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民族音樂學通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600841
- 條形碼:9787569600841 ; 978-7-5696-008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族音樂學通論 內容簡介
本書結合作者部分科研成果和理論實踐經驗, 以16講專題內容, 匯集人類音樂文化多樣性的知識體系, 其視域廣闊, 方法多元, 論題獨特, 實踐互動, 系統性提供一個民族音樂學整體架構, 彰顯學術變遷, 表明民族音樂學是一門致力于發現、描述和解釋音樂時空異同的人文學科, 極具應用性前景。
民族音樂學通論 目錄
**講 “理性·秩序”:比較音樂學的理論采借.
第二講 “實證·解釋”:民族音樂學的體系構建
第三講 “對話·多樣性”:后現代視域下的民族音樂學
第四講 “本土化·傳播”:民族音樂學在中國
第五講 “論爭·范式”:音樂與文化的整體性
第六講 “歷時·共時”:歷史民族音樂學的宏大敘事
第七講 “族群·離散·認同”:城市民族音樂學的地方聲景
第八講 “家鄉·田野·立場”:實地考察境遇
第九講 “踐行·書寫”:音樂民族志的研究取向
第十講 “深描·闡釋”:田野民族志構建
第十一講 “本體·現象”: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音樂形態學
第十二講 “靜態·活態”:音樂的記錄與分析
第十三講 “濡化·涵化”:音樂與國家、政治、社會變遷
第十四講 “場域·景觀”:區域音樂研究
第十五講 “神圣·世俗”:儀式音樂與節慶音樂
第十六講 “互惠·共融”:跨界民族音樂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
民族音樂學通論 節選
《民族音樂學通論》: 民族音樂形態學在以往被人們稱之為“民族音樂理論”的研究領域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紀80年代,盡管有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的影響,但它始終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方法中得到發展。1979年,黃翔鵬率先提出“音樂形態學”這一概念(張振濤,1988),其詞源來自生物學,就中國傳統音樂中某些基本穩固的“基因”所起的作用,看待其技術理論與民族特征。1982年,趙宋光正式提出了“民族音樂形態學”之名稱,認為我國目前極為迫切需要開展的是形態學研究,要注重在全國民間音樂采集整理過程中進行音樂形態的比較研究,系統總結民族音樂的創作技法,以探索民族音樂發展演變的規律和美學特征。(趙宋光,1982)1984年,全國民族音樂學第三屆年會(沈陽)就是以民族音樂形態研究為中心議題。陳應時在《開創民族音樂形態研究的新局面》一文中,對“民族音樂形態學”之稱謂進行梳理和定位,提出創建“民族音樂形態學”這一學科的意義所在是既可“避免”目前何謂民族音樂學的諸種解釋和爭端,又能“概括”以往“民族音樂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逐步擺脫“民族音樂”等同于“中國傳統音樂”的習慣觀念,同時,把民族音樂形態學的研究范圍擴大到“包括中國各民族音樂在內的世界上一切民族音樂的結構形態”,因此,還可建立如民族音樂志、民族音樂學、古譜、琴學等學科的研究。(陳應時,1984)在這里,把民族音樂形態學與民族音樂學看成是平行的兩個學科,實質上,是既希望與西方民族音樂學聯系在一起,又力圖排斥其影響。和胡德的音樂學傾向有同一性的一面,但又缺乏與音樂相關的文化與社會研究的背景。可以說是較為封閉的純本土化研究傾向。 在西方民族音樂學的沖擊下,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到底屬于哪一類“學科”,學者們開始產生質疑。1988年,董維松發表《中國傳統音樂學與樂種學問題及其分類》,提出“中國傳統音樂學”,即專門研究“中國”的“傳統音樂”的一門學科。中國傳統音樂在歷史發展中,形成自己特有的規律和特點,并帶有體系性質。因此,中國傳統音樂學是一個總概念、總學科,其下面可含有形態學、樂種學以及戲曲音樂等。中國傳統音樂學也包括以民族音樂學、語言音樂學、音樂音響學等邊緣學科的方法來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專門研究的內容。(董維松,1988)王耀華在《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一書中,也贊同“中國傳統音樂學”之意,并在其研究范疇中列出諸多分支學科。筆者認為,該學科理論既要包括以往“民族音樂理論”的研究內容,又要兼顧民族音樂學思潮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沖擊和影響,以便找出一條更加適合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特點的較為系統的發展道路。(王耀華,1999)杜亞雄認為,一個學科的確定,不僅要有研究對象,還要有研究這一客觀對象特殊的角度、獨特方法和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框架。如果以研究的領域來界定這門學科,則意味“中國傳統音樂之學”,我們要努力創建的中國傳統音樂學應是中國傳統的音樂學。誠然,杜氏理解該學科的含意不同,但從不同的側面,其爭議反映了對該學科成立的認同。(杜亞雄,1998) 關于樂種方面的研究,在以往民族音樂理論研究中早已被涉獵到,但真正被作為樂種關注的多指民間器樂的某些品種。袁靜芳在《樂種學》著述中運用系統工程中的邏輯維、時間維、知識維之三維結構模式,提出“樂種學”的理論框架(1988)。在《樂種學導言》中,對“樂種”“樂種學”等概念進行界定,并對樂種的基本特征、樂種學的學科性質、樂種學方法原則以及它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地位展開充分論述。她認為樂種學就是研究樂種的科學概念、模式及發展規律的一個專門音樂學科,在更寬泛的音樂學網絡中,樂種學具有相對獨立和邊緣學科性質。 ……
民族音樂學通論 作者簡介
楊紅,哲學博士。現為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民族音樂學和中國傳統音樂的田野調查與教學研究工作,主要教授。民族音樂學的歷史與文獻”民族音樂學專題研究“民族音樂學概論”田野工作與采風’等本、碩、博專業理論與實踐課程。代表著述有《當代社會變遷中的二人臺研究》、《音樂·感受中國》(英文)、《“塹山湮谷,直通之”——“秦直道”沿線高原聯袂傳統音樂活態資源的考察與研究》、《跨越邊界與自我——在族群音樂的文本與本文之間》、《從族緣到地緣:草原絲路上蒙古族土爾扈特部長調音樂的東歸格局及其文化共享》、《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區域音樂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活態資源的整合研究》、《田野中的音樂民族志構建》等。近十余年主持并完成“魯西南鼓吹樂的田野調查與研究”(2008)、“河套內外高原地區古代諸民族音樂文化遺存的考察與研究”(2012)、“亞洲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的跨境研究”(2013)、“蒙古高原古今音樂的跨境研究”(2014)、“中國跨界民族音樂文化的考察與研究——東南亞、東北亞及北方草原音樂文化的跨境之統合”(2016)等若干項國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以及北京市教委、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科研項目。2010年被評為北京市“人才強教”之“拔尖創新人才”,2013年被評為“北京創新團隊”學科帶頭人。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