無所不包,希望為讀者勾勒出地理空間、環境、資源與民族生存發展、國家安危興亡、大國合縱連橫的脈絡。
地理與國家安全 目錄
**章 地理、地緣、地緣政治 001
班農謬論 007
海權·陸權·邊緣地帶 010
什么是“一帶一路” 017
第二章 地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 023
西歐小國如何成為“大國” 027
俄羅斯的盔甲與軟肋 034
兩洋屏障能夠保護美國嗎 041
“地理決定論”的誤區 047
第三章 疆域與國土安全 053
中國版圖的地理奧秘 057
俄羅斯的領土執念 064
日本的島國根性 070
“撕裂的土地”波蘭 075
第四章 氣候與國家安全 083
氣候決定一切嗎 087
“季風民族”印度 090
苔原地帶的“戰斗民族” 094
氣候變化重塑國家安全 099
第五章 小國生存之道 109
蒙古國的“第三鄰國”外交 113
新加坡的“大國平衡術” 118
抱團取暖的東盟 123
古巴奇跡 126
第六章 首都與國家安全 133
新中國為何定都北京 137
柏林不單是德國的中心 144
未來之選巴西利亞 149
神奇的努爾蘇丹 154
從仰光到內比都 162
第七章 向海圖存 向海而強 169
海洋銘刻中華榮辱 173
世界鎖鑰 176
爭奪制海權 184
中國走向深藍 188
第八章 太空:新疆域與制高點 195
撬動地緣格局的新杠桿 199
太空也有咽喉要道 203
群雄逐鹿 205
太空軍元年 212
商機無限 215
立法事不宜遲 217
第九章 超越地緣政治 223
遠親不如近鄰 227
維護領土主權無關地緣政治 234
共同發展的康莊大道 239
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 244
地理與國家安全 節選
地理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一切活動的場所。
在中國現存古代文獻中,“地理”一詞*早見于《周易》,其語云“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東漢大思想家王充對此解釋道:“天有日月星辰謂之文,地有山川陵谷謂之理。”中國古代將地理學稱為輿地學或地志學,常附著于史學,史地不分家,有“左圖右史”之說,是謂“以歷史為經,以地理為緯”,其早期代表性文獻有先秦時期的《尚書·禹貢》《山海經》等,學者代表性著作則有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宋代祝穆的《方輿勝覽》、清初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及至近代,中國地理學的眼界擴大至全球,代表者如魏源的《海國圖志》,中西地理學漸趨接軌。
雖然古代沒有“地緣政治”這一概念,但中國傳統上即非常重視地理與國家安全、朝代興衰的關系,將“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視為經邦濟世的**技能,并生發出許多利用地理條件定國安邦、角逐天下的思想策論,如春秋時期《孫子兵法》中的“九變”“九地”篇,以及戰國時期的“合縱連橫”,東漢末年的“三分天下”,乃至清末應對千年大變局的“海防塞防”論等,不一而足。
英文“地理”(geography)一詞來自希臘語,意為“對地球的描述”(description of the earth)。有意思的是,在西方學術傳統中,地理學被認為是一切學科之源。德國哲學家康德1756—1796年間曾在柯尼斯堡大學講授自然地理,在每一年講座開始時,他總要不厭其煩地論述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指出按時間對事物進行描述或分類的是歷史學,而按地區對事物進行描述或分類的就是地理學。
一個國家在地理上的位置,是對這個國家的**定義。一切權力的爭奪都發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間之內,殺伐決斷、生死契闊,離不開具體的山川、河流、湖泊乃至汪洋大海。任何一個明智的決策者,都會清醒地認識到國家的邊界,也就是它的地理限制范圍。拿破侖說過,了解一個國家的地理,就等于了解它的外交政策。中國現代地理學的奠基人張其昀先生也說,地理環境為一國外交政策之生根的土壤,欲知地面之植物,自非對其生根之土壤有深切之了解不可。
基于地理思考國家安全和外交斗爭策略可謂源遠流長,但地緣政治概念的誕生則要晚得多。一般認為,歐洲是現代地緣政治學的發源地。提出“生存空間”概念的德國地理學家弗里德里希·拉采爾被公認為是**位地緣政治學家,他于1882—1891年間發表三卷本巨著《人類地理學》,探索了各種自然特征對歷史發展的影響。正是拉采爾的學生——瑞典人魯道夫·克倫,由歐洲國家間的斗爭歷史和現實出發,創造了地緣政治(geopolitik)一詞。可以說,一部歐洲近代國際關系史,就是一部地緣政治的斗爭史。
