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英國故事:從11世紀到脫歐動蕩,千年歷史的四重變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3939
- 條形碼:9787521723939 ; 978-7-5217-2393-9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英國故事:從11世紀到脫歐動蕩,千年歷史的四重變奏 本書特色
后脫歐時代,重新認識英國。世界秩序變動的迷局中,來自劍橋歷史學家的智慧指引。四條線索重構英國千年歷史進程,以大歷史、長時段、全球視野,追溯導向脫歐的政治和歷史之爭,在未來的格局里找尋英國的新位置。
英國故事:從11世紀到脫歐動蕩,千年歷史的四重變奏 內容簡介
后脫歐時代,英國如何定位自身,我們又該怎樣看待英國?2016年,脫歐派在公投中獲勝時,曾歡慶英國將“奪回控制權”,再續因當初加入歐盟而中斷的優選性角色。英國仿佛有機會恢復昔日的榮光,再次成為歐洲的救星。然而,幾年過去,談判不斷陷入僵局,不僅是英國脫歐后的未來越發難以預測,關于英國過往的敘事也被罩上了迷霧。在劍橋大學教授、靠前關系史家戴維·雷諾茲看來,不管是脫歐前的紛爭還是脫歐后的迷茫,都和人們怎么講述英國故事大有關系。他決定重新審視四個光輝而宏大的英國故事,正是這些看似美妙的故事將對千年歷史的誤會植入了英國人的心中,將問題和陰暗掩蓋起來,塑造了脫歐紛爭。以“衰落”“歐洲”“不列顛”“帝國”為主題的這四個故事,也是認識英國的四條線索,當我們望向更廣闊的空間、更漫長的時間,看明英國霸權的取得與失落、同歐洲的聯結和隔閡、聯合王國內的合并與離心、優選帝國的輝煌和陰影,也就獲得了一些在變動格局中所需的歷史智慧。
英國故事:從11世紀到脫歐動蕩,千年歷史的四重變奏 目錄
導論?? 脫歐就是……?
**章?? 衰落??
“衰落”的理論家
了不起的崛起
財富與實力相對地位的變化
帝國、實力與輝煌
豐裕、遺產和歷史
第二章?? 歐洲?? ??
英吉利海峽—屏障與橋梁
海峽—被跨越但還是勝利了
付出“勝利的代價”
第三章?? 不列顛??
王國的聯合
為帝國而聯合
對聯合王國的挑戰
聯合王國的動搖
第四章?? 帝國?? ??
奴之力:大西洋世界與工業革命
不列顛尼亞統治:自由的帝國主義
英語文化圈:英語世界的分分合合
帝國回家
第五章?? 掌控我們的過去
脫歐就是亂局
英國脫歐與歷史
歷史、創傷與機遇
致?? 謝
注?? 釋
英國故事:從11世紀到脫歐動蕩,千年歷史的四重變奏 節選
導論脫歐就是......? 本書的主題并不是英國脫歐,不是那些要拖上好幾年的政治問題和談判進程。筆者反復琢磨的是,鑒于這場脫歐之爭,我們該怎樣思考英國歷史。因為這個國家圍繞著歐盟的激烈爭論引出了一些重大問題,涉及英國人理解自身過去的方式:他們選擇紀念哪些時刻,又選擇遺忘哪些瞬間?他們如何建構一個貫穿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國家敘事?或者更準確地說,是如何建構一些國家敘事—因為本書的中心思想是,單一的故事并不存在,不管政客們是怎么向我們宣傳的。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曾經有過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國家敘事:英國擴張成為一個全球性帝國的故事。1902年英國在南非打敗布爾人之后,詩人A.C.本森(A.C. Bensen)在給愛德華·埃爾加(Edward Elgar)的《威風堂堂進行曲》(Pomp and Circumstance)的“**進行曲”填詞時歌頌了這片“希望與光榮的土地”: 你的疆域被開拓,寬而益廣; 上帝成就你偉業,使你堅而益強。 但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和迅速的去殖民化,“堅而益強”的帝國旋律就顯得虛無縹緲了。1962年,美國前國務卿迪安·艾奇遜宣稱,英國已經“失去了一個帝國”,但“還沒有找到一個角色”。在接下來的10年里,英國領導人,包括保守黨的和工黨的,試圖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但法國總統夏爾·戴高樂兩度否決,英國直到1973年才(與愛爾蘭和丹麥一起)*終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一員。