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閩楠林木培育與次生林經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907940
- 條形碼:9787521907940 ; 978-7-5219-079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閩楠林木培育與次生林經營 內容簡介
本書所述內容以閩楠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比較系統地研究了閩楠良種繁育、苗木培育、林分培育技術與養分循環規律, 分析了閩楠及其它楠木類次生林的結構特征、群落的穩定性及群落的天然更新規律, 編制了立地質量評價表、林分生長模型、林分地位指數表、林分現實收獲表等數表, 以期為提高閩楠林分質量和效益提供理論指導和應用技術。
閩楠林木培育與次生林經營 目錄
前言
第1章 楠木的分布與閩楠良種選育
1.1 楠木的分布
1.1.1 楠木的種類
1.1.2 楠木分布區
1.1.3 閩楠的特性
1.2 閩楠良種選育
1.2.1 閩楠優樹選擇
1.2.2 閩楠種源試驗
1.2.3 閩楠種源的光合特性分析
第2章 閩楠苗木繁育技術
2.1 播種苗培育技術
2.1.1 閩楠種子休眠與萌發
2.1.2 播種苗培育技術
2.2 閩楠無性繁殖技術
2.2.1 閩楠扦插繁育技術
2.2.2 閩楠組織培養技術
第3章 閩楠苗木的耐旱性研究
3.1 試驗材料和方法
3.1.1 試驗材料
3.1.2 試驗設計
3.1.3 測定與分析方法
3.2 結果與分析
3.2.1 干旱對閩楠苗木生長的影響
3.2.2 干旱對閩楠苗木生理特性的影響
3.2.3 脫落酸對閩楠苗木抗旱性的影響
3.2.4 水楊酸對閩楠苗木生長的影響
3.2.5 多胺對閩楠苗木抗旱性的影響
3.3 結論
第4章 閩楠幼林的施肥效應
4.1 施肥對閩楠幼林熒光特性及生長狀況的影響
4.1.1 材料與方法
4.1.2 結果與分析
4.1.3 結論與討論
4.2 不同配方施肥對閩楠幼林的影響
4.2.1 試驗區概況與試驗方法
4.2.2 結果與分析
4.2.3 結論
第5章 林窗大小與幼樹生長
5.1 樣地設置與研究方法
5.1.1 樣地設置
5.1.2 數據測定及樣品采集
5.1.3 樣品測定
5.1.4 數據分析
5.2 結果與分析
5.2.1 林窗大小對閩楠幼樹光合特性的影響
5.2.2 林窗大小對閩楠幼樹生長量、功能性狀的影響
5.2.3 林窗大小對閩楠幼樹各器官營養元素含量的影響
5.3 結論
第6章 閩楠人工林的養分循環
6.1 試驗樣地及方法
6.1.1 樣地概況
6.1.2 研究方法
6.2 閩楠人工林養分循環
6.2.1 閩楠人工幼林各器官大量元素分布特征
6.2.2 閩楠人工幼林各器官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6.2.3 閩楠人工幼林土壤層養分動態特征
6.2.4 不同林齡閩楠人工林各器官大量元素特征
6.2.5 不同林齡閩楠土壤C、N、P特征
6.3 閩楠混交林養分循環研究
6.3.1 閩楠混交林各器官大量元素特征
6.3.2 閩楠混交林土壤層養分動態特征
6.4 閩楠人工林化學計量特征研究
6.4.1 不同林齡閩楠人工林各器官化學計量特征
6.4.2 不同林齡閩楠人工林土壤層化學計量特征
6.5 閩楠混交林各器官化學計量特征研究
6.5.1 閩楠混交林葉片C、N、P生態化學計量特征
6.5.2 閩楠混交林枝C、N、P生態化學計量特征
6.5.3 閩楠混交林根C、N、P生態化學計量特征
6.6 小結
6.6.1 閩楠人工林養分循環研究
6.6.2 閩楠混交林養分循環研究
6.6.3 閩楠人工林化學計量特征研究
