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走出歷史的塵煙(上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80234
- 條形碼:9787512680234 ; 978-7-5126-8023-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出歷史的塵煙(上下) 本書特色
有歷史就有傳奇,有人物就有命運。聽親歷者說,在笑聲淚影中見時代風云。書稿的顯著特色是文化性與新聞性并重,力求使新聞具有歷史的品格,并使文化具有當下的活力。文稿強調以新聞調查與文化評析相組合的方式,對于信息作深入追蹤,將文字、圖片與資訊有機組合。密度和內容的含金量高,在有限空間內安排豐富的閱讀內容。所有報道均求有鮮活的人物故事或事件細節,具有記者獨特的敘述風格,文字力生動簡潔而饒有興趣,強調與讀者的交流。具有一種獨特的文化特質和情調。
走出歷史的塵煙(上下)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品牌欄目“口述”結集。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史迪威、民國名士張伯駒、一代報人王蕓生……本書提及的文化、歷史名人,對中國現當代社會均有重大影響,他們每個人的故事都既有各自性格、際遇的個性,又有大時代下人們命運的共性。1949年“東方泰坦尼克號”太平輪失事事件、1911年哈爾濱瘟疫之戰、海峽兩岸斡旋之謎等,每一篇都在對人物的解析中展現著名歷史事件,流露歷史的傳奇魅力。
走出歷史的塵煙(上下) 目錄
傳 奇
潤麒:走出歷史的塵煙…………………………………………………… 3
史迪威家族的中國記憶………………………………………………… 14
“我知道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忘記史迪威”
——專訪史迪威將軍之外孫約翰·伊斯特布魯克……… 33
魂歸中國的司徒雷登……………………………………………………… 44
陳友仁與一個家族遺落的傳奇… …………………………………… 55
“巨流河和啞口海,存在于我生命的兩端”
——專訪《巨流河》作者齊邦媛…………………………… 68
烽火硝煙里的“女諜”迷云
——一個家族的亂世傳奇… …………………………………… 78
王蕓生:一個人與一部書的傳奇………………………………… 107
歷 史
白修德:一個美國記者的歷史探索…………………………… 115
朝鮮:甲午戰爭的導火索…………………………………………… 144
打撈“太平輪”記憶…………………………………………………… 175
伍連德: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1910 鼠疫下的危城哈爾濱與拯救它的英雄……… 188
王鼎鈞:寫盡一生滄桑……………………………………………… 214
曹聚仁:浮出水面的“密使”… ………………………………… 224
章士釗:93 歲老人的*后一次斡旋之旅…………………… 235
唐德剛:活在別人的歷史里………………………………………… 241
名 流
蕭紅:逃不出的命運…………………………………………………… 253
成為貝聿銘………………………………………………………………… 307
奧茲:我愛耶路撒冷,但它變了………………………………… 345
一代宗師吳清源…………………………………………………………… 365
“一代國醫”吳階平…………………………………………………… 399
張伯駒: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419