盡管英國一直都是個“棘手的伙伴”,總在抗議它分攤的預算太多啦,歐洲經濟共同體總是搞農業補貼啦,但是在接下來的40年里,敘事似乎非常清晰:英國人失去了一個世界帝國,但找到了一個歐洲角色。 但是,2016年,這一新角色似乎突然間又沒了。在公投辯論期間,人們援引各式各樣的歷史先例和模式來構思英國脫歐后的自我歷史認識。很多人引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們*光榮美好的時刻”。資助脫歐運動的億萬富翁彼得·哈格里夫斯(Peter Hargreaves)宣稱,脫離歐盟“將是有史以來*大的刺激,能讓我們振作起來”,“它將如敦刻爾克再現......危機感真是了不起”。保守黨政客鮑里斯·約翰遜繼續發揮1940年的論調,斷言過去兩千年歐洲歷史的特點就是,不斷有人試圖用一個政府來統一歐洲,以恢復這片大陸昔日在羅馬人統治下的“黃金時代”。他宣稱:“拿破侖、希特勒,各式各樣的人都嘗試這么做,而且*后都敗得很慘......歐盟就是試圖這么干的另一種方式。”在約翰遜看來,這回的反面角色又是德國人:“借助歐元,德國的優勢生產力得以在整個歐元區獲得不可戰勝的絕對優勢。”他將脫歐描繪成“一次機會,英國人民可以成為歐洲的救星,為溫和與常識代言,并阻止事情發展到在我看來失控的地步......是時候有人—在歐洲歷史上幾乎一直都是英國人—站出來說,‘我們認為需要改弦更張了’”。 被捧出來作為英國未來的歷史指引的,有“英語世界”這個想法,這是受了20世紀50年代溫斯頓·丘吉爾的《英語民族史》(A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影響。被當作指引的甚至還有20世紀初約瑟夫·張伯倫提出的與“白人自治領”組成“帝國聯邦”的概念。為丘吉爾作傳的安德魯·羅伯茨(Andrew Roberts)與其他人一起鼓吹“加澳新英”(CANZUK),也就是由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英國組成的邦聯,他認為這個邦聯有望在美國與歐盟之外成為“西方文明的第三根支柱”。羅伯茨主張,“英國加入歐盟粉碎了英語民族之夢”,“我們應該繼續我們在1973年所中止的事情”。特蕾莎·梅在勾勒她的政府的脫歐愿景時也用了類似的擴張性論調:“6月23日并不是英國選擇脫離這個世界的時刻,而是我們選擇建立一個真正的全球性英國的時刻。”雖然梅說她“為我們共有的歐洲遺產感到自豪”,但她強調:“我們這個國家也向來是超越歐洲、放眼全世界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國是歐洲種族*多元的國家之一,是文化*多元的歐盟成員國之一。” 這就是英國脫歐在一些人眼中的歷史意義:它是反抗歐陸暴君的*新努力,或者是再續因加入歐盟而中斷的全球角色的機會。但歷史類比雖然巧妙,卻并不恰當。像1940年或1973年這樣簡單化的標志性年份也不足以說明問題。我們需要更為深入地探究今天人們依然常說的“島國故事”,而且要著眼于更廣闊的空間、更漫長的時間,才能在脫歐迷局中獲得一些洞見。 *** 《島國故事:寫給男孩和女孩的英格蘭史》(Our Island Story: History of England for Boys and Girls)是亨利埃塔·馬歇爾(Henrietta Marshall)初版于1905年的暢銷書。2010年,教育大臣邁克爾·戈夫(Michael Gove)在保守黨大會上表示,他將“把英國歷史放在新的全國性課程的核心位置”,好讓“每個學生都能學習我們島國的故事”。2014年,戴維·卡梅倫首相高度評價了馬歇爾這本令人心潮澎湃的書,它講的是英國怎樣百折不撓地朝著自由、法治和議會制政府前進。6但在今天,簡單的“輝格”敘事已經無法讓人接受了。本書探討的“故事”是復數的,涉及的是看待英國復雜歷史的不同方式。我們尤其需要擺脫這樣一種觀念:英國這個自成一體的島國在過去幾個世紀里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比如帝國、歐洲、世界,仿佛這些角色可以像衣服一樣穿上試試再脫掉。其實,“我們”在“塑造”帝國、歐洲和世界的同時,也被它們所“塑造”。 