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脊梁上的堅守:新時代中國林草楷模先進事跡(全2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904840
- 條形碼:9787521904840 ; 978-7-5219-0484-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色脊梁上的堅守:新時代中國林草楷模先進事跡(全2冊)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央宣傳部2019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林草事業既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又是一項重要的基礎產業。新中國林草事業70年的發展歷程,跌宕起伏,波瀾壯闊,書寫了與眾不同的一部歷史。在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今天,我們應該記住這些鑄就和堅守綠色脊梁的人們,不讓時間的風沙蝕去他們的名字。
綠色脊梁上的堅守:新時代中國林草楷模先進事跡(全2冊) 內容簡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組織編寫了《綠色脊梁上的堅守——新時代中國林草楷模先進事跡》(上、下冊)一書。書中收錄了楊善洲等21個先進個人和甘肅八步沙等5個先進集體事跡,旨在全面展現我國林草系統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涌現出的時代楷模優秀事跡,大力弘揚先進模范人物艱苦奮斗、無私奉獻、久久為功的精神,激勵和引領更多的力量投身生態文明建設偉大實踐。本書從個人介紹、經典語錄、先進事跡、社會評價和采訪手記五方面全面立體地向讀者展示先進模范風采。本書嵌入融媒體技術,讀者可通過掃描人物圖片下方的二維碼直接觀看先進人物事跡。
綠色脊梁上的堅守:新時代中國林草楷模先進事跡(全2冊) 目錄
先進個人
改革先鋒
楊善洲 一個老共產黨人的綠色情懷
人民楷模
王有德 甘當治沙拓荒牛 誓把沙漠變綠洲
李保國 新愚公扎根太行四十年
共和國勛章
申紀蘭 太行山上的青松
時代楷模
文朝榮 海雀的一棵樹
蘇和 堅守在黑城腳下的“老胡楊”
林業英雄
馬永順 大森林中*閃亮的坐標
余錦柱 一座瞭望塔連起三代人
孫建博 生命呵護綠色 信念鑄就人生
全國治沙英雄
石述柱 綠色豐碑
牛玉琴 汗水與淚水染綠萬頃荒沙 堅持與堅強繪就美麗大漠
石光銀 不忘治沙初心牢記英雄使命
*美奮斗者
于海俊 鐫刻在綠水青山里的誓言
任繼周 七十年扎根大西北開拓中國草業科學
全國道德模范
李洪占 六十年的堅持只為心中那個綠色的夢
*美職工
朱彩芹 三十年無悔堅守初心永系大森林
下
先進個人
全國綠化模范
靳月英 祖孫四代綠太行
新中國**代拓荒者
龐祖玉 一位耄耋老人的護林人生
綠色生態工匠
侯蓉 黑白色調里的彩色人生
張闊海 用“防火匠心”守護“綠色初心”
全國綠化獎章
趙希海 把生命交給大山的人
先進集體
甘肅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
八步沙“六老漢” 用堅守換綠洲
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
陜西延安
二十載山川黃變綠 延安精神引領生態建設
山西右玉
功成不必在我 守護綠水青山
內蒙古億利集團
公司規模治理實現“人進沙退”的綠色奇跡
綠色脊梁上的堅守:新時代中國林草楷模先進事跡(全2冊) 節選
一個老共產黨人的綠色情懷 ——記“改革先鋒”楊善洲 以楊善洲同志命名的“善洲林場”,原名“大亮山林場”,是楊善洲老書記1988年3月退休之后上大亮山牽頭創辦的國社聯營林場。善洲林場坐落在施甸縣南端,距保山市政府所在地104公里,距施甸縣城44公里,位于姚關鎮、舊城鄉、酒房鄉三個鄉鎮的交會處,涉及11個行政村,2400多戶農戶的山林權。林場收益國家占8成,農戶占2成。林場管護面積為7.2萬畝(1畝=1/15公頃),人工林5.6萬畝,基本上為華山松。老書記去世后,為了銘記他興辦林場、綠化荒山的功績,“大亮山林場”于2010年11月更名為“善洲林場”,這也是我國**個以人名命名的國社聯營林場。 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大亮山曾是一片原始森林,山清水秀,飛禽高歌,野獸出沒,是自然生態非常好的地方。