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54620
- 條形碼:9787516654620 ; 978-7-5166-5462-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是山東藝術學院張燕博士的一本藝術理論方面的專著,《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主要由序、前言、傳統雕塑的發展、傳統雕塑的種類形式、傳統雕塑的特點、傳統雕塑面臨的困境、傳統雕塑困境形成的原因、解決傳統雕塑困境的方法等章節組成,《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全書以傳統雕塑為研究對象,在分析傳統雕塑的發展歷程、種類形式及其特點的基礎上,對傳統雕塑所面臨的困境及其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導向正確,結構合理,達到了出版水平,對相關人員有參考價值。
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目錄
**節 傳統雕塑的起源
第二節 傳統雕塑的發展過程
第二章 傳統雕塑的種類
**節 按材料分類
第二節 按技法分類
第三節 按用途分類
第三章 傳統雕塑的特點
**節 取材于自然,蘊含自然美
第二節 注重寫意空間,具有含蓄美
第三節 多種手法并用,極具靈活美
第四節 古代文化傳承,具有傳統美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傳統雕塑面臨的困境
**節 傳承人稀少
第二節 傳統雕塑耗費時間長
第三節 傳統雕塑文化宣傳不到位
第四節 傳統技法失傳
第五節 整體行業規模狹小
第六節 雕塑消費水平低
第五章 傳統雕塑困境形成的原因
**節 現代技術的影響
第二節 傳統雕塑藝術審美的變化
第三節 西方雕塑文化的沖擊
第四節 傳統匠人的敝帚自珍
第五節 主流文化不認可
第六節 傳統工藝缺乏更新換代
第七節 沒有吸收外來文化
第八節 沒有統一的行業規范和引導
第六章 解決傳統雕塑困境的方法
**節 政策引導
第二節 建立行業協會
第三節 進行技法創新
第四節 吸收時代文化
第五節 塑造傳統雕塑形象
第六節 加強創意
總結
參考文獻
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節選
《傳統雕塑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中國古代傳統雕塑取材于自然,在創作上更是講求不設不施和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效果,因此其整體創作與作品呈現都突顯出了一種自然的美感。例如,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墓葬雕塑在形式上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渾之勢和整體自然之美,其中以《馬踏匈奴》*具有代表性。《馬踏匈奴》是霍去病墓前石刻*重要的一件作品,其采用了象征手法,以氣勢雄壯、昂首挺立的戰馬象征霍去病和他所統率的英雄健兒;以馬下所踏的一個個面目猙獰、作垂死掙扎的人物形象象征戰敗的奴隸主貴族和侵略者。整體而言,《馬踏匈奴》采取的是大起大落、精細有別的處理手法,形象十分醒目,這也是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典范。這一作品雕刻得栩栩如生,具有自然的美感與詩意。 雕塑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形態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從早起的原始奴隸制社會時期對于神靈的崇拜,逐漸發展成對于自然的崇拜。自商周時期開始,以自然為信仰的文化形態便開始出現,這個時期的傳統雕塑也開始從原本的粗糙猙獰的神靈、神獸雕塑,開始轉化為對處處體現自然的崇拜的雕塑形式,這是一種親近自然的展現。這個時期也是中國主要哲學思潮誕生的時期。在春秋戰國時代,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百家爭鳴,這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哲學思潮,還都致力于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探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合二為一等理念也是成型于這一歷史時期。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人們開始對自然產生崇拜,尤其是在儒、道兩家的思想影響下,人們開始將山水人格化,并賦予山水以不同尋常的精神象征。例如,孑L子的“仁者愛山,智者樂水”、老子的“上善若水”等都是這種文化思潮的演變。另外,由于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開始出現對老莊哲學的崇拜和對隱士的向往。大批的名士以及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學家、思想家等,由于遭受封建社會政治迫害等,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間,在山林之中隱居論道,從而形成了所謂的“魏晉風流”。這個時期也正是中國美術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大量的繪畫作品開始以山水為主要的繪畫主體,從早起的人物繪畫,轉向了對山水的描繪。通過對山水不同角度、不同時期的刻畫,展示繪畫者內心的情緒起伏,表達自我情感。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中國的藝術開始講究和推崇意境美,將藝術表達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融為一體,從而開始影響各個領域的藝術形式。傳統雕塑同樣受到這種文化思潮的影響。在這個時期,涌現了眾多舉世矚目、傳承千年的珍貴雕塑。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石窟文化。這些石窟,雖然雕塑的是宗教信仰中的佛教神靈、菩薩,似乎并不與山水自然相關,但如果稍微通曉一些歷史就會知道,這些佛教石窟的建造和魏晉時期獨特的政治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這是統治者為了宣傳統治思想建造的。因此在外觀上,這些石窟整體呈現出一種宗教雕塑的特征,但蘊含著崇尚自然之美和天人合一的文化內涵。 石窟佛造像是以佛教文化為特色的巨型雕塑藝術遺產。開鑿石窟的選址大部分都選擇了遠離鬧市、風景秀美的山林,無一不是取材于天地自然。根據自然形成的山石走向和巖石紋理的變化,人們通過對其進行雕琢塑造,*終才得以成型。帶有宗教色彩的石窟佛造像在外形上遵從了佛教教義的規范,雕塑形象與“凡人”產生一定的差距,并帶有一定的神性,但整體造型和神情設置充滿了“人”的神韻。因此,雖然是宗教作品,但這些石窟往往極具自然美感。以敦煌石窟為例,其中大大小小的雕塑形態各異,或嗔或怒,或悲或喜,或富麗堂皇,或風流俊俏,壁畫與浮雕相結合,呈現出一種人間少有的瑰麗夢幻的場景,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彩云祥光的陪襯,展現出極為精湛的藝術功底。這種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文化思潮,在魏晉南北朝之后,逐漸成為中國人傳統思想中的*高追求,宗教、歷史、神話、圣賢、高士、仙佛、英雄豪杰、才子佳人,一切故事情節、悲歡離合,通通須在山水中、在自然景物的參與中、在春溫秋肅中鋪排上演。其實在古代器物雕刻工藝中,就盛行將人物與自然山水相結合的表現形式。到了塑壁,則更加強化人物和山水的關系,在人山輝映中體現人格的山水化和山水的人格化。 ……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煙與鏡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