地緣政治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如此緊密,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直接決定一國的安危。地緣政治的概念由歐洲傳至美國、日本等后起大國,并深刻塑造了很多人的思維方式,乃至轉變為國家的決策行為,影響了歷史走向。直至今日的歐美政壇,地緣政治的論調仍大行其道,例如有人便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誣稱為“地緣政治的擴張野心”。 班農謬論 2017年12月16日,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前師爺”、右翼保守派領頭人物史蒂芬·班農,在日本東京“保守派政治行動大會”上發表了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演講,大談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其中一段議論中國“一帶一路”的話格外讓人印象深刻。他說: “一帶一路”是中國真正大膽的地緣政治擴張。19世紀和20世紀有三大地緣政治理論塑造了時代,其代表人物分別是麥金德、馬漢和斯皮克曼。而“一帶一路”的大膽之處,就是將這三大地緣政治理論結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完整的計劃。
它結合了麥金德關于“誰控制了中亞腹地,誰就控制了世界島,控制了世界島就能控制世界”的理論。中國“一帶一路”的擴張,是把中亞這些重要的國家聯系在一起,用所謂“儒家重商主義”的市場模式把它們統一到一個市場中去。
“一帶一路”還是馬漢理論的產物,馬漢的海權論是大英帝國和后來美國的戰略基礎,就是把海洋交通要道沿途的主要港口都連接起來。今天大家能看到中國人在波斯灣、吉布提、南中國海都在尋求控制港口,可以說,誰用海軍、用港口控制了世界島嶼,誰就會控制世界。
中國人把麥金德和馬漢的理論結合起來,以前從來沒有人做過。但是還有第三個實際上更加大膽的地緣理論,那就是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論”,知道他的人要少很多。他的理論是關于連接海洋到內陸的交通線,主張把侵略者“遠拒”國門之外。這就是為什么中國要在南中國海不斷地“遠拒”,其目的就是讓日本和美國無法發起大規模的入侵。 班農的上述“豐富聯想”與“大膽假設”語驚四座。但問題是,在21世紀的今天,難道侵略擴張、拓荒殖民還是大國的崛起之道嗎?疆域越大就越安全?國強一定稱霸?對這些問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自會有不同的答案,它們都是出于各自的價值觀與知識體系,并烙上了強烈的民族歷史觀念和國家利益訴求。
班農謬論,其來有自。西方人喜歡講地緣戰略,每片水域、每座山峰、每個城池,在擁有擴土殖民、大國爭霸傳統的西方戰略家、統治者眼中,都有其軍事政治價值。濃厚的地緣政治思想至今仍流淌在大西洋兩岸一些政客的腦海中。美國卡特政府時期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退休后寫過一本國際政治方面的書,名為《大棋局》,宣稱世界的一國一地都是“大棋局”中的可用之子。名高望重者,如美國政壇大佬基辛格也難逃窠臼,2018年7月,他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警告“一個分裂的大西洋將帶來嚴重后果”,“歐洲會變成‘歐亞大陸的附屬物’,美國將成為一個地緣政治孤島,夾在兩個大洋之間”。2019年12月,德國前國防部長馮德萊恩履新歐盟委員會主席后,說得就更加直白,她發誓要將新一屆歐盟委員會打造為“地緣政治委員會”。即使到了2020年3月新冠肺炎病毒肆虐、歐洲疫情告急這樣的危機時刻,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仍發文稱:“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援助意大利等國家抗擊疫情,存在著地緣政治的成分。”
正因為“地緣政治”四個字深深烙在西方世界的觀念之中,班農所謂的“‘一帶一路’綜合了三大地緣政治理論”一說,也就不難想見了。而眾多西方政要學者慣用地緣政治的眼光看待中國的種種作為,不過是攬鏡自照罷了。我們還是先看看班農提到的西方三大地緣理論是怎么回事吧。 海權·陸權·邊緣地帶 理論總是來源于其所屬的時代。近代以來,西方迎來地理大發現,列強諸國隨之擴土殖民,全球霸權的爭奪**次有了現實依據和可能。班農所比擬的西方三大地緣理論“海權論”“大陸腹地學說”“邊緣地帶論”相繼粉墨登場,都是當時國際政治斗爭焦點的智士產物。而思想一旦產生,便擁有了穿透時代的影響力,直至后世當今。
說到海權,不得不提影響歷史走向的美國海權論之父——馬漢。他1840年生于美國紐約西點,其父為西點軍校的知名教授。馬漢曾投身美國內戰,但并無突出建樹,戰后長期擔任美國海軍軍官,但僅是中校,級別并不高。1884年,美國海軍部組建海軍戰爭學院,正感前途迷茫的馬漢因為出版過一本關于海軍戰術的小冊子,受邀前往該院任教。為了講好海軍史這門課,馬漢博覽群書,在19世紀90年代相繼寫成傳世之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年)》,以及姊妹篇《海權對法國革命及帝國的影響(1793—1815年)》。
