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劫掠絲綢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96378
- 條形碼:9787510896378 ; 978-7-5108-9637-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劫掠絲綢之路 本書特色
◎暢銷佳作《大博弈》《新大博弈》作者彼得·霍普柯克又一力作。 ◎精絕古國、樓蘭古城、敦煌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群等遺址驚現于世,那些栩栩如生的壁畫、佛像,用梵文、佉盧文和漢文等多種語言寫成的古卷,糅雜了多種文化元素的絲織物、古建筑等遺跡震驚學界,讓斯文·赫定、斯坦因、伯希和、馮·勒柯克等人不顧性命地蜂擁而至、劫掠一空。本書將把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故事娓娓道來。 ◎作者細膩、動人心弦的筆觸將帶領你一步步深入這片充滿離奇、荒誕、誘人傳說的土地,感同身受地體驗書中人物的狂熱、失落、不甘、雀躍和苦痛。 ◎本書讓我們客觀見證斯坦因等外國學者盜竊中國文物的那段沉痛的歷史,揭示文物流失的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引發我們在當下對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深思。
劫掠絲綢之路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始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四分之一個世紀里, 瑞典的斯文·赫定、英國的奧里爾·斯坦因、德國的阿爾伯特·馮·勒柯克、法國的保羅·伯希和、美國的蘭登·華爾納、日本的大谷光瑞和橘瑞超等人, 從絲綢之路上失落的城市遺跡中成噸地卷走各種壁畫、寫本、經卷、雕塑等。他們劫掠中國珍貴的文物, 展開激烈的西域古物國際爭奪戰。
劫掠絲綢之路 目錄
自 序 / 1
**章 絲綢之路的興起與衰落 / 1
第二章 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失落之城 / 25
第三章 古本大戰 / 37
第四章 斯文·赫定:探路者 / 47
第五章 奧里爾·斯坦因:非凡的尋寶者 / 63
第六章 大發橫財的斯坦因 / 77
第七章 揭露偽造者 / 95
第八章 激烈角逐開始 / 109
第九章 馮·勒柯克拋硬幣 / 123
第十章 “新疆*精美的畫……” / 133
第十一章 中國垃圾堆的秘密 / 145
第十二章 敦煌:藏經洞 / 159
第十三章 伯希和:溫和的樹敵藝術 / 181
第十四章 絲綢之路上的間諜 / 195
第十五章 蘭登·華爾納嘗試難以置信之事 / 215
第十六章 中國人關上大門 / 231
出版后記 / 249
劫掠絲綢之路 節選
第十章 “新疆*精美的畫……” 他們花了一個半月時間來到喀什。騎馬先行的馮·勒柯克*先抵達,巴特斯跟著雙輪馬車車隊,數日之后到達。但是,令他們失望的是,沒有看到格林威德爾的人影,同樣打聽不到一點他的音訊。一直等到兩個星期以后才接到消息,說他的行李遺落在俄國某處(顯而易見他沒給莫斯科的火車站站長什么好處),而且不確定什么時候能到。對此馮·勒柯克和巴特斯很生氣。為了及時趕到,他們不僅急匆匆在新疆長途辛苦跋涉,而且錯失了探訪敦煌藏經密室的機會。他們只好用或許并不存在藏經室這么個想法來自我安慰。倆人過去都曾經因相信地方上的傳言而受罪。有一回為了調查一處神秘的“刻字”,馮·勒柯克相信了一位村民的說法,浪費時間走了很長一截彎路,誰料*后見到的只是冰川的擦痕。巴特斯也有一回耗費一星期的時間去探尋吐魯番周邊一處并不存在的遺址,結果領路人的狗又渴又累而死,人和馬匹也差點遭遇一樣的命運。