周有光:笑著風云人未老…………………………………………… 432
黃永玉:一袁煙雨任平生…………………………………………… 452
葉嘉瑩:讓傳統詩詞獲得新的生命力………………………… 474
張藝謀:我畢生都愿意嘗試
行 走
虔敬、浪漫與野性:西班牙的三重奏………………… 481
切爾諾貝利,苦難之后……………………………………………… 496
在愛爾蘭追尋葉芝的靈魂…………………………………………… 546
穿越千年巴別塔…………………………………………………………… 562
葉卡捷琳堡:一座工業城市的過去與今天… ……………… 607
1991-2011:20 年的變與不變………………………………… 631
珍珠港:美國之殤… …………………………………………………… 642
在夏威夷找尋孫中山…………………………………………………… 663
走出歷史的塵煙(上下) 節選
成為貝聿銘 文 李菁 從18歲赴美留學的富家子弟,到后來成為在美國及世界范圍內都有話語權的建筑大師,貝聿銘的一生不只是演繹了一個有傳奇色彩的成功故事。實際上,回首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不僅僅在歷史與現代之間構建橋梁,也在東西方之間構建橋梁。正如一位建筑界同行所說:“貝聿銘的建筑仿佛變幻莫測的現代世界中一條奇妙的絲綢之路。” 紐約的新面孔 1948年,31歲的哈佛大學建筑系助教貝聿銘,離開安靜的校園,從他居住的波士頓劍橋小鎮(Cambridge)來到大城市紐約。對這位東方青年而言,這個決定不僅僅意味著自此從安靜的學術界投身到一個喧囂的商業界,也是他人生軌跡就此轉變的一個節點。 向貝聿銘伸出橄欖枝的,是作風張揚、嗜抽雪茄的紐約開發商威廉·齊肯多夫(William Zeckendorf)。齊肯多夫是紐約長島一位猶太制鞋匠的兒子,雖并不具備哈佛、耶魯這樣名校背景,但天性好斗,敢于冒險。“憑借他對具有戰略意義的地皮的非同尋常的第六感”,齊肯多夫熟練地進行了一系列大宗交易,從而攢下了不菲財富。在他的生意鼎盛時期,他投身各種眼花繚亂的經營活動,涉獵過船運,勘探過石油,贊助過百老匯歌劇,還曾收購一座監獄。“二戰”后,由政府擔保的低息抵押貸款,使中產階級在經濟上有能力實現擁有住房的“美國夢”。嗅覺敏銳的齊肯多夫不會錯過這個時機。他預測到,各大城市中心地帶一片片破爛的貧民窟將得以重建。在此目標下,他急需為自己的韋伯納普(Webb & Knapp)招攬一批建筑師。自詡為現代“梅第奇”的齊肯多夫,想網羅一批了不起但還不是那么出名的建筑師。齊肯多夫委托一個朋友去各地物色建筑人才,對方為他開了一份12 人的名單,當時名不見經傳的貝聿銘就在這個名單里。當齊肯多夫問貝聿銘能否見面時,貝聿銘興奮地“跳了起來”。在他看來,這是了解不動產業務的極好機會。 1948 年春天,貝聿銘與夫人找到齊肯多夫在紐約的辦公室時,看到這位房地產開發商正在掛滿停車場照片的雜亂辦公室中端坐著,窗簾上滿是水漬。貝聿銘后來坦言:“我當時確實有點兒擔心我來錯地方了。那間辦公室實在讓人不敢恭維。”而齊肯多夫則在自傳中坦承對這位才華非凡、精明過人的東方年輕人有“相見恨晚”之意。兩人的話題輕易就從建筑界跳到了兩人共同的嗜好:葡萄酒收藏。貝聿銘的一位傳記作者寫道:“貝聿銘所體現的是美國所想象的東方美德:高雅、受過完美的教育,舉止矜持高貴。”另外,還有一個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理由,齊肯多夫極端迷信,當他知道他與自己的兒子以及貝氏父子都是中國的農歷蛇年出生時,便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兆頭。 雖然齊肯多夫擁有的機會和描述的前景也給貝聿銘很大沖擊,但他對于離開哈佛和是否回中國仍在猶豫不決。