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抗美援朝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2200811
- 條形碼:9787522200811 ; 978-7-5222-0081-1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抗美援朝記 本書特色
由中國軍事專家、軍事歷史研究工作者,依據所掌握的珍貴歷史檔案撰寫,帶領讀者身臨其境體驗當年的崢嶸歲月! 由中國軍事專家、軍事歷史研究工作者,依據所掌握的珍貴歷史檔案撰寫,帶領讀者身臨其境體驗當年的崢嶸歲月! 謹以此書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抗美援朝記 內容簡介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被迫進行的首場反侵略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依靠簡陋的武器裝備,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三八線,并*后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抗美援朝戰爭是了不起的正義篇和正氣篇,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和軍威。 《抗美援朝記》是中國軍史專家傾心奉獻的普及讀物,對于人們正確認識和評價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作者依據所掌握的珍貴歷史檔案,以平實的筆觸客觀再現了抗美援朝重大決策、重要部署,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的戰略思維、指揮藝術和崇高風范,再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戰員以不畏強敵、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所創造的戰爭奇跡,再現了志愿軍官兵的英雄群像和全國人民全力支援可愛的人、一切為了前線、為了勝利的感人事跡。
抗美援朝記 目錄
二 廿五萬大軍集結東北
三 中南海的戰略抉擇
四 美軍直逼鴨綠江
五 拉開抗美援朝戰爭的帷幕
六 與美軍王牌部隊的首次交鋒
七 清川江畔釣大魚
八 萬歲軍的誕生
九 風雪長津湖
十 攻克漢城
十一 中朝兩軍高級干部會議紀實
十二 漢江南岸的日日夜夜
十三 西項東反,妙筆橫城
十四 規模*大的一次戰役
十五 “持久作戰,積極防御”戰略方針
十六 喬治·凱南伸出橄欖枝
十七 唇槍舌劍與默不作聲交織的談判
十八 引而不發的第六次戰役
十九 “鐵堡壘”的墳墓
二十 開辟“米格走廊”
二十一 首次陸空協同作戰
二十二 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二十三 反細菌戰始末
二十四 從防炮洞到地下長城
二十五 血戰上甘嶺
二十六 聲勢浩大的反登陸準備
二十七 碧潼戰俘營
二十八 久拖不決的戰俘談判
二十九 *后一戰——金城戰役
三十人 民戰爭的新形式
三十一 慰問團三次赴朝
三十二 勝利實現停戰
三十三 凱旋在一九五八
三十四 毛澤東運籌帷幄
三十五 周恩來醉酒的背后
三十六 橫刀勒馬彭大將軍
三十七 戰場副帥鄧華
三十八 兩位黃埔出身的志愿軍副司令員
三十九 洪學智的后勤情緣
四十 “好戰分子”韓先楚
四十一 “三楊開泰”
四十二 才將解方
四十三 幕后英雄李克農
四十四 領袖之子捐軀大榆洞
四十五 “聯合國軍”三易其帥
四十六 李承晚其人其事
抗美援朝大事記
參考文獻
抗美援朝記 節選
《抗美援朝記》: 三天后,在大榆洞,志愿軍司令部又召開**次志愿軍黨委擴大會議,除志愿軍黨委成員外,第38軍軍長梁興初,第39、第40、第42、第66軍領導和志司(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的簡稱)各單位有關領導參加會議。會議確定:“在我空軍、炮兵、坦克尚未得到適當組成前,我們仍采取運動戰、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內線和外線相結合的方針”,采取“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和殲滅敵人”。主力后撤至**次戰役比較熟悉的地區休整和構筑反擊陣地,以逸待勞;以小部分兵力與敵保持接觸,故意示弱,驕縱敵軍和誘敵深入,將西線之敵誘至大館洞一溫井一妙香山一線地區,東線誘至長津水庫地區,然后突然舉行反擊。如果敵軍不進,志愿軍就打出去。 但是,第二次戰役到底應采取什么方針?中朝蘇三方是有爭論的。朝方和蘇聯駐朝鮮軍事顧問瓦西列夫主張志愿軍應繼續向清川江以南追擊敵人,不同意后撤幾十公里。在與朝蘇方面爭論后,彭德懷致電毛澤東,如實反映情況。中央特派高崗到志愿軍司令部,準備與朝蘇方面討論作戰方針和有關朝中兩軍聯合作戰問題。 11月15日,金日成和蘇聯駐朝大使史蒂柯夫到大榆洞。在召開的會議上,史蒂柯夫說:“中國黨過去已消滅了強大的敵人,證明是完全正確的,不能有任何懷疑。”彭德懷后來回憶說:“他們當時忽視了在武器裝備上敵優我劣的具體條件,極力主張乘勝追擊。