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區域稻麥秸稈全量利用理論、技術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46128
- 條形碼:9787030546128 ; 978-7-03-05461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區域稻麥秸稈全量利用理論、技術與實踐 本書特色
全書共分7章,其中第1~3章闡述了秸稈問題由來,秸稈田間露天焚燒與遺棄對環境的影響,區域稻麥秸稈全量利用理論與方法,及秸稈產生量與空間分布的估算方法;第4章著重介紹了稻麥輪作區秸稈全量還田技術以及還田的農學、環境效應;第5章主要圍繞秸稈的收集貯運等技術,闡述了作者*新研究成果與國內相關技術、裝備;第6章介紹了秸稈塊墻體日光溫室等6種秸稈利用新技術、新途徑;第7章總結了區域稻麥秸稈全量利用實踐的效果、模式,同時提出了長效運行的機制與政策建議。
區域稻麥秸稈全量利用理論、技術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定量分析了秸稈大面積露天焚燒產生的客觀原因、當前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中存在法規、政策以及技術等問題, 提出“區域統籌、整體推進、終端扶持”的策略, 并系統闡述了“區域統籌、整體推進”的原則、方法與程序 ; 以稻麥輪作區域秸稈全量利用為對象, 詳細介紹了稻麥秸稈原位還田技術, 并初步回答了秸稈*小、適宜及*大還田量、稻麥還田時序等科學問題 ; 提出了區域秸稈產生量、可收集量估算以及秸稈收貯運方法 ; 同時, 圍繞秸稈“大量、快捷、經濟”利用要求, 形成了秸稈塊墻體日光溫室大棚、稻秸青貯飼料化利用、秸稈產沼氣、秸稈吸附養殖污水等全程技術體系。
區域稻麥秸稈全量利用理論、技術與實踐 目錄
1.1 秸稈問題由來
1.1.1 全國性秸稈過剩和露天無序焚燒發生過程
1.1.2 秸稈過剩產生的客觀原因分析
1.1.3 秸稈過剩的區域性、季節性和結構性特點
1.2 秸稈田間露天焚燒與遺棄對環境的影響
1.2.1 秸稈焚燒對土壤生物學性質的影響
1.2.2 麥秸在水體中腐解過程及其對水環境的影響
參考文獻
第2章 區域秸稈全量利用的理論與方法
2.1 區域秸稈全量利用的思想與內涵
2.1.1 當前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存在的問題
2.1.2 區域秸稈全量利用的策略
2.2 區域稻麥秸稈全量利用路徑與方法
2.2.1 區域秸稈全量利用方案設計的方法與步驟
2.2.2 秸稈利用的適宜性
2.2.3 不同技術途徑的秸稈利用潛力
參考文獻
第3章 秸稈產生量與空間分布的估算方法
3.1 主要農作物秸稈產生量
3.1.1 稻秸產生量
3.1.2 麥秸產生量
3.2 稻麥秸稈空間分布及產生量估算方法
3.2.1 基于天地圖影像繪制鄉鎮區域農田電子地圖
3.2.2 基于天地圖影像估算鄉鎮區域作物秸稈產生量
參考文獻
第4章 稻麥秸稈全量還田技術
4.1 秸稈還田適宜量
4.1.1 稻麥秸稈的*小還田量
4.1.2 稻麥秸稈的適宜還田量與*大還田量
4.2 稻麥秸稈還田的農學與環境效應
4.2.1 稻麥秸稈還田對作物產量的影響
4.2.2 稻麥秸稈還田對農田土壤C庫特性的影響
4.2.3 稻麥秸稈還田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4.2.4 稻麥秸稈還田對小麥紋枯病發生的影響
