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校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叢書空間數據可視化/全國高校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17705
- 條形碼:9787030617705 ; 978-7-03-06177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國高校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叢書空間數據可視化/全國高校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講解地理、測繪、IT的交叉熱點——空間數據可視化的基礎理論、關鍵技術、開發實例與典型應用。本書共6章,包括緒論、可視化基礎知識、空間數據可視化表達方法、空間數據可視化關鍵技術、空間數據可視化程序開發、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應用。本書旨在培養和幫助學生快速學習和掌握空間數據可視化的基本技能,擴大專業知識面,培養學生應用空間數據和地理信息進行二維、三維與動態可視化分析及擴展應用的綜合能力。 本書可作為地理信息科學、地理空間信息工程、測繪工程、遙感科學與技術、地質工程、采礦工程、城鄉規劃、城市設計、風景園林、土地資源管理、工程管理、交通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等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科研人員參考。
全國高校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叢書空間數據可視化/全國高校地理信息科學教學叢書 目錄
目錄
叢書序
叢書前言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可視化及其發展 1
1.1.1 數字化與可視化 1
1.1.2 可視化技術發展 4
1.2 空間數據概述 5
1.2.1 空間數據內涵 6
1.2.2 空間數據特點 7
1.2.3 空間數據來源 8
1.3 空間數據可視化 9
1.3.1 空間數據可視化模式 10
1.3.2 空間幾何數據可視化 11
1.3.3 空間屬性數據可視化 14
1.3.4 空間數據集成可視化 16
1.4 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發展 18
1.4.1 空間數據可視化發展歷程 18
1.4.2 空間數據可視化發展趨勢 19
思考題 19
第2章 可視化基礎知識 20
2.1 視覺感知與空間認知 20
2.1.1 感知與認知的概念 20
2.1.2 空間認知論 21
2.1.3 認知過程的格式塔理論 22
2.2 色彩學與顏色映射 25
2.2.1 色彩的物理基礎 25
2.2.2 色彩的分類與屬性 26
2.2.3 色彩的表示體系 28
2.2.4 色彩的混合方法 31
2.2.5 色彩的搭配技術 33
2.2.6 顏色映射方法 37
2.3 等值線繪制與高度映射技術 40
2.3.1 等值線提取法 40
2.3.2 高度映射技術 42
2.4 空間遮擋與透明度處理 43
2.4.1 空間遮擋處理 43
2.4.2 透明度處理 45
2.5 可視化流程及預處理 46
2.5.1 可視化流程 46
2.5.2 數據預處理 48
思考題 50
第3章 空間數據可視化表達方法 51
3.1 空間數據曲面表達方法 51
3.1.1 采樣點三角網模型 51
3.1.2 插值格網模型 52
3.1.3 球面格網模型 55
3.2 空間數據三維表達方法 57
3.2.1 三維空間模型概述 57
3.2.2 規則體元模型 58
3.2.3 非規則體元模型 59
3.2.4 球體格網模型 60
3.3 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 63
3.3.1 地質剖面生成技術 64
3.3.2 等值線與等值面生成技術 66
3.3.3 趨勢面生成技術 67
3.3.4 間接體繪制技術 68
3.3.5 直接體繪制技術 69
3.3.6 大規模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 70
3.4 空間數據可視化制圖 72
3.4.1 三維地圖符號與設計 73
3.4.2 三維電子地圖編繪與渲染 75
3.4.3 三維電子地圖應用模式 77
思考題 79
第4章 空間數據可視化關鍵技術 81
4.1 地形可視化 81
4.1.1 高程分層設色 81
4.1.2 地形暈渲 82
4.1.3 地形多分辨率可視化 84
4.2 地物可視化 92
4.2.1 建筑物可視化 92
4.2.2 樹木可視化 97
4.2.3 地礦體可視化 101
4.3 交通數據可視化 105
4.3.1 交通數據的形式 105
4.3.2 交通數據動態表達 106
4.3.3 交通數據的時空尺度 110
4.4 網絡數據可視化 112
4.4.1 節點-鏈接法 112
4.4.2 鄰接矩陣法 116
4.4.3 混合布局法 117
4.5 點云數據可視化 118
4.5.1 點云壓縮與可視化 119
4.5.2 點云特征提取與表達 122
4.6 社交數據可視化 125
4.6.1 社交網絡數據 125
4.6.2 社交網絡可視化 125
4.6.3 網絡信息擴散可視化 127
4.6.4 網絡文本可視化 129
思考題 130
第5章 空間數據可視化程序開發 132
5.1 可視化程序設計基礎 132
5.1.1 可視化圖形硬件 132
5.1.2 可視化幾何變換 133
5.1.3 可視化開發工具 140
5.2 IDL開發技術 143
5.2.1 IDL語法基礎 143
5.2.2 IDL程序設計基礎 147
5.2.3 IDL可視化功能 149
5.2.4 IDL開發實驗 150
5.3 OpenGL開發技術 152
5.3.1 OpenGL概述 152
5.3.2 OpenGL圖元繪制 157
5.3.3 坐標空間與模型變換 160
5.3.4 OpenGL可視化功能 163
5.3.5 OpenGL開發實驗 166
