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許地山創作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75115
- 條形碼:9787520375115 ; 978-7-5203-751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許地山創作論 本書特色
許地山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獨特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著名作家,他以多重的文化追求和勤勉的思考,深厚的文學功力和出眾的才情,創造了別具一格的文化建樹和文學成就。對于他的進一步研究,將有益于對中國現代文學做完整性的分析、建構,更有助于豐富我們對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深入理解、引申和新的闡釋。
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許地山創作論 內容簡介
《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許地山創作論》通過卷帙浩繁的史料,爬梳許地山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和創作背景,在其“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和復雜的文化境遇中辨析其文化選擇和精神之根,在宗教與信仰之間探索其人生哲學和生命求索,從“此岸”與“彼岸”的游弋中建構其作品中的形象譜系和情感脈絡,從審美體驗的回憶和想象中書寫其創作中的“異域性”和詩意棲居。許地山獨特的精神氣韻貫穿他的整個人生和整體的文學創作,該書以更立體更全面的視角虔誠點燃許地山的精神之火,照亮他的每一處“獨特”,在其逝世80周年之際以為緬懷。
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許地山創作論 目錄
**節 延宕:單向維度向多重視野的延宕
一 “異國情調”引發的早期評判
二 “宗教色彩”導致的評價爭議
第二節 兜轉: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兜轉
一 “浪漫主義色彩”的評價轉向
二 “二分法”評價漸成主流
第三節 鋪展:生平敘事向獨立主題的鋪展
一 生平的考證促進研究的復蘇
二 創作階段的劃分開闊研究的視野
第四節 交疊:包羅通達與類別細化的交疊
一 對宗教意識的聚焦
二 對人物形象、異域文化及比較研究的拓展
三 對生命哲學與審美內涵的開掘
第二章 “落花生”:精神重生中的許地山
**節 顛沛流離:“生本不樂”的生命求索
一 四方流離的早年歲月
二 求學、求職與求索:變故中的價值取舍
第二節 趨異與求存:復雜文化境遇中的“異質性”寫作
一 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現代文學思潮的萌生
二 五四新文化風潮下“人的文學”的勃興
三 文學研究會中的“異質性”存在
第三章 文學的精神之根:傳統儒道文化鑄就的寫作面相
**節 思接千載的儒學和道教文化研究
第二節 逼近澄明之境:超越俗世的生命詮釋
第四章 超越苦難的靈魂承載:許地山的生命哲學書寫
**節 “債”:苦難意識的靈魂擔當
一 借自然景物的描寫折射人生的苦難
二 直抒現實生活逼仄中的人生苦難
第二節 “愛”:表達生命的溫度與寬度
第三節 “通”:呈現信仰的終極指向
第五章 命運之網的“補綴”:許地山小說的形象譜系
**節 穿越時空和命運的存在意識
一 歷史禁錮與時代浪潮中的毀損
二 情感積淀與靈魂嬗變
第二節 從“此岸”到“彼岸”的命運建構
一 安命與知命的“順從
二 宿命與獨立的”徘徊
三 革命與自主的“反叛
第六章 “詩意的棲居”: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
**節 回憶的詩學
第二節 異域想象的詩意棲居
附錄1 許地山年表
附錄2 許地山作品名錄
附錄3 許地山研究輯錄
參考文獻
后記
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許地山創作論 節選
《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許地山創作論》: 二 五四新文化風潮下“人的文學”的勃興 在《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這本書中,王德威先生明確提出了“沒有晚清,何來‘五四’?”的觀點,用疑問表示出強烈的肯定語氣。雖然書中重點分析的是小說這種單一文體,但是從整個文化的發展上來看,“五四”的文化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無疑是晚清或者說19世紀末20世紀初思想啟蒙和文學改革運動的繼續和發展。 辛亥革命雖然是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制度,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封建思想和觀念,但是革命受挫,令風雨飄搖的政局再次陷入混亂之中,現實更加黑暗,人們的生活也變得苦不堪言。以康有為為代表的保守派,認為政局混亂是因為傳統道德的崩塌,力主恢復孔子權威,立孔教為國教。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激進派則認為政局混亂是因為政治革命沒有與之同步的思想革命,民眾思想中封建倫理道德依然如故,“政治界雖經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嘗稍減。其原因之小部分,則為三次革命皆虎頭蛇尾,未能充分以鮮血洗凈舊污:其大部分,則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①。在這樣的情況下,五四運動應運而生,從黑暗中撕開了一道口子,成為洗凈這些“舊污”的“鮮血”。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伴隨著對辛亥革命的文化反思發展而來的。許地山與諸多的中國現代作家都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走來,這既是一場反帝愛國政治運動,也是一場文化運動,倡導民族自省和文化的揚棄,促進了現代精神的覺醒,在民族飽受列強欺凌的時代下呼喚著自強,因此五四時期以“人的覺悟”為主題的思想革命與接踵而至的“人的文學”的文學革命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雖然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人道主義的思想,但是真正被中國知識分子廣泛接受,成為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應該是從五四運動前后開始的。而許地山真正深入了解人道主義方面的思想也正應該是在這一時期,在他進入燕京大學學習之后。 1918年,周作人撰文提出了“人的文學”概念,并提出要“從文學起首,提倡一點人道主義”,同時對這種人道主義進行了釋意:“并非世間所謂‘悲天憫人’或‘博施濟眾’的慈善主義,乃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人間本位主義”,“用這人道主義為本,對于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的文字,便謂之人的文學”①。較之許多“五四”先驅對新文學的空泛闡釋,周作人的《人的文學》首次以“人的文學”定義新文學的性質,首次從創作上指出新文學須以“人道主義”作為指導思想、以“人道主義”反映人生。在文學創作活動中,周作人所提出的“人道主義”是富有現代理性和現代意識的。這種“人道主義”超越了慈善主義的狹義而倡導眾人平等,在尊重人的前提下更加關注人的生存情況,體現于創作中則是再現“非人的生活”,表達對封建專制的批判和對理想生活的憧憬。彼時,體現人道主義思想的文學創作一般都呈現出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和思考,充滿著博愛精神、悲憫情懷、批判傾向和理性色彩。“人的文學”則從另一層面形成更加強調個人和非功利的個性主義的思潮,體現于創作中則是對作家自我的張揚,關注自我命運的主觀精神。 雖然沒有資料證明許地山人道主義思想與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存在多大程度的聯系,但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學”宣告了五四時期一大批青年作家的創作理想,許地山自然也在其中。1919年11月1日,許地山與鄭振鐸、瞿秋白、翟世英、耿濟之創辦了《新社會》(旬刊),高舉反帝反封建的鮮明旗幟,宣傳新思想。該刊共出版19期,許地山在其發表了《女子底服飾》《強奸》《十九世紀兩大社會學家底女子觀》《勞動底究竟》《勞動底威儀》《“五一”與“五四”》等九篇文章,廣泛涉及了婦女問題、勞動問題、社會變革及文字改革等社會近況,不但引證豐富,論述也極為精辟。在原載1920年2月1日《新社會》第10號的《強奸》中,許地山為抨擊侵略者和軍閥士兵的暴行,從社會病理學、心理學分析施暴的四個心理原因,指出要醫治強奸的毛病就要呼吁“母底莊嚴底恢復”,要“解除女子在家庭里頭底束縛,教她們底身、心和男子一樣剛強”。 ……
文化意蘊中的詩學建構-許地山創作論 作者簡介
寧芳,女,1976年1月出生。文學博士,遼寧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發展規劃處處長,政策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國際中文教育、高等教育等研究。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