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彼得·蒂爾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827062
- 條形碼:9787516827062 ; 978-7-5168-2706-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彼得·蒂爾傳 本書特色
這是彼得·蒂爾的一本傳記。彼得·蒂爾——硅谷目前*閃耀的傳奇人物之一,他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風險資本家、對沖基金管理者、天才國際象棋棋手、暢銷書作家。這本傳記首次展現了彼得·蒂爾多棱角的豐富人生,并探究了他的成功基因的根源。
彼得·蒂爾傳 內容簡介
《彼得·蒂爾傳》是彼得·蒂爾的首本傳記。他作為硅谷目前*閃耀的傳奇人物之一,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企業家、風險資本家、對沖基金管理者、天才國際象棋棋手、暢銷書作家。彼得·蒂爾出生于德國,畢業于斯坦福大學,也是硅谷*偉大的技術及思想領袖之一:他是Facebook史上的**個外部投資者,曾于2004年向馬克·扎克伯格提供50萬美元啟動資金以創建Facebook;他同時也是全世界**個電子商務支付公司PayPal以及神秘的大數據公司Palantir的創始人;就連當年被他招募進PayPal的伙伴,后來也都創建了一批市值數十億、上百億美元的公司,例如特斯拉汽車公司、LinkedIn以及YouTube,這些人被硅谷稱為“PayPal黑幫”,而彼得·蒂爾正是這個“幫派”公認的教父。本書就為你介紹了彼得·蒂爾從斯坦福開始的成功之路和他對未來世界的戰略思考,還披露了他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投資的商業哲學,更是有創業干貨——創辦初創企業的十大秘訣。這本書相當于《從0到1》的續集,闡述了《從0到1》背后的底層邏輯,告訴你為什么彼得·蒂爾 投資的企業都很成功以及什么是商業的本質。
彼得·蒂爾傳 目錄
導論 / 001
第 1 章 自由精神:自由主義世界觀
自由主義宣言 / 006
創始人基金宣言 / 010
知識分子的脊梁 / 013
第 2 章 成功:反思維
百萬美元問題:所有問題的問題 / 020
樂觀主義和反思維:利用別人看不到的機會 / 022
彼得·蒂爾創辦初創企業的十條秘訣:
成功的創業是建立在秘密的基礎上的 / 026
第 3 章 斯坦福大學
去斯坦福的路 / 032
斯坦福大學和斯坦福法學院的培訓 / 038
第 4 章 風險視為機遇,競爭是留給失敗者的
紐約的客場比賽:終極競賽 / 048
下一件大事:互聯網 / 050
PayPal誕生了 / 053
PayPal黑手黨:世界級團隊建設 / 065
第 5 章 作家
《從0到1》:老師 / 072
“多樣性神話”:律師 / 076
第 6 章 企業家
PayPal: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 084
Palantir: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 / 106
Facebook:**個外部投資者和監事會 / 125
第 7 章 投資者
投資風格 / 146
投資原則 / 154
壟斷與競爭 / 159
投資 / 166
蒂爾的幾個投資主體 / 205
第 8 章 政治評論家
自由主義者 / 216
在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 221
在國家新聞俱樂部前的演講 / 223
蒂爾的綱領 / 225
第 9 章 慈善事業
蒂爾基金
彼得·蒂爾傳 節選