4.2.5 結論
4.3 稻麥秸稈還田的農機農藝技術
4.3.1 秸稈還田技術及農機裝備研發應用現狀
4.3.2 秸稈還田技術存在的問題及展望
4.4 稻秸還田小麥優質高產技術
4.4.1 稻秸旋耕還田小麥優質高產技術
4.4.2 稻秸覆蓋還田小麥優質高產技術
4.4.3 稻秸還田對麥田雜草及病害發生的影響
4.4.4 稻秸還田小麥優質高產輕簡栽培技術規程
4.5 麥秸還田水稻優質高產技術
4.5.1 麥秸還田對水稻幼苗的化感作用
4.5.2 減緩麥秸還田對水稻生長負面影響的栽培技術
4.5.3 麥秸旋耕還田水稻優質高產技術規程
參考文獻
第5章 區域稻麥秸稈收集貯運技術
5.1 秸稈收集量與收集難點問題分析
5.1.1 田間尺度下稻麥油菜秸稈收集量
5.1.2 區域秸稈收集量估算
5.1.3 秸稈收集難點分析
5.2 稻麥秸稈收集技術及秸稈物流系統構建
5.2.1 秸稈收集技術及設備
5.2.2 秸稈物流系統構建
5.3 秸稈物流的貯運技術
5.3.1 秸稈收貯點選擇
5.3.2 秸稈堆貯場設計
5.3.3 秸稈物料中的裝卸、壓縮及運輸設備
5.4 稻麥秸稈收貯成本分析
5.4.1 數據調查與分析方法
5.4.2 秸稈收貯運作業成本分析
5.4.3 主要結論
參考文獻
第6章 稻麥秸稈利用新途徑與新技術
6.1 稻秸青貯飼料化技術
6.1.1 稻秸飼料特性
6.1.2 稻秸青貯飼料化技術
6.1.3 稻秸發酵品質與飼喂效果
6.1.4 稻秸青貯飼料化技術經濟效益分析
6.2 秸稈塊墻體日光溫室技術
6.2.1 概述
6.2.2 秸稈壓縮特性
6.2.3 秸稈塊熱傳導特性
6.2.4 秸稈塊成型技術及裝備
6.2.5 秸稈塊墻體日光溫室建造技術
6.2.6 秸稈塊墻體日光溫室應用效果
6.2.7 秸稈塊墻體日光溫室老化特性
6.2.8 維護技術及安全防護
6.2.9 秸稈塊墻體日光溫室技術經濟評價
6.3 秸稈厭氧發酵產沼氣技術
6.3.1 秸稈理化特征及對厭氧發酵產沼氣的影響
6.3.2 秸稈貯存與預處理技術
6.3.3 以秸稈為主的多物料混合厭氧發酵技術
6.3.4 秸稈厭氧發酵過程調控技術
6.4 秸稈基料化技術
6.4.1 秸稈基料化概念及內涵
6.4.2 秸稈食用菌基料制備技術及應用
6.4.3 秸稈植物栽培基料制備技術及應用
6.5 秸稈吸附養殖糞污水及資源化技術
6.5.1 秸稈吸附養殖污水特性
6.5.2 秸稈吸附養殖污水工程技術
6.5.3 吸附養殖糞污水的秸稈資源化技術
6.6 秸稈制作盆缽技術
6.6.1 秸稈生物改性技術
6.6.2 秸稈盆缽加工技術
6.6.3 秸稈盆缽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第7章 區域秸稈全量利用實施效果與運行機制
7.1 區域秸稈全量利用與主要模式
7.1.1 區域秸稈“還田主導型”全量利用模式及長效運行機制
7.1.2 區域秸稈“產業主導型”全量利用模式與長效運行機制
7.1.3 區域秸稈“多元利用型”全量利用模式與長效運行機制
7.2 區域稻麥秸稈全量利用長效運行機制
7.2.1 完善與健全稻麥秸稈全量利用法律與技術規范
7.2.2 建立“靶向”精準支持政策和有效的激勵機制
7.2.3 創新稻麥秸稈全量利用全程支持模式
7.2.4 建設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稻麥秸稈收貯運服務體系
7.2.5 明晰并平衡稻麥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