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芯人物 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58323
- 條形碼:9787302558323 ; 978-7-302-55832-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芯人物 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本書特色
★從創于草莽、奮力追趕、縮小差距到迎頭趕上,十多年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篳路藍縷、砥礪奮進的背后,離不開一個個半導體從業者的傾力付出。他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永不放棄、迎難而上,*終帶領中國半導體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之路。他們的甘露和苦酒,見證了中國半導體業的艱辛崛起,也為中國科技史留下了無雙的寫照。 ——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這既是一部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史,亦是中國半導體人的奮斗史。正是由于這些企業家和從業者的不忘初心,執著堅守,才使得中國半導體產業由小變大,也將*終由大變強,他們無愧于是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脊梁”。 ——華芯投資總裁 路軍 ★大器由來貴晚成!中國半導體行業一直走在一條艱難的成長之路上,屢有所成,又屢遭挫折。但是,一代代的半導體人從沒有放棄希望和奮斗!他們用自己的學識、創新和堅毅,把中國的半導體行業不斷帶出困境,并不斷推向新的高度。在全球經濟風云變幻之際,中國半導體人正抓住機遇,不懼挑戰,以全新的自信心態展示出中國芯力量。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 余承東 ★講述中國半導體創業者奮斗史,還原中國半導體產業艱難歷程。 ——OPPO創始人、CEO 陳明永
芯人物 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內容簡介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記載了30位在芯片領域卓有成就的科學家和企業家。為了發展中國芯,當他們在產業積累多年、練就一身硬功夫之后,他們放棄原來的優越生活,開始艱辛的芯片創業之路。創業難,創業做芯片更難。因為芯片行業的特點是技術門檻高、研發周期長、投資金額高且風險大。在研發周期上,一款芯片從研發到應用,簡單的需要6-12個月,復雜的要1-2年、3-5年、5-6年,甚至更長時間。在投資上,輕資產的芯片設計,需要上千萬到數億元的投入;芯片制造領域,一臺設備就要1億美元,一個芯片制造項目,往往需要近百億元甚至更大的投入。
芯人物 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目錄
張汝京 三“落”三“起”,壓不垮的芯片企業家70歲再創業
胡正大 從IBM、硅谷到臺灣,53歲又在深圳創業,只為“想看看山后的風景”
陳大同 從知青到博士后,從硅谷創業到回國創業,人生在不斷刷新
戴偉民 從終身教授到創業者,臺前幕后助力“芯火燎原”
周立功 永遠的學習者和開拓者,用人生為單片機代言
陳春章 從EDA到產業全書,他一直是芯片業中的好老師
陳少民 馳騁職場的好“老爸”和思想者,他呼吁“以史為鏡,芯片是國之重器”
劉越 玩轉IC設計、制造、投資,拼出人生“芯”高度
李亞軍 集成電路并購獵場的“守”獵者
孫堅 中國**代EDA的研發者,芯片行業盡顯巾幗風采
趙立新 小時候和父親擺地攤,保送清華又走出國門,只身一人帶著技術回國創業
呂向東 先后攻讀近代物理、半導體物理和材料物理,在多家
大公司歷練后回國創業做芯片
鄒錚賢 國內芯片IP**人,沒有故事的故事
周正宇 20年創業路,可用“險惡”二字描述
倪文海 從美國到中國,只為扎根中國射頻“芯”
董霄劍 屢立潮頭逐浪者,“美麗視界”筑夢人
李庭育 不是科班出身卻成了專業的IC“老師傅”
駱建軍 他來自珍珠之鄉,歷經種種磨難終讓“中國芯”揚名海外
李虹宇 知天命時二次創業,自稱半導體創業也需要“老家伙”
楊磊 不懼半導體投資的曲高和寡,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
張韻東 他是中國芯片行業的老兵,從游戲機芯片起步,現在又走在了AI的潮頭
郭國平 “寂寞”的量子計算路上的“堂·吉訶德”
駢文勝 每天不夠睡的半導體人,創業三年,進入市場前三
陳若中 輾轉美國、中國臺灣,終圓“中國芯”之夢
吳征不 畏艱險重“芯”出發,踏上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新“征”途
王惟林 破解“缺芯”困局,引領高端CPU新突破
范宏春 半導體測試風雨30年,從被“卡脖子”到國產設備崛起
廖杰 耕耘28年,以長跑心態做大做強本土產業鏈
閆宇暾 再出發,他要攻下硬件仿真這個“堡壘”
王藝輝 團隊至上,用“芯”讓世界更美好
李志雄 見證江波龍20年成長,做大做強中國存儲產業
鄭朝暉 給“疑難雜癥”芯片治病的“醫生”
黃繼頗 國產汽車芯片只能在試錯中成長,沒有捷徑
李興仁 一次創業實現財富自由,二次創業卻身陷絕境,
只為讓無線路由芯片演繹“中國芯”
楊清華 從山里娃到碩士生導師,放棄安逸生活創業做芯片,
成為業內黑馬,卻還在憂思