英國的海權優勢是馬漢兩部著作的研究主題。英國是19世紀當之無愧的海上霸主,彼時英國一位著名詩人湯馬斯·坎貝爾寫過一首詩,恰是對此的*好腳注: 大不列顛不需要堡壘,不需要峭壁上的燈塔,
她踏著如山巨浪前行,她的家就在大洋深處。 為何一個島國能夠長期稱霸歐洲?馬漢的基本論點是:從1688年到法國皇帝拿破侖戰敗,在英法長期戰爭中的每一階段,都是制海權的得失決定勝負。海權的要義不是海上發生了什么,而是海上發生的事如何影響陸上事件的結局。他指出,不用在陸地上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僅憑控制海洋和歐洲以外的世界,英國即能確保勝利。他同時批評法國背向海洋而重視大陸,終至在與英國的爭霸中敗下陣來。
馬漢以英國為參考樣板,總結出影響國家海權的六個基本條件:地理位置、自然形態、領土范圍、人口、民族性以及政府體系。英國之所以能發展成強大的海權國,是因為它同時具備上述六個條件:一是獨特的地理位置,英國是歐陸之外的一個島國;二是擁有良港的自然形態;三是領土范圍足夠提供必要物資,但不是大到難以防守;四是人口足以打造和供應海軍裝備;五是向海而生的民族性格;六是愿意支持發展和擴張海軍的政府體系。在此基礎上,馬漢又指出海權得以實現的三大要素:一是生產及海外市場;二是海洋運輸,即維護海上交通線,包括海軍和商船隊在內的海上力量;三是殖民地與海外基地,既可以擴大海外貿易,又可以借海外基地保護貿易拓展。馬漢認為,正是因為英國還同時具備這三個條件,其才成為稱霸世界的海權國。簡言之,海權論可以概括為兩句話:誰擁有強大的海軍、商船隊,并掌握了全球海上要道,誰就掌握了海權;誰掌握了海權,誰就能稱霸世界。
馬漢的思想切中了時代的脈搏,踏準了海洋世紀的節拍。他明里是稱頌英國的海權優勢,暗里則是希望美國效法英國奮起直追,成為新的海洋霸主。歐美列強都深受其學說影響,當時的英國海軍上將貝雷斯福德和德皇威廉二世都曾公開要求本國的海軍軍艦上“每艦必有”馬漢著作。在美國,馬漢也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曾做過海軍部次長,后當選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便是其擁躉,國會議員辯論海軍政策時也常搬出“馬漢云云”。
正當海權論風光無限,英國人沉醉其中,做著“日不落帝國”美夢之時,英國一位地理學家卻大唱反調,想要喚醒英國的迷夢,他就是麥金德。1902年,他寫了一篇論文,題目是《不列顛與不列顛海》(這是其名篇《歷史的地理樞紐》的前奏),從全球著眼分析了英國的地理位置及其權力影響,并對英國的海洋霸權美夢發出悲觀的預警:“所有帝國都有大限,不列顛帝國也不會例外。”不久之后,麥金德將其思想整理擴大,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大會上宣讀后取名為《歷史的地理樞紐》,刊發在1904年的《地理學報》雜志上。一石激起千層浪,該文在學界、政界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麥金德指出,世界大開拓與廣殖民的時代已經結束,一種“封閉性的世界政治體系”已經建立。他看到鐵路為陸上強國帶來新的力量,繼而提出“大陸腹地學說”,將整個世界地理劃分為三大塊:一是樞紐地區,指歐亞大陸腹地,由流入北冰洋和里海、咸海的幾大河流圍成,這也是海權不能達到的地區;二是內新月地區,其緊鄰樞紐地區,包括部分大陸性和部分海洋性的地區;三是外新月地區,其在*外面一圈,是完全的海洋性地區,由一些島國(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組成。樞紐地區是陸權的天下,外新月地區則是海權的天下,陸權與海權發生碰撞的地帶即是內新月地區。麥金德指出,歐亞大陸腹地這片以草原和沙漠為主的區域,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天然要塞,三面山系環繞,河流都流入內陸湖或北冰洋,海上勢力無法觸及這里。
1919年,麥金德又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大陸腹地學說”。他把歐亞大陸和非洲稱為“世界島”,世界島占據了全球絕大部分的土地并承載了絕大部分的人口,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任何海權國家都無法向世界島的霸主挑戰。他繼而指出,只有控制“心臟地帶”的強權,才能控制世界島。現在人們常聽到的“心臟地帶”一詞即由此發端。所謂“心臟地帶”,實為樞紐地區的翻版,仍指那塊有諸多地理屏障保護的歐亞大陸腹地,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之間的地岬向東延伸2500千米到葉尼塞河大平原。因為東歐控制著“心臟地帶”的門戶,而“心臟地帶”則是潛力無窮的安全堡壘,于是麥金德提出著名的三段論:“誰統治東歐,誰就支配心臟地帶;誰統治心臟地帶,誰就支配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誰就支配世界。”
