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偉大的建筑師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72530
- 條形碼:9787100172530 ; 978-7-100-17253-0
- 裝幀:10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偉大的建筑師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建筑愛好者,歷史愛好者,建筑相關行業從業者今日朗文歷史圖書獎獲獎圖書。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榮譽會員精心編纂。從14世紀到當代,穿越700余年,閱讀40位非凡建筑師、工程師的精彩人生,串起一部偉大的建筑史。跟隨大師帶越時空,環游世界,進入偉大的建造現場。一場由40位建筑大師作為私人導游的世界建筑巡禮。對建筑、歷史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建筑行業從業者的必讀之書。本書含有229幅照片、平面圖和精美圖畫,極具藝術欣賞及史料價值。 很難想象,早期的建造者可能是藝術家、科學家,甚至是皇帝!你可能很難想象,直到中世紀,我們都還很難對“石匠”和“建筑師”進行區分。自人類文明起始,早期的建造者被稱之為結構的先驅,他們并沒有給自己冠以“建筑師”或是“工程師”這樣現代高度職業化的頭銜,他們有可能是藝術家、科學家,甚至是皇帝!比如建造設計埃及金字塔的“建筑師”, 據稱也是建筑用柱子的發明者,是當時的高級祭司伊姆霍特普,同時他還是現代醫學的鼻祖。其實,“專業的建筑師”直到19世紀才出現,并不斷發展,逐漸變成了如今我們熟知的“現代的建筑師”。 書中詳盡描述了自古至今40位非凡建筑師、工程師的職業生涯,并詳細分析了他們的代表作。 閱讀40個偉大的人物,串起一部700年的建筑史建筑的發展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可能是時代遷移、社會演化,又可能是科學進步、技術發展。但每一次的發展和變化都是因為建筑師個人的突破才得以完成。因此時代連續的建筑師的個人歷史,正是一部充滿細節的“一手”建筑史。18 世紀中期以后,創新的火焰燃遍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帶來了運河、鐵路、倉庫和工廠,并由此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之后,鐵和玻璃組成的建筑成了新時代的象征。工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又激發了新材料和新技術的產生,逐漸出現了全新的建筑。加入了鋼筋的混凝土材料成為現代建筑的建造支柱。而在當今的高科技建筑中,計算機輔助設計似乎已經突破了可能性的界限…… 跟隨40位建造大師穿越時空,環游世界,進入偉大的建造現場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之父”布魯內萊斯基不僅建造了“用巨大的投影覆蓋了全部的托斯卡納人”的意大利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頂,還發明了直線透視法,極大地推動了文藝復興繪畫技術的發展;到17世紀莫臥兒王朝浪漫的的第五代君主沙??賈汗,為他鐘愛的妻子蒙塔茲??瑪哈爾建造了“人間的天堂”泰姬陵:那個寰宇之內象征著永恒盛名和集大成的莫臥兒建筑;到19世紀約翰??帕克斯頓利用鐵與玻璃結合,“聞名遐邇”的水晶宮展現了“18世紀景觀傳統與19世紀前沿園藝設計的完美結合”,可惜*后毀于一場大火;古斯塔夫??埃菲爾“備受爭議”的埃菲爾鐵塔,在建造初期曾被稱作是“對法蘭西品味的褻瀆”,如今卻已經成為法國的象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紐約自由女神像的骨架也出自他和他的團隊之手;再到20世紀,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美國*重要的建筑師之一,他設計的流水別墅可能是當今世界上*著名的“私人住宅”,一所山林中溪流上“可以讓人們真正住在自然中的房子”;世界上*的機場航站樓首都機場T3航站樓“以精細與結構優雅著稱”,完美地兼顧了巨大的體量和功能的舒適性,它的設計者諾曼??