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帖木兒之后:歐亞帝國六百年權力競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3656
- 條形碼:9787521723656 ; 978-7-5217-2365-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帖木兒之后:歐亞帝國六百年權力競逐 本書特色
1.重寫600年世界史,一部全新視角的全球史。 真正跳出歐洲中心視角,在歐亞大陸的時間和空間里,重新解釋全球史。 2.總結歐亞帝國興衰歷史,探索全球化世界由來及未來走向。 以帝國興衰為線索,回溯世界權力版圖的分配,透視600年世界舞臺風云變幻,理清今日世界局勢的歷史根源,探索未來世界格局。 3. 榮獲國際學界殊榮沃爾夫森史學獎。 被贊譽為“一部大歷史的巨作,也是一位全球史大師的偉大成果”! 4.牛津大學重量級史學家頗具雄心的代表作。 作者約翰·達爾文為牛津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2020年憑借卓越學術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CBE勛章。 5.北京大學強世功教授1.5萬字專文導讀,盛贊推薦: “應當成為歐亞大陸所有政治家的案頭書,也是我們思考未來世界秩序的入門書!” 6.契合世界與中國時代精神的歷史巨著。 鄭永年、趙磊、昝濤、朱聯璧、何帆、向松祚、劉蘇里、徐瑾、郭建龍……國內學者名家罕見一致推薦! 7. 國際學術巨擘贊譽推薦。 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于爾根·奧斯特哈默(《世界的演變》)、蒂莫西·布萊寧(《企鵝歐洲史·追逐榮耀》)等學術巨擘傾力推薦。 8. 受到全球讀者廣泛認可! 席卷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俄羅斯、日本等10多個國家,擁有眾多語言版本的當代歷史經典 9.媒體贊譽推薦。 美國《紐約時報》、英國《衛報》、德國《南德意志報》、法國《世界報》、俄羅斯《圣彼得堡時報》等全球媒體好評如潮!
帖木兒之后:歐亞帝國六百年權力競逐 內容簡介
這是墜后一個橫跨歐亞的世界性帝國,從今日伊朗綿延至中國,遠抵莫斯科。商人、貨物、錢幣、工具、技術與思想源源不斷地穿越位于帝國中心的撒馬爾罕,穿梭于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在這個龐大的“世界之島”中,遠西的歐洲文明、中亞的伊斯蘭文明與東亞文明之間保持著動態均勢。即使在帝國滅亡后的大多數時間里,歐陸半島也只是處于較邊緣的歷史地帶。這就是蒙古帝國的繼承者帖木兒締造的霸業。但1405年帖木兒的逝世,宣告了歐亞統一帝國的歷史終結。在大陸的東、西兩端,新的政權開始崛起,中亞從昔日的世界中心淪為權力的真空,歐洲似乎獲得了優勢發展地位,優選均勢被逐漸打破,世界歷史開始朝著我們熟悉的現代面貌發展……但現代世界形成的方式,只是600年里無數種歷史可能之一。人們熟知的“歐洲驅動世界近代歷史”是現代視野回顧下的錯覺,歐洲的歷史優勢比我們想象中形成得更晚,影響也更有限。作者帶領我們穿過浩如煙海的史料,回到1405年那個歐亞帝國殞落、草原大征服終于謝幕的時刻,在西歐文明、伊斯蘭文化與東亞文明三足鼎立、均勢發展的歷史全景下,追溯歐洲文明突然加速崛起的關鍵節點。而歷史已經預示,單一的結構與規范無法統攝整個歐亞世界,帖木兒的武功尚不能阻擋分流之勢,歐洲的優勢也終將消退。在新一波合流均勢中,哪股力量會脫穎而出,還有待時間揭示。
帖木兒之后:歐亞帝國六百年權力競逐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人名、地名小注
篇章頁圖注
**章 重新面向東方
帖木兒之后
全球史
關于歐洲擴張史的反思中世紀的歐亞
第二章 中央歐亞與大發現時代
西方的崛起
伊斯蘭勢力的抗衡
東亞漫長的 16 世紀
與歐洲相比
結論
第三章 現代初期的均勢
雄心的局限:更廣大世界里的歐洲人
內陸帝國主義:從莫斯科大公國到俄國
東亞的創新
飽受壓力的諸伊斯蘭帝國
歐洲在歐亞世界的地位
第四章 歐亞革命
地緣政治革命
大分流
文化對比
多視角的檢視
第五章 與時間賽跑
歐亞的時機
發明西方
邁向世界經濟
“大歐洲”的邊界地區
不穩定的歐洲
與時間賽跑
第六章 全球殖民主義
帝國的限制
帝國的遠景
非洲及其分治的地緣政治
競爭共存
全球經濟
文化戰爭
歐洲全球殖民主義“未竟的事業”:東亞與中東
第七章 步向世界危機
混亂的時代
沒有盡頭的戰爭?