5.4 可視化技術進階 168
5.4.1 多線程與GPU技術 168
5.4.2 CUDA編程技術 169
5.4.3 VisIt開源技術 173
5.4.4 BIM技術 177
思考題 178
第6章 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應用 180
6.1 空間數據可視化軟件 180
6.1.1 數字地球及平臺軟件 180
6.1.2 數字城市與BIM軟件 183
6.1.3 虛擬現實軟件平臺 187
6.2 空間數據可視化應用 188
6.2.1 社會統計可視化應用 188
6.2.2 城市空間可視化應用 194
6.2.3 地形地貌可視化應用 198
6.2.4 地礦空間可視化應用 201
6.2.5 海洋大氣可視化應用 205
6.2.6 地球系統可視化應用 207
6.2.7 社交數據可視化分析 210
思考題 214
主要參考文獻 216
附錄 221
叢書序
叢書前言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可視化及其發展 1
1.1.1 數字化與可視化 1
1.1.2 可視化技術發展 4
1.2 空間數據概述 5
1.2.1 空間數據內涵 6
1.2.2 空間數據特點 7
1.2.3 空間數據來源 8
1.3 空間數據可視化 9
1.3.1 空間數據可視化模式 10
1.3.2 空間幾何數據可視化 11
1.3.3 空間屬性數據可視化 14
1.3.4 空間數據集成可視化 16
1.4 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發展 18
1.4.1 空間數據可視化發展歷程 18
1.4.2 空間數據可視化發展趨勢 19
思考題 19
第2章 可視化基礎知識 20
2.1 視覺感知與空間認知 20
2.1.1 感知與認知的概念 20
2.1.2 空間認知論 21
2.1.3 認知過程的格式塔理論 22
2.2 色彩學與顏色映射 25
2.2.1 色彩的物理基礎 25
2.2.2 色彩的分類與屬性 26
2.2.3 色彩的表示體系 28
2.2.4 色彩的混合方法 31
2.2.5 色彩的搭配技術 33
2.2.6 顏色映射方法 37
2.3 等值線繪制與高度映射技術 40
2.3.1 等值線提取法 40
2.3.2 高度映射技術 42
2.4 空間遮擋與透明度處理 43
2.4.1 空間遮擋處理 43
2.4.2 透明度處理 45
2.5 可視化流程及預處理 46
2.5.1 可視化流程 46
2.5.2 數據預處理 48
思考題 50
第3章 空間數據可視化表達方法 51
3.1 空間數據曲面表達方法 51
3.1.1 采樣點三角網模型 51
3.1.2 插值格網模型 52
3.1.3 球面格網模型 55
3.2 空間數據三維表達方法 57
3.2.1 三維空間模型概述 57
3.2.2 規則體元模型 58
3.2.3 非規則體元模型 59
3.2.4 球體格網模型 60
3.3 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 63
3.3.1 地質剖面生成技術 64
3.3.2 等值線與等值面生成技術 66
3.3.3 趨勢面生成技術 67
3.3.4 間接體繪制技術 68
3.3.5 直接體繪制技術 69
3.3.6 大規模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 70
3.4 空間數據可視化制圖 72
3.4.1 三維地圖符號與設計 73
3.4.2 三維電子地圖編繪與渲染 75
3.4.3 三維電子地圖應用模式 77
思考題 79
第4章 空間數據可視化關鍵技術 81
4.1 地形可視化 81
4.1.1 高程分層設色 81
4.1.2 地形暈渲 82
4.1.3 地形多分辨率可視化 84
4.2 地物可視化 92
4.2.1 建筑物可視化 92
4.2.2 樹木可視化 97
4.2.3 地礦體可視化 101
4.3 交通數據可視化 105
4.3.1 交通數據的形式 105
4.3.2 交通數據動態表達 106
4.3.3 交通數據的時空尺度 110
4.4 網絡數據可視化 112
4.4.1 節點-鏈接法 112
4.4.2 鄰接矩陣法 116
4.4.3 混合布局法 117
4.5 點云數據可視化 118
4.5.1 點云壓縮與可視化 119
4.5.2 點云特征提取與表達 122
4.6 社交數據可視化 125
4.6.1 社交網絡數據 125
4.6.2 社交網絡可視化 125
4.6.3 網絡信息擴散可視化 127
4.6.4 網絡文本可視化 129
思考題 130
第5章 空間數據可視化程序開發 132
5.1 可視化程序設計基礎 132
5.1.1 可視化圖形硬件 132
5.1.2 可視化幾何變換 133
5.1.3 可視化開發工具 140
5.2 IDL開發技術 143
5.2.1 IDL語法基礎 143
5.2.2 IDL程序設計基礎 147
5.2.3 IDL可視化功能 149
5.2.4 IDL開發實驗 150
5.3 OpenGL開發技術 152
5.3.1 OpenGL概述 152
5.3.2 OpenGL圖元繪制 157
5.3.3 坐標空間與模型變換 160
5.3.4 OpenGL可視化功能 163
5.3.5 OpenGL開發實驗 166
5.4 可視化技術進階 168
5.4.1 多線程與GPU技術 168
5.4.2 CUDA編程技術 169
5.4.3 VisIt開源技術 173
5.4.4 BIM技術 177
思考題 178
第6章 空間數據可視化技術應用 180
6.1 空間數據可視化軟件 180
6.1.1 數字地球及平臺軟件 180
6.1.2 數字城市與BIM軟件 183
6.1.3 虛擬現實軟件平臺 187
6.2 空間數據可視化應用 188
6.2.1 社會統計可視化應用 188
6.2.2 城市空間可視化應用 194
6.2.3 地形地貌可視化應用 198
6.2.4 地礦空間可視化應用 201
6.2.5 海洋大氣可視化應用 205
6.2.6 地球系統可視化應用 207
6.2.7 社交數據可視化分析 210
思考題 214
主要參考文獻 216
附錄 221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莉莉和章魚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