那時候山下有200多個自然村、2萬多村民,靠著大亮山數不盡汩汩山泉的滋養,吃米有水碓,吃面有水磨,種田地不愁水,人們過著一年四季不缺水、不誤農時耕作、喝著清澈山泉、呼吸著新鮮空氣的純樸生活,大山里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人家不勝枚舉。后來經過了三次人為的大破壞:“大躍進”時期,砍伐林木,大煉鋼鐵;為了解決溫飽,開發熱區,移民下壩,刀耕火種,擴大開荒,山上林木再次被砍光;1982-1983年集體山、自留山“兩山到戶”,承包到戶后,群眾只管砍樹,無人管護,大亮山又遭到第三次劫難,變得一片荒涼,昔日生機就此消失。整個保山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從60%多下降到28.3%,施甸縣下降到20%,大亮山所屬的姚關、酒房、舊城三個區只有17%。山上樹光水干,山下群眾遭殃,水庫蓄水減少,三條大溝斷流,水土保不住,山體滑坡,旱澇災害頻發,栽種經常誤節令,水稻包谷減收。群眾缺樹、缺水、缺糧,尤為嚴重的是缺水,村民要到10多里外找水,用人背馬馱運回來。遇上紅白喜事,親戚朋友把送水作為禮物,主人還要建立“水禮簿”。雷打樹村8個合作社,7個社只有一口水井,連飲水都不夠,很多村寨人畜共飲。這些情況,楊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在職的時候,楊善洲就開始不聲不響地為退休后回鄉造林作準備,1984年在黃泥溝一帶做調查勘測工作,搞國戶林場試點,造了1500多畝松樹林。1987年7月10日,楊善洲帶著保山地委、施甸縣委干部及縣林業局局長、副局長、工程師、技術員一行15人,一大早就來到大亮山山腳下酒房區公所召開會議,對是否支持成立大亮山林場征求意見。區委委員都表態堅決支持,*后決定由區長趙定全帶隊,用兩個星期的時間完成勘察設計工作,報地委討論通過后,迅速報給省委、省政府。 1987年10月,楊善洲帶著省林業廳同意保山地區在施甸縣大亮山建設華山松用材林項目的批復來到施甸縣,正式啟動大亮山林場建設項目。楊善洲安排3個月的時間,對所涉及的姚關、酒房、舊城3個區、11個鄉、78個合作社、2448戶農民,開展了荒山植樹造林是為了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脫貧致富的宣傳教育,征求群眾對荒山入股辦林場的意見,層層做思想工作。3個月后,楊善洲又來了,縣里匯報群眾對辦林場有3種不同意見:有60%的農戶同意荒山入股辦林場;有20%的農戶認為辦不辦林場都可以;有20%的人堅決反對辦林場,一部分是由于限制了放豬放牛、種糧耕地,不能自由砍伐而反對,另一部分是由于不相信大亮山上樹能存活而反對,楊善洲聽完匯報,馬上和縣里商量作出召開林農代表會的決定。1988年2月10日,林農代表會順利召開,楊善洲在會上說到:“沒有樹則沒有水,水利不足則生命難保。”老書記還列舉了保山五個縣近些年來因森林植被破壞,多起自然災害給人民群眾帶來巨大損失的真實事例,翔實數據面前,與會同志無不感到震驚。老書記接著說:“建設大亮山林場,實際是建設森林水庫,改善我們生產生活條件的需要。要解決山上沒有樹、沒有植被、沒有水的問題,解決群眾生產生活困難和脫貧致富的問題,只有種樹。我想好了,職務上的退休是有明文規定的,但是共產黨員沒有退休的規定,我到下個月就辦退休手續,退休后我就和大家一塊兒上山造林種樹,綠化我們的家園,還群眾一片青山綠水。今天請大家討論,把辦林場的事定下來。”頓時會場響起了如雷般的掌聲。 1988年3月,楊善洲同志光榮退休。時任云南省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說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到家鄉施甸種樹,為家鄉百姓造一片綠洲。”楊善洲選擇了大亮山,就是為了改變家鄉的生態環境,造福家鄉人民。他說:“我是在兌現許給家鄉老百姓的承諾,在黨政機關工作多年,因為工作關系沒有時間回去照顧家鄉父老,家鄉人找過我多次,叫我幫他們辦點事我都沒有答應,但我答應退休以后幫鄉親們辦一兩件有益的事,許下的承諾就要兌現。至于具體做什么,經過考察我認為還是為后代人造林綠化荒山比較實在,這既對全縣有利,也對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有利。” 198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