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74819
- 條形碼:9787509674819 ; 978-7-5096-748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 內容簡介
基于數理建模和計量檢驗這兩大經濟研究路向,《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集中探究如下三大內容: 1.為更深入地洞悉經濟學數理化發展中潛含的問題,《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審視了科學的內涵及其劃界標準,進而考察了經濟學科的科學特性及其方法論要求。 2.為更好地辨識經濟學數理化的成因及其缺陷,《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對其哲學和方法論基礎——邏輯實證主義展開了系統的審視和批判,尤其是剖析嵌入其中的邏輯缺陷。 3.為理解經濟學數量化何以如此偏盛,《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考察了經濟學數量化發展過程的歷史背景、學科認知以及相應的學術制度。 基于學說的高次元精神對現代主流經濟學展開批判性審視。《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包括了如下五大部分: 第1篇“經濟學的學科屬性及其衍生特征”,集中審查了“科學”的內涵以及科學的判別標準,并基于科學研究的根本目的來探究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所應有的學科特性。 第2篇“現代經濟學中純粹數理建模批判”,集中審視了現代經濟學中的數理建模取向,主要涉及認識論、思想性、科學性以及公理性的辨識等幾方面。 第3篇“現代經濟學中純粹計量實證批判”,集中審視了現代經濟學中的計量實證取向,主要涉及客觀性、可檢驗性、解釋性、預測力以及實踐指導等幾方面。 第4篇“數量化的邏輯實證主義基礎批判”,集中考察7數理建模和計量實證所共同的邏輯實證主義基礎及其潛含的邏輯悖論,主要涉及工具主義、約定主義、超驗主義以及經濟直覺等。 第5篇“經濟學數量化的路徑及成因審視”,集中挖掘了數量經濟學如此迅猛發展的社會和制度兩方面原因以及由此引發的批判。
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 目錄
第1篇 經濟學的學科屬性及其衍生特征
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嗎?——基于科學的特性及其劃界標準的審視
再論經濟學是一門科學嗎?——基于科學的內涵及其研究目的的視角
經濟學的科學性意味著什么?——經濟學的雙重屬性及其研究思維
理論研究的四大層次及其內在關系——現代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的斷裂
第2篇 現代經濟學中純粹數理建模批判
經濟現象的復雜性及數學應用的局限——經濟學數量化歷程中的認識論審視
現代經濟學在深化思想還是套用工具?——經濟學數量化歷程中的思想性審視
經濟學理論在進步、停滯還是后退?——經濟學數量化歷程中的科學性審視
經濟學可否被打造成邏輯自洽的公理體系?——兼論經濟理論的基本訴求及其發展轉向
第3篇 現代經濟學中純粹計量實證批判
計量經濟學是不是一門客觀性學科?——實證分析中的主觀性和規范性探微
流行的計量分析能否檢驗經濟理論?——實證主義或證偽主義的邏輯問題
計量經濟學中致命的“理性自負”——審視基于實證的現象預測和實踐指導
經濟學能否蛻化成為純粹解釋的實證學科?——基于實證分析的解釋合理性之反思
第4篇 數量化的邏輯實證主義基礎批判
邏輯實證主義何以主導現代經濟學?——方法論的統一和約定主義傾向
邏輯實證主義如何誤導經濟學研究?——邏輯實證主義的“邏輯”批判
“道”“理”之辨與經濟理論的“發現”——經驗實在主義與超驗實在主義的比較
數理邏輯的缺陷和經濟直覺的意義——從經濟直覺到經濟理論及其檢驗
第5篇 經濟學數量化的路徑及成因審視
經濟學數量化的兩大初始原因及現實落差——功能主義哲學觀和科學主義發展觀的反思
經濟學數理化過程中存在的俄狄浦斯效應——學術等級化、邏輯游戲化、評審匿名化及其他
經濟學過度數量化中的問題及發展反思——來自國外學術界主流及非主流的批判
后記
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 節選
