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戰爭事典戰爭事典06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33841
- 條形碼:9787513933841 ; 978-7-5139-338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爭事典戰爭事典06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軍 本書特色
媒體評論: 一部經典的軍事史著作。科魯姆向讀者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的魏瑪國防軍是如何創建其戰術理論,并建立一支嚴格按照戰術理論實施訓練的軍隊。在這個頗具創造性的過程中,馮·塞克特是靈魂人物;此外,他也是20世紀相當杰出且富有創意的軍事思想家。 《世界武裝力量》雜志 這部單卷本作品很好地論述了它自身的主題。強烈推薦此書,尤其向那些對軍事學說發展和軍隊訓練問題感興趣的讀者。 《海軍陸戰隊公報》 書評: 一部精彩的作品。本書作者將目光投向軍隊總指揮部層級之下,討論了那些鮮為人知的上校、少校甚至上尉的思想,以及他們關于軍事技術的辯論。科魯姆對一戰后德國的軍事思想發展,軍隊重組和改革擁有相當清晰的認識;此外,他提出了一系列頗有價值的問題,而這些問題與該國軍事理論研究、發展的基本過程存在著緊密聯系。 岡瑟·E.羅滕伯格,著有《拿破侖時代的戰爭藝術》 這部著作文筆優美,填補了非常重要的有關20世紀德國進行戰爭所用方式的文獻空白。科魯姆很好地將軍事學原理和軍隊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在寫作思路上為其他作家提供了有益啟發。 丹尼斯·E.肖沃爾特,著有《坦能堡:帝國的沖突》
戰爭事典戰爭事典06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軍 內容簡介
作者科魯姆以魏瑪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領導的時代為重心,描述了一戰后德國在戰略戰術、武器研發、編制、訓練中為本國未來戰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性變革。除此之外,一批富有遠見的德軍軍官也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裝甲戰術家恩斯特·福爾克海姆和空中戰術家赫爾穆特·威爾伯格。很后,得益于這些實干家和他們付出的努力,魏瑪國防軍重獲新生,并由此發展出了在后來輝煌一時的“閃擊戰”理論。
戰爭事典戰爭事典06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軍 目錄
前 言
致 謝
**章 **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教訓
第二章 馮·塞克特和他對于戰爭的反思
第三章 魏瑪國防軍的內部辯論
第四章 訓練魏瑪國防軍
第五章 發展現代武器
第六章 發展德國裝甲兵學說
第七章 發展魏瑪國防軍的空軍理論
第八章 魏瑪國防軍羽翼已成
第九章 尾聲
附 錄 從20年代起提出的國防軍編制和裝備表
注 釋
戰爭事典戰爭事典06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軍 節選
1926年演習還進行了夜襲及渡河作戰。德軍采用了一種新戰術,使用機槍作為間接火力進行支援:從己方前進部隊的頭頂射過去。在1926年的兩次演習中,模擬運用飛機進行偵察、觀測和地面攻擊也得到了強調。國防軍各部隊經常采用偽裝和分散作為消極的防空手段。國防軍*有意思的戰術創新是,起初被美國軍官視為拙劣的戰術活動——德方并不在意保持一條連續的戰線。相反,他們的部隊大膽挺進,不會顧及側翼的友軍:“各營和營下屬的各連一直向前挺進,挺進,不在乎他們左右側翼是否有友軍提供掩護,直到遭遇敵軍才停止前進。”美國人還補充說: “起初,我方覺得這些前進中的非常規現象主要源自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德軍還不習慣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在實現作戰意圖和上級命令時犯下了一系列錯誤。后來我們才知道,這是有意為之。德軍的條令要求各部隊不斷推進自己的作戰力量,盡一切可能爭奪有利位置,而不需要考慮側翼部隊是否成功跟上。同時,在各自為戰的情形下,只要某部判斷自身正處于可以幫助友軍前進的位置,就總是可以看到他們彼此之間的全力配合。” 我們完全可以懷疑的是,不論協約國各國軍隊,或者蘇聯軍隊、波蘭軍隊,他們是否有能力在1926年這樣的師級演習中展現出如此高超的戰術素養。德軍的戰術素養讓美國觀察家嘆為觀止。德國人不斷訓練遠距離(徒步)行軍,因為行軍在20年代仍然是步兵進行移動的常規手段。在1926年的演習中,步兵被要求晝夜不斷行軍。一些營在投入戰斗前要行進45公里。美國武官評論說,德軍在經歷這些行軍之后銳氣絲毫未減。 1926年的演習證明了國防軍已經成功摒棄**次世界大戰中的陣地戰思想,開始掌握通過協調不同武器裝備,進行現代機動戰爭的技術。在30年代,國防軍還會對全軍大部分官兵,繼續推行師級規模的年度集群演習。