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編輯力十講:與青年編輯朋友聊做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88593
- 條形碼:9787100188593 ; 978-7-100-18859-3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編輯力十講:與青年編輯朋友聊做書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出版業從業人員及相關專業研究者,對圖書出版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是講述出版行業編輯能力培養的專門書籍,由著名出版人高若海先生編寫,歸納與分析并舉,案例與樂趣同在。內容涵蓋相稿、書稿的定位、學術出版的原創性、大學文科教材的優化、對話作者、書稿的精讀與解讀、學術規范、樹立品牌文化、做好文案等多個方面,是編輯入行實戰的指導寶典,也是讀者了解出版行業的門徑。書中豐富的案例,更是涉及眾多名家名作,體現了編輯工作的甘苦,展現了一代學人的風貌。
編輯力十講:與青年編輯朋友聊做書 內容簡介
這是一位總編輯從事出版業多年的經驗之談,是編輯入行實戰的指導書,也是讀者了解出版行業之門徑。書分十講,從“相稿”“書稿定位”“關注原創”“選優、再選優”“對話作者”“書稿的精讀與解讀(上、下)”“堅守學術規范”“品牌的核心是文化”“做好文案”等方面講述從事出版工作的精髓之所在。穿插實戰案例十個,涉及眾多名家名作,以理論與現實經驗相結合的方式,探討“編輯力”的培養,體現了編輯工作的甘苦,也展現了一代學人的精神風貌。
編輯力十講:與青年編輯朋友聊做書 目錄
序通則靈——編者·讀者·作者(秦紹德)前記踵事增華 我心安然**講 相稿一 何為“相稿”?二 “相稿”的出發點三 “相稿”相什么?四 書稿的“相”法五 培育慧眼第二講 書稿定位一 書稿定位與出版社的定位二 書稿的市場定位三 書稿的特色定位案例一:《獅城舌戰》,紅遍大江南北案例二:難忘那燈火通明不眠夜——為“申花”奪冠趕熱出書第三講 關注原創——談談學術出版一 兩個關鍵詞——當代,原創二 衡量原創的六個方面三 原創性著作的編輯因素四 在做原創精品中提升自己案例三:《中國文學史》撬動書市案例四:陳子展先生與《詩經直解》案例五:《中國思想史》出版記事/ 107第四講 選優、再選優——大學文科教材編輯攻略一 內容的優化二 作者的優化三 教材的與時俱進四 市場有限,創意無限案例六:《21 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的創編——融素質教育和實用理念于一體的嘗試曹珍芬案例七:一部全新視角文學史的誕生孫晶第五講 對話作者一 與作者對話需要何種心態二 讀者、出版者的選書人——書稿列選前的溝通三 作者的助手——審稿過程中的對話四 出書后的互動五 變作者為朋友第六講 書稿的精讀與解讀(上)一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二 精讀必須注意的幾個層面三 把握好度四 關注文字表達第七講 書稿的精讀與解讀(下)一 結構的解讀二 把握結構,謀篇布局第八講 堅守學術規范一 板磚拍向出版社二 學術規范與編輯責任三 善于識假,杜絕抄襲四 不能忽視引文與注釋五 學術規范的靈魂是創新第九講 品牌的核心是文化一 以文化精英支撐品牌二 以特色優勢充實品牌三 以普及性精品,增添品牌活力案例八:“復旦博學”——一個出版品牌的誕生孫晶案例九:“熏風自南來”——南懷瑾著作出版瑣憶案例十:陳云發兩寫尚長榮——《吟嘯菊壇》出版前前后后第十講 做好文案一 要素與亮點——內容提要的寫作二 角度與切入——書評與書序的寫作三 創意與實施——策劃書的寫作四 價值與問題——審稿意見的寫作附錄一:書評與書序傳媒法制建設的新探索——序魏永征《法律素養:記者的必修課》邏輯可以講得如此有趣——序鄭偉宏《智者的思辨花園》王安石變法:民曰不便——讀南懷瑾《歷史的經驗》附錄二:書人與書事——初創期的復旦出版人懷念老社長李龍牧老師創業中的兩件大事——告別簡屋,搬進新樓;告別鉛排,邁向膠印被990早新聞點名批評之后……轉折點:崇明會議