革命與帝國
破裂的世界秩序
帝國主義兵戎相見
第八章 帝國碰壁
瓜分歐亞
去殖民化
未宣明的帝國
無限制的帝國?
第九章 帖木兒的陰影
帝國史:帝國無處不在
帝國得以存續的模式
趨同的條件
帖木兒的陰影:歐亞世界不愿接受單一規范
地圖
注釋
推薦閱讀
帖木兒之后:歐亞帝國六百年權力競逐 節選
推薦序 強世功:沒有帝國的帝國史 一 1492 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普遍被看作全球史的開端。這不僅因為大航海發現了整個地球的面貌,將全人類連為一體,更重要的是現代文明從西方興起并征服地球的其他地區,從而塑造了全球化的世界,以至于今天不少人憧憬著美國所代表的“歷史終結”和“世界帝國” 的降臨。 然而,達爾文(John Darwin,1948—)的《帖木兒之后》試圖突破西方經典著作以及流行教科書以西方為中心展開的歷史敘事,他帶領讀者穿越諸多陌生的歷史場景,將目光投向了東方與西方互動的歷史宏大敘事。他選定的歷史起點并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 1492 年,而是很少被人關注的“帖木兒之死”的 1405 年。這一年標志著蒙古人建構歐亞世界帝國夢想就此破滅,全球歷史翻開新的一頁。選擇這個時間點無疑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看起來與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敘事保持距離,凸顯歐亞大陸以及亞洲在全球史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想給致力于建構世界帝國的政治家們提個醒:“歐亞世界不愿接受單一規范!保ㄈ珪*后一個小標題)本書出版于 2008 年,正是美國利用單極優勢東侵西擾、致力于建立“新羅馬帝國”的關鍵時期,這無疑暗示美國建構“世界帝國”必然遭遇類似“帖木兒之死”的失敗。用全書*后一句話來說:“如果說從對過去的漫長檢視中,可以發現什么不變的事實,那就是歐亞世界對單一制度、單一統治者或單一規范的抵制。由此看來,我們仍活在帖木兒的陰影里,或者更確切地說,仍活在他失敗的陰影里!保ǖ 499 頁) 因此,要真正讀懂達爾文這本書,一個可行的閱讀辦法是從*后一章開始,理解達爾文思考問題的入手點是什么。在他看來,全球史就是帝國爭霸史,西方崛起以及由此而來的帝國爭霸無非是想繼續帖木兒的事業,致力于建構新的世界帝國。然而,世界帝國的事業為什么會遭遇失。恳卮疬@個問題就要回到全書**章,看看作者采用怎樣的理論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達爾文無疑從全球史研究的*新成果中汲取理論資源,強調不能從西方中心主義的視角來解釋全球史,必須同時具有從東方出發的視角。因此,本書又是作者與全球史家們展開辯論的著作,并由此提出其理解全球史的理論范式。我們唯有把握其理論范式才能真正理解這本書的學術貢獻。 從 17、18 世紀以來,西方理論界就開始系統地建構東方與西方的差異和對立,并由此解釋西方何以崛起并支配世界。全球史的興起不斷修正這種西方中心主義論述,并給出新的理論解釋。達爾文在本書中試圖從帝國史的視角與全球史的主流敘事展開對話,因此全書的高潮部分就在于第四章,作者提出“歐亞革命”這個概念來重新解釋西方崛起和東方衰落的“大分流”問題,從而彰顯出自己的理論思考。不過,達爾文是歷史學家,他更傾向于將著作寫成一本通俗易懂的歷史書,而不是理論分析著作。他努力將學術界討論的重大理論問題加以通俗化,通過歷史線索和歷史場景的連續性來展現其理論思考。因此,本書又是一本有理論背景的學術著作,它有理論對話對象,有理論關懷,而這些理論關懷往往隱含在歷史敘述中,無法展開深入的理論分析。 因此,要真正理解這本書,就必須關注作者提到的寥寥數語而未能全面展開的理論敘述。正是從他所關注的理論問題入手,本文作為推薦序可以被看作是這本書的注釋。一方面展開討論作者未能展開的那些理論問題,幫助有興趣的讀者關注這本書的理論雄心,而不僅僅將其看作暢銷通俗讀物,另一方面也嘗試就帝國問題展開對話,從而探討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帝國以及從過去六百年的全球帝國史中獲得怎樣的教益。 二 我們今天對歷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 18、19 世紀諸如孟德斯鳩、亞當·斯密、孔德、韋伯和馬克思等理論家用社會科學方法建構起來的,即人類歷史遵循從初級邁向高級、從傳統邁向現代、從野蠻邁向文明的普遍歷史發展道路。