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wǎng)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yǎng)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tǒng)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shù)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chuàng)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qū)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nèi)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飲用水嗅味問題來源與控制(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77112
- 條形碼:9787030677112 ; 978-7-03-06771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飲用水嗅味問題來源與控制(精) 本書特色
本書是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究成果,針對關系民生的飲用水水質問題進行了詳細論述。
飲用水嗅味問題來源與控制(精)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以“飲用水水質風險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研究”課題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在第二章對風險評價方法進行總體介紹,然后在第三、四、五章分別以隱孢子蟲、鹵乙酸和全氟化合物為代表,詳細介紹病原微生物、致癌污染物和非致癌污染物的定量風險評價過程。并在第六章以若干消毒副產(chǎn)物以及砷氟等具有不同作用終點的污染物為例,基于疾病負擔方法進行了風險排序的嘗試。
飲用水嗅味問題來源與控制(精) 目錄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飲用水嗅味 1
1.2 國際上飲用水嗅味研究的發(fā)展 2
1.3 我國飲用水嗅味相關研究 4
1.4 本書主要內(nèi)容 6
參考文獻 6
第2章 飲用水的主要嗅味類型與來源 10
2.1 水中嗅味的類型 10
2.2 水源水中常見嗅味及相關致嗅物質 12
2.2.1 藻類與放線菌代謝產(chǎn)物致嗅 12
2.2.2 生物轉化產(chǎn)生的嗅味物質 25
2.2.3 工業(yè)來源 29
2.3 水處理及管網(wǎng)輸配過程中產(chǎn)生的嗅味物質 31
2.3.1 消毒劑 33
2.3.2 有機氮和醛類物質 34
2.3.3 鹵代酚 36
2.3.4 消毒副產(chǎn)物 37
2.3.5 苯甲醚 39
2.3.6 供水輸配材料導致的嗅味問題 41
2.4 飲用水中嗅味問題發(fā)生情況 42
2.4.1 概述 42
2.4.2 國內(nèi)外飲用水嗅味發(fā)生情況及典型案例 44
2.4.3 我國重點城市飲用水嗅味問題調(diào)査 53
2.5 飲用水嗅味標準 57
參考文獻 58
第3章 飲用水嗅味表征方法 69
3.1 嗅味感官評價方法 69
3.1.1 嗅閾值法 69
3.1.2 嗅味等級描述法 70
3.1.3 嗅覺層次分析法 70
3.1.4 其他感官分析方法 72
3.1.5 主要感官分析方法應用比較 74
3.2 嗅味物質的儀器分析方法 75
3.2.1 主要前處理方法 76
3.2.2 氣相色譜/質譜分析 80
3.2.3 氣相色譜-質譜/質譜分析法 83
3.3 未知嗅味物質的鑒定方法 88
3.3.1 感官氣相色譜/質譜法 88
3.3.2 感官氣相色譜聯(lián)用全二維氣相色譜用于嗅味物質的識別 92
3.3.3 不同嗅味物質對整體嗅味貢獻的評價方法 99
3.4 產(chǎn)嗅藻及產(chǎn)嗅基因的定量分析方法 103
3.4.1 藻類顯微鏡分析方法 103