福斯特服役于空軍時,恐怕也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會主導多個機場的設計與建造……在書中,你將跟隨40位大師親臨設計建造現場、欣賞他們的天才靈感、“親身參與”設計建造,感受每座傳世建筑背后不同尋常的故事,近距離無死角欣賞知名建筑。 感受建筑師的偉大視野,神圣而永不過時!偉大的建筑師們大多獨具創新、視野獨特,布魯內萊斯基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巨大穹頂在他的同輩人的作品中傲然而立,躍然成為佛羅倫薩的地標,正如同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作為澳大利亞的身份標識,埃菲爾的鐵塔成為眾所周知的巴黎的象征……就像書中對他們的形容:“合情理的人會適應自己的環境而生存,而所有的進步都依賴于不合情理的人。”這些建筑師往往“超越了他們那個時代”,為我們提供了未來的愿景,神圣而永不過時。 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榮譽會員主編與央美建筑學院譯者完美合作《偉大的建筑師》中四十位建筑師及工程師的精彩評傳由三十余位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分別撰寫。主編肯尼思??鮑威爾是一名建筑史學家、建筑評論家和顧問。他是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的榮譽會員,并在建筑協會理事會任職。就職于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的何可人副教授和周宇舫教授,以*專業的角度對本書進行了準確而流暢的翻譯,帶領我們在閱讀建筑家故事的同時,精準領略建筑相關概念和知識。
偉大的建筑師 內容簡介
《偉大的建筑師》全書以時間和技術發展變革設立了四個節點:結構的先驅、鐵的時代、混凝土和鋼、新視野,概述了40位偉大建筑師和工程師的生平,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以人物為線索的建筑史。在書中,你將跟隨40位大師穿越古今,親臨設計建造現場、欣賞他們的天才靈感、學習大師們的建筑思維。同時還可以近距離無死角欣賞知名建筑,感受傳世建筑背后不同尋常的故事,對建筑感興趣的讀者而言可謂必讀之書。本書含有229幅照片、平面圖和精美圖畫,極具藝術欣賞及史料價值。
偉大的建筑師 目錄
引??言 / 1
結構的先驅 / 15
菲利波·布魯內萊斯基 / 17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之父
蓋瓦姆爾丁·謝拉茲 / 25
帖木兒的御用建筑師
朱利亞諾·達·圣加洛 / 30
木雕家、建筑師和古典主義學徒
錫南 / 37
奧斯曼帝國的建筑師
沙·賈汗 / 43
莫臥兒皇帝及建筑師
克里斯托弗·雷恩 / 49
科學家、建筑師和工程師
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 / 59
17世紀軍事工程師的先驅
鐵的時代 / 67
托馬斯·特爾福德 / 69
鑄鐵橋梁設計的發明者
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 / 76
天才與工程師
詹姆斯·博加德斯 / 84
鑄鐵建筑的發明者
約瑟夫·帕克斯頓 / 91
景觀園藝師與建筑師
維克托·巴爾塔 / 99
巴黎的市政建筑師
伊桑巴德·金德姆·布律內爾 / 105
有遠見的鐵路工程師和船舶設計師
A.W.N.皮金 / 113
現實主義者與革命家
歐仁-埃馬紐埃爾·維奧萊-勒迪克 / 119
哥特結構的愿景
約翰·福勒 / 126
著名的城市軌道交通締造者
混凝土和鋼 / 135
朱塞佩·門戈尼 / 137
米蘭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二世拱廊的建筑師
威廉·勒巴倫·詹尼 / 143
發展芝加哥卓越的摩天大樓
古斯塔夫·埃菲爾 / 150
高層金屬結構的策劃者
弗朗索瓦·埃內比克 / 158
鋼筋混凝土的標志人物
安東尼·高迪 / 164
有獨特創造風格的建筑師-工匠師
路易斯·H.沙利文 / 174
裝飾主義者、高層建筑設計師和“美國”風格的倡導者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 / 183
締造內在空間的建筑師
奧古斯特·佩雷 / 191
為鋼筋混凝土創造美學的語言和原則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 197
*后一個偉大的形式發明者
勒·柯布西耶 / 202
用混凝土、石材、木材還是金屬?