這種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被簡單地概括為現代化理論,以至于將西方文明看作人類歷史發展的目的已近乎成為一種神學信念,全球化必然導致“歷史終結”。 然而,這種歷史敘述正面臨著來自全球史研究的挑戰。全球史是一個復雜的思想譜系,其中*活躍的乃是左翼的政治經濟學傳統,比如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阿明的依附理論和弗蘭克“重新面向東方”等。他們認為這些經典作家對歷史的描述恰恰是“非歷史的”,因為這種敘述過分偏重歐洲歷史,僅僅在歐洲歷史中尋找現代化道路的起源和動力,而忽略歐洲邁向現代化的歷史條件恰恰是對非歐洲的“邊緣地帶”的掠奪或者剝削。因此,這些理論暴露出一種“西方中心主義”乃至“東方主義”的思維模式,將非西方世界僅僅作為外在的“他者”,成為“西方奇跡”的對立面,以至于現代化理論成為西方帝國主義或新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工具。在左翼批判傳統的推動下,全球史突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寫作范式,將西方與非西方文明放在整體的互動世界中加以考察。因此,全球史寫作一方面秉持“反目的論” 的立場,強調西方崛起的偶然性,甚至將這種偶然訴諸地理環境、礦產資源和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強調西方崛起時代的東方并非像經典作家用“東方專制主義”和“亞細亞生產方式”等理論所描述的那樣處于“停滯”狀態。全球化乃至全球體系也不是地理大發現以來西方所推動形成的,早在地理大發現之前東方就已經形成了生機勃勃的全球貿易體系(分歧僅僅在于是一個體系,還是多個體系),西方崛起實際上是努力加入東方的貿易體系并在后來逐漸反超東方的進程。這就是弗蘭克提出的全球史寫作必須“重新面向東方”(Orientation)的問題(該書中譯本改名為《白銀資本》)。在此基礎上,彭慕蘭進一步主張地理大發現以來,東方始終保持對西方的經濟優勢,一直到 18世紀中后期西方在工業革命之后才真正超越東方,導致東西方的“大分流”。 作為帝國史學家,當達爾文進入全球史領域就必須面對全球史寫作中的基本假定。因此,當我們打開本書**章,就會發現標題干脆直接用了弗蘭克的書名“重新面向東方”來表達自己對待全球史的基本態度和立場,即從全球視野來平等地看待歐洲與歐洲之外,尤其是東方世界的關系。全書差不多用同樣的篇幅來描述俄羅斯帝國、伊斯蘭世界、印度和中國在 18 世紀之前所展現出來的活力,反駁 19世紀理論家所描述的東方“停滯”形象。正是在“重新面向東方” 的歷史視野中,他認為“現代世界史的重心在于歐亞”(第 19 頁),而非“西方中心主義”所強調的大西洋世界。而在第四章“歐亞革命”中,第二小節的標題直接取自彭慕蘭的《大分流》,表明其問題意識源于從弗蘭克到彭慕蘭提供的歷史解釋范式。至于他在**章中批評亞當·斯密、馬克思、韋伯等關于西方興起的理論闡釋,這與其說是闡述作者自己的理論觀點,不如說是對全球史中的上述同行的致謝。 不過,以研究帝國問題著稱的達爾文加入全球史研究中,必然意味著帝國研究與全球史研究這兩個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一般說來, 1883 年劍橋大學帝國講席教授西利(J. R. Seeley)的《英格蘭的擴張》標志著帝國史研究的開端,這個傳統既是對歐洲殖民帝國擴張的歷史經驗總結,又是為帝國的擴張提供理論依據和正當性支撐。然而,隨著 19 世紀霍布森、列寧等左翼思潮展開“帝國主義”的理論批判,特別是二戰后歐洲殖民帝國的衰落以及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帝國研究走向衰落。而隨著美國在全球爭奪霸權,帝國研究紛紛轉向淡化帝國色彩的“區域研究”。然而,在 20 世紀 60 年代之后由于西方文化革命的興起,這些“區域研究”在理論方法上也受到隨之而來的后殖民理論、新社會理論、文化批評等形形色色的后現代理論思潮的影響。冷戰結束后,左翼的帝國主義批判思潮式微,全球化和歷史終結的意識形態推動了帝國研究的復興。比如在中文世界熟知的弗格森(Niall Ferguson)就是重要的代表人之一(中信出版集團專門翻譯出版了弗格森書系)。在“9·11”事件之后,隨著美國建構“新羅馬帝國”的一系列軍事征伐,帝國理論更是從史學進入國際政治領域中。 