事實上,秋季演習是全軍軍事訓練的高潮部分。當納粹奪權后,魏瑪國防軍被改組成納粹國防軍,但師級和集群訓練甚至得到了加強。 【文摘一,186—187頁】 集群演習、通訊演習和部隊局的年度兵棋推演都可以證明,到20年代后期,魏瑪國防軍已傾向于從常規部隊、機動和摩托化三個角度來看待現代戰爭。在上述推演中,德國人對于使用民兵或非常規手段(例如游擊戰)進行防御沒有予以重視。盡管德軍一直致力于創建一支可靠的民兵部隊,國防部長格勒納對于組建一支全國范圍的民兵部隊也很感興趣,但部隊局在對軍官和士兵進行戰略和戰術訓練時基本上無視民兵。同樣,**次世界大戰時期連綿不斷的戰線塹壕戰也沒有得到重視。1926年至1927年的演習情境表明,部隊局判斷——未來戰爭將取決于大規模、相對機動化的常規部隊打一場運動戰(的結果)。到20年代中期,這已是國防軍著手準備的唯一一種戰爭。這與法國形成了鮮明對比,法軍的思維仍然局限于連綿不斷的戰線。至于英軍和美軍,他們在這一時期似乎完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清晰理論。德國人對下一場戰爭已經有了清醒認識,并且一心一意地為之苦苦訓練。 這一清晰認識和相應的執著努力導致國防軍各師擁有很高的訓練水平。美國武官觀察德方1924年的師級演習后報告說:“根據我們的標準,這支軍隊在訓練、紀律和戰斗素質方面高于平均水平。在決策、參謀業務和高級指揮方面的優勢更是明顯。”1926年時,美國武官是獲準參加**集群和第二集群演習的唯一外國觀察員。當年,該武官匯報說:“德軍似乎已經達到很高的訓練標準,不論軍官還是士兵。”他并沒有嘲諷德軍的模擬坦克和火炮,而是認為在經費有限和裝備不足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種訓練軍隊的明智舉措。他甚至向美軍推薦這一創新。 在裝備有現代武器的大規模部隊的訓練和運用等方面,德軍取得了明顯進步,勝利的協約國軍隊則止步不前。**次世界大戰之后,法軍所舉行首次多個師參加的演習是在1922年。規模龐大的法軍中僅有幾個師參加,而且法軍總司令部的表現遭到了德國觀察員的批評。德國人認為,法軍總參學院展露出了“對塹壕戰的明顯鐘愛”。德國人還報告,法軍戰術毫無創造力,完全是“本本主義”,而這一點經常遭到德軍總參謀部的批判。1924年里,法軍只舉行過三個師參加的大型演習。當年,德國觀察員認為,法軍18個月的服役期并不能訓練出足以遂行現代諸兵種合同戰斗的士兵。 英軍直到1924年才舉行戰后首輪大規模演習。在這些演習中,倫敦《泰晤士報》將本國1914年的軍隊與當前軍隊進行了一番苦澀的比較。《泰晤士報》評論說,1914年的英國遠征軍(BEF)兵力只相當于當前英國國內軍隊的三分之一,而十年前的這支軍隊在訓練和備戰狀態上遠比現在強。在訓練方面,美軍是列強軍隊中表現*差的。**次世界大戰到1941年間,美軍連一次多個師參加的演習都沒舉行過。美國軍官理論上能夠獲得大規模戰爭訓練的唯一機會,就是一年一度的陸軍指揮參謀學院(位于利文沃斯堡——Leavenworth fort)課程中的兵棋推演。特魯曼·史密斯觀察了(20世紀)20年代的德軍,然后進入美國陸軍參謀學院學習;他將利文沃斯堡的訓練描述成“過時的東西”,說這是一種將戰爭視為“一系列代數方程”的觀念。
戰爭事典戰爭事典06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軍 作者簡介
作者 詹姆士·S.科魯姆(James S. Corum) 西方知名空軍歷史學家和反叛亂學者(Scholar Of Counter-Insurgency),也是一名比較軍事學(Comparative Military Studies)教授,代表作有《德國空軍:創建1918—1940年作戰空戰》(The Luftwaffe: Creating the Operational Air War, 1918-1940)。 譯者 張賢佳,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現為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五研究部二級翻譯,主要研究領域是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編譯。 周思成,男,1984年生于湖南長沙,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編審。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民族史和軍事史,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規訓、懲罰與征服:蒙元帝國的軍事禮儀和軍事法》、歷史普及讀物《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以及譯著4部。 張大衛,工業時代陸戰史研究者,本科和博士均就讀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著有《哈爾科夫1942》一書,譯有《巨人之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羅的海戰事》,并翻譯審校了《莫斯科戰役1941:二戰“臺風”行動與德軍的首次大危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