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說武當秘技系列:武當密傳短棍
-
>
國際象棋入門 修訂本
-
>
西北八門拳技蹤述
-
>
健身氣功圖解:八段錦 五禽戲 易筋經 六字訣
-
>
實用武術擒拿訓練教程:擒拿解脫和反擒拿
-
>
武當流通門技擊闡秘
-
>
武當流通門武功闡秘
關愛留守兒童:朱東黎說舞蹈(爸媽我想你)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45822
- 條形碼:9787218145822 ; 978-7-218-1458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關愛留守兒童:朱東黎說舞蹈(爸媽我想你) 本書特色
群舞《爸媽我想你》是*早用兒童舞蹈觸碰社會痛處的作品,敢于觸碰現實題材。現實題材作品有“三怕”:“一怕”不敢揭示矛盾;“二怕”揭示了矛盾,無法解決矛盾;“三怕”解決了矛盾,但是虛假。這個作品很好地解決了這三怕。《爸媽我想你》是近十年廣東改革開放劃時代的作品……該作品走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對全國的少兒舞蹈甚至成人舞蹈的創作具有示范作用,意義重大。 ——馮雙白(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著名舞蹈編劇家、理論家) 朱東黎是目前少兒舞蹈創作的領軍人物,她的兒童舞蹈創作永遠充滿了童真、童趣、童心、童語,她的激情與個人魅力總能忠實地體現于她的兒童舞蹈作品當中。舞蹈《爸媽我想你》以少兒視角,層層遞進的方式和技巧、不竭堆積的情感表述體現了留守兒童的深刻的社會問題,又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更為重要的是實現了少兒舞蹈創作觀念和范式上的突圍與構型,實在難能可貴。 ——羅斌(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著名舞蹈理論家、評論家) 朱東黎的兒童舞蹈創作,有內涵,有深度,有成熟的表達,有讓人潸然淚下的畫面。她總是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雖不起眼但感人至深的生動瞬間,通過極富舞臺意識的藝術處理,讓舞臺形象栩栩如生。她在創作中不做作,也沒有廢話,透過她的那些成功作品,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熱愛,她通過兒童的視角和話語告訴了我們成年人許多正確的道理。朱東黎的兒童舞蹈創作現象,是中國兒童舞蹈創作領域中不可多得的鮮活果實。 ——江東(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
關愛留守兒童:朱東黎說舞蹈(爸媽我想你) 內容簡介
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舞蹈《爸媽我想你》著力表現留守兒童對在外打工的父母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本書以這一反映現實題材的敘事舞蹈為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舞蹈創作的動機、題材、結構、語匯以及對比、重復、動靜、虛實等修辭技法,以獨特的視角闡述生活動作與舞蹈語言的關系,創作與排練的關系。很后,以訪談的形式和輕松的筆觸述說朱東黎教授的創作成長歷程,揭秘她的舞蹈編導之路。書中附有演出視頻和原版音樂的二維碼,供舞蹈愛好者學習與交流。本書凝結了作者三十多年群眾舞蹈創作實踐的成功經驗,理論性和實用性較強,對于舞蹈編導、舞蹈教師和舞蹈學習者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全書約40千字,約20張圖片。
關愛留守兒童:朱東黎說舞蹈(爸媽我想你) 目錄
**章 用舞蹈講述留守兒童的故事——《爸媽我想你》
**節 盼
第二節 尋
第三節 怨
第四節 親
第二章 從生活動作到舞蹈語言——以舞蹈《爸媽我想你》為例
**節 師法自然——從生活動作到舞蹈動作
第二節 生命精神的表達——從舞蹈動作到舞蹈語言
第三節 《爸媽我想你》從生活動作到舞蹈語言
第三章 三分創作,七分排練——舞蹈編導漫談
**節 厚積方能薄發——舞蹈編導的素養
第二節 排練場上的創作與表演
第四章 教育必須詮釋愛——作為教師的舞蹈編導
**節 作為教師的舞蹈編導
第二節 挑選演員
第五章 《爸媽我想你》國家藝術基金立項始末
**節 夢開始的地方
第二節 一路走來,繁花相伴
關愛留守兒童:朱東黎說舞蹈(爸媽我想你) 節選
引 言 1985年,舞蹈教育家吳曉邦先生在《確立藝術觀是舞蹈教育中的頭等大事》一文中談論生活與舞蹈的關系的時候,坦率地指出,那種脫離人民、脫離生活的舞蹈是“沒有前途”的,“*終是一定會被人民所唾棄的”。他還告誡年輕的舞蹈家們,不要像“時代的旁觀者”那樣對于周圍生活中的事物“無動于衷”,而要創造出“反映時代精神的新節目”,做“繼往開來的舞蹈闖將”,等等。吳曉邦先生在該文中一再強調生活對于舞蹈的重要性,提醒年輕的舞蹈家們正確認識“生活”這一創作之“源”,并給予他們必要的忠告。真可謂言之諄諄,意之殷殷! 時至今日,這位中國舞界“真正的先知”所言依然在諸多方面給予我們有益的啟示,并指引我們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索。而他對年輕舞蹈家的告誡,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不正是做時代的“見證者”和“先行者”嗎? 