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唯識學叢書田光烈唯識論著集/唯識學叢書(第六輯)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40361143
- 條形碼:9787540361143 ; 978-7-5403-6114-3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唯識學叢書田光烈唯識論著集/唯識學叢書(第六輯)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主要收《玄奘哲學研究》的修訂版《玄奘大師與世間凈化論》,由田光烈先生長子提供電子稿,此書稿曾經(jīng)作者反復修訂。另收《地論師》《攝論師》《楊仁山》《歐陽竟無》《章炳麟<支那內(nèi)學院緣起>書后》等五篇唯識相關(guān)的文章。
唯識學叢書田光烈唯識論著集/唯識學叢書(第六輯) 目錄
【玄奘大師與世間凈化論-《玄奘哲學研究》修訂版】 1
弁言 2
**章 玄奘大師生平事略 5
第二章 哲學思想產(chǎn)生之理論前提 53
一、玄奘哲學思想的兩個根源:中觀派與瑜伽派的創(chuàng)立與傳承 53
(一)中觀派的創(chuàng)立與傳承 54
(二)瑜伽派的創(chuàng)立與傳承 56
二、印度佛學的衰歇與中國佛學的昌盛 58
(一)印度瑜伽學的東傳與分合 61
(二)玄奘去印留學的原因 64
第三章 瑜伽唯識學與世間流轉(zhuǎn)凈化論 68
一、緣起論及其辯證法因素 74
(一)從變與依的道理來建立緣起論的世界觀 77
(二)變的動力是種子內(nèi)在矛盾的進展 119
二、種子為宇宙本質(zhì) 121
(一)種子的來源:本有、始起、本始 122
(二)有漏種如何轉(zhuǎn)成無漏種 127
(三)有漏種子為宇宙人生的*后本質(zhì) 130
(四)共變與不共變 133
(五)認識對象不離認識本身 135
三、因果原則與種子的關(guān)系 136
(一)充滿辯證規(guī)律的種子六義 145
(二)種子為生引二因 152
(三)種子余義 156
四、兩種時空觀 160
(一)法相唯識學的時空觀 160
(二)精神與物質(zhì)相待而立 164
(三)時空是色心分位的假法 166
五、法相唯識學與生命科學 169
(一)對立統(tǒng)一之思維方法 171
(二)世間凈化論的終極目的——轉(zhuǎn)識成智 174
(三)轉(zhuǎn)依學中之量變到質(zhì)變的意義 179
(四)認識真理與凈化世間(人生)的五個層次 185
(五)至高無上的正智認識絕對真理的辯證關(guān)系 192
第四章 中觀唯智學與世間凈化論 197
一、中道觀及其辯證法因素 197
(一)玄奘并承龍樹無著之學 197
(二)龍樹中道觀的建立 198
(三)中道觀的認識論 199
(四)中道觀的方法論 202
二、無著與玄奘對中道觀的發(fā)展 204
(一)兩種中道 206
(二)玄奘中道觀的認識論 209
(三)玄奘中道觀的方法論 211
第五章 因明中之辯證法因素 214
一、印度因明的成立 214
(一)玄奘的傳譯 214
(二)從辯論術(shù)發(fā)展到認識論 220
(三)認識的起源 223
(四)概念形成的辯證意義 223
二、玄奘對因明的繼承與發(fā)展 224
(一)因明與四分說 225
(二)因明與三境說 226
結(jié)束語 234
附:本書前兩版之序言 237
《玄奘哲學研究》前言 237
《玄奘及其哲學思想中之辯證法因素》自序 239
【唯識相關(guān)文章】 243
地論師 244
攝論師 250
楊仁山 256
歐陽竟無 260
章炳麟《支那內(nèi)學院緣起》書后 264
唯識學叢書田光烈唯識論著集/唯識學叢書(第六輯) 作者簡介
田光烈(1912—2007):貴州遵義人,1940年代在“支那內(nèi)學院蜀院”向歐陽竟無、呂澂學習唯識;1949年,任教于云南大學,1958年出版《玄奘及其哲學思想中之辯證法因素》一書;后任職于金陵刻經(jīng)處、南京大學、閩南佛學院等;1986年,出版前書的改寫版,名為《玄奘哲學研究》;1994年后,再次修訂此書,改名為《玄奘大師與世間凈化論》。另有《佛法與書法》《論禪學》等著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經(jīng)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