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宋元卷:清卷:一城煙火如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456520
- 條形碼:9787548456520 ; 978-7-5484-565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宋元卷:清卷:一城煙火如繪 本書特色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錄.清卷:一城煙火如繪》是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的匯編圖書,收集了清朝的山水游記。這書體例上設有每篇游記的作者簡介、游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幾部分。 編著嚴謹、優美,為讀者展現了中國古代山水之美,無論是從篇目的完整性還是篇目的數量上都是不可多得的古代山水游記的集成寶典,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閱讀價值。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宋元卷:清卷:一城煙火如繪 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錄”系列叢書共六冊,是一套中國古代山水游記名篇的匯編集。本套叢書收錄、譯注了上至兩漢下至清代兩千年間的幾百篇山水游記佳作。 每冊書都由游記原文、作者簡介、注釋、譯文、賞析五部分組成。全書如一幅波瀾壯闊的山水長卷。縱向展現了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的發展脈絡、時代特征以及輝煌成就。同時又為讀者展示出歷代文人雅士的詩意雅情。以及他們筆下斐然不羈的文風。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錄.清卷:一城煙火如繪》選編、譯注了從康熙年間至清朝末年的優秀山水游記作品,讀者可以從中品味其古韻風貌。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宋元卷:清卷:一城煙火如繪 目錄
游潭柘記/方苞
游虞山記/沈德潛
游三游洞記/劉大櫆
游晉祠記/劉大櫆
游萬柳堂記/劉大櫆
登華山記/喬光烈
隨園記/袁枚
峽江寺飛泉亭記/袁枚
游廬山黃崖遇雨記/袁枚
游桂林諸山記/袁枚
游珍珠泉記/王昶
登泰山記/姚鼐
游靈巖記/姚鼐
游媚筆泉記/姚鼐
西樵/李調元
霍山/李調元
游歷山記/黃鉞
游歙西徐氏園記/王灼
游廬山記/惲敬
登州觀海記/焦循
寶山記游/管同
游小盤谷記/梅曾亮
缽山余霞閣記/梅曾亮
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龔自珍
說居庸關/龔自珍
君山月夜泛舟記/吳敏樹
游君山記/劉蓉
留園記/俞樾
湖心泛月記/林紓
記九溪十八澗/林紓
游勞山記/張道浚
游狼山記/張裕釗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宋元卷:清卷:一城煙火如繪 節選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錄.清卷:一城煙火如繪》: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跡多榛蕪,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則前此目見者所未有也。鮑甥孔巡曰:“盍記之?”余曰:“茲山不可記也。永柳㈣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181謫居幽尋以送歲月,故曲盡其形容。若茲山,則浙東西山海所蟠結,幽奇險峭,殊形詭狀者,實大且多,欲雕繪而求其肖似,則山容壁色乃號為名山者之所同,無以別其為茲山之巖壑也。” 而余之獨得于茲山者,則有二焉。前此所見,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攝山、臨安之飛來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鑿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鐫名字及其詩辭,如瘡痏蹶然而入人目。而茲山獨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架鳩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剝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樂,而茲山巖深壁削,仰而觀俯而視者,嚴恭靜正之心,不覺其自動。蓋至此則萬感絕,百慮冥,而吾之本心乃與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則修士守身涉世之學,圣賢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見矣。 譯文 乾隆八年中秋節前一日,我進入雁蕩山,游玩了兩天才回來。山中的古跡大多已經野草叢生,一片荒蕪,不能攀登探尋了,而雁蕩山的姿容、峭壁風光與我從前去過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鮑孔巡說:“何不寫篇游記?”我說:“這座山不可記啊。永州、柳州的山,不過是荒僻角落的一座土丘、山溝,柳宗元貶官居住,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辭藻來形容它的樣子。而雁蕩山則盤曲在浙江東南的山海之中,清幽奇峻,險要陡峭,奇形怪狀的山峰,實在是高大而且繁多。想要以詞句的雕飾來形容雁蕩的外形,則只能將雁蕩風光描畫得與其他名山相類似,而不能將它的獨特之處顯現出來。” 而我以為雁蕩山的獨有之處有兩點。在之前見過的山中,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棲霞山,杭州的飛來峰,它們的山崖洞窟不是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歡在山上雕鑿仙佛的貌相,那些庸俗的名士又愛在上面鐫刻自己的名字和詩詞,就如同長了瘡疤一樣慘不忍睹。而雁蕩山獨能從遠古一直保持山的姿容到現在,是因為雁蕩山壁立千仞,不可輕易攀援,又因所處在僻遠的地方,那些富貴且有權勢者一般沒有特殊的原因不會來此,即便來了,也不會久留,更不會花費時間、財力來標榜自己曾經來此一游,這就是雁蕩山始終沒有被愚僧俗士斧鑿相加,使巖壁剝落,致其受辱的原因。另外,那些秀麗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樂,但雁蕩山巖洞深邃、崖壁陡峭,抬頭觀望、俯身探視之間,嚴肅恭敬、平靜端正的心油然而生。因為一到了這兒,人世各種雜念和憂慮就會消失,而我的本心完全與天地之精神相連接。 知曉了這兩點,那么高潔之士守身處世的學問,圣人賢哲成己成物之道,都可以得到和了解了。 賞析 雁蕩山在浙江省樂清市境內,放眼望去萬山重疊,峰巒雄列,奇峰遮天,氣勢磅礴。徐霞客曾贊說:“四海名山皆過目,就中此景難圖錄。”乾隆八年的秋天,當時七十八歲高齡的作者,因老病獲假回鄉休養,趁前往浙東求醫之便,游覽了天姥、雁蕩諸山。本文雖是一篇游記,卻并不重在寫景,借雁蕩山而闡發個人的論點,并引申發揮,進一步闡明了為人處世的道理,從而鮮明地表達出作者對世俗的鄙視。文中先貶薄柳宗元游記內容瑣碎而無聊,處處著眼于“一邱一壑”的描寫,因無所事事,以尋幽探勝來打發日子,所以才用盡辭藻來刻畫他的游記作品。而雁蕩山卻是“實大且多”,所以要寫雁蕩山就不能光注重雕繪外形,而應求其肖似,并著眼于它整體的內在精神。由此作者進而提出兩點體會。一是雁蕩山因險峻僻遠而未被愚僧俗士的雕像題字所玷辱,故而保全了遠古的容色;二是雁蕩山巖深壁削,氣象森嚴,令人萌發“嚴恭靜正”之心,與天地的精神相互融合。因此,作者強調這兩點是修士、圣賢取得事業成就的根本。所以說,這是一篇借題發揮、宣揚修身的議論式游記。它在思想上闡發的仍舊是古代希圣希賢的道學思想,但在寫作上頗具特色,結構簡潔,說理清晰,形容得體,緊緊抓住雁蕩山的整體特點,對比論說得較為合情合理,所以從表現形式上看,其藝術成就亦為可觀。 ……
中國古代山水游記菁宋元卷:清卷:一城煙火如繪 作者簡介
石孝義,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2006年至2015年將近十年間,積極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傳承人的發掘整理工作,曾深入民間采訪民間手工藝者、非遺繼承人幾十人,刊發報道百余篇,拍攝照片幾千幅。從2016年至今致力于傳統文化、國學典籍的搜集、整理、編校、注譯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