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昭通:磅礴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213355
- 條形碼:9787521213355 ; 978-7-5212-133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昭通:磅礴之路 本書特色
在中國脫貧攻堅戰(zhàn)的版圖上,云南昭通是個不能忽略的地方。它的重要意義遠超越于一般的脫貧致富概念。首先它是國家的西南邊陲,其次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再者這個地方原本就是特別貧困的烏蒙山區(qū)。不寫昭通的脫貧進程與過程,是歷史的失缺,自然也是當代文學的缺失。現在有昭通本地作家沈洋將這一使命完成了,我認為是件值得贊賞和祝賀的事! 沈洋書寫自己故鄉(xiāng)的作品,嫻熟每一個細節(jié)和人物的內心,在處理事件與歷史進程中的敘述,同樣具有“沈洋風格”——刨地的能力和登峰的韌勁。這對紀實作品甚為重要。書寫《昭通:磅礴之路》必須具有這種精神。 昭通是塊“磅礴之地”,因此沈洋用“磅礴之筆”書寫“磅礴之地”自然是難得之好。關鍵是,昭通的扶貧脫貧*根本的問題就是首先要解決“路”的問題,能讓人民看到“磅礴之地”上有了“磅礴之路”,它本身就是一種希望和一種氣派、一種幸福將至的“明天”,F在的昭通已經在這方面做得好了,沈洋的作品也做好了,所以假如讀者想了解今天的“磅礴之地”,那么,我認為這篇《昭通:磅礴之路》就是你的好“向導”! ——何建明
昭通:磅礴之路 內容簡介
本書以書記視察過的昭通市為中國扶貧攻堅縮影,以多樣性的藝術手法和風格,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藝術,全景式的掃描,聚焦“易地扶貧搬遷”這一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的“鐵齒銅牙”,緊緊圍繞貧困群眾搬得出、穩(wěn)得住、能發(fā)展,以昭通蘋果、竹子、馬鈴薯、花椒、天麻、高原特色養(yǎng)殖六大產業(yè)配套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為重點,書寫昭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程和輝煌成就,反映脫貧攻堅主戰(zhàn)場具有“樣本意義”的昭通大地正在發(fā)生的巨大變化與人間奇跡,表現脫貧攻堅斗爭中涌現的新人物、新故事,生動展現人民群眾的拼搏奮斗和幸福生活。
昭通:磅礴之路 目錄
引言 001
|上篇| 鳳凰涅槃
紅旗漫卷烏蒙 003
新絲路從這里延長 042
教民務農的現代版本 069
金沙江點亮萬家燈火 109
|下篇| 浴火重生
搬不動山就搬人 119
異鄉(xiāng)安家路 168
心安處是故鄉(xiāng) 203
昭通:磅礴之路 節(jié)選
引 言 “烏蒙磅礴走泥丸! 對云南昭通而言,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之路,就是新時代的長征路,注定是一條坎坷之路、艱辛之道。 行百里者半九十。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果,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機銜接,實現城鄉(xiāng)一體整體推動,需要鼓足勇氣,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昭通,這個地處滇東北、轄11個縣區(qū)市、有629萬人口的貧困大市,在脫貧攻堅大決戰(zhàn)中迅速崛起,在鄉(xiāng)村振興中脫穎而出,已然成為新時代滇、川、黔接合部的區(qū)域新地標、新軸心。 昭通,古稱朱提縣,設置于西漢建元六年,修有朱提城池。元朝統(tǒng)一全國后,修筑烏蒙城,于公元1294年、1315年在今昭陽區(qū)境內建立烏蒙軍屯,開墾田地十余萬畝,并設立總管萬戶府進行管理。這一時期,屯田軍在今昭陽區(qū)用土建筑了烏蒙城,史稱土城,直至今日,烏蒙城遺址依稀可辨。清雍正九年,因烏蒙城在歷年的戰(zhàn)亂中毀壞嚴重,決定另建新城于二木那,亦名樸窩。清雍正十年,開始修筑昭通磚城,即今昭通城,城東、南、西、北各有一城門,城門上建有城樓,東為撫鎮(zhèn)門,西為濟川門,南為敉寧門,北為趣馬門。一段時期,昭通曾有“小昆明”之美譽。 進入新時代,“滇東北城市明珠”“引領省際區(qū)域發(fā)展的滇川黔省際中心城市”和奮力促進“滇東北開發(fā)”的城市發(fā)展定位,無疑體現了云南對于滇東北重鎮(zhèn)昭通寄予的厚望,壓肩的重擔。 如此四梁八柱的設計和定位,該有怎樣的城市規(guī)劃與之匹配,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困局與難題。縝密覃思,昭通一改整體規(guī)劃滯后的“攤大餅”式城市發(fā)展現狀,繪制了“一城三區(qū)、若干小鎮(zhèn)、產城融合、城鄉(xiāng)一體”的發(fā)展藍圖,昭通的城市建設也由“臟、亂、差、灰、堵”走上了“凈、治、好、清、暢”的蝶變之路。 城市,是時代文明進步的產物,集中體現一個地方的綜合發(fā)展水平。因為脫貧攻堅的縱深推進,因為鄉(xiāng)村振興的持續(xù)發(fā)力,因為城市建設的深刻蝶變,昭通,這座古老城市,正發(fā)生著從外表到氣質的深刻變化。 在昭通古城心臟之轅門口,放眼東邊,云興街直通撫鎮(zhèn)門,那一排排仿古建筑,斑駁中仍顯古樸與華貴。位于正東邊的昭通鎮(zhèn)署衙門,彰顯著昭通這座古城的歷史。滇軍182師抗日出征的群雕,雄踞廣場中央,昭示著昭通這座城市的英雄氣概、家國情懷。位于廣場正北的鐘樓,曾經用于城市規(guī)劃館作展覽展示之用,三層古色古香的小樓,與昭通古城的傳統(tǒng)川南木板青瓦建筑相映成趣,渾然天成,大方中不失雅致。