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外文化常識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個文化常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60618
- 條形碼:9787511360618 ; 978-7-5113-606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外文化常識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個文化常識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于世界文化常識的通俗讀物,編者選取了中外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和史料,所選內容涵蓋了文學、哲學思想、歷史考古、藝術、體育娛樂、語言文字、出版傳媒、政治法律、醫藥、名勝古跡等多個方面,囊括了人們想知道了解的部分問題。
中外文化常識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個文化常識 目錄
中國卷
文學
詩歌
賦
散文
駢文
樂府
律詩
絕句
詞牌
散曲
雜劇
八股文
小說
回文詩
打油詩
詩話
諺語
小品
民間文學
格調說
性靈說
神韻說
肌理說
意境
建安文學
南北朝民歌
玄言詩
山水詩
田園詩
邊塞詩
新樂府運動
江西詩派
臺閣體
宋詩派
花間派
婉約派
豪放派
古文運動
公安派
桐城派
章回小說
講史小說
神魔小說
世情小說
才子佳人小說
公案小說
三曹
建安七子
竹林七賢
初唐四杰
高岑
大歷十才子
郊寒島瘦
元白
唐宋八大家
蘇門四學士
永嘉四靈
元曲四大家
江左三大家
嶺南三家
屈原
賈誼
司馬相如
班固
蔡文姬
陶淵明
謝靈運
陳子昂
孟浩然
王維
李白
杜甫
韓愈
柳宗元
李賀
杜牧
李商隱
溫庭筠
李煜
柳永
晏殊
歐陽修
蘇軾
李清照
辛棄疾
陸游
關漢卿
湯顯祖
吳敬梓
曹雪芹
中國*早的民歌
《詩經》
《楚辭》
《古詩十九首》
《玉臺新詠》
《搜神記》
《世說新語》
《水滸傳》
《三國演義》
《西游記》
《金瓶梅》
《紅樓夢》
《聊齋志異》
《儒林外史》
《竇娥冤》
荊劉拜殺
臨川四夢
《西廂記》
《牡丹亭》
《桃花扇》
《長生殿》
《文賦》
《文心雕龍》
《昭明文選》
《詩品》
《容齋隨筆》
《太平廣記》
《錄鬼簿》
《古文觀止》
《隨園詩話》
《古文辭類纂》
《藝概》
《人間詞話》
藝術
書法的起源
書品
文房四寶
毛筆
墨
紙
硯
徽墨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永字八法
魏碑
瘦金體
宋體字
拓片
飛白
鐘繇
王羲之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
顛張醉素
米芾
宋四家
趙孟
祝允明
文徵明
王寵
董其昌
傅山
何紹基
趙之謙
中國畫
人物畫
山水畫
花鳥畫
文人畫
筆法
墨法
水墨寫意
工筆
白描
十八描
用色
構圖與透視
題款與印章
虎頭三絕顧愷之
展子虔和《游春圖》
閻立本兄弟
畫圣吳道子
李公麟
張擇端和《清明上河圖》
馬遠
唐寅
徐渭
八大山人
石濤
吳昌碩
……
中外文化常識一本通:不可不知的1500個文化常識 節選
《周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雖然圖書館此時沒明載于典籍,但在周代以前就有了藏書這一舉動了。 中國的圖書館歷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叫“圖書館”,而是稱為“府”、“閣”、“觀”、“臺”、“殿”、“院”、“堂”、“齋”、“樓”等。如西周的盟府,兩漢的石渠閣、東觀和蘭臺,隋朝的觀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庫全書七閣,等等。“圖書館”是一個外來語,于19世紀末從日本傳到中國。 中國開始有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大約是在光緒三十年(1904年)以后。中國現在*大的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現國家圖書館),于1910年開始籌建,1912年正式開放。 書籍 書籍指的是狹義的圖書。廣義上的圖書包括了一切刻有文字或圖像的東西,后來,隨著時間的演變,圖書又形成了一種狹義的意義,即書籍。書籍的意義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闡釋。