編輯力十講:與青年編輯朋友聊做書 節選
我清楚地記得,當看到前輩學者一筆一畫手寫的書稿時,是一種怎樣欽敬的心情。當年輕學者把他們的**本書稿送到我的手上,出書后高興地對人說,高老師是我的**本書的責任編輯時,我又是何等欣慰。先是為老師輩的學者出書,后來是為老師的學生,我的同輩學者出書,再后為同輩學者的弟子出書,以至為這些弟子的弟子出書。我看到了綿綿不絕的學術傳承的力量。如果說譚其驤先生、賈植芳先生、蔣孔陽先生、章培恒先生被人們稱為中國的第二代學人,那么他們的弟子就被視為第三代學人。所幸的是,自己作為兩代人中間過渡的一代,耳濡目染,既看到了第二代學人在思想解放的召喚下振聾發聵的貢獻,又看到了第三代學人的學術崛起,他們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碩果累累,桃李滿門。自己身在出版社,能用出版物記錄、反映這種薪火相傳的學術傳承與嬗變,分享學術的盛宴,記錄學術的年輪,實在是件難得的樂事。初到出版社時,我祈求的是一張平靜的書桌,只想認認真真看稿,靜下心來讀書;后來我才知道,昔日潛心伏案的想法,已經遠遠不能適應變化了的時代要求。我做編輯的30年,逢遇改革開放的風風雨雨,社會發生了乾坤再造、劇烈而深刻的變動。大學出版社雖然不是裂變的核心地帶,但也深受大潮的蕩滌與洗禮。有人說:“大學出版社的崛起,是改革開放在出版界的一個重要成果。”是的。改革開放為出版社的成長提供了沃土,大學出版社的每一步前進,都享受著時代甘霖的澆灌。在這30年間,我們經過了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的洗禮,經過了打破“大鍋飯”的惶恐,經過了從文稿編輯向整體策劃轉變的調適,經過了順應時代呼喚,重寫學術史,開拓學科新天地的歷練,經過了打造品牌與精品的激勵,經過了高等教育擴招帶來的需求釋放,迎來大學出版社大擴展的春天。改革要求出版社跟著變,而改革催化的思想解放與學術創新成果,又源源不斷為出版社提供豐富的學術資源。網絡、新媒體的發展,又要求編輯向經營型、全能型跨越。巨變在物質方面也是空前的。僅以印刷材料、印刷技術而論,發展變化之快,可用日新日日新來形容。在剛剛建社時,印書用紙,因為是計劃外的,只能到鄉辦小廠購進那些顏色發黃質地粗糙的紙。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淘汰了那些質量差、污染重的小紙廠,而且紙張等級提升,品種增多,可以任我們選擇。原先用來印制重點圖書的60克書寫紙,已經用在普通書上,而重點書則改用更高級的70 、80 克雙面膠版紙或者純質紙。原先我們曾為彩色印刷而煩惱,甚至遠下深圳去找廠,現在不少教材采用雙色印刷,全彩的圖書印制已是家常便飯。而數字出版更是黑白與彩色同時印刷,一次完成。封面包裝紙新技術、新工藝層出不窮,早已經不像過去只有牛皮紙、布紋紙那么單調,而是選不勝選,滿目琳瑯,F在,正如人們所說的,書已經做得越來越精致,中文版圖書在“世界*美的書”的評選中連連奪魁,與外國的精品書已經不相上下。這些進步,都是在1981年想也想不到的。30年間,舊汰新來,滄桑巨變,自己親眼見到,親身感受,又何嘗不是樂事?
編輯力十講:與青年編輯朋友聊做書 作者簡介
高若海,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留校任教,研習、講授美學,著有《〈考工記〉與美學》《怪誕的美學意義》等論文,結集為《美的尋蹤》。后調入復旦大學出版社,任編輯、副總編輯、總編輯,直至退休,曾兼任上海編輯學會副會長。1995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首屆“上海出版人獎”,2004年獲第五屆“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2008年獲“首屆高校出版人榮譽獎”。
- >
經典常談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