《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 “科學”一詞*初源于自然領域。傳統的觀點強調知識的客觀性,而這種客觀性又由可還原性和可實證性來保障。長期以來,人們正是通過運用這兩個標準來解決科學和玄學的分界問題:科學的理論是可以被經驗證實的,因而是有意義的;相反,玄學不能被經驗所證實,因而是沒意義的。早期的實證主義強調,事實必須是通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因此,它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尋求科學定律。然而,這種歸納法存在這樣幾個明顯的問題:①歸納是從有限的事例推廣到無限的定律,但有限不能證明無限;②歸納是用已過去的事情證明未來的事情,但過去不能證明未來;③從單稱命題過渡到全稱問題缺乏邏輯根據;④歸納不是一個嚴密的邏輯形式推理而是一個概率推理。 其實,在實證主義哲學興起之前,休謨就發現了歸納中的邏輯問題,這被稱為休謨難題:一是基于經驗列舉的歸納結論是不完全的:二是意義判斷和科學劃界是彼此獨立的兩個問題。正是沿著休謨的懷疑和批判的思路,導致了邏輯實證主義在20世紀的崛起。邏輯實證主義繼承以休謨為代表的經驗論者把一切命題分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的做法,并將凡不屬于這兩類命題的都視為形而上學命題,從而也就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在邏輯實證主義看來,有意義的具有科學內容的命題只有兩類:①分析命題,即關于“觀念間關系”的命題,單單依靠形式邏輯或“單純的思維運算”就能判別其正確與否,這是一種純邏輯的正確或不正確的命題;②綜合命題,即關于“事實”的命題,其真假性要依賴經驗來確定。問題是,如何界定這個有意義標準的命題以便把經驗科學和形而上學區別開來呢?其實,盡管維也納學派以及其他分析哲學家對此也有過不少爭論,但一直沒有提出一個令人滿意的標準;為此,亨普爾在1950年的文章中就放棄了嚴格的經驗標準,而認為分析命題和綜合命題、有意義命題和無意義命題并沒有絕對的界限。 不同于邏輯實證主義基于經驗歸納來發展科學理論的路向,波普爾在解決休謨難題的過程中提出了另一種思路:盡管個別的經驗事實不能證實作為普遍命題的科學理論,卻可以證偽它;同時,如果根據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是假的,那么,其前提也必是假的,這是歸謬推理法。波普爾認為,可證實性并不能用來對理論的科學性進行確認。其理由是,由于科學的理論是對事實的解釋,而每一種解釋都與一系列關于絕對普遍的特征的假設有關,進而這些絕對普遍的命題又從來不會被經驗觀察所證實;與此同時,每個命題卻都可以被經驗觀察所證偽,只要有一個關鍵性的判決實驗與理論相悖就可以證偽整個理論體系。而且,在波普爾看來,任何對一種理論的真正的檢驗,都是企圖否定它或駁倒它;從這個意義上說,可檢驗性就是可證偽性,而不同理論在可檢驗性的程度上的差異也就是可證偽性的差異。這樣,波普爾就提出了可證偽性的科學劃界標準:科學的顯著特征不在于其命題能夠被證實,而在于從邏輯上可以被證偽、反駁或推翻。一般地,一個命題只要它是可檢驗的或可證偽的,它就是科學的;相反,如果它不可檢驗或不能證偽,那么就是非科學的、形而上學的。進而,區別科學和非科學的分界標準,也就在于其能否被證偽的程度。一般地,一種理論所提供的經驗內容越豐富、越精確和普遍,它的可證偽度就越大,科學性就越高。 同時,在波普爾看來,理論先于觀察,因為觀察離不開理論的指導。正是由于受不同理論的指導,人們在觀察同一現象時往往會得出不同的認知。為此,波普爾又提出了科學發展中的猜想一反駁機制:理論是大膽猜測而不是論證出來的,科學不是認識過程而是一個猜測過程。波普爾寫道:“我們不是被動地等待重復把規則性印在或強加在我們頭腦里,而是主動地企圖把規則性強加給世界。我們企圖在世界中發現相似性,并用我們發明的規律來解釋世界。我們不等待前提調到結論。這個結論如果被觀察證明是錯的,以后就得放棄。這就是試探錯誤的方法——猜想與反駁的學說。”問題是,猜測如何可信呢?這就依賴于經驗事實的反駁。相應地,科學的知識僅僅是證偽的嘗試失敗后的殘余物,是一些可能被證偽的、但尚未被拋棄的、猜測性的理論的集合體。進而波普爾提出,科學的進展就依賴于對理論的持續證偽,而剩下的理論將是那些沒有被證偽而對經驗觀察做出*寬范圍解釋的理論。由此,波普爾強調,科學的方法應該是一種盡力避免逃避證偽的方法,而不是企圖去證實永遠無法窮盡的證據,只有那些在邏輯上具有被經驗證偽可能性的理論才是科學。進而,這也意味著,科學的發展歷史不能被視為經證實的理論的積累,而是由于錯誤的理論不斷被經驗所拋棄而造成的理論的進化和變遷過程。 ……
數理邏輯批判:經濟學的建模和計量 作者簡介
朱富強,江蘇丹陽人,經濟學博士,現任教于中山大學嶺南學院。以“為往圣繼絕學”為畢生志業,力圖究諸子百家之學而成一家之言。學術上傾向于對經濟學各流派間以及經濟學與社會科學其他分支間有關方法論、認識論和知識論進行比較和契合,由此致力于理論經濟學的探究和建構。迄今已經完成系統專著32部,其中已經出版《國家性質與政府功能》《經濟增長的邏輯》《協作系統觀的企業理論》等,另有發表專業學術論文近400篇,數十篇為《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