3.4.2 藻細胞的其他計數(shù)方法 108
3.4.3 基于分子生物學的藻類種群動態(tài)分析方法 109
3.4.4 基于定量PCR技術的致嗅產(chǎn)物定量分析方法 112
參考文獻 114
第4章 典型產(chǎn)嗅藻的環(huán)境行為與產(chǎn)嗅特征 120
4.1 典型土霉味產(chǎn)嗅藻及其產(chǎn)嗅機制——產(chǎn)MIB藻 120
4.1.1 主要產(chǎn)MIB藻 120
4.1.2 MIB的生成機制 130
4.2 典型土霉味產(chǎn)嗅藻及其產(chǎn)嗅機制——產(chǎn)geosmin藻 131
4.2.1 主要產(chǎn)gensmin藻 131
4.2.2 geosmin的生成機制 139
4.3 典型魚腥味產(chǎn)嗅藻生長及產(chǎn)嗅特征 140
4.3.1 魚腥味問題及主要產(chǎn)嗅藻類 140
4.3.2 實際水體中魚腥味產(chǎn)生原因與機制解析 146
4.3.3 典型產(chǎn)嗅藻的魚腥味產(chǎn)生規(guī)律 148
4.3.4 PUAs生成的影響因素分析 151
4.4 其他嗅味物質與產(chǎn)嗅藻 153
參考文獻 154
第5章 湖庫型水源地產(chǎn)嗅藻控制策略 162
5.1 光照強度選擇模型 162
5.1.1 模型構建 162
5.1.2 浮絲藻與微囊藻的競爭生長 167
5.2 基于水下光照的產(chǎn)嗅藻生長控制策略 169
5.2.1 水下光強對絲狀產(chǎn)嗅藻的影響 169
5.2.2 水下光譜對絲狀產(chǎn)嗅藻的影響 172
5.2.3 絲狀產(chǎn)嗅藻的原位控制策略 176
5.3 產(chǎn)嗅藻控制策略在密云水庫的驗證 177
5.3.1 密云水庫的土霉味問題 177
5.3.2 產(chǎn)嗅藻及MIB的時空分布 178
5.3.3 水位對產(chǎn)嗅藻的影響 180
5.4 物理化學控藻技術 182
5.4.1 去層化技術 182
5.4.2 營養(yǎng)鹽管控 183
5.4.3 取水口調(diào)節(jié) 184
5.4.4 化學殺藻技術 185
5.4.5 其他控藻技術 186
參考文獻 187
第6章 嗅味去除技術 194
6.1 活性炭吸附技術 194
6.1.1 活性炭對不同嗅味物質的吸附效果 195
6.1.2 活性炭表面特性對嗅味物質吸附效果的影響 198
6.1.3 背景水質特征對活性炭吸附的影響 204
6.1.4 基于吸附模型的粉末活性炭投量預測 206
6.1.5 活性炭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210
6.2 氧化技術 212
6.2.1 氯或氯胺氧化 213
6.2.2 髙錳酸鉀氧化 214
6.2.3 臭氧氧化 215
6.2.4 髙鐵酸鹽氧化 217
6.2.5 髙級氧化 217
6.3 生物處理技術 218
6.4 飲用水嗅味控制工程案例 220
6.4.1 南澳大利亞水廠MIB和geosmin的去除 220
6.4.2 秦皇島水源geosmin的水廠應急處理 221
6.4.3 黃浦江水源復雜嗅味問題控制 223
6.4.4 (4-甲基環(huán)己基)甲醇泄露導致嗅味問題的水廠應急處理 228
6.5 嗅味處理技術的選擇原則與策略 229
6.5.1 嗅味處理技術的選擇原則 229
6.5.2 水廠應對不同類型嗅味問題的策略 230
參考文獻 231
序
前言
第1章 概述 1
1.1 飲用水嗅味 1
1.2 國際上飲用水嗅味研究的發(fā)展 2
1.3 我國飲用水嗅味相關研究 4
1.4 本書主要內(nèi)容 6
參考文獻 6
第2章 飲用水的主要嗅味類型與來源 10
2.1 水中嗅味的類型 10
2.2 水源水中常見嗅味及相關致嗅物質 12
2.2.1 藻類與放線菌代謝產(chǎn)物致嗅 12
2.2.2 生物轉化產(chǎn)生的嗅味物質 25
2.2.3 工業(yè)來源 29
2.3 水處理及管網(wǎng)輸配過程中產(chǎn)生的嗅味物質 31
2.3.1 消毒劑 33
2.3.2 有機氮和醛類物質 34
2.3.3 鹵代酚 36
2.3.4 消毒副產(chǎn)物 37
2.3.5 苯甲醚 39
2.3.6 供水輸配材料導致的嗅味問題 41
2.4 飲用水中嗅味問題發(fā)生情況 42
2.4.1 概述 42
2.4.2 國內(nèi)外飲用水嗅味發(fā)生情況及典型案例 44