而且“我們”—聯合王國,這個實體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個由超過6000座島嶼組成的群島在歷史上爭斗不斷,它并不是由一個民族(今天在英格蘭仍有許多人不加區分地使用“英國人”或“英格蘭人”來稱呼它)占有的一塊統一而固定的空間。7而單數的“島國故事”(our island story)更是排除了愛爾蘭—“英國佬的另一個島”(John Bull’s Other Island),這是1904年蕭伯納一部諷刺喜劇的標題,說的是一個英格蘭騙子欺騙愛爾蘭村民抵押自己的住房,好讓他將這片土地變成一個休閑公園。愛爾蘭在諾曼時期就被英格蘭統治,但縱有1801年《合并法案》,它也從來沒有真正屈服。它幾個世紀的動蕩與悲劇反過來還深刻影響了不列顛島。 可以說,本書寫的是某個地理范圍內的歷史。但它也是一本有關思維方式的書,因為“島國”是一種心態。8英吉利海峽并非一直都被人視為天塹:盎格魯—諾曼諸王統治著一片橫跨兩岸的疆域達4個世紀,他們將這一水域視為橋梁而非屏障。“神賜島性”(Providential Insularity)的觀念是后來新教改革的產物,隨之而來的是與歐洲大陸天主教“他者”長達幾個世紀的戰爭,先與西班牙,后與法國。雖然新教的勢力在20世紀的英國逐漸式微,但“神賜島性”因著兩次對德戰爭而重獲新生,1940年就是這樣被鐫刻在國家歷史和公眾記憶中的。 要不是中世紀英格蘭諸王建立了強大的國家并試圖用武力征服鄰國,這種“島國”敘事也不會這么令人心馳神往。威爾士在16世紀30年代被兼并,蘇格蘭則要到1707年,但從那以后,也就是18世紀、19世紀和20世紀的大部分時候,倫敦當局實際上直接控制了整個“我們的”不列顛島。但將愛爾蘭海對岸的“另一個島”也變成“英國的”則要困難許多。英格蘭*終失敗了,但幾個世紀斷斷續續的沖突令生靈涂炭,數百萬人死于戰爭和饑荒。“愛爾蘭問題”還多次給不列顛本身的統一帶來考驗:例如,愛爾蘭問題在17世紀40年代對內戰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1914年之前又引發了自治運動危機。經過殘酷的獨立戰爭,愛爾蘭島在1920年被一分為二,一邊是獨立的天主教國家,另一邊是新教徒占多數的阿爾斯特,這個劍拔弩張的地區仍然抓著自己在聯合王國內的英國屬性不放。 20世紀60年代中期,充滿敵意的愛爾蘭分治和教派沖突問題演變為長達30年的北愛武裝沖突,直到1998年《耶穌受難節協議》出現,才平息了這一血腥暴力沖突。協議給阿爾斯特帶來了勉強的和平,也重新劃定了愛爾蘭的政治格局,徹底開放了兩國之間的邊界。然而,在脫歐公投辯論期間,保守與統一黨*無視了這段并不久遠的歷史。直到脫歐公投塵埃落定,它才開始努力應對英國脫歐對北愛爾蘭、和平進程以及英國統一的重大影響。 到20世紀末,《耶穌受難節協議》以及蘇格蘭和威爾士的權力下放預示著,兩座大島的內部及大島之間的關系將完全不同。在英格蘭,倫敦似乎對各地區尤其是北方的社會經濟問題漠不關心,這對2016年脫歐派的勝利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威斯敏斯特議會沒能回應(遑論解決)脫歐的挑戰,更加深了這種離心感。但是,在戰爭中鍛造成形、在一遍遍的講述中打磨出來的“英國特質”的傳說繼續發揮強大的威力,被政客們拿來說事,還被搬入電影。蘇格蘭人、威爾士人、愛爾蘭人,甚至還有英格蘭人自己,各個民族的故事也同樣發揮著威力,而這一切都是被聯合王國的危機重新激活的。在爭奪“未來”的斗爭中,“過去”真的非常重要。但這個“過去”不僅僅是這兩個島嶼及其與歐洲大陸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全球層面的問題也是同等重要的。英格蘭人從16世紀開始往航海方向發展,他們與歐洲大陸相隔,處于能夠少受侵擾的相對安全的位置,這就成了他們的避難所和跳板。他們的海上觸手越伸越長,可以掠奪外國對手、從奴隸貿易中牟取暴利、打開他國市場,還能建立殖民地—先是在加勒比海和北美,然后是在印度次大陸、大洋洲和非洲。隨之產生的財富在英格蘭超前的工業革命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它也在混亂中逐漸變成了一個拼湊起來的正兒八經的帝國,然后英國考慮的就是怎樣在國際挑戰愈演愈烈的情況下以經濟的方式統治這個帝國了。20世紀70年代,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激烈的去殖民化進程,大英帝國煙消云散。