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0476
- 條形碼:9787101150476 ; 978-7-101-15047-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本書特色
本書對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產生的原因、細則規定、實施過程和作用影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揭示明代軍政考選的特點、成敗得失和作用影響,推動明代武官管理制度和政治史研究的深化,以便為當代中國的制度文明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內容簡介
書稿分為五部分,部分探討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產生的原因、起源和演變,內容主要包括:對明太祖及其后繼者為整頓武官隊伍采取措施、都司衛所武官軍政考選方法、軍政考選過程、軍政考選例、以及都司衛所軍政官員銓選標準和過程的研究。第二部分探討駐京武官軍政考選,內容主要包括:對錦衣衛武官軍政考選和軍政官員銓選的研究,對京營武官軍政考選的研究,以及對五軍都督府軍政官員軍政考選和銓選的研究。第三部分探討鎮戍武官軍政考選,內容主要包括:對鎮戍武官軍政考選制度產生、發展和實施過程的研究,對閱視邊關和鎮戍武官考滿制度的研究,以及對鎮戍武官銓選制度的研究。第四部分探討明代軍政考選制度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該制度實施產生的影響。該部分首先研究制約軍政考選制度實施的各種因素,然后分析軍政考選制度的成效及其對明代官僚格局變化的影響。第五部分是結語。該部分對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的產生、發展、變化和實施的效果進行總結反思。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目錄
一、選題與學術史
二、基本概念
三、研究設想
**章 都司衛所武官的軍政考選
**節 起源與演變
一、明太祖為整頓武官隊伍而采取的措施
二、軍政考選之前的武官考察
三、都司衛所軍政考選的出現
四、軍政考選范圍的擴大
第二節 制度規定
一、掌印、僉書武官
二、管運和管屯武官
三、軍政考選禁例
第三節 實施過程
一、考選過程
二、銓選過程
三、財政因素的影響
第二章 在京武官的軍政考選
**節 錦衣衛武官
一、考選制度與演變
二、錦衣衛堂上官自陳
三、錦衣衛軍政官員的銓選
第二節 京營武官和五軍都督府軍政官員軍政考選
一、京營武官的軍政考選
二、五軍都督府軍政官員的自陳
三、五軍都督府軍政官員的推選
第三章 鎮戍武官的軍政考選
**節 制度及執行
一、鎮戍武官軍政考選制度的產展
二、軍政考選制度的實施
第二節 閱關與考滿
一、閱視邊關
二、鎮戍武官的考滿
第三節 鎮戍武官的銓選
一、正統至天順時期
二、成化至嘉靖時期
三、隆慶至崇禎時期
第四章 明代軍政考選存在的問題和影響
**節 影響軍政考選的負面因素
一、明代中后期隊伍的普遍腐敗
二、僵化的軍政考選程序
三、皇帝個人素質和政局變化的影響
四、武官世襲制度和任職資格的限制
第二節 軍政考選的成效
第三節 軍政考選的影響
一、軍政考選與文尊武卑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文尊武卑政治格局的影響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節選
和成化一年(1465),都是軍政考選之年,而《明檔》中有“照得成化六年至十一年又是五年之期,所據軍政官員例該再選”和“成化十一年,本部為照馬昂、王祥議奏前例相襲遵行,又是五年之期”的說法。①我們因此可以推斷:成化一年至六年是**個軍政考選之期,那么,軍政考選起始年份定于成化二年(1466)比較合理。
軍政考選制度實行之初,五軍都督府所屬駐京衛所武官并沒有納入軍政考選的范圍之內,五府所屬駐京衛所指揮、千百戶多襲替后就掌印管事。由于五軍都督府所屬駐京衛所武官任職不需要軍政考選,因而,他們有的年紀幼小而未經磨煉,有的才庸而不熟悉事體,有的鮮廉寡恥而貪婪暴酷,有的疲軟懶惰而曠職誤事;有些衛所武官缺員,而干百戶帶管軍務,甚至總小旗掌管印信,遇有公務互相推脫,軍務廢弛。為了扭轉在京衛所軍務廢弛的局面,成化十三年(1477)十二月,英國公張懋等人建議:對兩京五軍都督府所屬在京衛所武官,由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堂上官實行軍政考選常愛恤軍士、廉能干濟武官,留任管事;年紀幼小武官退作多余,等待他們歷練老成、能力堪用之時.另行委任;貪酷、疲軟、曠職武官,革去見任帶俸差,員缺于京衛和外衛見任多余和帶俸差武官內推舉補任。凡衛所軍政官員必須常年在任所掌管印信分理軍務,在京營率兵練者全部差人替回。如果在京衛所軍政官員子孫襲替管事后才不勝任,全部黜退,另行推選才堪勝任武官補缺。被黜退帶俸差武官如能改過自新,兵部查例舉用。這一建議獲得明憲宗的贊同。②明憲宗接受張懋的建議后,兵部尚書余子俊提出軍政考選的作建議,并于十四年(1478)二月被明憲宗接受并下令推行。③
由此可見,成化十四年以后,五軍都督府所屬駐京衛所武官被納入軍政考選的范圍之內,余繼登和徐學聚之說是符合歷史實際的。他們陳述的是明代軍政考入成熟時期的事情,與軍政考選始于成化二年是兩個事實,二者并不矛盾......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明代軍政考選制度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作者簡介
張祥明,1967年4月生,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人。2009年獲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曾入職曲阜師范大學、河南大學從事科研工作,現為山西師范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副要從事明代軍事史和政治史的研究,在中外學術期刊《齊魯學刊》、《中國史研究》、《史學月刊》和Ming Studies文數篇,其中兩篇論文被中國大學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