6.6.4 閩楠混交林各器官化學計量特征研究
第7章 閩楠次生林結構特征
7.1 數據來源
7.2 閩楠次生林非空間結構特征
7.2.1 直徑結構特征
7.2.2 樹高結構特征
7.2.3 預估模型
7.3 閩楠種群年齡結構特征
7.3.1 研究方法
7.3.2 種群大小級結構
7.3.3 種群靜態生命表
7.3.4 種群數量動態分析
7.4 閩楠次生林空間結構特征
7.4.1 研究方法
7.4.2 林分空間結構分析
7.4.3 林分空間結構評價
7.4.4 林分空間結構優化
7.5 閩楠次生林樹種間聯結性
7.5.1 研究方法
7.5.2 樹種間的總體關聯性
7.5.3 樹種種對間的關聯性
7.5.4 閩楠與其他喬木層樹種對間的關聯性
7.6 閩楠群落喬木層主要種群生態位特征
7.6.1 生態位分析方法
7.6.2 結果與分析
7.7 閩楠次生林的競爭生長
7.7.1 研究方法
7.7.2 競爭指數與林木因子相關性
7.7.3 競爭指數與林木因子擬合
7.8 小結
第8章 閩楠次生林天然更新
8.1 國內外研究進展
8.1.1 植物多樣性研究
8.1.2 森林更新特征研究進展
8.1.3 自然更新影響因子研究
8.1.4 閩楠天然次生林研究現狀
8.2 樣地材料與研究方法
8.2.1 研究區概況
8.2.2 標準地設置與調查
8.2.3 研究方法
8.3 植物物種組成
8.3.1 總植物物種組成
8.3.2 喬木層物種組成
8.3.3 更新層物種組成
8.3.4 灌木層物種組成
8.3.5 草本層物種組成
8.3.6 植物多樣性分析
8.4 閩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特征
8.4.1 更新層樹種高度級和地徑級分布特征
8.4.2 更新層樹種分布格局
8.5 閩楠幼樹幼苗自然更新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8.5.1 相關性模型建立
8.5.2 環境因子對閩楠幼樹幼苗更新的影響
第9章 楠木次生林立地質量評價與生長收獲模型
9.1 楠木次生林立地質量評價
9.1.1 國內外研究概述
9.1.2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9.1.3 立地分類結果
9.1.4 楠木次生林胸徑地位指數表編制
第1章 楠木的分布與閩楠良種選育
1.1 楠木的分布
1.1.1 楠木的種類
1.1.2 楠木分布區
1.1.3 閩楠的特性
1.2 閩楠良種選育
1.2.1 閩楠優樹選擇
1.2.2 閩楠種源試驗
1.2.3 閩楠種源的光合特性分析
第2章 閩楠苗木繁育技術
2.1 播種苗培育技術
2.1.1 閩楠種子休眠與萌發
2.1.2 播種苗培育技術
2.2 閩楠無性繁殖技術
2.2.1 閩楠扦插繁育技術
2.2.2 閩楠組織培養技術
第3章 閩楠苗木的耐旱性研究
3.1 試驗材料和方法
3.1.1 試驗材料
3.1.2 試驗設計
3.1.3 測定與分析方法
3.2 結果與分析
3.2.1 干旱對閩楠苗木生長的影響
3.2.2 干旱對閩楠苗木生理特性的影響
3.2.3 脫落酸對閩楠苗木抗旱性的影響
3.2.4 水楊酸對閩楠苗木生長的影響
3.2.5 多胺對閩楠苗木抗旱性的影響
3.3 結論
第4章 閩楠幼林的施肥效應
4.1 施肥對閩楠幼林熒光特性及生長狀況的影響
4.1.1 材料與方法
4.1.2 結果與分析
4.1.3 結論與討論
4.2 不同配方施肥對閩楠幼林的影響
4.2.1 試驗區概況與試驗方法
4.2.2 結果與分析
4.2.3 結論
第5章 林窗大小與幼樹生長
5.1 樣地設置與研究方法
5.1.1 樣地設置
5.1.2 數據測定及樣品采集
5.1.3 樣品測定
5.1.4 數據分析
5.2 結果與分析
5.2.1 林窗大小對閩楠幼樹光合特性的影響