康斯坦丁·梅爾尼科夫 / 211
向未知的飛躍
皮埃爾·路易吉·奈爾維 / 217
工程師的角色轉換
新視野 / 223
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 / 225
為未來而設計
奧韋·阿魯普 / 234
局外人和不可能的藝術
路易斯·I.康 / 241
建造詩學與結構的建筑師
讓·普魯韋 / 247
結構的想象
奧斯卡·尼邁耶 / 253
對現代主義正統原則的激進評論
埃羅·沙里寧 / 260
豐富性與技術性的革新
弗雷·奧托 / 268
應力、張力和膜結構的革新家
弗蘭克·蓋里 / 275
表達性圖像建筑的設計者
丹下健三 / 283
巨型結構建筑師
諾曼·福斯特 / 291
材料和結構的發明與創新
桑迪亞哥·卡拉特拉瓦 / 301
全能的設計師
隈研吾 / 309
材料性與非材料性的建筑
撰??稿??人 / 315
參考文獻 / 321
圖片來源 / 331
索????引 / 335
偉大的建筑師 節選
引??言 歷史上偉大的建筑師都是獨具創新和有獨特視野的人。布魯內萊斯基在佛羅倫薩建造的大穹頂在他的同輩人的作品中傲然而立,躍然成為佛羅倫薩的地標,正如同伍重設計的悉尼歌劇院作為澳大利亞的身份標識,埃菲爾鐵塔成為眾所周知的巴黎的象征,以及作為印度形象的泰姬陵等具象物。自人類文明起始,建造一直是人類*基本的活動:*早脫離了原始棚屋可稱為建筑的房子大約是公元前9000年在近東地區出現的。文明則意味著始于城市的生活方式:世界歷史上*早的城市起源于近東地區,即從今日土耳其的安納托利亞橫跨到尼羅河三角洲地域。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有著復雜、成熟的文明社會的中國已經開始出現自己獨特的建造方式;這些技術、風格和形式成了后來的日本、印度、伊斯蘭和地中海的建造發展的基礎。也正是從這些遙遠而古老的時代,我們**次得知了建造者的名字,比如說,建造設計埃及金字塔的高級祭司伊姆霍特普(活動時期約為公元前2780年),據稱他是建筑用柱子的發明者,同時也是現代醫學的鼻祖。 藝術家、科學家和管理者 *早的建造者并沒有給自己冠以“建筑師”或是“工程師”的頭銜,這些都是當代才出現的職業。他們有可能是藝術家(比如說焦托和布魯內萊斯基)、科學家(例如雷恩),甚至是僧侶:大莫臥兒王朝的皇帝沙·賈汗不僅僅是委托人,他自身便是印度那個時代*偉大的建造者。這本書涵蓋的時段從15世紀早期開始,這個時期的藝術家剛剛開始以個體的形式出現。在西方,格里蓋利·瓦薩里的《藝術家的生活》(1550年出版)包括了布魯內萊斯基等藝術家,在這個方面是個里程碑,建筑被視作一種藝術。與布魯內萊斯基同時代的帖木兒建筑師謝拉茲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然而他依然將自己視為一個石匠。相比之下,法國和英格蘭大教堂的建造者們則大多數是默默無聞的,他們簡單地被稱為“石匠大師”。僅有極少數從影子中站出來,例如英國人亨利·耶維爾在1360年被授予國王的御用石匠頭銜。1772年歌德在文字中贊頌了歐文·馮·施坦巴赫(卒于1318年),歌德認為他獨立設計了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是個超人般的天才。浪漫時期其他的作家都認為修道院都是修道士們設計的,例如偉大的14世紀英國威克姆大主教威廉,他既是牛津新學院和溫切斯特學院的創始人,也是其建筑的設計者。 實際上,我們很難分清中世紀的石匠-建筑師和委托人的貢獻。12世紀早期巴黎附近的圣德尼大教堂的主教阿布·敘熱是實際上創立哥特建筑的先驅,還僅僅是一個有前瞻性視野的委托人?當然中世紀的建筑和其他時期一樣不可避免地和權力相關聯:例如威爾士的愛德華一世的城堡設計師是13世紀晚期來自圣喬治的薩伏依人詹姆斯,他被稱為當時*具有“工程師”和石匠才能的人;塞巴斯蒂安·沃邦設計的城堡在當時則表達了法王路易十四對領土的野心:這位太陽王是個非比尋常的建造者,他于1671年創立的法國皇家建筑學院后來成為巴黎美術學院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雷恩的作品則反映了一個時代,即君主不再擁有絕對專制的君主政體(不是查理二世的凡爾賽)。雷恩實際上是一位紳士建筑師。實質上又是學者;而成為法蘭西元帥的沃邦是位職業軍人和軍事工程師。