盡管如此,格林威德爾的爽約在整個探險期間一直影響著三人的關系。 由于喀什沒有德國領事,在等待格林威德爾前來的日子里,馮·勒柯克與巴特斯和馬繼業在一起。他們愿意和英國人而不是俄國人在一起,有如下兩個理由:**,馮·勒柯克以前在英國住過,能講英語,但不會說俄語。第二,他聽到一些關于彼得羅夫斯基的傳聞,令他很不感冒,“不愿讓自己陷入這位專橫的統治者的權威之下”。兩年之前德國**趟探險,格林威德爾與不幸的胡特犯了錯,和彼得羅夫斯基住在了一塊。后來證明這是個災難。胡特是一位猶太人,有一回起沖突,傲慢的彼得羅夫斯基竟然恐嚇說要“鞭打這個猶太人”。然而,在馬繼業的官邸奇尼巴格中從未發生過這種事情,與所有旅行家一樣,馮·勒柯克也曾盛贊這對長期居住在遙遠地方的不平凡的夫妻。這兩位早已習慣新疆生活方式的德國人花了點時間才適應了女主人招待他們的這種舒服又愜意的生活。馮·勒柯克記敘說:“馬繼業夫人安頓我在一間裝飾優美的屋子里,放有一張英國床,那時候感覺自己是在天堂。然而不久……我覺得憋悶,因此起床到陽臺鋪上毯子,用馬鞍當枕頭,蓋上薄皮衣,露天睡覺。我花了一些時間才再次適應在如此逼仄的臥室就寢! 馮·勒柯克與巴特斯在此靜候格林威德爾,我們有必要趁機簡要介紹一下巴特斯特別的天賦和性格。他是波美拉尼亞紡織工的孩子,以前在海船上工作過很多年。有一段時間去澳大利亞內陸當農場主放羊。他在那邊掌握了騎馬的技藝,也適應了艱辛的生活。全部這些加之天生機靈以及在船上熟練掌握的技能讓他成為一位參與探險隊的合適人選。不僅這樣,他同樣是一位出色的搭檔,很有幽默感、英勇果敢、滿腔熱忱且力氣很大。正當他在德國游歷時,因為澳大利亞一家銀行破產,導致他一輩子的積蓄打了水漂,他不得已只好去民族學博物館打雜。他參加了全部四次德國赴中國新疆探險隊,以極度熱忱和聰慧從早到晚持續工作數月。的確,誠如所見,他自己也成了一個熱情的發掘者,所以偶爾馮·勒柯克會委托他獨自開展小規模的挖掘工作。 12 月 6 日,格林威德爾*終抵達喀什,整整晚了 52 天。馮·勒柯克毫不掩飾自己的不耐煩:“他騎了匹老矮馬慢慢悠悠前來!钡沁@時候更糟糕的是格林威德爾再次生病,結果導致這趟探險(官方說法是第三次探險)再延期三周。*終 1905 年圣誕節當天,他們同馬繼業一家共進午餐后動身離開奇尼巴格。那天俄國人被邀來赴宴,可是不清楚什么原因,“他們一點都沒吃這節日宴席”。根據馮·勒柯克的回憶,他們找了個蹩腳的借口,跟主人解釋說他們已經吃過飯了。 格林威德爾的健康狀況依舊很不好,然而四位德國人(格林威德爾帶著一位會講中文的助理)都覺得不可因為馬繼業的慷慨熱情款待而一直待在這里。畢竟他們還有緊要的任務亟待完成。而且,斯坦因在籌備第二次探險,俄國人同樣也在籌備。那會兒還有傳聞稱法國考察隊伍不久將要來。倘若計劃占據*有潛力的遺址,那就一刻也不能耽擱。出發的那會兒,他們讓格林威德爾躺在一輛馬車上鋪的草墊子上,并在他頭上邊搭了涼篷防曬。他們的目的地是克孜爾( Kyzil)石窟建筑群,位于天山腳下,距古絲綢之路北路的庫車不到 300 英里。 與此同時,在印度的奧里爾·斯坦因著急地等候官方允許他穿越喀喇昆侖開展第二次大掠奪。就跟在喀什的德國人一樣,他也生怕對手們在他視為禁臠的地方開展發掘。他的友人馬繼業給他寫信說了關于德國探險隊延期的信息,也一道抖出了馮·勒柯克和格林威德爾互相厭惡的事情。對此,斯坦因站在格林威德爾這邊,他對友人點評道:“雖然格林威德爾這個人動作緩慢,但是他做事情無所遺留。”之后提到他期待格林威德爾把“那些年輕的博物館助手”限制在吐魯番。然而*終從馬繼業那里得到消息稱這幫德國人決定固守庫車這個地方,這令他感到安慰。斯坦因關注的是別處,如今他的憂慮再次轉向法國人這邊。他記敘說:“真正的競賽將是跟法國人。”他早有耳聞那位年輕的能力超群的法國漢學家伯希和計劃在春天從法國啟程。斯坦因跟一位友人坦言自己“十分邪惡”,他希望俄國不準許伯希和入境,逼他選更遠更慢的穿過印度的路,如此便可讓斯坦因占得先機。那個時候,加爾各答和倫敦的官員們不緊不慢地來回斟酌他的建議,斯坦因則在忙著校對兩卷本著作《古城和闐》( Ancient Khotan)。