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蘭波評傳:履風的靈通人與盜火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3823
- 條形碼:9787552033823 ; 978-7-5520-3382-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書--蘭波評傳:履風的靈通人與盜火者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詩歌、蘭波的愛好者和研究者
★法國當代舉足輕重的世界*詩人、《聲音中的另一種語言》作者伊夫·博納富瓦動情抒寫,詩人寫詩人的典范之作,不僅是見解獨到、風格別具的蘭波傳記,更是屬于蘭波的精神現象學。
★伊夫·博納富瓦:“我的很多成就都歸功于蘭波,很少有人像他那樣對我產生本質的影響,只有他告訴我什么是生活、生活對我的期待、應該如何去改變生活。”
★蘭波詩學的出發點是一種現實主義。他對巴黎公社的關注,對“客觀詩學”的宣揚,對超越個體語言以進入普遍性的狂熱,都表現出了他對改造社會現實、用“新的愛情”來重塑人與人的關系、重建詞語與世界的聯系的意愿。
★蘭波的動人之處,在于他對“詩人何為”的不斷質詢的苦惱意識,對存在的可能性核心處的不可能性的持續探尋,在于他數次失敗后的執著與生命的活力。而博納富瓦將詩歌稱作希望的運動,如同西西弗推動石頭,詩人必須無限次地期許和開始。他們都是西西弗式詩人。 ★蘭波,一位在矛盾中屢戰屢敗的悲劇英雄。只有真誠的人,才能如西西弗一樣屢敗屢戰,勇于面對位于詩歌核心的不可能,并把所有的可能性建筑在這種不可能之上。我們需要蘭波,因為在他的詩里,我們能感受到一個有限性的人對愛的真實渴望。
新書--蘭波評傳:履風的靈通人與盜火者 內容簡介
本書不僅是見解獨到、風格別具的蘭波傳記,更是屬于蘭波的精神現象學。全書共分八章,細致剖白蘭波作為詩人的生涯,深情呈現蘭波精神活動的軌跡。輔以延伸說明的三篇附錄、簡潔清晰的生平線索、豐富詳盡的參考文獻和精彩紛呈的譯后手記,并配有大量照片、畫作和手稿插圖。 正如作者伊夫·博納富瓦在開篇所提示的那樣,“為了理解蘭波,讓我們閱讀蘭波吧——將他的聲音從混雜的諸多聲音中分離出來。不用去遠方、不用去別處尋找蘭波親口對我們說的話。鮮有作家像他一樣如此熱忱地認識自我、定義自我——想要通過認識自我來改變自身,成為另一個人。因此,讓我們嚴肅地對待這*為嚴肅的追求。我建議我們去找回一種聲音——識破它的意愿,重現它的腔調,尤其是這些激蕩,這無從模仿的純潔,這些勝利,這些破碎。” 如果沒有這本在對蘭波精神的描摹方面如此準確且卓越的書,我們對蘭波的閱讀將大為失色。
新書--蘭波評傳:履風的靈通人與盜火者 目錄
目 錄
乞丐的童年
影與光
決 意
絕對與言語
仁愛的踐行
地獄一季
彩圖集
不可能與自由
附 錄
蘭波生平
參考文獻
譯后記
新書--蘭波評傳:履風的靈通人與盜火者 節選
《譯后記》節選 對博納富瓦而言,蘭波和波德萊爾是兩位繞不開的先輩。蘭波*動人之處,在于他對“詩人何為”的不斷質詢的苦惱意識,對存在的可能性核心處的不可能性的持續探尋,在于他數次失敗后的執著與生命的活力。博納富瓦將詩歌稱作希望的運動,如同西西弗推動石頭,詩人必須無限次地期許和開始。他們都是西西弗式詩人。 博納富瓦*早的三部詩集,《反柏拉圖》(1947)、《杜弗的動與靜》(1953)和《昨日,荒漠一片》(1958),見證了他*多掙扎的危機時刻:對圖像世界的暴烈批判,對被語言遺棄的世界的哀悼,這是一個野火摧枯拉朽的過程,一段廢墟與死亡相伴的日子:“洗過的物質,重返古老的/回響的理念,里面的火已經枯竭,/面孔被一種盲目的在場沖成溝壑,/連同從屋內被驅逐的全部的火,/言語存活過,但永遠地死了,/當光*終把自己變成風和黑夜。”直到完成《刻字的石頭》(Pierre écrite,1965)和《在門檻的圈套中》(Dans le leurre du seuil,1975)這兩部詩集,他才進入平靜、質樸的下一階段。 