然而,與弗格森對大英帝國輝煌歲月采取輝格黨史學的懷念不同,也與目前圍繞美國獨霸天下展開的帝國辯論不同,達爾文雖然于 1948年出生于大英帝國官員的家庭,但他在南非度過青少年時代,目睹了當時殖民地爭取獨立的風潮,而在牛津大學讀書時正趕上學術思潮的變化。當時正在興起的后殖民理論和后現代理論思潮對帝國史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種思潮影響下的“新帝國史”研究更多采用一種社會學、人類學、環境學等來自底層的觀察視角,關注環境變化、移民、傳教、商業、觀念以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合作等。特別是他的導師加拉格爾(John Gallagher)與羅賓遜(Ronald Robinson)在 1953年發表了著名論文《自由貿易的帝國主義》,對大英帝國史給出了新解釋。這對達爾文的帝國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達爾文后來出版的《未終結的帝國》(Unfinished Empire,中信出版集團,2015)和《帝國籌劃》(The Empire Project)這兩本重要著作實際上是對其導師思想的進一步闡發。 在這種學術路徑下,達爾文認為 18 世紀西方超越東方從而出現“大分流”是歷史的偶然因素導致的。歐洲帝國的全面擴張之所以可能,不僅在于經典社會理論所強調的“工業帝國主義”摧毀了東方帝國,更重要的在于其發展出一種“文明化”的“帝國自由論”(imperial liberalism)。這種“文明化”的主張獲得東方帝國內部精英的贊賞和支持,以至于歐洲帝國擴張不再是簡單的暴力征服,還包含了這些殖民地的積極合作。可以說,“新帝國史”的重點已不再是歐洲列強的對外殖民擴張,而是關注歐洲與殖民地之間各種經濟、社會和文化的互動。因此,“新帝國史”研究看起來解構了“西方中心主義”,解構了西方列強在建立帝國過程中的理性籌劃和主導地位,但實際上解構了西方帝國建構中的政治經濟學基礎,從而弱化甚至消解了對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批判。 ………… —————————————— 前 言 1405 年帖木兒之死,乃是世界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從阿提拉到成吉思汗,一連串“世界征服者”都意圖建立龐大帝國,將整個歐亞世界—“世界島嶼”—歸于一統,而帖木兒就是*后一位“世界征服者”。他死后不到 50 年,歐亞世界遠西地區以葡萄牙為先驅的海洋國家,已開始探索航海路線——這些航線塑造了日后各個海洋帝國的關系網絡與交通干道。本書正是要探討帖木兒之后的歷史。 乍看之下,大家會覺得那段歷史已經耳熟能詳。畢竟西方憑借著強大的帝國和繁榮的經濟稱霸全球,乃是我們歷史認知的核心觀念之一,統合著我們對過去的認知。這一觀點似乎不可避免地充斥于正統的歷史敘事之中。那是歷史的陽關大道,而其他的觀點全是小徑或死路。歐洲的諸帝國瓦解后,新興的后殖民國家取而代之,歐洲本身則成為“西方”(唯美國馬首是瞻的世界性聯盟)的一部分。本書的宗旨有一部分在于讓讀者了解,從帖木兒時代到今日這段時期的歷史,其實遠比那則傳說所顯示的更為混亂,更受偶然事件的影響,更富爭議性—這是一個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但為了闡明這點,本書將歐洲(和西方)放在更大的范疇里,放在歐亞世界其他地區建造帝國、建造國家、建造文化的宏大工程之間來探討。個人認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正確理解歐洲擴張的進程、本質、規模和范圍,并且稍微厘清當下世界復雜性的源頭。 若非過去 20 年有關“全球”史和中東、印度、東南亞、中國、日本等地歷史的新作大量問世,本書不可能寫成。當然,歷史學家堅持從全球觀點了解過去,并非今日才有,這一傳統*早可追溯至希羅多德。大部分的歷史著作對于世界其他地區理應已經發生的事,有著一套靠猜測而得的結論。然而,系統地探索世上不同地區之間的關系,卻是較晚近的事。弗雷德里克·泰加特在《羅馬與中國》一書中論道:“只有充分認識到各民族都有歷史,體認到那些歷史與自己民族的歷史同時發生于同一個世界里,體認到比較各個民族的歷史乃是知識的源頭,歷史研究才有可能獲得成果。”這一挑戰,由麥克尼爾(W.H. McNeill)以皇皇巨著《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1964 年)承接下來。