《從0到1》:老師 彼得·蒂爾*初計劃和他的朋友馬克斯·列夫欽和前國際象棋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一起寫一本書,書名是《藍圖復興:創新,重新發現風險,拯救自由市場》。這本書希望能引起讀者關注的是:真正的創新和開創性的技術突破還是非常缺乏的。這本書本來宣布于2012年6月出版,不幸的是,該書因為三位作者意見不一致而沒有出版。 美國諾頓出版社對此的解釋是:“這三個人無法把他們的想法變成一種令人接受的書籍形式。”的確,有時真的很難把蒂爾、列夫欽和卡斯帕羅夫這樣杰出的三位思想家的思想聚合在一起。 蒂爾對傳統的教育培訓體系不怎么看重。對于彭博社記者張慧卿向他提出的問題:如果他能再次決定自己的教育,他會做什么?他簡短而簡潔地回答:“擺脫教育這個詞”。“教育機構還桎梏在19世紀的窠臼之中。我認為,我們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更加個性化地建設教育機構,以便讓不同的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節奏來學習。” 在他的“蒂爾獎學金”項目中,他直面美國傳統教育體系,并在很大程度上提出了質疑。從2012年起,他每年都資助年輕學生的商業創意。如果他們中斷學業,轉而專注于商業創意的實施,就可以申請這一項每人10萬美元的創業基金。學術界的大部分人對此很惱火。蒂爾也對一個獨立的名為“創業”的專業課程報懷疑態度。“我不確定是否可以直接教授創業精神,我對此深表懷疑。但你可以間接地獲得可以幫助你的技能。”蒂爾2011年對《斯坦福律師》如此說道。 更令人驚訝的是,蒂爾同年在斯坦福大學舉辦了一系列講座。他給學生們分享了他對世界的看法以及講述了世界是如何變化的。法律系學生布萊克·馬斯特斯急切地報名參加了這些講座,然后在他的湯博樂博客上發表了這些講座的內容,*初這并沒有得到蒂爾的同意。馬斯特斯的博客文章很快成為網上的熱門文章。當著名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也在自己的專欄中提及這些博客文章時,馬斯特斯就此聯系了蒂爾。蒂爾通過電子郵件回信給馬斯特斯:“繼續寫更多的文章吧。”直到今天,馬斯特斯的博客已經有數百萬的瀏覽量。 隨后,蒂爾自己獨自寫一本書的想法出現了,蒂爾在斯坦福大學的講座可以匯集成一本書,那將會有更廣泛的讀者。蒂爾想發起一個關于社會創新的全面討論,不僅僅是在斯坦福大學,還有硅谷外的所有大學。 蒂爾的《從0到1》主張向硅谷學習,“為什么,因為世界上*有價值的公司都是以新方式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公司,而不是那些還擁擠在陳舊跑道上的競爭對手。”5為期三個月的課程*終以一本結構完整的200頁的圖書形式得以再現。“把思想組織起來”來出書對于蒂爾而言,也是創造偉大內容的關鍵。6布萊克·馬斯特斯用自己的博客將蒂爾的講座內容發表出來,所以成為該書的合著者。 標題《Zero to One》——從0到1,已經顯示了蒂爾想用他的書做什么。計算機科學是建立在數學狀態“0”和“1”的基礎上的。對蒂爾來說,這意味著“做些新的事情”。他深信,只有發明新東西,我們才能使社會達到更高的水平。Facebook及其社交網絡,Google公司及其互聯網搜索功能,對他來說都是符合這一要求的公司,因此目前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公司。蒂爾深信,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在發展方面做得還不夠。用他的話來說,我們正處于技術停滯期,被現代智能手機蒙蔽了雙眼,這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位于前端風景中的時髦數字世界。然而,我們周圍的環境還是一種古老、奇怪的,而且部分是病態的世界。 蒂爾的信條是,在每一個行業和每一個商業領域都可以取得進展。他呼吁公司管理者*重要的能力是“獨立思考”。 蒂爾強調:“下一個比爾·蓋茨不會編寫操作系統,下一個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不會開發搜索引擎。復制別人會把世界從1帶到n,并增加更多熟悉的東西。但是當一個人想做一些新的事情時,這就是從0到1。明天的贏家將不會來自當今市場上殘酷的競爭;他們都將避免競爭,因為他們的業務是獨一無二的。” 這本書對美國未來的進步給出了樂觀的看法,并提出了思考創新的新方法。蒂爾想讓讀者提出問題,然后引導我們到“意想不到”的地方,在那里我們將發現“有價值的事物”。整件事聽起來像是復活節彩蛋的要求,但蒂爾在書中明確提到:“只有那些相信秘密并尋求它們的人,才能在過時的思考道路之外發現新的明顯的可能性。”9在他的《從0到1》一書中,他不斷回到他的所有問題之問題:“您的哪些信念,只有很少的人會和您分享并贊成?”