《蘭波評傳:履風的通靈人與盜火者》收錄在瑟伊(Seuil)出版社“永恒的作家”(écrivain de toujours)叢書當中,初版于1961年,正好處于兩個階段的過渡期。可以說,書中蘭波的聲音和博納富瓦自己的聲音是不可分的,他對蘭波生涯的回顧,也是對自己先前求索的一次小結。 我們可以將本書中博納富瓦關于蘭波的一些觀點同他稍早的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論《詩歌的行為與地方》(L’Acte et le lieu de la poésie)進行比對。 在這篇文論里,博納富瓦初次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詩歌理論。他首先將詩歌與希望等同。但希望有兩種。當詩人深感現實的荒瘠時,他便會作出“重大的拒絕”,遠離世界,來到“文字的孤堡”。這種詩歌封閉在絕對中,從而“忘記了死亡”。這時,詩歌給予的只是一種虛假的希望。而波德萊爾看到了另一種希望,《天鵝》中的安德洛瑪刻是一個只屬于此時此地的在場,波德萊爾借此“創造”了死亡,并在他的不斷失敗中、在生命*殘忍的苦痛中感到愉悅和曙光。 有趣的是,蘭波同時出現在了這對立的兩者之中。一方面,在《回憶》等*具幻想性的作品里,通篇只有僵化的概念。另一方面,蘭波又拒絕充滿主觀性抒情的傳統詩歌,給對稱的古典韻律“劃出無法愈合的傷口”。懷抱著一宗本體論的巨大的“焦渴”(soif),他還將詩歌視為一種索取的手段、一種存在的行動,且堅信詩歌“將匱乏轉換成財富”的力量。在本書中,我們再次看到了蘭波的兩歧性(ambiguité)。 這本書與其說是傳記,不如說是屬于蘭波的精神現象學:博納富瓦梳理的是蘭波精神發展的軌跡。如此,博納富瓦在本書中的實踐就與倡導“作者已死”的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觀念格格不入。同時,他也遠離了保羅·瓦萊里(Paul Valéry)的解讀,對后者而言,“蘭波是一種技術——一位詩人是一種技術”。更重要的是,博納富瓦有意避開了象征主義—超現實主義的闡釋傳統,就像他之后所說:“將蘭波視為象征主義詩派的代表甚至首領,這是完全錯誤的。”從前的博納富瓦,被《元音》里“能指的自動性”和“詞語超出本身意義的過剩”吸引。但這個在《洪水過后》里望著“美妙的圖像”的孩子,這個背離世界“創造了別處”(本書第20頁),將“真正的生活缺席”(《譫妄I:瘋狂的童貞女》)的邏輯發揮到極致的少年,是如今的博納富瓦所極力舍棄的。博納富瓦力圖說明蘭波詩中的圖像并非諾斯替主義的幻象:從*早的《感覺》等詩開始,他便引入了對此時此地的在場的感知;在《太陽與肉身》等詩中,他早已展現向著他人的飛躍。他用“言語煉金術”找尋的異象(vision)雖然位于感性世界之外,但也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對“‘自在的存在’的感知”(本書第93頁)。總之,蘭波詩學的出發點是一種現實主義。他對巴黎公社的關注,對“客觀詩學”的宣揚,對超越個體語言以進入普遍性的狂熱,都表現出了他對改造社會現實、用“新的愛情”來重塑人與人的關系、重建詞語與世界的聯系的意愿。 不過,博納富瓦沒有忽略蘭波的孤獨,童年愛的匱乏使他容易滑入“殘忍的懷疑主義”(《生命》)的深淵,使他無法與人共通,從而遠離世界。蘭波的矛盾在于,他既要夢想,又要生發出清醒的批評意識。蘭波的雙重性來自語言本身的雙重性:“詩的言語既是希望,也是危難。”(本書第30頁)蘭波從列維和巴朗什兩人身上接受了雙重的興趣:“對*客觀的現實的興趣”(本書第70頁),對語言所產生的異象的興趣。這“正是詩歌在其無盡的矛盾中的雙重追求”(本書第70頁)。于是,蘭波的創作人生,便是在“圖像”與“在場”之間、希望與幻滅之間的不斷輪回。 蘭波首先開始了他的“通靈人”計劃。他想要成為使用“言語煉金術”的“盜火者”,為了達到未知,用異象尋求救贖,從而消融在一個更廣大的真實的存在之中。然而,“詩歌仍然存在,詞語沒有完全被存在的內在性吸收”(本書第103頁),蘭波的自我意識也未徹底消除。