這種紳士加業余人士的傳統一直延續到18世紀:英國第三任伯林頓公爵理查德·博伊爾就是個經典的例子。直到19世紀,經過系統的學徒過程才開始出現正規的建筑師和工程師。1847年創立于倫敦的建筑聯盟開始提供非全日制的課程,進而發展成一個全日制的學校。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建立于1834年,美國建筑師協會建立于1857年。美國的**所建筑院校位于劍橋市麻省理工學院,于1867年開始招收學生。工程師也飛快地向專業化發展:**家土木工程師協會于1818年在倫敦成立。 18世紀中期以后,創新的火焰橫掃西方世界,工業革命帶來了運河、鐵路、倉庫和工廠,并由此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世界。托馬斯·特爾福特、約翰·倫尼、約瑟夫·帕克斯頓、伊桑巴德·金德姆·布律內爾、維克多·巴爾塔特以及詹姆斯·博加德斯**次大規模利用“新”材料——鐵和玻璃,創造了新時代的象征。磚成品經過機械加工,經由運河和鐵路的運輸,成為一種新型的建筑材料,新的技術取代了當地傳統的建筑材料(英國的磚產量從1820年到1840年翻了一番)。粗陶土和彩釉陶也開始被大量生產,廣泛運用于結構構件和裝飾。在“藝術”和“房屋”之間形成新的界限是對浪漫主義運動的反應(比如說約翰·拉斯金稱1851年帕克斯頓的水晶宮為“水晶漢堡”)。這種被強調出來的差異性實質上是錯誤的:新古典主義建筑師,例如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和哥特復興倡議者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都在他們設計的建筑中自由地運用了鑄鐵。20世紀的現代主義評論家則將像水晶宮那樣的工程結構稱為19世紀“真正的建筑”。 與那些提倡哥特復興的偉大的理論家同一時代的A.W.N.皮金和歐仁-埃馬紐埃爾·維奧萊-勒迪克則建立了理性結構的理論,這些理論極大地影響了現代主義的先驅們。盡管皮金著名的《對比》(1836年)一書展現了他對于工業化發展的疑慮,他的觀點為工藝美術運動提供了滋養。(他本人狂熱的職業生涯實際上依附于鐵路系統——他稱自己為一個“機動型的生物”,甚至曾設想將鐵路結構設計成哥特風格。)對新材料和新技術持續不斷的探尋充斥了整個19世紀:鋼逐漸代替了鑄模和鍛造的鐵,鋼材的使用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了建摩天大樓的熱潮(即使1889年建成的埃菲爾鐵塔也仍然是用鑄鐵的形式)。19世紀下半葉,建筑發展的火炬從歐洲傳到美國,威廉·勒巴倫·詹尼、約翰·韋爾伯恩·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在芝加哥發展了高層建筑的理論和實踐。當代摩天大樓的建成同樣要歸功于電梯的運用,該設備在19世紀50年代由美國人伊萊沙·奧蒂斯發展并完善,很快被西方其他國家采用。19世紀亦是一個建筑設備發展的時代——中央供暖、給排水和通風——這些同樣是現代建筑方法演變的根基。19世紀80年代英格蘭的約瑟夫·威爾遜·斯旺和美國人托馬斯·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泡之后,電子照明也開始被廣泛地引進,并利用在建筑物和城市街道照明中。 現代社會的鋼筋混凝土 加入了鋼筋的混凝土材料成為現代社會的建造支柱。當然羅馬人早就在萬神廟建造中廣泛運用混凝土,但是在隨后的幾個世紀中,這種材料一直甚少運用,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9世紀。英國和美國很早就對鋼筋混凝土進行了實驗,而后來比利時出生的工程師及企業家弗朗索瓦·埃內比克使鋼筋混凝土成為一種能廣泛設計和運用于橋梁、紡織廠和住宅等建筑的結構材料。與鐵與鋼一樣,混凝土挑戰著工程師和建筑師的創新能力。加泰羅尼亞的建筑師安東尼·高迪用混凝土并不多,但是他釋放出了混凝土創造雕塑形式的潛力(這種美觀的效果體現在巴黎蒙馬特的圣-讓妮教堂中,由阿納托爾·德波多設計,1904年建成)。弗蘭克·勞埃德·賴特在芝加哥橡樹公園的聯合教堂運用現場整體澆注混凝土(1908年),日本的帝國飯店也運用了混凝土的框架(1914—1922年),后來賴特將他喜歡的預制“肌理”混凝板塊更多地用作外墻,和其他建筑師用黏土磚和陶土磚的做法沒什么兩樣。