《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雜志在一篇評論中寫道:“蒂爾的*佳想法讓人耳目一新:請你記住,你的創始人是你的家人,請給優秀的員工定義精確任務,請從雄心勃勃的任務開始,而不要從已經主導專營市場的產品開始,請停止憎恨銷售人員,請專注于制定將你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的原則或秘密。” 如果觀看他在斯坦福大學在線課程的授課錄像,或者讀他的書,那么就會清晰地看到這位熱愛技術創業和成為金融家的人的第二個熱愛的領域:蒂爾會表現得像一個真正的教授或老師。因為他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加上他敏銳的智力,可能會迷倒整整一代學生。在回答張記者的問題:如果他沒有進入科技領域,他會做些什么時,他脫口而出回答說,他會成為一名教師。 蒂爾總是喜歡扮演“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憑借《從0到1》這本書,為他成為這一角色提供了堅實基礎。12隨后,他被邀請到倫敦經濟學院和慕尼黑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就他的書及其創新的基本目的進行公開演講。《大西洋月刊》的評論員說,蒂爾的書“像一臺數碼投影儀”。這是一本“為企業家設計的自救書”,旨在為他們自己的未來積極充電,而這一未來只能由初創企業來設計;這也是一個關于資本主義及其在21世紀的成功而進行的精彩而深刻的演講。 蒂爾的挑釁性文章“競爭是留給失敗者的”被刊登在《華爾街日報》上,還在源源不斷地產生話題,這也是蒂爾所希望的。因為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被桎梏于錯誤的想法,認為競爭可以創造價值。在他看來,情況恰恰相反:只有壟斷才能實現*大的利潤,從而產生可持續的價值。 《南德意志報》說蒂爾是一個“有思想深度的商人”,馬克·扎克伯格說《從0到1》這本書提供了“關于如何在世界上獲得價值的全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想法”。哲學家和前金融數學家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有《黑天鵝:高度不確定事件的力量》),認為蒂爾的這本書是一本經典之作,建議讀者不要草草讀一遍完事,*好讀三次。 《紐約時報》評論員大衛·塞加爾非常與眾不同。他抱怨說蒂爾沒有花足夠的時間來證明這本書書名的合理性。“這本書給人一種為一個自認為不需要做廣告的人做廣告的感覺。”對于塞加爾來說,蒂爾提出的“建立下一個Google”這樣的建議非常不現實。蒂爾在書中承認,他在書中描述的創業類型并不多見,但作為PayPal創始人以及后來作為Facebook投資者所賺的財富讓他相信,如果人們更大膽、更具創造力,這種非同尋常的可能性就會更大。塞加爾把這本書比作一場晚宴的場景,一個人坐在另一個人旁邊,后者的金錢和豐富的思想會讓后者相信他自己可以控制整個對話。 對于在線門戶媒體亞洲技術來說,《從0到1》是“所有人迫切需要的新鮮空氣,是企業家之書,是對全球經濟、明智的商業哲學和初創企業的研究文本”。但這位評論家認為,蒂爾在亞洲問題上的闡述有一定的片面性,他認為蒂爾僅用了幾個簡單原型來描述亞洲的情況。蒂爾認為亞洲是世界上*悲觀的地方,但事實恰恰相反。許多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很早就開始積聚財富,因為他們還太年輕,無法在海灘或高爾夫球場提前度過他們的退休生活。許多人將自己的財富用于慈善事業或環境保護,比如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市場研究機構尼爾森公司表示,印尼等新興經濟體國家是世界上*可靠的市場之一,東南亞國家也屬于具有*高儲蓄率的經濟體,消費者較高的可支配收入也會帶來更高的投資。 《大西洋月刊》認為,蒂爾的書對企業家和該行業本身都是一種鼓舞。在同類經濟書籍中,《從0到1》的暢銷呈現出壓倒性的壟斷優勢。18數據證明了這一點,蒂爾的書成為《紐約時報》的暢銷書,也成為國際暢銷書。在中國,蒂爾的書也引起了極大的轟動。根據蒂爾的說法,他的書在中國的銷量超過了美國以外所有其他國家銷量之和。 “多樣性神話”:律師 在某些時候,將“陳年舊事”從地窖中挖出的不僅僅是政客,還有記者和媒體創作者。2016年10月,新聞界再次提到了蒂爾和薩克斯寫的一本書。1995年考試后,他們不顧學習壓力出版了這本書,書名是《多樣性神話:校園里的多元文化和政治不容忍》。這里的“校園”,指的僅僅是斯坦福大學。 蒂爾和薩克斯都是《斯坦福評論》的主編和出版人,20多年前,他們被邀請寫一本關于大學價值觀改變的書。在他們看來,自1986年以來,一個由管理機構、教師和學生組成的協調一致的行動一直致力于把斯坦福大學變成美國**個多元文化大學。兩人都在書中引用了當時的校長唐納德·肯尼迪的話,他把1989年新來的學生送上了多元文化項目這個“必須成功的勇敢實驗”的道路。斯坦福大學的25000人參加了肯尼迪的實驗。這些變化包括課程設置的變化、學生觀念的變化以及新的行為準則的引入。肯尼迪以前在斯坦福大學擔任生物學教授,現在他可以從校園里的活生生的學生身上看到他的創新是如何取得成功的。肯尼迪說:“如果我們在這里做不到這一點,那我們在任何其他地方也做不到這一點。”這是把法蘭克·阿爾伯特·辛納屈的著名紐約引文“如果我能在那兒做成,我就會在任何地方做成”稍加改變了一下。對肯尼迪來說,這是進一步實踐教學改革的指導方針。但肯尼迪在1992年夏天因卷入一樁金融丑聞的事被公開后,不得不辭職。 蒂爾和薩克斯認為,基金會理事會、國會議員、大學畢業生以及普通大眾,都會很快意識到,“偉大的多元文化實驗”帶來了與高等教育承諾完全相反的結果。兩人描述了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和“一種新的不寬容形式,也被稱為政治正確,一種歇斯底里的反西方課程,學生生活政治化的加劇以及不同種族和民族的分化”構成了斯坦福大學校園伴隨而來的負面現象。他們把這次多元文化之旅與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相提并論,哥倫布滿懷熱情地啟程遠航,然后又灰心喪氣地回來了。根據蒂爾和薩克斯的說法,斯坦福大學的人員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盡管如此,多元文化主義已經蔓延到“整整一代美國領導力量”身上,其他畢業生也緊隨其后,計劃在社會中確立多元文化規則。 斯坦福大學作為改革先鋒——在8年左右的時間里整個美國各大學緊追其后逐步進行改革——是這些“實驗”的“巨大警告信號”,也是與多元文化未來相關的“危險”的預警信號。如果斯坦福大學沒有聰明的人,和平的小鎮環境和巨大的財政資源,那么應該在哪里為多元文化鋪平道路呢?對于蒂爾和薩克斯來說,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因為這些變化而貶值了。他們把斯坦福大學與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了不那么討人喜歡的比較。*后,他們敦促美國國家停止追求多元文化。 但對于新聞界,特別是對于2016年10月又把《多樣性神話》這本書的內容曝光在公眾面前的《衛報》來說,把這本書中的其他段落展示出來更具媒體效應。 因為媒體2016年10月報道的《多樣性神話》,蒂爾立即對《福布斯》雜志表示,他對這些觀點表示遺憾。“二十多年前,作為合著者,我寫了一本書,里面有一些不敏感但是刻薄的陳述,正如我之前所說,我希望我沒有寫這些東西。我很后悔。”蒂爾也很遺憾,一些文字段落有可能給人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 同一天,在蒂爾表示自己感到遺憾之前,合著者大衛·薩克斯接受了Recode技術新聞門戶網站的采訪,并為這本書和其中的相關闡述道歉。他把這本書描述為“20多年前寫的大學新聞。我為我先前的一些觀點感到羞恥,并為寫下這些觀點而感到遺憾。” 但僅僅把這本書理解為被媒體捕捉到的某些段落所描述的那樣,那就太狹隘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薩克斯和蒂爾就談到了當今無處不在的“文化沖突”。通常,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間會有一場多元文化的辯論,更準確地說是“憤怒的白人保守派和所有其他人之間的辯論”。