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視覺藝術的現象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38413
- 條形碼:9787305238413 ; 978-7-305-2384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視覺藝術的現象學 本書特色
克勞瑟的理論與方法指明了兩點:**,藝術的邊界并不局限于西方傳統藝術門類和風格,定義與評價藝術的標準也不應依照歐洲中心主義所設立的具有明顯價值偏向的制度與規范,而應指向一種更具普適性的、以人類共有的審美經驗為基礎的價值體系;第二,后分析現象學方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藝術分析方法,它強調*為基礎的人類感知,是對還原主義方法的有力補充。從《視覺藝術的現象學》開始,克勞瑟的論著基本上都在深化上述兩個維度。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視覺藝術的現象學 內容簡介
藝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視覺藝術為何如此重要?是什么使得它們的形式是“有意味”的?我們如何可以得知它們所蘊藏的美與韻律?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本書所采用的方法,并非是目前在藝術史、藝術理論和藝術哲學等相關領域中占據主流地位的還原主義(社會語境論)論調和文本分析方法,而是一種由克勞瑟教授提出和發展的、融現象學與分析哲學于一身的分析現象學方法。這一方法的關鍵,在于審視視覺藝術是如何將獨特的審美表達,與那些對于我們的感知活動而言具有基礎性的認知屬性相互聯結的。同時,本書通過對這一方法的運用,也旨在揭示各異的藝術媒介是如何通過各不相同的方式呈現這些認知和審美屬性的。基于對所有主要的視覺藝術形式(繪畫、雕塑、建筑和攝影等)的創作和接受的考察,本書也試圖彰顯包括抽象藝術、觀念藝術和數字藝術等很好復雜的藝術風格所蘊含的深意及其具有靈韻的審美特質。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視覺藝術的現象學 目錄
001序一
005序二
011譯者序
001本書的緣起與致謝
001導言
011**章 反還原主義:圖像之內在意涵
048第二章 具象、畫面和邊框:圖像空間的現象學
083第三章 圖像再現與自我意識
100第四章 畫家的在場
123第五章 雕塑與超驗
142第六章 抽象藝術的邏輯和現象學
170第七章 觀念主義的邏輯
194第八章 攝影的現象學
218第九章 數字藝術的存在論與美學
246第十章 建筑之軀
293結語 藝術史和藝術實踐——一些未來的可能性
311索引
336譯后記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視覺藝術的現象學 節選
語言能夠(而且主要的功能便是)呈現那些自己本身并不能言說的事物。相反,圖像只能(通過特殊的圖像性語言)意指其他可視的物體。 當然,圖像所再現的,以及它們所使用的再現方式,可以明指或者暗指更為宏大的象征性含義,這些含義超越了視覺行動的范圍,例如,雖然我們可以說被描繪的東西所象征的,是國家的勇氣或者自然的野性。但是,就嚴格的圖像語言而言,我們看到的只是一頭獅子。那些更為宏大的關聯,是基于對圖像創作的語境以及認知用途的理解(或者是通過相伴隨的語言性描述的使用),而得以實現的。這些關聯乃是源于圖像與邏輯性的外部要素之間的關系,而非源于圖像自身的獨特性。…… 如果我們假設在視覺層面上存在著圖像和主題之間的聯系,那么我們將不會對很多將形狀和色塊認定為事物圖像的例子感到驚奇,這些例子中都包含著相同的、具有普泛性的認知性原則,這些認知性原則標示著我們在日常的視覺感知中對于此類事物的認識。 ………… 如果我們要說到圖像空間的獨特特征,那么,從邏輯上而言,我們應該首先關注這一空間的人為構成性維度的相關(衍生性)面向。其中*具決定性的要素是,圖像自身并不會機械性地再生產其主題,而是產生關于它的解釋性話語。 圖像性的解釋在兩種補充性的向量之間起作用,這兩個向量分別是概要性的(the schematic)(普遍性的)和特殊性的(the particular)。如果一個對象被圖像化了,那么這至少意味著,這一圖像將之呈現為一個可識別的、這樣或那樣的三維的事物。它具有一個概要性的內容,呈現了足以確定一種或多個相關類別的特征。 在視覺語言中,這些概要性的特征,可以依據從具體實在的形狀(例如,圓柱體、球體、立方體、長方體、金字塔形、多面體,以及上述形狀的不規則變形),或者那些經過改變的一整套的二維幾何形狀的組合,以及使用以顏色為基礎的媒介等處而來的結構素(constructs),進行分析。以視覺視角看來,任何特定的三維物體,都可以被認為是以上要素通過不同的組合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復雜性的結構體。 ………… 當然,正是在圖像被建構的特性中,特別是在我們剛剛描述的有關個別性的表達中,我們可以發現藝術創作沖動的某些緣起。這是因為,這其中包含的建構性活動,并不僅僅是將不同的基礎幾何形式隨意混合在一起,而是基于個體藝術家的風格趣味和專業技能,通過各種復雜的方式,將那些形式進行分解和重新整合。這使得創新成為可能,而且這種活動本身也成了激發創造性的自覺探索,在此過程中,還特別促進了圖像藝術的發展。 然而,這里還存在著一些我們不曾預期的因素。為了理解這些因素,我們必須首先強調一下圖像所具有的那些*具普泛性的特征。
當代學術棱鏡譯叢視覺藝術的現象學 作者簡介
保羅??克勞瑟(Paul Crowther) 斯洛文尼亞盧布爾雅那歐羅巴大學人文學院的哲學教授。他是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曾為牛津大學藝術史講師,并為該校基督圣體學院成員。他在四所歐洲大學獲得了正教授職位(其中包括德國不來梅雅格布大學和愛爾蘭國立大學高威分校等),共出版了十七部涉及美學、二十世紀藝術與當代藝術領域的專著。克勞瑟教授新出版的著作有Theory of the Art Object,以及兩本有關后現代藝術的著作:Digital Art, Aesthetic Creation: The Birth of a Medium 和 Geneses of Postmodern Art: Technology as Iconology。 關于譯者 李牧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碩士,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民俗學博士。主要從事當代藝術和民俗學研究。在A&HCI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Journal of Folklore Research, Folklore, Western Folklore, Asian Ethnology, Voices: Journal of NY Folklore和CSSCI期刊《民俗研究》《民族藝術》《民族文學研究》《世界民族》等刊物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北美地區的跨文化傳播研究”、江蘇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江蘇民間藝術對外傳播研究”等。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