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社版)玫瑰色的森林
-
>
(社版)金色的雨(精裝繪本)
-
>
(社版)海藍色的小水桶(精裝繪本)
-
>
(社版)白色的禮物(精裝繪本)
-
>
它們:水怪時代
-
>
家門口的大自然系列:奶奶的花園 奶奶的菜園(全2冊)
-
>
創意立體紙魔坊玩具書——賽車 作業車
植物的魔法旅行:從種子到森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317310
- 條形碼:9787547317310 ; 978-7-5473-173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植物的魔法旅行:從種子到森林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少兒生動的文字搭配有趣的圖片,全方面、系統性講解教科書中枯燥的概念,淺顯易懂、妙趣橫生。 幫助小讀者了解更多植物的故事,激發學習植物知識的興趣,培養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懷著一顆敬畏的心,愛護一草一木,與自然和諧相處。
植物的魔法旅行:從種子到森林 內容簡介
生物學家權五吉教授娓娓道來植物的奇妙生命之旅。從種子到森林,植物為了生存需要做哪些事情?葉、莖、根、花、種子和果實等器官,在這個過程中,各自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為了滿足生存的需求,植物的器官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本書整理了從一年級到六年級教科書中大家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并根據相關主題劃分各章節,以便大家能很快找到想要了解的內容。權五吉教授用生動的文字講解枯燥的科學知識。在順暢、有趣地閱讀的同時,可以全方位、系統地理解和學習科普書中出現的部分生物科學知識。
植物的魔法旅行:從種子到森林 目錄
第1卷
前言 10
植物是這樣生存的 12
?? 花盆為什么會有孔? 36
植物的分類 39
?? 竹子是樹還是草? 54
長長的、寬寬的,各種葉子的形態 56
?? 這竟然是葉子?葉子的變身 78
葉子沒有休息的時間 80
?? 觀察一下氣孔吧 104
第2卷
轉著圈圈往上伸展,莖的形態和它的工作 11
從土壤中吸取乳汁的植物嘴巴:根 26
植物的繁殖器官:花 44
種子和果實的后代繁衍 73
??蒲公英種子的飛行 84
寫在后面 86
附錄
一眼就能看出的植物長相與分類 89
植物的魔法旅行:從種子到森林 節選
作者寄語 有些人認為科學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關系,認為兩者似乎是兩碼事。并且認為學習科學是很難的、呆板枯燥的。因此,我為了拉近人們與科學的距離,長期從事科普書的寫作,推廣科學生活化,生活科學化。我主要在生物學的專業領域為成人和青少年寫讀起來簡單易懂的文章,也出版了幾本兒童科普書。我希望出版更多更加有趣的、讓孩子們和科學能夠更容易親近的兒童科普書。特別是,我覺得把科普書的基礎知識更加簡單、更加貼切地告訴孩子們這一工作非常有必要。希望通過讀書,讓學習科學這件事可以變得更加簡單、快樂。 經過對教科書的長期研究分析,在苦惱地思考了很久該如何降低教科書和科學主題的難度之后,我寫了這本書,讓許多科學知識能夠更加容易和有趣地學習,并且符合教科書內容。 希望這本書不再讓科學顯得如此遙遠,可以帶領孩子們走向身邊的科學、生活中的科學、簡單易懂的科學。 《植物的魔法旅行》講述的是關于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植物的故事。不僅描述了葉、莖、根、花、種子和果實的形態、作用,還對植物從種子發芽到匯聚成森林的一生,進行了有條不紊的細致說明。 無論是什么事物,當人們了解它之后,會覺得它看起來更加有魅力、更加惹人喜愛呢。等看完這本書之后,期待大家對周圍的植物能產生更多的興趣,并試著在周圍去找一下這些植物吧。
植物的魔法旅行:從種子到森林 作者簡介
權五吉 | 作者 權五吉教授是韓國生物學家、暢銷科普書作家,長期從事植物研究以及分析小學科學教科書的工作,被親切地稱為“蝸牛博士”。他畢業于韓國首爾大學生物學系,獲博士學位。現為江原大學生物學系的名譽教授。因在普及科學知識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權五吉教授曾被授予韓國國家出版倫理獎、韓國國家科學文化獎等獎項。代表作品有《蝸牛的夢想》《人體紀行》《生物的困境》等。 黃京澤 | 繪者 畢業于韓國外國語大學日語系,對自然生態很感興趣,致力于策劃和開發森林生態節目,并從事生態漫畫的創作工作。在韓國已出版作品有《植物偵探豌豆》《小毛毛蟲馬康伊》等生態漫畫,以及《森林是美術館》等森林生態游戲書。 竇全霞 | 譯者 畢業于韓國仁荷大學,獲兒童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兼任浙江師范大學兒童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韓國兒童青少年文學學會國際理事,主要從事兒童文學、比較文學方面的翻譯研究工作。由其翻譯的中國兒童文學作品《小公雞歷險記》《雪國夢(上、下)》現已在韓國出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