在建設之初,就在頂樓處設置一口巨大的鐘,每逢春節(jié)或重大節(jié)慶,鐘聲都會響徹昭通古城,平添了這座古城的喜慶與煙火之味。如今,鐘樓變身昭通新華書店的云上鄉(xiāng)愁書院,從一樓到三樓,供人們閱讀、購買圖書和古玩字畫。這樣的功能調整,似乎更有味道,更合乎昭通人的心意,也讓昭通這個剛剛被授予的“文學之鄉(xiāng)”美譽更有人文氣息。 昭通古城中心,陡街陡中顯高,這高,既是地勢之高,亦是氣勢之盛,更是心境之闊。陡街兩邊的兩層或三層法式建筑,彰顯著這座古城的開放與包容,那些拱形門洞,寫滿了昭通古城曾經的繁榮與興盛。街面上的那一塊塊青石板,泛著幽光,浸透歷史與文化。沿西街一直向西延伸,直通濟川門,當年兩排法國梧桐像是兩列衛(wèi)士,讓這座城市充滿安全和溫馨之感。后來按照城市綠化的要求,換成了今日之桂花和泡桐,又不失清新秀麗之氣象。 沿北正街直通趣馬門,兩邊的木板樓因為年久失修,已然變身清式仿古建筑民居,雖然沒了當時的古典范兒,卻也在新的時代煥發(fā)出了新的氣息,畢竟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勢不可當。 向南回頭,過街樓,懷遠街,文淵街,文廟,壯元橋,紅學,記憶中的楊柳飄散在了時光里,文明的積淀卻浸入了每一個老昭通人的血液中。 一句話,昭通這座老城,是有點歷史的,是有點文化的,是有點底蘊的,是有點厚重的。 但是不得不說,這樣的一座小城,其本質上還是一座建立在傳統(tǒng)農耕文化基礎之上的小城,曾經安寧、布滿滄桑、經歷繁華。一段時期,尤其是成昆鐵路修通后,馬幫時代終結,交通格局發(fā)生了革命性變化。昭通,輝煌不在,淪落為貧窮之地,成為烏蒙山集中連片貧困地區(qū),屬國家級貧困縣*多、貧困人口*多的地級市。 昭通,因地處烏蒙山腹地,山萬重,水千條。山高谷深,地勢陡峭,山體破碎,災害頻發(fā),是這個貧困大市*基本的地形地貌特點。 昭通的主政者們,對昭通的市情進行深入剖析,把脈問診,得出了“五個并存”的診斷書。 處方是這樣開的: 歷史悠久與發(fā)展滯后并存。昭通,秦開“五尺道”、漢筑“南夷道”,是云南*早接受中原文化影響的地區(qū),得風氣之先;1935年2月,紅軍長征途經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縣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扎西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近代以來,受發(fā)展條件影響,昭通發(fā)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尤為突出。人均地區(qū)生產總值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對上級財政依賴程度高達83.8%。 區(qū)位優(yōu)越與交通不便并存。昭通地處昆明、成都、重慶、貴陽四大城市的交會中心,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自古就是出川入滇的重要通道和中原連接南亞、東南亞的交會走廊。但交通發(fā)展嚴重滯后,全市僅有一條258公里通車高速公路、一條過境鐵路(內昆鐵路),每萬人擁有高速公路0.44公里、鐵路0.41公里,到2017年底才實現建制村通硬化路全覆蓋,公路高等級率僅為6.5%,等外公路占比達30%。 資源富集與產業(yè)弱小并存。昭通煤、硫、硅等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有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3座世界級巨型水電站,總裝機超過3700萬千瓦,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時,還是中國南方*大的優(yōu)質蘋果基地、世界優(yōu)質天麻種源基地。但產業(yè)發(fā)展的質量不高,農業(yè)和煤電煙等傳統(tǒng)產業(yè)占大頭,新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培育不足,結構不合理,組織化程度低,技術落后,特別是貧困群眾的生產經營性收入僅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9.86%,產業(yè)對經濟發(fā)展和群眾增收的支撐作用不明顯。 文化厚重與教育落后并存。昭通歷來崇文重教,近代以來誕生了抗日名將羅炳輝將軍,愛國將領龍云、盧漢、曾澤生,國學大師姜亮夫等杰出人物。但教育發(fā)展供給不足,人均受教育年限僅8.6年,現有資源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差距較大;貧困人口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高達92.61%,每年約有“兩后生”4.5萬人,多數貧困家庭子女僅接受完義務教育就外出務工。
昭通:磅礴之路 作者簡介
沈洋,70后,云南昭通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在《中國作家》等報刊發(fā)表作品百余萬字。作品曾被《小說選刊》《散文選刊》等刊選載。已出版文學作品12部。中篇小說《包裹》被改編為同名電影。長篇小說《萬物生》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中篇小說《易地記》被改編為電影《安家》。獲第十一屆“茅臺杯”《小說選刊》年度大獎、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獎、云南文藝基金一等獎、云南省優(yōu)秀作品獎等獎項。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