和較早的那本《沙埋和闐遺址》不同,這是針對研究中亞歷史的考古學家和學生們編輯的厚厚的學術性著作。由于他唯恐競爭對手搶先一步,感覺非常煩躁(他才聽說俄國人同樣正在著手一次探險),他跟朋友哀嘆:“……只期望這巨大的印度機器運轉得再快一點才好!” 德國人在吐木休克佛教遺跡進行了粗略的調查,打算留著之后再回來開掘(后來伯希和探險隊打敗了他們)。由于知道克孜爾的遺跡很多,他們著急地趕往這里。他們的一位當地仆從說,山周圍藏有巨型石窟群,以前曾有一些日本人去過那邊,待了三個月之后, 1903 年 4 月日本人明顯是因劇烈地震而被迫離開了。馮·勒柯克與巴特斯策馬前往這個遺址考察。他們來到了俯視激流傾斜而下的木扎提河( Muzart)的石窟群—“上百個石窟神奇地坐落在山脈陡峭的崖壁上!瘪T·勒柯克曉得這個時候其他探險隊也在途中,由此他租下了這個邊遠荒蕪的地方的唯一住處,這是一間本地村民建的簡陋土屋,有兩個房間。由此他們標志了對這處遺址的所有權,接下來兩位德國人繼續前往庫車向本地的中國官員問好。隨后他們騎上馬趕往庫木吐喇( Kumtura),在那邊探索另一處石窟群,然而里面全部東西早已被獵寶者搶奪一空。沿河谷繼續向前走,他們見到一連串獨立的寺廟,其中的壁畫、雕像、寫本跟其他文物依然完整無缺。馮·勒柯克記述說:“在那邊我們驚喜興奮地開展發掘,幾乎沒有一天沒有新的發現。”當時已經康復的格林威德爾實地進行小心的速寫,并繪制石窟全貌。 馮·勒柯克針對該地的遺址開展了一連串考察行程,然而他了解到大多數遺址由于受潮損壞,沒有挖掘意義。他在一個村中受到中國官員的盛情迎接,并將他安置在一個小旅舍住下。 他講道,剛要就寢,“忽然這個時候走進來一位高挑年輕的女子,外面穿著中國式外套、里面是華麗刺繡”。跟她一道的還有兩位演奏弦樂的美麗女孩!拔視缘眠@位美貌女子是位出名的交際花,她急于向外國紳士提供服務!瘪T·勒柯克立馬跟我們保證道,他從這位女子那里購買了一對精致的耳環后就“打發這位或多或少有些氣憤的美女離開”。 此時,兩位俄國的挖掘者畢里索夫斯基兄弟( Beresovsky)已抵達庫車一地。馮·勒柯克與巴特斯早料到會這樣。俄國人發現德國人也在那邊后,兩撥人甚至快打起來。有關這檔子事還有一段歷史。當初德國人**次探險,出于某些緣由格林威德爾和圣彼得堡訂立如下規矩:德國人的行動界限是吐魯番一地較新的遺跡,俄國人則是庫車地區那些更老的遺跡。然而,馮·勒柯克與巴特斯前往烏魯木齊造訪俄國領事館的時候,令科哈諾夫斯基博士( Kochanowsky)驚詫的是他們要去往吐魯番。這是由于他之前已經收到圣彼得堡的信件,按照馮·勒柯克的說法便是要求科哈諾夫斯基“以*快的速度前往吐魯番,以便為俄國的科研獲得壁畫、寫本,等等”。的確,雖然沒能弄走任何一幅壁畫,但他已然從哈拉和卓轉移了力所能及的所有東西。 馮·勒柯克發現圣彼得堡的兩面派做法后很生氣,而且他感覺在之前的約定中俄國人已經占了大便宜。他試圖向科哈諾夫斯基解釋,根據兩方的約定,吐魯番是德國的勢力范圍。豈料俄國人說他毫不知情,只是在聽從上面的安排。當時馮·勒柯克就認定格林威德爾和圣彼得堡方面訂下的約定沒有效力,如今他得想辦法勸說格林威德爾。何況他還指出還沒開始發掘的庫木吐喇和克孜爾從法律層面看在庫車地區以外,“所以未受到約定字面意義上的影響”。然而*終俄國人抵達并看到馮·勒柯克與格林威德爾在對森木賽姆( Simsim)石窟群進行挖掘時,他們理所當然將此地視作為庫車地區。因此俄國人發現競爭對手在他們以為屬于自己的領地內開展工作的時候,立即大發雷霆,嚴厲譴責。年紀較大的那位俄國人威脅要動武趕他們離境,馮·勒柯克想法安撫了他們。然而,德國人反應過來,由于俄國人既沒有弄走壁畫的工具也沒有手段,他們的橫眉怒目并沒有構成實際的威脅。因此,德國人大方地舍棄那個地點,前往也許古物更多的克孜爾。
劫掠絲綢之路 作者簡介
彼得·霍普柯克(Peter Hopkirk,1930—2014),英國知名作家,曾任獨立電視新聞(ITN)記者,隨后在《泰晤士報》工作了近二十年,足跡遍布中亞、南亞、東亞各國,著有《大博弈》《新大博弈》等暢銷作品。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