5.2.2 林窗大小對閩楠幼樹生長量、功能性狀的影響
5.2.3 林窗大小對閩楠幼樹各器官營養元素含量的影響
5.3 結論
第6章 閩楠人工林的養分循環
6.1 試驗樣地及方法
6.1.1 樣地概況
6.1.2 研究方法
6.2 閩楠人工林養分循環
6.2.1 閩楠人工幼林各器官大量元素分布特征
6.2.2 閩楠人工幼林各器官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6.2.3 閩楠人工幼林土壤層養分動態特征
6.2.4 不同林齡閩楠人工林各器官大量元素特征
6.2.5 不同林齡閩楠土壤C、N、P特征
6.3 閩楠混交林養分循環研究
6.3.1 閩楠混交林各器官大量元素特征
6.3.2 閩楠混交林土壤層養分動態特征
6.4 閩楠人工林化學計量特征研究
6.4.1 不同林齡閩楠人工林各器官化學計量特征
6.4.2 不同林齡閩楠人工林土壤層化學計量特征
6.5 閩楠混交林各器官化學計量特征研究
6.5.1 閩楠混交林葉片C、N、P生態化學計量特征
6.5.2 閩楠混交林枝C、N、P生態化學計量特征
6.5.3 閩楠混交林根C、N、P生態化學計量特征
6.6 小結
6.6.1 閩楠人工林養分循環研究
6.6.2 閩楠混交林養分循環研究
6.6.3 閩楠人工林化學計量特征研究
6.6.4 閩楠混交林各器官化學計量特征研究
第7章 閩楠次生林結構特征
7.1 數據來源
7.2 閩楠次生林非空間結構特征
7.2.1 直徑結構特征
7.2.2 樹高結構特征
7.2.3 預估模型
7.3 閩楠種群年齡結構特征
7.3.1 研究方法
7.3.2 種群大小級結構
7.3.3 種群靜態生命表
7.3.4 種群數量動態分析
7.4 閩楠次生林空間結構特征
7.4.1 研究方法
7.4.2 林分空間結構分析
7.4.3 林分空間結構評價
7.4.4 林分空間結構優化
7.5 閩楠次生林樹種間聯結性
7.5.1 研究方法
7.5.2 樹種間的總體關聯性
7.5.3 樹種種對間的關聯性
7.5.4 閩楠與其他喬木層樹種對間的關聯性
7.6 閩楠群落喬木層主要種群生態位特征
7.6.1 生態位分析方法
7.6.2 結果與分析
7.7 閩楠次生林的競爭生長
7.7.1 研究方法
7.7.2 競爭指數與林木因子相關性
7.7.3 競爭指數與林木因子擬合
7.8 小結
第8章 閩楠次生林天然更新
8.1 國內外研究進展
8.1.1 植物多樣性研究
8.1.2 森林更新特征研究進展
8.1.3 自然更新影響因子研究
8.1.4 閩楠天然次生林研究現狀
8.2 樣地材料與研究方法
8.2.1 研究區概況
8.2.2 標準地設置與調查
8.2.3 研究方法
8.3 植物物種組成
8.3.1 總植物物種組成
8.3.2 喬木層物種組成
8.3.3 更新層物種組成
8.3.4 灌木層物種組成
8.3.5 草本層物種組成
8.3.6 植物多樣性分析
8.4 閩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特征
8.4.1 更新層樹種高度級和地徑級分布特征
8.4.2 更新層樹種分布格局
8.5 閩楠幼樹幼苗自然更新與環境因子的關系
8.5.1 相關性模型建立
8.5.2 環境因子對閩楠幼樹幼苗更新的影響
第9章 楠木次生林立地質量評價與生長收獲模型
9.1 楠木次生林立地質量評價
9.1.1 國內外研究概述
9.1.2 研究區概況與數據來源
9.1.3 立地分類結果
9.1.4 楠木次生林胸徑地位指數表編制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與地壇
本類暢銷
-
江西林木種質資源
¥102.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