在動機上,書籍是以傳播知識或宣傳思想為目的;在外在形式上,書籍則制裝成卷冊的形式。根據這兩條標準,中國*早的書籍應該是出現于公元前8世紀周代的簡冊。當時的人們將文字寫在竹木片上,然后串聯成冊。另外,大概與簡冊同時出現的帛書應該也算作書籍。漢代開始出現紙制書籍,但因產量有限,并未大規模應用,直到晉代,紙質書籍才逐漸完全取代了簡冊。起初,紙質書籍也如同布帛那樣只是用卷軸卷起來。唐代時,因卷軸書籍的不便,開始出現冊頁形式的書籍,之后又陸續出現包背裝、線裝等形式的書籍。明清之際,線裝書逐漸成為一種書籍的普遍形式。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術,大大加快印刷速度,現代裝訂形式的書籍出現,實現了大規模流行。 簡冊書籍 簡冊書籍是早期的竹木片穿起來形成的圖書。簡冊書籍大約出現于周代,是將竹子劈成一片一片之后連在一起制成的。一根竹片稱為“簡”,多根“簡”用繩子編起來便成“冊”。“冊”是個象形字,表示竹片穿起來的樣子,同時也稱為“編”或者“篇”。其中,用絲繩將“簡”編起來的叫作絲編,用皮繩編的叫作韋編。編好的圖書,再卷起來便成為一卷,文章長了,則可以多分幾卷。至今,卷、篇、冊這些說法還是形容圖書的量詞。現在許多與書有關的字都有竹字頭,比如書籍的“籍”,戶口簿的“簿”等,也是這個原因。當時人們在簡冊上刻(寫)字時是先由上及下,換行則由右及左,后來的紙質書籍同樣沿用了該習慣。周、秦、漢三代,簡、帛并用,但因帛過于昂貴,簡冊是主要的書籍形式。東漢中期蔡倫造紙后,紙開始成為重要的書寫材料。因早期的紙產量不高,在魏晉時代,雖然私家已經越來越普遍地使用紙,官府文書仍多用簡冊。直到東晉末期,簡冊逐漸為紙質書籍所取代。 古籍的結構 每冊古籍內外各部分,均有固定名稱。主要有: 書衣:即書的前后封衣,又稱書皮、書面。書衣有布、紙兩種,*常見的是用栗色毛邊紙和青色連史紙做成的書衣;布料、綿綾則多施于古籍善本。明清內府圖書常用黃綾做衣,以示尊貴。書衣上一般題有書名,或直接寫在封皮上,或貼一紙書簽。 書簽:用來題寫書名的長方形紙條,一般貼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書腦:線裝書訂線的一邊。書脊:線裝書訂線的側面,相當于現代圖書的書背。 書頭:古籍的上端,又叫書首。 書根:古籍的下端。往往用作題寫書名、卷數,靠近書脊的一端,多用于標注冊數,*后一冊常用作“止”字的異體字。 扉頁:在書頁之后、書名頁之前的一頁白紙。 書名頁:即古籍的封面,專用題寫書名,一般置于書衣及扉頁之后。多以半頁(一塊書版的半面)刻寫書名及作者,也有的以半頁題書名,半頁題刻版時間、刻版機構或藏版處。 汗青與殺青 汗青本是秦代之前人們制作竹簡圖書時的一道工序。古人在制作竹簡時,首先選擇上等的青竹,稱其為“青”。在將青竹削成長方形的竹片之后,要用火烘烤這些青竹。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干燥的竹片便于書寫,另一方面也可防止蟲蛀。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會被烤得冒出水珠,看上去就像出汗一樣。因此人們稱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叫“汗青”。后來,“汗青”這道制造竹簡的工序成了竹簡的代稱,又因為竹簡用來作為書冊,“汗青”又進一步被用來指代書冊、史冊,因為平仄、押韻等需要,多見于詩詞中。 殺青是秦漢之際出現的制作竹簡圖書的工序。秦漢時期,由于毛筆的出現,制作竹簡圖書時不再需要烘烤竹片。人們先將粗稿寫在青竹皮上,以易于改抹,等定稿后,則用刀削去青皮,謄寫于竹白,稱之為“殺青”。后來人們泛稱書稿定稿或校刻付印為殺青。現在的影視作品前期拍攝完畢,進入后期制作階段也叫殺青。 卷軸和冊頁 卷軸是中國唐代之前的書籍裝訂形式。卷軸,顧名思義,是以某物為軸卷起來之意。早期的不用時便卷起來的簡冊和帛書均屬于卷軸類書籍。西漢時期,紙發明后,出現了紙質書籍。當時的書、畫都是模仿帛書的樣式把紙粘連成長幅,用木棒、象牙、玉石等做軸,從左向右卷成一束。這種卷軸形式的書籍是唐代之前的紙質書籍的基本形式。 但這種卷軸類的書籍有個明顯缺點,便是要看書的中間或末尾時,只能從頭打開,費時費力。唐代時,人們發明了冊頁書籍。冊頁有兩類,一類與折扇的原理相仿,將紙折疊,形成一種便于展開閱讀的書籍。其少則四開、八開,多則十二、十六、二十四開等,頁數再多,則往往分為兩冊。每本冊頁加以硬殼板面作為封面和封底,收疊時成一部書狀,閱讀、攜帶、保藏都比較方便。另外一種則是活頁式冊頁,一般將單幅作品裱成單頁,并以盒裝。除書籍外,古代的許多繪畫作品也喜歡采用冊頁形式。明代時,線裝本的冊頁數出現,已經與今天的書籍所差無幾了。 ……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