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故宮古建筑保護工程實錄:寶蘊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410007
- 條形碼:9787513410007 ; 978-7-5134-100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宮古建筑保護工程實錄:寶蘊樓 內容簡介
寶蘊樓位于紫禁城外朝外西路,正處于故宮平面上極為重要的一個地點——西華門內、武英殿西。自明朝始,這里便是皇家大庖、尚膳監的所在地。清朝入關后將此處改為尚衣監,后期又改為咸安宮官學的校舍,用來教育培養清內務府三旗子弟及景山官學中的優秀學生,從而得名咸安官。伴隨清王朝的覆滅,咸安宮及官學也隨之消亡,只留下一座咸安門。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接管紫禁城前朝區域,設立古物陳列所,并于1914年在原咸安宮的地基上建造文物庫房——寶蘊樓,用于存放沈陽故宮及承德避暑山莊所運來的文物。1948年,古物陳列所并人故宮博物院,寶蘊樓也得以妥善保存并延續至今。 寶蘊樓是紫禁城中古物陳列所時期的建筑印記,其價值和地位不言而喻。雖然看起來寶蘊樓區域是故宮內簡簡單單的一座四合院落,但是卻“五臟俱全”,造型也非常獨特。這里容納了一座明代官式建筑——咸安門,一座近代西洋風格建筑——寶蘊樓,但是兩者的圍合并不顯得突兀,這得益于民國技正(工程師)的巧妙設計,尺度把握恰到好處,色彩搭配也相得益彰。更重要的是,寶蘊樓是國內首座為博物館文物保藏功能而專門設計的大型文物庫房,因此寶蘊樓的建成是中國早期博物館水平提高和邁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故宮古建筑保護工程實錄:寶蘊樓 目錄
**章 歷史沿革
**節 研究現狀與史料辨析
第二節 明代寶蘊樓所在位置的建制與沿革
第三節 清代寶蘊樓所在位置的建制與沿革
一 清初至乾隆十五年尚衣監之所在
二 乾隆十六年遷成安宮官學入尚衣監
三 乾隆二十五年對尚衣監的改變與利用
四 乾隆二十五年后尚衣監(成安宮)處的變遷
五 余論:尚衣監(成安宮)及官學的建修記錄
第四節 成安宮的改造與寶蘊樓的營建
一 寶蘊樓營建的歷史環境
二 寶蘊樓的營建過程
第五節 民國時期的寶蘊樓修繕與使用
第六節 1949年至今寶蘊樓的修繕與使用
第二章 考古發掘
**節 發掘經過
第二節 地層概述
第三節 重要遺跡
一 咸安門西值房遺跡
二 咸安門南側院落地面遺跡
三 咸安門東值房、院墻及夾道遺跡
四 寶蘊樓院內的考古發掘
五 寶蘊樓西配樓基礎的考古勘察
六 寶蘊樓主樓基礎的考古勘察
七 寶蘊樓主樓西側小院的考古發現
第四節 出土遺物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形制特征
**節 成安門的建筑形制
一 臺基
二 大木結構
三 墻體及裝修
四 油飾彩畫
五 木基層
六 瓦面
七 院落圍墻
第二節 成安門的修繕情況
一 歷史文獻記錄
二 歷次修繕痕跡
第三節 成安門的法式特征
一 營造尺推斷
二 大木構架研究
第四節 成安門的早期建筑細部特征及時代判定
一 建筑細部特征
二 時代判定
第五節 寶蘊樓的形制特征
一 院落地面
二 散水
三 臺階
四 地下室地面及柱頂
五 墻體
六 木構架
七 木基層
八 屋面
九 裝修
十 油飾彩畫
第六節 寶蘊樓的修繕狀況
第四章 工程概述
**節 工程概況
第二節 價值評估
一 價值評估
二 修繕原則
三 修繕依據
四 修繕性質
五 修繕總體說明
第三節 工程組織管理
一 寶蘊樓工程組織管理體系
二 寶蘊樓歷史信息管理流程
三 寶蘊樓工程目標
四 程序管理
五 工期管理
六 材料管理
七 造價管理
八 資料管理
第四節 工程參與機構
一 工程管理單位
二 設計單位
三 施工單位
四 監理單位
五 質量檢查監督單位
六 考古單位
七 防雷設計與施工單位
第五節 工程立項報批
一 設計勘察
二 修繕方案審批
三 簽訂施工及監理合同
四 辦理開工及質監手續
五 開、竣工和工程驗收
第六節 施工準備
一 工地現場布置、設立施工圍擋
二 拆除臨時建筑、清運垃圾
三 拍攝建筑原狀照
四 文物封護
五 腳手架支搭
六 施工前的現狀勘察
七 消防設施布置
八 施工臨時用水用電
九 安全教育
十 開工典禮
第五章 成安門修繕
**節 屋面
一 現狀及殘損
二 修繕做法
三 施工過程
第二節 木結構
一 現狀及殘損
二 修繕做法
三 施工過程
第三節 墻體
一 現狀及殘損
二 修繕做法
……
第六章 寶蘊樓修繕
第七章 保護與利用
后記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