麥金德才華橫溢,他掠過一切枝節問題,一筆勾畫出世界地理政治學的宏大輪廓。他的這一主旨思想,既來源于大陸腹地國家對周邊世界一再進行侵略的歷史,也來源于德國取代俄國成為英國主要威脅的現實。彼時以英國為主的協約國已逐漸取得對同盟國的戰場優勢,勝利在望;但他認為,德國憑借優異的軍事和管理才能,假以時日仍將有統治東歐,乃至歐亞大陸的危險。麥金德的陸權思想在英國不受青睞,卻意外收獲了德國戰略家卡爾·豪斯霍費爾這一“粉絲”。豪斯霍費爾是德國納粹戰略觀的代表,對納粹的侵略政策有實際影響。1923年希特勒因參與啤酒館政變被捕,豪斯霍費爾前去獄中探望,為他提供了地緣政治方面的學術簡報。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詳述了納粹外交政策和所謂的“生存空間”,被外界認為出自豪斯霍費爾的思想。
麥金德“心臟地帶”說引發的爭議與挑戰經久不息,其中*有力者當屬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他是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略家,生前曾擔任耶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其主要著作是二戰期間出版的《美國在世界政治中的戰略》與《和平地理學》兩部作品。斯皮克曼著書立說的重點始終圍繞地理與外交政策的關系,提出“地理并不決定,但卻構成條件,它不僅提供可能性,并且要求這些可能性應被利用。人類唯一的自由就是僅僅決定利用的好還是不好而已”。他認為地理是影響各國外交政策*基礎、*恒久的因素,正所謂“王侯將相你來我往,雄主獨夫亦有亡日,唯有青山碧海長存”。
斯皮克曼大體采用了麥金德的觀點,也將全球劃分為三大地理區塊,只是將“心臟地帶”的范圍向西擴展到連接黑海與芬蘭一線。麥金德所謂的內新月地區被改稱為“邊緣地帶”,外新月地區則被改稱為“離岸大陸”。蘇聯即位于“心臟地帶”,歐洲、南亞、東南亞、中國、日本、中東等沿海地區即是“邊緣地帶”。麥金德認為歐亞大陸“心臟地帶”處于有利地位,而斯皮克曼則認為“邊緣地帶”才是世界強權的關鍵所在,其為歐亞大陸與外界聯系的中心。他指出,位于“心臟地帶”的廣大土地多是不毛之地,世界人口和資源的大部分集中在“邊緣地帶”。也就是說,麥金德所謂海權勢力無法觸及“心臟地帶”是個偽命題,“非不能也,是不為也。”緊接著,斯皮克曼還將麥金德著名的三段論改寫成:“誰控制邊緣地帶,誰就統治歐亞大陸;誰統治歐亞大陸,誰就主宰世界。”
如果說麥金德在1919年警示的是德國對英國的威脅,那么斯皮克曼預見到的就是美蘇爭霸和蘇聯對美國的挑戰。他所說的控制“邊緣地帶”者即能統治歐亞大陸乃至世界,并非現實,其目的在于警示當政者關注一種潛在的可能性和威脅之所在。在二戰行將結束的1944年,德、日敗象已露,中國、印度尚顯疲弱,“邊緣地帶”內部強國的崛起即便可能但也并不緊迫,真正緊迫的安全威脅是“心臟地帶”即蘇聯對“邊緣地帶”的控制。
斯皮克曼念茲在茲的是,不論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美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必須阻止任何國家主導歐亞大陸,也須防止歐亞大陸若干強權聯合起來反對美國。基于這些原則,斯皮克曼力主美國徹底放棄孤立主義,而對世界事務采取積極干涉的政策。事實證明,他的主張贏得了美國決策界的認同,其有關地緣權力平衡的思想被充分吸收到二戰后美國的外交大戰略之中。 什么是“一帶一路” 歐亞大陸是麥金德口中的“世界島”,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政治舞臺的中心,它見證了人類命運變遷、大國興衰起伏……
地理與國家安全 作者簡介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英文縮寫CICIR)是中國歷史悠久、研究領域寬泛、功能齊備的復合型國際戰略與安全問題研究及決策咨詢機構,研究領域覆蓋全球所有地區和重大戰略性、綜合性問題。其前身是1980年對外開放的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2003年更為現名。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現有研究、行政和輔助人員300余人,下設15個研究所、若干研究中心以及國際交流部、國際信息資料中心等部門。長期開展廣泛、深入、高端的國際學術交流,是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主辦發行《現代國際關系》(中文核心期刊)、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和《國際研究參考》三本學術期刊,2015年入選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