齊肯多夫說服他:“我們將要做的種種事情將大大區別于、優越于這個國家其他任何人正在做的一切,而你作為一名建筑師無法拒絕這樣的挑戰。”齊肯多夫當時并不知道,他的這條建議,與貝祖詒給兒子貝聿銘的忠告不謀而合:優秀建筑的精髓不僅在于構思偉大的建筑物,而且要使它們與金融和經濟要素有效地聯系在一起。 六個月后,貝聿銘終于下定決心,離開哈佛校園這塊凈土,從此投入一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新世界。后來有人形容,這也是貝聿銘向美國權力中心不斷靠近而邁出的**步。 新舊之間 實際上,這并不是貝聿銘**次同自己的舊世界告別,盡管那個環境對他而言既熟悉又舒適,難以割舍——1935年8 月13 日,18 歲的富家子弟貝聿銘從上海登上“柯立芝總統號”,遠赴美國留學。在舊金山停留幾天后,貝聿銘搭火車前往費城。在此之前,貝聿銘對美國的全部概念皆來自他在上海影院里看到的好萊塢出產的電影。 貝聿銘赴美留學的**站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學院。貝聿銘后來并沒有解釋他當年首選賓大的原因,或許是因為賓大建筑學院當時與中國有一種相對密切的關系,比如梁思成、林徽因、楊廷寶等人都是從賓大畢業的,而他們后來又成為中國**批建筑教育家。遺憾的是,貝聿銘并沒有對賓大建筑系一見鐘情。建筑系在校園里一幢陰暗的維多利亞式的大樓里,學院人情冷淡。*主要的是,當時賓大建筑系的課程忠實地服從于從巴黎藝術學院移植過來的19 世紀藝術體系。他們要求學生通過勤奮復制設計圖,以及用炭或自己研磨出的中國墨汁制作精巧的透視圖,來掌握古典設計的基礎知識。這把貝聿銘嚇住了。他自認為自己的特長在數理,從來沒有想象建筑師還得像一位藝術家那樣有精湛的繪畫技巧才行。兩個星期后,貝聿銘轉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放棄建筑學,改學工程。 到了麻省,貝聿銘感覺更自在。“眾所周知,貝聿銘來自一個富裕的中國家庭,父親貝祖詒是一位杰出的國際銀行家,他擁有廣泛的人脈。例如,當貝聿銘乘坐的船在舊金山停靠時,受到當地一家大銀行行長的熱情接待;當貝聿銘后來到達波士頓,他在當地上層社會也受到熱烈歡迎,因為波士頓幾個世紀以來都和中國有很強的商業和藝術聯系。”耶魯大學的建筑史博士珍妮特·亞當斯·斯特朗(Janet Adams Strong)介紹,她曾在貝聿銘事務所工作過18 年,任傳媒總監。而貝聿銘本人也這樣形容:“早在我能說英語之前,我就已經能夠打入波士頓的社交圈。” 幸運的是,對貝聿銘恩寵的“波士頓圈”里,還有一位特殊的人物——麻省理工學院院長威廉·愛默生(William Emerson),他也是美國著名文學家愛默生的侄孫。他在貝聿銘所畫的圖紙中發現了貝聿銘的技能和想象力,他認定貝聿銘可以成為一名杰出的建筑師。感恩節那天,貝聿銘受邀去愛默生家吃晚餐,愛默生說服貝聿銘應該繼續建筑學。貝聿銘向愛默生坦承因繪畫技術欠缺、沒信心成為建筑師時,愛默生說:“年輕人,別胡說,我還沒有碰到不會畫畫的中國人。”于是,貝聿銘聽從他的勸告,放棄工程學,重新開始學建筑學。現在看來,得感謝愛默生讓貝聿銘重新回到了原有軌道,否則我們后來就錯失了一位影響甚遠的建筑大師。 但在當時,來自愛默生個人的認可、鼓舞以及超越一般師生的情誼,并沒有完全消除這個年輕的中國學生對自己所接受的建筑學訓練的疑慮和迷惘。和當時美國的很多建筑學院一樣,麻省理工仍然忠實于學院派風格,其根基是古典作品和規律性。貝聿銘與他年輕的同學們必須忍受用精巧的細節再現必修課程的古典主義比例的單調乏味的工作。但他們也敏感地意識到,外面的世界正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此時,德國和荷蘭的先鋒派們正在摒棄新古典主義的建筑風格,并將它視為一個衰落的帝國。