因書名之累,若未認真一讀,會不知該書所探討的范圍之廣,見識之精妙。但晚近,投注于全球史與西方以外歷史的研究大增!叭蚧睂洕、政治及文化的沖擊,乃是原因之一。但或許同樣重要的因素,乃是離散(diaspora)與遷徙的影響(創造出流動的、“反民族的”歷史傳統),以及原先把“歷史”視為國家私產的許多政權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化。在新視角、新自由、希望從歷史中得到新意義的新閱讀大眾的推動下,大量歷史著作紛紛冒出。這一切所產生的影響,乃是為原先似只有一條探索路徑(歐洲擴張的論述)的過去,打開全新而廣闊的視野。這使今人遠比二三十年前的人更容易看出,歐洲步入現代世界的過程與歐亞世界其他地方的社會、文化改變,有許多共通特色,看出歐洲在世界的稱霸其實比我們往往相信的要晚,比我們往往相信的更有局限性。 我能寫成此書,得感謝其他史學家的研究成果。這由每一章所附的注釋可清楚看出。我認同世界史是相互關聯的整體,而我初次迷上這觀念,乃是受教于已故恩師杰克·加拉格爾(Jack Gallagher)門下之時。他的歷史想象汪洋恣肆,無邊無際。牛津大學帝國史與全球史研究領域的同事—朱迪斯·布朗(Judith Brown)、大衛·沃什布魯克David Washbrook)、格奧爾格·多伊奇(Georg Deutsch)和彼得·凱瑞(Peter Carey)—讓我獲益良多。牛津大學內外其他同僚的專業知識,也使我收獲不少,他們的真知灼見,我謹記在心。我在經濟問題方面的思索,因結識“全球經濟史網絡”(Global Economic History Network)這個組織,而更為周全、深入。那是帕特里克·奧布賴恩(Patrick O’Brien)所創立的組織,旨在提供一個論壇,來討論全球不同地區存在差異的經濟變革路線。本書中的觀念,有一些乃是在幾場 “巡回研討會”上與詹姆斯·貝利奇(James Belich)、菲利普·巴克納(Phillip Buckner)辯論時,激蕩出來的—得益于如此之多的英才,我受的啟發自不待言。而過去 20 年指導許多博士論文,也讓我的歷史知識大為增長。我特別要感謝以下幾位朋友和同事,他們對本書各章的*初幾版,提供了寶貴意見:理查德·邦尼(Richard Bonney)、伊恩·菲米斯特(Ian Phimister)、羅伯特·霍蘭(Robert Holland)、馬丁·塞德(Martin Ceadel),以及安德魯·赫里爾(Andrew Hurrell)。書中若有謬誤、缺漏,責任當然在我。 我以柯林斯·巴塞洛繆(Collins Bartholomew)制作的“Mapinfo” 程序為基礎,畫成地圖草圖。若沒有博德利圖書館地圖部門奈杰爾·詹姆斯(Nigel James)的指導、建議及耐心協助,我不可能完成這件事;地圖定稿則由杰夫·愛德華茲(Jeff Edwards)完成。鮑伯·達文波特(Bob Davenport)一絲不茍地編輯本書文稿,我要在此表示深深謝意。 若沒有企鵝出版社西蒙·溫德(Simon Winder)的熱心和鼓勵,這本書的撰寫過程會艱難得多。西蒙的熱心,令任何作者都不忍拂逆其好意,只有加緊努力以報答之。為此,也為了他在某些關鍵時刻適時提供的高明意見,我要大大感謝他。 *后,我能在俗務纏身的情況下,經歷漫長時間寫成此書,得大大歸功于資源豐富的牛津大學圖書館,以及納菲爾德學院為其研究員所提供的無比完善的研究與寫作設施。
帖木兒之后:歐亞帝國六百年權力競逐 作者簡介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牛津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牛津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首任主任。 重點研究帝國史和全球史,尤其是大英帝國的興衰史,著有《帝國計劃:1830-1970年英國世界體系的興衰》《未終結的帝國:英國的全球擴張》等重要著作;因其追求跳出英國和歐洲視角重新審視世界,而廣受世界主流歷史學界的推崇。 2008年,因作品《帖木兒之后》獲得英國歷史學界殊榮沃爾夫森史學獎。 2012年,當選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 2020年,憑借在全球史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被授予大英帝國CBE勛章。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