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外國哲學(第40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92668
- 條形碼:9787100192668 ; 978-7-100-19266-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國哲學(第40輯) 內容簡介
《外國哲學(第40輯)》由趙敦華教授主編,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負責組稿。由六個欄目組成,分別是學術批評、希臘哲學研究、中世紀哲學研究、近代哲學研究、分析哲學專欄、現代哲學研究。共收錄13篇文章。
外國哲學(第40輯) 目錄
學術批評
彭志君 先驗圖型何以是“純粹自然科學判斷”的第三者?——對胡好基本觀點的進一步澄清和補釋
魏依儂 評丹尼爾斯衛生公正理論中的健康概念及其特殊道德地位
希臘哲學研究
劉素民 在啟蒙的古希臘哲學中探尋“無神論”
聶建松 柏拉圖與“亞略巴古的狄奧尼修斯”的“名號”理論比較研究
吳天岳 亞里士多德論混合行動
中世紀哲學研究
徐龍飛 基督宗教首席權概念生成史研究( 上)
黃敬哲 自虛無創世——奧古斯丁的基督宗教本體論研究
近代哲學研究
劉 璐 笛卡爾的激情控制理論是否會動搖“身心固定關聯原則”?
駱長捷 精致的與料理論及其限度——休謨的觀念論再考察
分析哲學專欄
專欄寄語
李麒麟 模態化的知識論——關于認知敏感性與認知安全性的案例研究
孟繁昊 知識在什么意義上要求響應性?
現代哲學研究
賈克防 個人同一性研究的五種理論進路
李高榮 論邏輯原子主義的羅素版本與維特根斯坦版本之相互影響
外國哲學(第40輯) 節選
奧林匹斯的眾神連自己的欲望都無法控制,何談以“神”的身份作為人的典范呢?這樣的感慨讓哲學家心生“反神”之念。對于因否定城邦的守護神而被扣上“反城邦國家”之罪名的“無神論者”,柏拉圖開始從形而上學的、倫理學的角度進行抨擊。在《法律篇》第十卷,柏拉圖指出,無神論者是危險的;如果在思想和精神等的高貴性方面進行比較的話,無神論是卑俗和粗野的。正因為如此,柏拉圖被認為建立了歐洲在其后以后長達兩千年的時間里對無神論者進行蔑視和歧視的基礎。然而,蘇格拉底之死曾讓他陷入深深思考。像他的老師一樣,柏拉圖也認為,那些虛構神話的詩人對于社會的健康具有實在的危險性,所以,他主張將這些所謂“有神論者”驅逐到城邦之外,同時,他在自己的理論中建立了一個“造化神(Demiourgos)”的概念,強調人的靈魂不朽并為此提出六個論證。柏拉圖的思想無異為中世紀基督宗教“造物主”思想的創建提供了理論支持,然而,據此似乎也難以簡單結論說他不具有“無神論”的思想成份,這是因為,他的理論的確是基于反對“城邦之神”,并且,他更是著力強調了他的“造化神”只是一位工匠,而非一位造物主。 堅守“知識即美德”信條,柏拉圖將蘇格拉底由概念的抽象和歸類所形成的金字塔頂端的“概念的概念”轉換成了“觀念”這一*高的存在。雖然柏拉圖并不滿足于以此“單向的”“向上之道(hodos ano, via ascensus)”抵達“至善”或者“善自體(ipsum bonum)”的理論通道,他也希望借助于“分有(participation)”理論建立起“雙向的”哲學通途,即觀念界的恒真也可以同時分受給感官界。可是,由于他的哲學更傾向于通過感官、超越感官而超升到觀念的知識進程,在此,知識的等級、真理的等級乃至美善的等級就成為人的理知拾級而上的方向。而柏拉圖的“向上之道”所抵達的那個“善”或者“善自體”,也就具有了基督宗教“上帝”的“隱喻”特征——13世紀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證明上帝存在的“五路證明(qninque viae)”中所呈現的第四路正是利用了柏拉圖的層級思想。 然而,因為柏拉圖包含神話般想象的哲學系統滲入了太多擬人化的因素,其思想中的*高存有“善自體”和“至上神”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所以,他的理論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有神論”。古希臘是多神信仰,尚無諸如希伯來的圣經或印度佛經的理論啟示,因此,單憑深思和明辨所得,柏拉圖的收獲著實是有限的——即使他對于彼岸、來世、神明等問題有興趣探討,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勾畫出一幅“知天”畫像,可是,他終究是借助于想象而成的神話來敘述自然宇宙的創生過程的。為了說明現實事物的生成變化,柏拉圖在《蒂邁歐篇》(Timaios)里提出一種含有空間(hedra)、場域、素材(ekmageion)、容器(hypodochē)的容納一切者(pandeches)的概念,他稱之為“扣拉(chōra)”。柏拉圖規定“扣拉”為永恒自存而不生不滅、非人類感官所能把握者。 扣拉只是一種接納“存在”的容器,不能被稱為素材或者物質,根本上是一種“非存在”即“混沌(chaos)”,亦即后來被亞里士多德改造而形成的非感性的“原初質料”概念。在此,“非限定”指謂扣拉,而“限定”則指形相(eidos)或者觀念(idea);扣拉與形相相互對立,而形相是存在自體,非現實的存在。由于形相與扣拉都是不變不動者,非動力因,因此,即使有了形相與扣拉,也不足以生成整個自然宇宙。為此,柏拉圖提出了構筑混合物的原因(aitia),他稱之為狄米奧吉(Demiurge),意為具有神性的工匠,即“造化神”。狄米奧吉是智慧、理性(nous),能夠摹寫形相,將其印刻(typō thenta)在扣拉或空間之中。“狄米奧吉不是耶教所謂創造神(Creator-God),因祂自己不能創造物質;祂只能是設計神(Designer-God),有如工匠,能將原型(形相)與質料(四元)適為糅合,塑在扣拉之上,而為現實的自然宇宙。因此,狄米奧吉可以看成一種動力因。”
外國哲學(第40輯) 作者簡介
趙敦華,比利時盧汶大學哲學博士,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宗教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現代西方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和威望。研究領域涉及西方哲學、基督教哲學、中西比較哲學。著有《基督教哲學1500年》、《西方哲學簡史》等十余部著作。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