我們當時如果不堅持自己的意見,而同意他們的意見,那肯定不會取得第二次戰役那樣大的勝利。” 會后,彭德懷命令各軍把清川江、大同江以北的德川、戛日嶺、杜日嶺、球場之間的地區全部讓給“聯合國軍”,給他們一點甜頭,誘其上鉤。 彭德懷胸有成竹,鎮定自若,對司令部的人說:“要誘魚上鉤,你必須讓魚嘗點甜頭。麥克阿瑟吹噓說他從來沒打過敗仗,看看這次戰役究竟誰能把誰吃掉。” “聯合國軍”的試探性進攻很謹慎,從6日到16日僅向北推進了9至16公里,離志愿軍預設殲敵地區還有相當一段距離。于是,彭德懷命令誘敵各部隊從17日起停止向前出擊,繼續北撤,讓敵人放膽前進。 東西兩線志愿軍在后撤過程中,故意丟棄一些裝備物資,制造“狼狽撤逃”的假象,并向被釋放的美軍戰俘透露消息:“志愿軍糧食供應困難,準備撤回國。” 對志愿軍的后撤,麥克阿瑟和華盛頓當局都認為志愿軍是“怯戰敗走”。他們估計志愿軍只有6至7萬人,并且這些部隊沒有得到很好的補給,補給的困難和寒冷的天氣可能是他們撤退的原因。麥克阿瑟還認為,他的空中轟炸會使鴨綠江以南地區成為一片焦土。 從18日起,第8集團軍全線快速向北推進。至21日,全部到達其預定的攻擊開始線。東線美第10軍認為對面志愿軍只有一兩個師,于是令各軍快速北進。 11月21日,美第7師第17團進至鴨綠江邊的惠山鎮,這是美軍到達中朝邊境的**支也是唯一一支部隊。軍長阿爾蒙德專程趕到惠山,以鴨綠江對面的中國地方為背景,與第7師一些軍官合影,以示祝賀。 南朝鮮首都師和第3師向圖們江推進,美陸戰第1師已到達長津湖南岸的下碣隅里及以北地區,并準備繼續向江界方向推進,掩護西線第8集團軍的右翼。 11月23日,美國感恩節。麥克阿瑟讓他的士兵美美飽餐一頓豐盛的火雞宴。士兵們開玩笑地說:“吃飽了好進屠宰場。”他們可能不會想到,這句玩笑話競比他們司令官的預言還準確。 11月24日上午8時,“聯合國軍”發起總攻勢。當天,麥克阿瑟由遠東空軍司令斯特拉特邁耶和“聯合國軍”總部作戰處長賴特等陪同,到朝鮮前線視察。麥克阿瑟在清川江前線聽取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關于進攻計劃的匯報,并視察美軍,還乘上飛機,親自到鴨綠江上空偵察。 但是志愿軍隱蔽得很好,麥克阿瑟只看到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山嶺。他認為“聯合國軍”的空中轟炸已徹底制止了中國后續部隊入朝,在強大攻勢面前,在朝鮮的中國軍隊已經彈盡糧絕,正向北“潰逃”,面臨滅頂之災。麥克阿瑟信心十足地告訴第9軍軍長庫爾特:“你告訴官兵們,他們打到鴨綠江之后就可以回國了。我希望我的話可以兌現,就是他們可以回家過圣誕節。” 回到東京以后,麥克阿瑟立即發表公告,宣布“聯合國軍”已發起總攻勢。他信心十足地說:“聯合國軍對在北朝鮮新的赤色軍隊的龐大壓縮和包抄行動已經臨近決定性的時刻。在過去的三星期中,作為這一鉗形攻勢的獨立組成部分,我們各軍種空中力量以模范的協同和有效率的持續攻擊,成功地切斷了敵軍的補給線,敵軍來自北方的增援已大大減少,基本物資供應受到顯著限制。這一餅形攻勢的右翼,在海軍出色的支援下,以一個輝煌的戰術行動穩步推進,現已抵達一個居高臨下對敵實施包抄的有利位置,在地理上將敵人在北部勢力所及的潛在區域攔腰切斷。這一鉗形攻勢的左翼,今天早晨也已發起總攻,向前推進,以完成壓縮,并合攏鐵鉗。假如獲得成功,實際上就可結束戰爭。” 至11月25日,西線“聯合國軍”完全進入志愿軍的預設戰場,志愿軍完成誘敵深入的任務。 ……
抗美援朝記 作者簡介
郭志剛,浙江省東陽市人,生于1963年,先后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軍事科學院研究生部、國防大學指揮員班。現任軍事科學院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席專家。曾任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所長、解放軍黨史軍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抗美援朝戰爭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十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精簡編史》。 齊德學,遼寧省黑山縣人,生于1950年,1968年2月入伍,曾為空軍飛行學員。1975年7月畢業于吉林大學哲學系,進入軍事科學院工作。先后任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副部長,戰略研究部副部長(副軍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少將軍銜。北京市第十屆政協委員,中國軍事科學學會軍事歷史分會首任會長。參與和領導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多項研究任務,參與或主編軍事歷史專著近20部,自著軍事歷史專著6部,發表相關學術文章約200篇。主編有《抗美援朝戰爭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第四卷)等,著有《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戰爭》等。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