這句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話題性:唐納德·特朗普獲勝后,媒體難道不想向我們充分表明,正是這個目標群體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嗎? 20多年前,蒂爾和薩克斯就已經認為,關于多樣性的辯論不應該對現實視而不見。考慮到經濟的多樣性,應該注意到美國的教育系統與高昂的學費有關。成功完成大學學業通常需要六位數的資金投入。許多家庭負擔不起這樣巨額的經濟支出。大學就會提前進行篩選。所以金錢仍然是獲得高等教育入門券的關鍵因素。 根據蒂爾和薩克斯的說法,政治多樣性通常也不被賦予。他們指出,在《多樣性神話》出版的時候,也就是1995年前后,大學約80%的學院教員屬于同一政黨,即民主黨。 *后,兩人的書中還涉及到學校中的多樣性和以及與不同種族相處的問題。蒂爾和薩克斯列舉了康奈爾大學、伯克利大學和斯坦福大學,這些大學根據學生的原籍地區劃分學生,如非裔美國人、拉丁美洲人、亞裔美國人和本土美國人,并根據他們的原籍分配學生住房。他們的結論是“這種種族隔離的結果是讓大量的少數派學生遠離校園的其他地方,限制多樣性和交流”。 盡管蒂爾和薩克斯在這段時間里對書中的很多段落避而不談,而且在很多段落中他們流露出了要與母校算賬的意圖,但他們也表明了立場,要讓關于多元文化和多樣性的辯論變得更加公開,甚至更具攻擊性,并擺脫社會標簽和政治正確性,因為政治正確不再允許提及某些事物的名稱。 20多年后,多樣性的話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熱門。大型科技公司像Alphabet和Facebook雖然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各個方面和社會的大部分方面都存在分歧,數字化和顛覆這樣的關鍵詞卻無處不在。但在其*核心的部門,各個企業似乎還是有一個保守的核心,而這內在核心幾乎與多樣性無關。 《財富》雜志在2017年初的一篇關于Google在多元化領域的舉措的報道中稱:“Google正在尋找自己的靈魂”。全球大約80%的問題搜索都是通過Google進行的。來自不同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他們希望獲得對他們問題的合適的搜索結果。但Google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員工構成也必須進一步做到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提供有意義的結果和答案,從而讓用戶滿意。 投資者也越來越關注多元化的問題。湯森路透在2016年首次創建了多元化指數(D&I)。金融數據提供商分析了5000多家公司。湯森路透發現,重視多元化的公司能生產出更多創新產品,擁有更滿意的客戶,并取得更好的財務業績。寶潔、強生、Microsoft和思科等美國跨國公司,它們都躋身前25名。Google2014年**次克服阻力,妥協了,向公眾公布了員工的構成數據,當時的員工構成比例還是冷靜而客觀的。2016年Google更新了數據,約46000名美國雇員中,71%是男性,57%的膚色為白色。大多數管理職位由男性擔任。亞洲人至少占勞動力的三分之一。但是,拉美裔只占5.2%,黑人占2.4%。
彼得·蒂爾傳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托馬斯·拉波爾德(Thomas Rappold) 出生于1971年,是一名投資顧問、互聯網企業家兼作家。拉波爾德14歲時就已經在尚未被當時社會廣泛認可的電腦上自學了編程語言。作為全歐洲第一批傳媒信息學畢業的學生之一,拉波爾德一畢業便成功的在安聯集團互聯網戰略小組獲得了一席之地。而近十幾年來,拉波爾德作為投資人參與了非常多的企業初期投資,他一直是公認的硅谷專家。 譯者簡介: 呂律,女,1976年3月21日出生,中共黨員,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慕尼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網絡與教育培訓學院多語種部德語教師,兼編輯翻譯和寫作者,《外研社新漢德詞典》再版參編人員。著有多篇論文和譯作, 還在豆瓣閱讀嘗試出版了隨筆類電子出版物。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