蘭波*后明白,他尋求的無非是愛,但異象“不能把火焰帶往他的生活,只會耗盡他的氣力,摧毀他不安的抵抗,*終消除他在社會上生存、接收或施予愛的微弱能力”(本書第108頁),讓他“更加失去和諧和共通”(本書第108頁),邁入死滯的季節。 隨后,他向基督教的“仁愛”(charité)求助。對魏爾倫的同性之愛、對巴黎公社兄弟情誼的向往,使他從異象回到現實,通過“仁愛”追求人與人的共通,并希望將魏爾倫恢復成原初的“太陽之子”。然而,“仁愛,這重新走上和解、融洽之路的嘗試,很快變回了先前與現實對抗的、路西法式的反叛。”(本書第136頁)他過分苛求的愛讓他和魏爾倫都落入了地獄。 在《地獄一季》中,蘭波回顧了他的歷次失敗,將之歸結為“被遺棄的處境與從不干竭的希望之間的矛盾”(本書第152頁)。“他被判處給了希望”(本書第180頁),但“循環已然緊閉,‘不可能’已然明確,‘童年所受的骯臟教育’已然扎根,將整場生命獻給無止境的反抗,獻給虛妄與毀滅并存于其中的驕傲”(本書第181頁)。經歷了《不可能》中的絕望后,蘭波在《清晨》中“懂得了,既然他稱之為‘地獄’的發展過程——不耐、躍進、幻滅、苦楚——在惶惶之中無從止息,那它們便是生活本身,他必須承認它們”(本書第182頁)。在*后的《永別》中,“他提出了一種現實主義的行動”(本書第184頁):“我啊!我自稱占星術師或天使,倫理道德盡皆免除,我還是帶著有待于求索的義務,有待于擁抱的坎坷不平的現實,回歸土地吧!農民!”這是博納富瓦非常喜歡引用的一段話。蘭波構想了一個“強烈的耐心”的仁愛的新計劃,并將真理“建立‘在一個靈魂和一具肉體之中’,建立在一種蘇醒的存在之中”(本書第187頁)。 于是我們在《彩圖集》中看到了“精靈”的出現,他是重新創造的愛的化身,這新的愛是“在感性王國的深處對普遍理性與數字的無限和諧的再發現”(本書第210頁)。這精靈不是神,而是人潛在的可能性存在,具有“從克己轉向行動、從異化轉向在場、從律法轉向自由”(本書第208頁)的能力。然而,這精靈,這科學與音樂相結合的新的和諧,又與印度大麻的迷狂聯系在一起,*終也只是一個夢,而未實踐到*后,《彩圖集》也成了對失敗的體認。 蘭波是在矛盾中屢戰屢敗的悲劇英雄。他選擇在詩歌中找尋絕對的自由,但卻永遠躲不過語言的異化:“詩讓我們全身心投入對整一性的追求,*后卻只讓我們與其他存在分離,恢復我們本以為消除了的二元性。或許,詩從來都只是一條死路。只有在承認失敗時,它才能找到真實。”(本書第109頁)這并非一種悲觀主義,這更接近存在主義的腔調:詩人的義務,是真正認清詩歌的“不可能”,并把這種不可能當作目標,永遠行進在永不可能完成的創作之路上。蘭波隨后的非洲人生,并非斷裂,而是延伸,甚至,他對詩歌的拒絕才是一種真正的見證,他歸于安靜的時刻才是他*雄辯的時刻。 進入第二階段的平和時期之后,博納富瓦愈發堅決地強調蘭波詩中的道德批評和現實主義立場。在1976年發表的《還是蘭波》(Rimbaud encore)一文中,他反對把蘭波的詩歌作為“文本”解讀,因為蘭波并不把審美范疇置于道德范疇之上:“一種千思百慮的、確切的、用于交流的巨大意義,在他大部分作品中都占據上風”,蘭波“太多次太出色地提醒我們:詩中,一種‘言語’——一種在場,一種對他人的召喚——是可能的,或許也是*本質的”。 蘭波對他者—交流的強調和對圖像—概念的反叛出現在博納富瓦的所有分析中,他的詩歌是“永無止境的戰役,是存在與本質、形式與非形式激烈搏斗的劇場”。同樣于1976年發表的《向詩人傾述的花事》(Ce qu’on dit au poète à propos de fleurs)一文是對蘭波同名詩作的解析。在本書中,蘭波化名寄給邦維爾的這首詩被解讀為對后者“主觀詩學”的攻擊。蘭波顛覆價值秩序,貶低花的美麗,褒揚汁液的實用性,宣揚一種反抒情主義。而在1976年的這篇文章中,博納富瓦卻推翻了之前的結論,認為實用性也不過是語言給予的另一種幻覺。他的矛頭從邦維爾轉向了馬拉美的“純粹概念”的花朵,而汁液作為營養的基本物,則是“物質主義”的基礎。因此,詩中的對立變成了“本質”(essence)與“實體”(substance)之間的對立。