2.4.3 我國重點城市飲用水嗅味問題調(diào)査 53
2.5 飲用水嗅味標準 57
參考文獻 58
第3章 飲用水嗅味表征方法 69
3.1 嗅味感官評價方法 69
3.1.1 嗅閾值法 69
3.1.2 嗅味等級描述法 70
3.1.3 嗅覺層次分析法 70
3.1.4 其他感官分析方法 72
3.1.5 主要感官分析方法應用比較 74
3.2 嗅味物質的儀器分析方法 75
3.2.1 主要前處理方法 76
3.2.2 氣相色譜/質譜分析 80
3.2.3 氣相色譜-質譜/質譜分析法 83
3.3 未知嗅味物質的鑒定方法 88
3.3.1 感官氣相色譜/質譜法 88
3.3.2 感官氣相色譜聯(lián)用全二維氣相色譜用于嗅味物質的識別 92
3.3.3 不同嗅味物質對整體嗅味貢獻的評價方法 99
3.4 產(chǎn)嗅藻及產(chǎn)嗅基因的定量分析方法 103
3.4.1 藻類顯微鏡分析方法 103
3.4.2 藻細胞的其他計數(shù)方法 108
3.4.3 基于分子生物學的藻類種群動態(tài)分析方法 109
3.4.4 基于定量PCR技術的致嗅產(chǎn)物定量分析方法 112
參考文獻 114
第4章 典型產(chǎn)嗅藻的環(huán)境行為與產(chǎn)嗅特征 120
4.1 典型土霉味產(chǎn)嗅藻及其產(chǎn)嗅機制——產(chǎn)MIB藻 120
4.1.1 主要產(chǎn)MIB藻 120
4.1.2 MIB的生成機制 130
4.2 典型土霉味產(chǎn)嗅藻及其產(chǎn)嗅機制——產(chǎn)geosmin藻 131
4.2.1 主要產(chǎn)gensmin藻 131
4.2.2 geosmin的生成機制 139
4.3 典型魚腥味產(chǎn)嗅藻生長及產(chǎn)嗅特征 140
4.3.1 魚腥味問題及主要產(chǎn)嗅藻類 140
4.3.2 實際水體中魚腥味產(chǎn)生原因與機制解析 146
4.3.3 典型產(chǎn)嗅藻的魚腥味產(chǎn)生規(guī)律 148
4.3.4 PUAs生成的影響因素分析 151
4.4 其他嗅味物質與產(chǎn)嗅藻 153
參考文獻 154
第5章 湖庫型水源地產(chǎn)嗅藻控制策略 162
5.1 光照強度選擇模型 162
5.1.1 模型構建 162
5.1.2 浮絲藻與微囊藻的競爭生長 167
5.2 基于水下光照的產(chǎn)嗅藻生長控制策略 169
5.2.1 水下光強對絲狀產(chǎn)嗅藻的影響 169
5.2.2 水下光譜對絲狀產(chǎn)嗅藻的影響 172
5.2.3 絲狀產(chǎn)嗅藻的原位控制策略 176
5.3 產(chǎn)嗅藻控制策略在密云水庫的驗證 177
5.3.1 密云水庫的土霉味問題 177
5.3.2 產(chǎn)嗅藻及MIB的時空分布 178
5.3.3 水位對產(chǎn)嗅藻的影響 180
5.4 物理化學控藻技術 182
5.4.1 去層化技術 182
5.4.2 營養(yǎng)鹽管控 183
5.4.3 取水口調(diào)節(jié) 184
5.4.4 化學殺藻技術 185
5.4.5 其他控藻技術 186
參考文獻 187
第6章 嗅味去除技術 194
6.1 活性炭吸附技術 194
6.1.1 活性炭對不同嗅味物質的吸附效果 195
6.1.2 活性炭表面特性對嗅味物質吸附效果的影響 198
6.1.3 背景水質特征對活性炭吸附的影響 204
6.1.4 基于吸附模型的粉末活性炭投量預測 206
6.1.5 活性炭應用時的注意事項 210
6.2 氧化技術 212
6.2.1 氯或氯胺氧化 213
6.2.2 髙錳酸鉀氧化 214
6.2.3 臭氧氧化 215
6.2.4 髙鐵酸鹽氧化 217
6.2.5 髙級氧化 217
6.3 生物處理技術 218
6.4 飲用水嗅味控制工程案例 220
6.4.1 南澳大利亞水廠MIB和geosmin的去除 220
6.4.2 秦皇島水源geosmin的水廠應急處理 221
6.4.3 黃浦江水源復雜嗅味問題控制 223
6.4.4 (4-甲基環(huán)己基)甲醇泄露導致嗅味問題的水廠應急處理 228
6.5 嗅味處理技術的選擇原則與策略 229
6.5.1 嗅味處理技術的選擇原則 229
6.5.2 水廠應對不同類型嗅味問題的策略 230
參考文獻 231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