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無宏觀大勢與市場邏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7433
- 條形碼:9787301317433 ; 978-7-301-31743-3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宏觀大勢與市場邏輯 本書特色
《宏觀大勢與市場邏輯》中,十余位知名經濟學家深入解讀中國經濟的運行情況和政策; 內容涉及中國城鄉關系的歷史演變、人民幣國際化、區塊鏈、中國經濟未來發展趨勢和新增長點等熱點、重點經濟領域話題; 對普通讀者來說,本書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對中國宏觀經濟的解讀。對經濟學家或宏觀經濟分析師來說,本書提供了一些創新的經濟分析框架和思路。
無宏觀大勢與市場邏輯 內容簡介
本書以宏觀經濟與金融市場研判、分析為主線,介紹了深化改革、城鄉關系、“一帶一路”、供給側改革、固定收益投研、債券市場、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等方面的內容。書中,十余位知名經濟學家深入解讀中國新時期經濟的運行情況和政策,幫助讀者了解中國經濟的宏觀大勢;同時還介紹了宏觀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幫助讀者理解分析市場運行和投資研究的基本邏輯。 本書對于讀者把握中國經濟形勢以及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機遇和挑戰具有重要參考價值。通過閱讀本書,讀者能夠系統了解中國經濟的發展歷史、現狀,以及新的靠前、國內形勢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對研究者及相關從業者來說,本書提供了一些獨到的分析框架、案例和思路。
無宏觀大勢與市場邏輯 目錄
**部分 改革的方向 1
1. 深入準確理解全面深化改革 2
—— 郭 強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2. 農民的代際革命和城鄉關系重塑 10
—— 劉守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3. 解碼“8·11”匯改 17
—— 管 濤 中國銀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
第二部分 開放的路徑 31
4. “一帶一路”資本循環——宏大命題的小心求證 32
—— 張岸元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5. 人民幣國際化的經驗與前景 42
—— 夏 樂 西班牙對外銀行亞洲研究部亞洲首席經濟學家
第三部分 增長的趨勢 55
6. 中國經濟是否即將迎來新周期 56
—— 何 帆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 EMBA 課程教授
7. 被掩蓋的增長 71
—— 高善文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8. 從經濟失衡到金融亂象 83
—— 徐 高 中銀證券總裁助理、首席經濟學家
9. 中國經濟的“遠”和“近” 103
—— 鐘正生 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10. 居民加杠桿的是與非 111
—— 伍戈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第四部分 投資的邏輯 125
11. 理解固定收益投研體系 126
—— 李奇霖 紅塔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首席經濟學家
12. 債券市場研究與投資分析探討 156
—— 董德志 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宏觀與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
13. 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經濟學分析 183
—— 鄒傳偉 萬向區塊鏈首席經濟學家、 PlatON 云圖首席經濟學家
編后記 205
無宏觀大勢與市場邏輯 節選
農民的代際革命和城鄉關系重塑 劉守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我剛剛從日本回國,與日本相比,我國的城鄉關系“從頭上就是倒著的”。我們搞城鎮化的目的是把鄉村的人和要素轉移到城市,城市發展了,農村就逐漸被消滅了。而日本的城鎮化是將一些東西向農村引導,兩個國家的城鎮化整體制度結構不一樣。所以,我想首先談一下中國城鄉關系的歷史演變;然后談一談城鎮化的主體:農二代,與農一代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后提出公共政策方面的幾點建議。 中國城鄉關系的歷史演變 我將城鄉關系演變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關閉城門與“綁”民于土:國家工業化時期的城市與農民 1949 年至 1950 年中期,公民的自由遷徙權受法律保障!耙晃濉睍r期進入城市的農民達 1 500 萬人,但當時城市對進來的農民并沒有 做好迎接的準備。從 1953 年開始,一方面政策提出限制和禁止農民進城,另一方面城市的單位開始不接納農民。我們普遍認為自 1958年城鄉二元的戶籍制度開始,農民才被限制進入城市,這是不對的,事實上從 1953 年城市就已經在不斷地限制農民。一方面在“堵”人,另一方面用集體化、人民公社、統購統銷等制度將農民“綁”在土地上,讓他們在集體的土地上為工業化提供低價的糧食。 1953 年,中國城鎮化率只有 13.26%;到 1978 年時,城鎮化率仍然僅為 17.9%,只增加了 4.64 個百分點。 城門未開與鄉土筑城:鄉村工業化的農民與城市 城市城門未開的情況下,農民實際上是在鄉土筑城,這就是鄉村工業化階段的農民自主城鎮化。回顧歷史, 1978—1998 年,是城鄉關系的黃金時期。城鄉收入差距開始縮小,鄉村經濟活動非常活躍,農村制度改革欣欣向榮,產業高速發展。那時候,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民從土地“突圍”,開辟農業之外的謀生空間。這期間制定的一系列制度是鼓勵農民參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一是允許農民務工經商;二是對農民自主建小城鎮持默許態度;三是在戶籍制度上為小城鎮開出一個小口子,農民可以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四是對集體土地提出了“三個允許”:允許農民利用集體土地搞鄉鎮企業、搞非農產業。這套制度實行后,我們城門外的工業化很順利,但城鎮化并不順暢,因為自理口糧的小城鎮化本身是違背城鎮化規律的。農民還是農民,農業還是農業。 “撞城”入城與城市過客:高速城鎮化下的農民與城市 在高速城鎮化的背景下,農民開始“撞城”入城,但他們仍然是城市的過客。從 1994 年開始,由政府主導的城鎮化啟動了。在此階段出臺了幾項重要的制度安排: 1994 年的分稅制改革、 1998 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住房制度改革。這些制度開啟了以土地謀發展模式,城鎮化開始高速推進。那段時期,我國整體工業化布局出現了重大變化:內陸地區工業化開始衰敗,而沿海地區城鎮化和工業化開始加速,中西部地區的農民開始跨區域流動。農民開始出村、入城,大量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和沿海地區,但他們是“撞”到城市里去的,相關制度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當時城鎮化實際上是沿著兩條軌道進行的:一條是政府主導的城鎮化;另一條是農民自發的城鎮化,城中村的集體土地開始進行非正規的城鎮化。在這個階段,農民進了城,但缺乏城市權利。部分農民工子女甚至無法入讀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無法參加中考和高考;農民工參加職工基本醫療、養老、失業保險的比率也較低;農村“三留守”問題尤其突出。另外,戶籍人口城鎮化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的差距越來越大。回顧此階段我國城鄉關系歷程,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在此階段,我國高速發展的城鎮化、工業化既沒有指望農民進城,也沒有充分給予農民進入城市的相關權利。
無宏觀大勢與市場邏輯 作者簡介
主編簡介:海聞,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院長,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 副主編簡介:何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EMBA課程教授,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領域為中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國際政治經濟學。 本力,《北大金融評論》副總編,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秘書長,《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撰稿人。出版《量化投資十六講》《投資存亡戰》《經濟學之路》《金融倫理通識》《金融前沿講堂》等多本著作,曾創辦北望經濟學園。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