他要拆解與存在隔閡的概念,做到在詩中與存在共通。 在1978年發表的《色彩之外》(L’Outre-couleur)一文中,博納富瓦分析了蘭波的一首小詩《妮娜的妙答》。他認為,這首詩帶給讀者的違和感,來自詩中所展現的世界的虛假與蘭波的真實情欲之間的對立。于是,詩中代表著真實感覺的色彩,便與虛假的寫作之間形成了強烈的比照。在1979年發表的《蘭波夫人》(Madame Rimbaud)一文中,博納富瓦再次回到了蘭波與母親的關系和對《七歲的詩人》的解讀中。本書已經談到,母親撒謊的“蔚藍的眼神”讓他**次明白“符號的空洞與謊言”(本書第17頁),《蘭波夫人》則對此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與本書的結論不同,蘭波夫人并非無法愛人,她只能“通過律法、義務、美德的理念的棱鏡”去愛,這是一種“在死亡中的愛”,或“相當于死亡的愛”。這種愛會用一個圖像來取代真實的對象——“圖像的入殮”。母親“蔚藍的眼神”——眼神使人石化,而藍色是幻想的色彩——象征著虛假的圖像,而詩中那些貧苦的、“眼睛在雙頰上褪色”的孩子,工人鄰居家“棕色眼睛”的女兒,卻是無形體的“缺席存在”。他們“不可言說”,卻“在語言的深處召喚我們去聆聽”。蘭波創作的出發點,便是反抗“蔚藍的眼神”的圖像,尋找他人的“棕色眼睛”。 博納富瓦對蘭波和波德萊爾的比較也有著微妙的變化。在《詩歌的行為與地方》中,他寫道:“比起波德萊爾,蘭波更不博學,更不‘化學家’,我的意思是,更遠離現實,更不懂得如何衡量深厚卻透明的現實,因為他的內心有個缺乏愛的童年。但正因如此,他才要求得更多。”本書中,蘭波被拒絕在生活之外,無法像波德萊爾一樣,輕易喚起感性的在場,“為有限的事物與速朽的個體獻身”(本書第66頁)。然而到了2009年發表的《我們對蘭波的需要》(Notre besoin de Rimbaud)一文中,波德萊爾卻成了更遠離現實的那一位:他對本質之美有著幾乎宗教般的信仰,而蘭波與他不同,沒有細膩的觀察,沒有對更高的世界的夢想,只有對日常世界的改造意愿。談到“通靈人”的宏偉計劃時,他不再使用“異象”的概念,而是把“擾亂所有的感官”中的“感官”(sens)同時理解成阻撓真正的言語展現的“文本意義”(significations),加重了“言語煉金術”的物質主義傾向;《元音》中色彩與物體的任意組合,當然不再是語言自主性的表現,而是掃蕩所有既定概念的“整一性”的感性現實。我們需要蘭波,因為在他的詩里,我們能感受到一個有限性的人對愛的真實渴望。 博納富瓦曾形容蘭波是一個“從不試著弄虛作假”的詩人,讓-皮埃爾·里夏爾也用類似的措辭形容過博納富瓦本人:“他從不作假,忠心于他對死亡的計劃。”只有真誠的人,才能如西西弗一樣屢敗屢戰,勇于面對位于詩歌核心的不可能,并把所有的可能性建筑在這種不可能之上。
新書--蘭波評傳:履風的靈通人與盜火者 作者簡介
伊夫·博納富瓦(Yves Bonnefoy,1923—2016),法國當代舉足輕重的世界*詩人,也是著名的評論家和翻譯家。他早年的創作頗受超現實主義影響,但很快與之拉開距離,拒絕“圖像”和“概念”,力倡“在場”,回到有限性的真實世界之中。蘭波則是他詩人生涯十分關鍵的思考坐標。博納富瓦早期的三部詩集《反柏拉圖》(1947)、《杜弗的動與靜》(1953)和《昨日,荒漠一片》(1958),見證了他諸般掙扎的危機時刻:對圖像世界的暴烈批判,對被語言遺棄的世界的哀悼。直到完成《刻字的石頭》(1965)和《在門檻的圈套中》(1975)這兩部詩集,他才進入平靜、質樸的下一階段。《蘭波評傳:履風的*靈人與盜火者》初版于1961年,正好處在這兩個階段的過渡期。書中蘭波的聲音和博納富瓦自己的聲音是不可分的:博納富瓦對蘭波生涯的回顧,也是對自己先前求索的總結、對自己未來道路的展望。 譯者簡介:
杜卿,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學士,巴黎第四大學法語文學系碩士,暫居法國。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