與賴特基本同時代的奧古斯特·佩雷則是扎根于法國理性傳統中,他利用混凝土結構發展出了一種新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并且廣泛運用于從倉庫、工廠到教堂和劇院等結構中。佩雷在**次世界大戰后繼續工作,但是他的光環漸漸被他的瑞士出生的曾經的學生勒·柯布西耶所取代。 勒·柯布西耶的確可以稱得上是20世紀全球*有影響力的建筑師,從他早期的理性主義作品到晚期帶有詩學和雕塑感傾向的作品,例如,使他的一些跟隨者感到迷惑的朗香教堂(1950—1955年)。和柯布西耶同時期在國際范圍對現代建筑有影響力的建筑師還有密斯·凡德羅,他是在柏林受到進步的德國古典主義者彼得·貝倫斯訓練的人。密斯的作品很清晰地植根于古典主義,而在1938年移民美國后,他成為包豪斯倡導的國際風格的主要擁護者。他的極度理性傾向避開了柯布西耶晚期的浪漫主義,卻正好和美國的鋼結構高層建筑傳統一致:他*精心的作品,紐約的西格拉姆大廈(1954—1958年)啟發了許多模仿者。偉大的美國SOM建筑設計事務所的作品就是在一個寬泛的密斯式模式下發展起來,并且以完美地結合建筑與工程為其特色:20世紀*偉大的結構工程師之一,1955年加入SOM事務所的法茲勒·汗曾與建筑師布魯斯·格雷厄姆合作設計了著名的芝加哥漢考克大廈(1969年)。 勒·柯布西耶晚期的具有強烈表現性的設計在意大利建筑工程師皮埃爾·路易吉·奈爾維的作品中得到強有力的回應。奈爾維把鋼筋混凝土運用到一個精細的高度,同樣的是巴西建筑大師奧斯卡·尼邁耶利用具有雕塑感的混凝土技術給新首都巴西利亞帶來了戲劇化的效果(巴西的現代建筑在戰爭期間開始迅速發展,勒·柯布西耶的影響非常強烈)。路易斯·康則用他充滿詩意與和諧的作品為美國建筑界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他20世紀50年代*早的作品,位于紐黑文的耶魯大學美術館即為此例。康的關于“伺服”與“被伺服”空間的定義影響了所謂的高技派建筑師,比如說理查德·羅杰斯、諾曼·福斯特和倫佐·皮亞諾(他曾在康的事務所里工作過)。羅杰斯和皮亞諾設計的巴黎蓬皮杜中心(1971—1977年)就反映了他的這種影響。 工程師和建筑師的重新聯合 20世紀新建筑的推動力來自工程師與建筑師對工程技術表現的共同作用,然而有些人不那么容易明確區分:例如把自己定義為“建造師”的奈爾維和讓·普魯韋;以短程線穹隆聞名的巴克敏斯特·富勒實際上是個可持續性設計的超級預言家;弗雷·奧托通過對膜結構張力的探索將建筑帶到一個新的領域。既是建筑師又是工程師的西班牙人桑迪亞哥·卡拉特拉瓦,則是通過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來證明這種專業的分離是無謂的。奧韋·阿魯普實現了工程師和建筑師的完美結合,展開了20世紀后期建筑新的篇章——例如諾曼·福斯特和弗蘭克·蓋里的作品,因為他們能夠利用電腦創造出前一代人無法想象出來的形態。20世紀是全球化和一體化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一些偉大的建筑師如日本建筑師丹下健三和巴西建筑師奧斯卡·尼邁耶的作品則眾所周知地帶有強烈的本土文化特色。日本成為現代建筑進化的沃土,雖然丹下的作品到后來具有強烈的柯布西耶式傾向,當代執牛耳的日本建筑師隈研吾則明顯地植根于對傳統形式和材料的探索。幾百年來的建筑歷史都是關于男人(女性直到20世紀才被工程師和建筑師的職業接納)試圖征服自然,以及在地球上植入一種新的肌理。現在,世界突然變成一個脆弱的地方,當務之急變成確保人類能夠在未來幾個世紀里可持續地生存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建筑師和工程師的作為變得至關重要,他們建造的建筑物必須能夠保護我們的地球環境免于不可逆轉的破壞。
偉大的建筑師 作者簡介
肯尼思·鮑威爾是一名建筑史學家和建筑評論家。他是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的榮譽會員,并在建筑協會理事會任職。他寫過大量關于20世紀和當代英國建筑的作品,包括數本有關諾曼·福斯特、里查德·羅杰斯和其他英國建筑師的研究專著。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