江大白 晶圓廠風險的把控者
吳忠潔 博士畢業10年后開始創業,立志打造MCU生態以小博大
王海力 不走尋常路,15年堅守FPGA初心
羅仕洲 從只身前往大陸的“好奇者”一躍成為兩岸的“擺渡者”
秦鵬 放棄名企高薪,選擇創業,從此走上“不歸路”
張海濤 曾在射頻技術的峰頂跋涉,現在創業來筑夢“中國芯”
李云初 不忘初心,守得云開見月明
李嚴峰 為國產EDA尋求新突破的“離經叛道”者
吳葉楠 從容行走在半導體投資圈的80后,熱愛技術是他的內核
張亦鋒 從業務員逆襲成為CEO,他將“木陀精神”詮釋到底
王博 換道三次“挑戰”自我,期待可重構計算打磨中國“芯”天地
項天 打游戲“玩”出來的電子公司董事長
汪博 保送清華,全獎讀斯坦福,師從Google天使投資人,畢業后跳出舒適區
芯人物 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節選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1963年,我國還處在第二代電子器件——晶體管的生產階段。在774廠的半導體車間里生產蘇聯型號的半導體晶體管,可以用來組裝半導體收音機。 朱貽瑋被分配到半導體車間,開始參與清洗、測試、擴散等工序勞動,后來被安排搞拉絲新工藝試驗。第二年,朱貽瑋被調到試制組,參加籌備硅平面管大組。“當時,產業還處在開荒階段,很多基本的工藝設備都需要親手做。自己畫草圖,然后加工零部件,再組裝,通電調試。我參加制作的是氧化擴散爐。”朱貽瑋講道。后來,試制組改為實驗室“三室”。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1965年5月,朱貽瑋被三室領導安排試制固體電路的工作,與同事們一同獨立自主地研制出了用于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的第三代電子器件——固體電路。“在早期,集成電路在我國叫作'固體電路',后來慢慢改稱為'集成電路'。”朱貽瑋提到這個概念的演變。 而那一時期,正是中國集成電路進入芝麻開花——節節高的階段。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北京無線電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156工程處、石家莊十三所和上海元件五廠等單位相繼研制成功集成電路。 關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起點,朱貽瑋說:“難以判別是哪家首先研究出固體電路,但是石家莊十三所1965年年底舉行了一批半導體器件設計定型鑒定會,是國內首家舉行固體電路設計定型會的單位。因此,我在以后所寫的文章里將其定為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起點。” 如果以世界上**塊集成電路研制成功是在1958年來算,中國芯片的起步只晚7年。 然而,1966年全國進入“文化大革命”時期,科研單位的不少項目和課題停止或延緩。在774廠里,也是鋪天蓋地的大字報。為了確保試制任務,朱貽瑋要求固體電路組的三十多名組員,平時可以去看大字報參加運動,但電路芯片流到哪一個工序,相關人員要回來參加生產,不要耽誤流片。幸運的是,774廠三室的試制工作始終沒有停止。不幸的是,因家庭出身不好,作為黨支部宣傳委員、固體電路大組長的朱貽瑋也被貼上了大字報,他被說成是“資產階級孝子賢孫,白專道路上勇士”。 半導體是一個技術門檻極高且技術迭代非常快的領域,但在當時,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規律認識的不足,不僅導致產業化推進速度緩慢,還鬧出過很多荒唐的事情,報紙上甚至報道上海××弄堂里街道老奶奶靠拉擴散爐也做出了半導體。 1968年,我國**個半導體集成電路專業化工廠——東光電工廠(878廠)在北京建立,籌備組和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合并,朱貽瑋被調到878廠的籌備組。到崗的**項工作就是清點半導體車間里的設備和儀器,看看哪些能用于集成電路試制,然后組織工人使用這些簡陋的設備試制集成電路。有的工序做不了,工人就拿硅片到774廠去做。這樣的條件下,在不長的時間內居然也試制成878廠**塊集成電路。 在那個年代有的材料買不到,就自己生產四氯化硅和硅烷;集成電路所用外殼也由自己生產。“那時的的確確是IDM模式(集成制造模式),從設計版圖、刻紅膜照大相開始,經過芯片制造工藝,到外殼生產,再進行后部壓焊、封裝成成品,*后經過成品測試、包裝后入庫出廠。”朱貽瑋回憶道。 由于各種條件達不到,當時國內生產的集成電路普遍質量不好,導致電子計算機整機調不出來,一度出現“集成電路不如晶體管,晶體管不如電子管”那種“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經過調查研究,大家總結出造成集成電路質量差的原因是四個字:臟、虛、傷、漏,即骯臟、虛焊、劃傷和漏氣。”朱貽瑋指出。 為此,朱貽瑋在廣交會上與德國西門子公司進行技術交流后又到上海兄弟廠學習,和技術人員一起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又對組成電路的元器件進行不同設計的試驗,摸索各種元器件性能對門電路高低溫性能的影響,從而進行電路設計的改進,*終,提高了集成電路質量,將改進后的集成電路供應給738廠調出了小型電子計算機。 1973年8月,北京大學電子儀器廠研制成功我國**臺100萬次大型電子計算機,采用的就是朱貽瑋所在的878廠生產的TTL中速電路和S-TTL高速電路,從而扭轉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