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李白 本書特色
像李白這樣一位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詩人,我們對他的生平遭遇當然應該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搜集文獻資料,并參考他的作品來寫一本傳記性質的東西。李白詩中所直接表現的同情人民疾苦或表達人民愿望的詩句并不多,必須更深入地分析他的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主要意義。
李白 內容簡介
本書將李白的一生分為“蜀中生活”、“仗劍遠游”、“長安三年”、“李杜交誼”、“十載漫游”、“從磷與釋歸”、“凄涼的暮年”七個階段。在這些階段中,王瑤將李白的生平、經歷、交游、行跡與其詩歌揉為一體,用簡潔曉暢的語言進行描述,使得讀者既能對李白的生平脈絡有明晰的了解,又能在此過程中,體會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書中所援引資料豐富翔實,文獻資料之外,并以李白詩作為內證,可說這部李白詩傳的*大特點是“以詩證史”;而對諸多疑問,甚至嘗試著進行辨析,如李白的家世與死亡,以及李白對杜甫的態度等,都大膽立論,自成一家之言。可以說,這本小書融匯了作者深厚的學養與功力,在短小的篇幅中濃縮了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文學家詩酒人生的精華。
李白 目錄
蜀中生活
仗劍遠游
長安三年
李杜交誼
十載漫游
從磷與釋歸
凄涼的暮年
詩歌的藝術成就
后記
李白 節選
人民熱愛的詩人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篇和事跡長期地為人民所傳誦,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歡迎與愛戴。只要是讀過唐詩的人,很少人不知道“黃河之水天上來”、“白發三千丈”、“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些名句的;像“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以及“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這一類的絕句小詩,更是流傳得極為廣泛的。這種情形也可以從關于他的事跡的傳說中看出來,我們如果翻一下《方輿勝覽》或《大清一統志》等書中關于地方名勝的記載,那關于李白的樓榭遺址的古跡,幾乎布滿了大半個中國。這固然是因為他游歷的地方很多,“凡江、漢、荊、襄、吳、楚、巴、蜀,與夫秦、晉、齊、魯山水名勝之區,亦何所不登眺”〔1〕。他詩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對于祖國的壯麗山河的歌頌;祖國的很多重要地方,他都去過,也都有詩篇來歌詠。但這并不是*重要的原因,因為到過那些地方的或者作過詩的人也多得很,而后人特別尊重李白的遺跡游蹤,用建筑來指明和保護,用詩文來題詠和記載,那就充分地說明了人民對這樣一位詩人的景慕與愛戴,他們是以李白在他們那個地方流連過而引為光榮的。 關于李白的許多傳說也說明了同樣的道理。唐朝就有人說他是“太白星”托生,又說他是“歲星”落世,又說他腰間生有“傲骨”,不能屈身。這當然是由于他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詩篇精神,以及他反庸俗的傲岸態度所引申出來的。他對皇帝自稱是“偃蹇(倨傲的意思)臣”〔2〕,讓當時為很多公卿大夫所巴結的太監高力士替他脫靴,這些都是人民所喜歡的。《醒世恒言》中有《李太白醉寫嚇蠻書》一篇(也收入《今古奇觀》中),可以說就是集中了關于李白的事跡和傳說而寫出的,由此更增加了這些故事的普遍性。因為唐玄宗曾請他寫過《答蕃書》,因此到由傳說形成的小說里,《答蕃書》便變成《嚇蠻書》了。又如根據前人記載,在我國著名畫家所繪的圖畫作品中,以李白事跡為題材的也非常多,如《李白脫靴圖》、《李白泛月圖》等就是;從這一事實中,也可以看出后人對他的景慕來。此外,他的詩寫得特別好,那當然是經過刻苦學習所致,因此不只各地有好些“李白讀書臺”之類的古跡,而且也形成了一些傳說。《方輿勝覽》記李白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讀書,想要中途放棄,后來在山下小溪旁遇見一個姓武的老媼正在那里磨鐵杵,李白問她干什么,回答是“要做針”。李白很感動,遂歸山終業。那小溪因此被稱為磨針溪。至今民間還有“鐵杵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的謠諺。《酉陽雜俎》記李白曾前后三擬《文選》,因為不如意,都燒了,只留下《恨賦》和《別賦》(今只存《擬恨賦》一篇)。這些就好像傳說李白是“錦心繡口,明月肺腸”一樣,都可以看作是對于他的刻苦鉆研和藝術成就的一種歌頌。 李白“醉后水中捉月而死”的傳說是*富于浪漫情調的,也是*能代表人民對于李白的懷念和向往的。王定保《唐摭言》中記載說:“李白著宮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人水中捉月而死。”那地方還因此筑了一個“捉月臺”。這當然不是事實,李白病劇時還把手集草稿交給了他的族叔李陽冰,賦《臨終歌》才逝世的。但這個傳說本身卻是很能說明李白的性格的。李白本來愛漫游,“偶乘扁舟,一日千里,或遇勝境,終年不移”〔3〕的豪邁行為是常有的;另外他與崔宗之“嘗月夜乘舟自采石達金陵,白衣宮錦袍,于舟中顧瞻笑傲,旁若無人”〔4〕,這個表示他的傲岸性格的故事也是為人所傳誦的;他自己在詩中也曾說“解我紫綺裘,且換金陵酒”〔5〕,再加上他在詩中所常寫的關于明月的歌頌,就自然會形成那個“捉月而死”的傳說了。對于李白說來,明月是一種皎潔真率的象征。他自己的字是太白,他的妹妹叫月圓,他的孩子叫明月奴,叫玻璨,都是皎潔透明的象征。他說“欲上青天攬明月”,“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正因為他厭惡了社會上的污濁和庸俗,要求純潔清新,才對明月有那么多的贊頌。喬仲常繪有《李白捉月圖》,蔡璉題詩說:“寒江覓得釣魚船,月影江心月在天。世人不能容此老,畫圖常看水中仙。”正因為當時的社會不能容納這樣狂傲地蔑視禮法制度的人,像他自己所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6〕,他才對“明月”(一種理想的寄托)寄托了那樣多的深情。 類似這樣的傳說還有很多,酒店的牌子上寫著“太白遺風”,戲里面有《太白醉酒》,甚至在和他沒有什么關系的《打金枝》這一出戲中,郭子儀也在他的唱詞里表白了李白曾經賞識過他的故事,而這些都是為人所常常傳誦的。 這位詩人的性格是很卓特的。他不只會作詩,而且會論兵擊劍,還曾為打抱不平殺過人。又善書法,黃山谷說他草書的風格“大類其詩”〔7〕。善飲酒是不用說的了,當時人就叫他“醉圣”;并且還會鼓琴,又健于談論,當時人稱贊他的談論叫“李白粲花之論”〔8〕。據唐朝詩人魏萬(即魏
李白 作者簡介
王瑤(1914-1989),字昭琛,山西平遙人,文學史家,上世紀30年代考入清華大學中文系。后考入清華研究院中國文學部,師從朱自清攻讀和研究漢魏六朝等中古文學。1946年留校任教,從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的研究。1952年由清華轉至北大中文系任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國新文學史稿》、《中古文學史論》、《陶淵明集編注》等,其中《中古文學史論》雖是作者在青年時代寫就,卻一直是學界推譽的中古文學研究名著;《中國新文學史稿》則是20世紀50年代初最早出版的新文學史,由此奠定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科重要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的學術史地位。其門下弟子孫玉石、錢理群、溫儒敏、陳平原、趙園等,皆當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的領軍人物。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