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孟子廣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1639
- 條形碼:9787542671639 ; 978-7-5426-716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孟子廣義 內容簡介
本書不僅從儒家和中國思想文化史的角度來進行講評,更結合現代觀念和西方思想文化等進行分析評論,讀之既可知傳統思想文化,得其中高明正大者之教益,又可得現代思想文化之熏陶。本書還提供了《孟子》補述本,即在《孟子》原文基礎上,通過增補相關字詞句(文言文)的方式,使一般讀者不需要注釋也能讀懂和領悟其基本含義和義理,既起到普及之功,又節省現代讀者的大量時間。
孟子廣義 目錄
梁惠王下
公孫丑上
公孫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離婁上
離婁下
萬章上
萬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盡心上
盡心下
附錄一:《孟子》序說
附錄二:“匹夫而有天下”與“繼世而有天下”——孟子
政治思想中的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
《廣義》后記
孟子廣義 節選
《孟子廣義》: 此處乃就其重要性次序而言,并非言天時地利就不重要,但當尤重“人和”而已矣(“人和”建立在人權、平等、自由、仁愛與平等民主權利等的基礎之上)。然僅有“人和”,而無天時、地利,有時亦有無可奈何者。有“人和”,又有天時地利,則益為有利也。 多助寡助之區分之說,皆針對王權私有之事實而立言,以保其王位而曉以利害,勸其愛民,此固有孟子針對特定對象而便宜說法之處。然而,設若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國君聽此正言讜論而只注意到保守自己的君位私利,則其行仁政愛民之終極目的仍可能僅只在于鞏固其統治地位而已。如此便仍將以人治思維及方式,行其人治手段而收買人心,以為此即所謂“多助”,實則仍有親疏遠近、人權不平等、縱橫捭闔而收買分化其他豪強,而犧牲一般平民利益等之種種做法,實違仁善仁政多助之真義大義,于今人權平等、權力民賦公選之時代,則尤其不可以此立論。以公權市私恩之特殊主義之所謂多助寡助者,仍是人格主義和人治主義之思路也,用之于日常情感倫理實踐或未嘗不可,用之于本質上乃有普遍主義特質之國家公權力或公共治理層面,則有悖普遍主義精神和法治精神。于日常倫理實踐層面,“得道失道”可視為道德、道義之規范;于公權力、公共治理層面,則“得道失道”之道,乃當集矢于正義、公平、公正之法律、法治與憲制等。無論國君、官員或其他民眾個體,設若違法,則國民或司法人員有權依法罷免之、問責之等,無所謂或消極(寡助)或積極(多助)之多助寡助。或者,必先明確此一制度前提(契約政府觀念,即公權力來自于政府與民眾之契約,政府之責任與有限權力,民眾對政府公職人員尤其是政務官之選舉、監督、罷免權利等),方可論及民眾之擁護與不擁護、多助與寡助等論題。國君或現代公職人員尤其是政務官,乃是公權力的暫時代理人或執行人(民眾讓渡一部分權利給國家,組成公共政府或人民政府,保護人民的權利和利益,并接受人民的監督與問責),是替天行道、替人民國民行道;國民與人民是效忠于天理,效忠于自己的利益和由人民利益所構成的國家利益,而不是效忠于任何本質上只是暫時或一時的權力代理人即公權力人物。公權力代理人和人民國民的關系并非基于私人情感深淺關聯,乃是基于政府或公權力和全體人民之間的普遍契約、普遍法律以及相應的法治原則,故而亦是基于對于所有國民一律平等對待、一視同仁的相互關系原則。倘有此制度前提,變私有王權為國民契約政府,則國民自當擁護而助之;無此制度前提,方是孟子此處的情形,究竟在政治文明程度上低了一級或落后了一步。天時地利人和只可作如此想,而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等,仍有其獨立之價值,不可虛矯而輕之,尤其是在農業文明時代或冷兵器時代。然倘內無法治國民政府,又無王道仁政,則民皆逃去(現代社會所謂“用腳投票”),則封疆之界亦無用;倘無正教仁教仁政人和,則民或叛或殘忍暴戾,則山險兵利既無益于攘外,又無益于維持內部專制壓迫或安定和諧團結也。質言之,孟子于此或有“以根本利害說之”之權宜,然尤有“欲令人佛智,先以利勾牽”之苦心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于人權平等之民治時代,不再有私天下之觀念,故如果將“助”理解為人格主義效忠擁戴,則此處只可作日常倫理實踐與輔助政治倫理而言(人民主權、公共政治與民治民選基礎上的政治倫理),不可作為政治哲學的元原則或元政治倫理(基于私天下的政治哲學)……但如果將其和政府或公權力公信力以及民治民選政治體制的政黨或其他統治或治理群體、組織的政治權威、正當性、民意擁護等聯系起來的話,則仍有其政治哲學上的根本意義。 ……
孟子廣義 作者簡介
羅云鋒,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文學博士。法學博士后,社會學博士后(后退站)。曾分別在韓國、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工作和訪學。 獨立撰寫出版有《人情社會學思考札記》、《禮治與法治》、《松江先生奧義書》、《文教與政教》、《儒家廣議》、《儒家廣論》等十幾本著作,將要出版《廣辭》、《廣辭》、《不舍得獨自看風景》等書。在國內外發表論文八十余篇。獨力完成一項傳播學國家社科青年課題。現為本科生和碩士生主要開設教授《人情社會學》、《精讀》、《精讀》、《人情與法治》等課程。 碩士、博士階段主要鐘情濡染文史哲,對中國近現代學術史、史學理論與歷史哲學、科學哲學、目錄學等尤多涉獵。其后學術興趣擴展而兼及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法學、教育學、新聞傳播學等領域,曾關注和研究人情社會學;常識教育與常識社會學;信任;成熟社會學與社會化;禮治、人治與法治;現代傳播與菲常態的常態化;社會(科)學治國;科學社會學與科技創新;文教、政教與吏治;治國學術體系的建構;新經學等論題。近期主要整理撰寫《廣辭》等作品。此后將繼續回歸現代學術研究而擴展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