“我不滿意古典裝飾風格的訓練,我的許多同時代人也有同感,于是,我們開始到其他地方尋找靈感。”貝聿銘花大量時間在圖書館,看那些來自歐洲的*新作品,特別是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正在做的作品。貝聿銘后來說,偶然在圖書館找到的柯布西耶的三本巨著對他有如“圣經”,“只有通過它們我才能看到建筑的新思想”。柯布西耶提出了一種極為聳動的理論。他認為,房屋是“居住的機器”,而以往不斷發展起來的各種舊風格都將被扔進垃圾堆中。在厭倦了“舊世界”建筑準則的年輕學生來說,柯布西耶具有令人目眩的誘惑力。 1935 年,柯布西耶來到波士頓。即便不認同柯布西耶在建筑界發起的“革命宣言”,1935 年11 月,思想開明的愛默生還是請柯布西耶到麻省理工做了一次演講。“勒·柯布西耶當時在哈佛和MIT 并不是很受歡迎,因為當時這兩所學校都還是遵從19 世紀的古典建筑教育風格。他的言論只是被當作一種獵奇好玩的東西。柯布西耶在MIT 演講的時候,說的法語,需要翻譯成英語,所以除了個別學生外,大多數聽眾不懂,其中包括貝聿銘。但大家仍然被他先進的觀念和他展示的照片所激發。”珍妮特·斯特朗說。即便如此,貝聿銘后來把柯布西耶在麻省理工停留的兩天,稱為“我建筑教育中*重要的兩天”。身著黑衣、戴著鏡框眼鏡的柯布西耶“傲慢無禮,滿口臟話。但在我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我們需要有人來震撼我們,讓我們走出自滿自足的狀態”。 1938 年,貝聿銘到紐約游玩。有一天,他去中央車站接朋友時,遇到一位端莊秀麗的中國姑娘,她叫陸書華,正要去衛斯理學院讀書。對陸書華一見傾心的貝聿銘忍不住“獻殷勤”,提出開車送她去波士頓,但被矜持的姑娘拒絕了。也許是天意,當天晚上,貝聿銘得知陸書華乘坐的火車因颶風而耽誤時,他便開始打電話要求約會,從而成就一段姻緣。巧的是,陸書華的父親早年也畢業于麻省理工,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師。陸書華本來也想像父親一樣進麻省理工讀工程,但父親建議她去附近一個“很好的女校”,于是她進入了宋氏三姐妹以及冰心都讀過書的衛斯理學院。陸書華的英文名叫Eileen Loo,很多書籍在介紹她時根據她的英文名而將之錯譯成“盧愛玲”。 當麻省理工還在維系舊有的建筑教育思想時,“鄰居”哈佛大學卻開始全心全意地向新流派敞開胸懷。哈佛大學設計學院院長約瑟夫·哈德納特大力提倡現代主義,而這場運動的核心人物是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upius)。格羅皮烏斯是德國包豪斯學派的先驅,納粹政府上臺后,格羅皮烏斯離開了德國,在倫敦工作了幾年后,應邀到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院任建筑學系主任,從此居留美國。與全心擁抱新思想的哈佛不同,屬于傳統派的愛默生對格羅皮烏斯不屑一顧。 ……
走出歷史的塵煙(上下) 作者簡介
李菁,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加入《三聯生活周刊》,歷任記者、主筆,現任《三聯生活周刊》常務副主編。近20年來,采訪領域涉及政治、歷史、文化等多個領域,做了大量一線報道。2006年,在周刊開設“口述”欄目,采訪歷史及文化領域有影響的人物不計其數,“口述”成為三聯生活周刊廣受歡迎的欄目之一。先后出版過《天下為公——孫中山傳》《活在別人的歷史里》《往事不寂寞》《記憶的容顏》《走出歷史的煙塵》《共和國記憶》《中美外交親歷記》《沙盤上的命運》《成為大師——貝聿銘傳》。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