但英國仍然是全球性的經濟體。貿易金融的歷史和稱霸全球的故事塑造了它,雖然現在和帝國擴張的關系不太大了,但仍能勾起政治家和民眾的情懷。而在英國這個島國全世界擴張的宏大敘事中,像奴隸貿易、大規模人口遷徙這樣比較麻煩的“帝國遺產”往往就被略去不提了。 因此,“島國”和“故事”這樣的詞看來簡單,卻值得詳細考察一番。為此我們需要涉足“大歷史”和“長時段”,才能在不陷入狹隘的英格蘭中心論的情況下正確處理英格蘭在這些島嶼的歷史上留下的印記。雖然本書緣起于脫歐亂局,但筆者有更深層次的考慮。目前有很多新穎而細節豐富的學術研究,它們是以分析新史料和重新詮釋舊史料為基礎的。但很多這樣的著作都以微觀歷史為體裁,涉及的主題比較狹窄,受眾也主要是學術界的人,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受到“文化轉向”的影響—它們重視食物、服飾和性別關系,卻將政治史當作過時、無聊的學問撇在一邊。結果,書寫宏大敘事的就只剩下浮于表面的大眾作家和別有用心的政客了。這本小書代表了一名職業歷史學家填補這一空白的嘗試,因為政治史和國際關系史在當下非常重要。 本書的四個主要章節勾勒并考察了脫歐時代講述島國故事的四種方式,它們可能有所重疊,但總的來說還是各有異趣。各章汲取了約瑟夫·張伯倫、溫斯頓·丘吉爾、休·蓋茨克爾(Hugh Gaitskell)和瑪格麗特·撒切爾等20世紀著名人物以及鮑里斯·約翰遜和雅各布·里斯—莫格(Jacob Rees-Mogg)等當代政治人物所提出的敘事。但這些章節涉及的遠遠不只有20世紀的問題和人物,還會拋出一些非常長遠的觀點來消解英國人對1973年和1940年的執念。 每一章都會探究一個主題,用以反思過去1000年的歷史。**章《衰落》寫的是過去幾個世紀里英國的世界地位是如何及為何發生變化的,還有轉向歐洲到底代表的是現實的政治需要還是國家意志的喪失。筆者也將考察英國在脫歐時代所擁有的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以及“遺產”在英國文化中的強大影響力。第二章詳細審視英國與歐洲的關系,從新教改革一直回溯到盎格魯—諾曼諸王時期,同時探究英吉利海峽作為“橋梁”和“屏障”的雙重角色。第三章轉向長時段的英國歷史,追蹤英格蘭帝國建立過程對整個群島的影響,并評估先后將蘇格蘭和愛爾蘭納入聯合王國的1707年及1801年兩部《合并法案》。這一章也會討論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90年代權力下放以及脫歐公投對聯合王國統一的影響。第四章《帝國》不僅強調了販奴勢力和海上力量在英國崛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且考察了“自由”的思想是如何推動并侵蝕帝國的。在該章的*后一節《帝國回家》中,筆者將為有關移民的脫歐激辯提供一個歷史背景,并對這個種族主義與多元文化并存的后帝國時代國家進行反思。 2016年以來的政治斗爭反映出英國在處理脫歐以及面對自身歷史方面存在更深層次的問題,對此筆者在結論《掌控我們的過去》中將做更為宏觀的反思。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所涉及的問題爭議極大,因為在為脫歐吵得不可開交的英國,歷史儼然成了政治爭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書就是要為這樣激烈的辯論做一點貢獻。
英國故事:從11世紀到脫歐動蕩,千年歷史的四重變奏 作者簡介
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劍橋大學國際關系史榮休教授、基督學院院士,著有12部關于20世紀歷史的作品,包括《峰會:影響20世紀的六場元首會談》、《看得見的世界:1945年以來的世界史》,以及獲2004年沃爾夫森獎的《掌控歷史:丘吉爾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獲2014年赫塞爾–蒂爾特曼獎的《長長的陰影》。他還為英國廣播公司四臺(BBC Radio 4)制作過多部歷史紀錄片,包括90集紀錄片《美國:自由帝國》,善用豐富史料和通俗語言表達獨到的觀點。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