這不僅涉及藝術觀問題,而且涉及舞蹈家的社會責任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在作品創作中所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這就需要舞蹈編導以敏銳的眼光捕捉不斷變化的現實,用*熾烈的情感、*強烈的生命情調、*質樸的舞蹈語言表達自己對現實的“內在經驗”,讓觀眾在舞蹈作品中看得到自己的身影,聽得到時代的聲音,感受得到時代的主旋律。 2012年,我國留守兒童已超過5800萬。 說句實在話,這樣一個驚人的數字,難免會讓人心生感慨。過去我從未想過這個群體與“我”有什么關聯,更不用說為他們做些什么了。沒想到,后來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的一個電視節目改變了我原有的認識,那是央視播出的一起留守兒童殺親案。 看完那期節目以后,我的內心久久無法恢復平靜。過了很長時間以后,每每想起這個案例,回憶起具體的情節,我的心還在隱隱作痛,甚至難以遏止自己的淚水順著臉頰默默地流淌著,那是一種莫名的哀痛與感傷…… 當我開始探尋那“疼痛”的緣由時,方才如夢初醒! 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留守兒童家庭以他們的辛勤勞動和骨肉分離為代價,換得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其中的受益者。因此,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身心健康等問題并非與“我”無關。他們的問題并不僅僅是他們個人的問題,也是整個家庭的問題,更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他們的問題其實是每一個關心教育、關心孩子的人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就舞蹈創作而言,這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 2012年暑假,我開始創作舞蹈作品《爸媽我想你》。 在創作初期搜集素材時,我看到了一個留守兒童紀錄片,不禁為孩子們凄苦的生活境遇感到震驚。他們對父母思念之深,令人動容!因此,我將作品名字從原來的《打工的爸媽回來了》改為《爸媽我想你》。這一改變意味著三個方面的變化。首先是敘述視角的變化,一個是旁觀者的視角,一個是孩子的視角;其次是敘述方式的變化,一個是客觀的描述,一個是發自肺腑的呼喊;再次是敘述內容的變化,一個是“回”,一個是“想”,后者更加貼近作品要表現的內涵。這一改變也決定了這一作品不是以他者的身份來講述故事,而是透過留守兒童的眼睛看世界,站在留守兒童的立場看問題,借留守兒童的喜怒哀樂來表達“思念”這一人類共通的情感,以喚醒那些忽視教育和陪伴之重要性的父母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給予其必要的關愛與尊重。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從河南來到廣東中山,兒子當時年紀小,他在老家待了兩年后才被接回中山。因此,對于留守兒童的痛苦和父母的無奈,我深有同感。當這一經歷與我所聽到和見到的留守兒童境遇匯聚一處,并發生融合的時候,我終于意識到,原來的我缺乏“一種真正的自我參與進去的哀痛”,那屬于每個生存共同體、每個民族的哀痛。 “哀痛,就是自我,就是歷史和傳統,就是在面對未來時過去的影子。”由此,這一作品創作的過程也成了我本人進行自我反思的過程。這種反思推動著我一路前行,直至觸碰到社會的“痛處”。 的確,這是一個由“疼痛”所引起,在“疼痛”中誕生的作品。這種疼痛之感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貫穿著我創作、排練和演出的整個過程。每次演出時,表演的孩子們在流淚,現場的觀眾在流淚,作為編導的我也在流淚…… 不過,我創作這一作品并不打算僅僅停留在淺層的情感宣泄上,而是希望對留守兒童的內在心靈進行深層的剖析。正如梁鴻在《出梁莊記》中寫的一樣,“試圖發現梁莊的哀痛,哀痛的自我”,我也試圖在《爸媽我想你》中發現留守兒童的哀痛、打工父母的哀痛,還有,那個哀痛的自我…… “哀痛和憂傷不是為了傾訴和哭泣,而是為了對抗遺忘。”留守兒童的問題“需要我們共同承擔起來,否則,我們的‘自我’將徹底地失落。”因此,對于《爸媽我想你》這個反映當代社會現實的作品,我希望人們從中所感受到的,不僅是生活的真實與情感的真實,還有蘊含其中的情感厚度與思考深度,更為重要的是——對“自我”的要求。“如果不能對‘自我’提出要求,那么,這樣的生活還將繼續。我們也不可能擁有真正的情感和深沉的哀痛……”
關愛留守兒童:朱東黎說舞蹈(爸媽我想你) 作者簡介
朱東黎,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教授,中國舞蹈家協會少兒舞蹈委員會委員,中山市文聯副主席、高層次人才聯誼會副會長、舞蹈家協會主席。她從事群文舞蹈創作30余年,編導舞蹈作品近百部,獲獎過百項,央視綜藝頻道《舞蹈世界》欄目先后兩次對她進行專題報道。她編導的作品在全國普及,39次登上中央電視臺、湖南衛視等媒體平臺,連續多屆榮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全國電視舞蹈大賽少兒舞蹈專場金獎等榮譽。 徐紅媛,文學碩士,畢業于星海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曾參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科研項目,出版音樂哲學譯著一部(合譯)。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