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家族:一個傳播研究的視角:a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8205856
- 條形碼:9787308205856 ; 978-7-308-2058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家族:一個傳播研究的視角:a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內容簡介
家族是民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組織,對家族的研究有助于認識文化傳承與傳播的規律。德齡家族300多年以來在多個國家的人生興衰,折射了中國社會的劇變與中外文化交流的過程,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家族:一個傳播研究的視角》研究了德齡家族300多年前的家譜紀錄和收藏以及至今在世的泰國支系等重要信息,獲得了可以與其他信息源互證的中國古代家譜、海外家書、海外私人照片等珍貴的一手文物資料,從時間和空間方面極大拓展了前人對德齡家族關系范圍的認知,從傳播與文化產業角度,探尋人生劇本傳播的意義,挖掘文化資源并提出當代的傳播策略。
家族:一個傳播研究的視角:a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目錄
**節 家族的傳播研究價值
第二節 家族視角的研究回顧
第三節 根據名人傳播效應命名家族
第二章 家族質化研究方案的探索
**節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第二節 扎根理論與擬劇分析框架的建構
第三節 難點與創新點
第四節 本書構思與內容安排
第三章 人生劇本的他者呈現
**節 戲劇角色信源單一
第二節 戲劇場景限于清宮
第三節 戲劇沖突陷入俗套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人生劇本的自我呈現
**節 戲劇角色的延伸
第二節 戲劇場景的拓展
第三節 戲劇沖突的深描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人生劇本傳播的個性失真
**節 個性失真的表現
第二節 個性失真的原因
第三節 個性失真的弊端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人生劇本傳播的個性歸真
**節 戲劇角色歸真
第二節 戲劇場景歸真
第三節 戲劇沖突歸真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研究發現
**節 文物是家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的重要媒介
第二節 體驗可改善家族文化傳承與傳播的效果
第三節 家族人生劇本是具有開放性的傳播文本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德齡家族自我呈現的原著媒介統計
附錄2 德齡家族自我呈現的實景媒介統計
附錄3 德齡家族自我呈現的錄像媒介統計
后記
家族:一個傳播研究的視角:a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節選
《家族:一個傳播研究的視角》: 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真實的體驗做基礎,再美好的形象也只會讓人覺得虛假,不可能長久地傳播下去,更加談不上能夠達到文化傳承與傳播“潛移默化,以文化之”的高級境界。要論筆者在對德齡家族的認知程度和態度方面與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的話,那就是通過三年的研究過程中對德齡家族人生劇本由淺入深的體驗,認識到了德齡家族獨特的文化個性。 如果把德齡家族的自我呈現也視為一種類似戲劇表演的傳播,我們就會發現,德齡家族其實也為自己設置了一些戲劇角色、戲劇場景和戲劇沖突,雖然這些戲劇表演也不一定是完全客觀真實的,但是這種自我呈現包含著更多的他們真實生活的體驗,更重要的是有著不可替代的、真實的個性。 同一家族群體的成員,往往具有相似的生理特征、生活條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及道德規范、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在共同的生活實踐活動中,他們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傳承的意識、家族的經驗、歷史的信息、往昔的記憶和情結,逐漸積淀形成了具有相同特征、較為穩定而又相對獨特的行為范式和心理結構,從而構成了每個家族生活獨特的文化個性。家族成員之間的這種內部的文化傳承,是外部的媒體傳播無法替代的。 如果把媒體看作是人體的延伸,家族成員之間的傳承借助的媒介主要是從人體到人體,人體是家族內部傳承文化的媒介。為什么筆者要建構“德齡家族”這一概念呢?這并不僅僅是對“德齡及其親戚”這一群人稱呼和字面上的改變,更是一種屬性上的改變,使得傳播關系這一原本在“德齡及其親戚”內部之間的弱關系變成了強關系。從傳播的角度來看,傳統社會中講究“門當戶對”的聯姻原則,可以理解為名貴家族之間強化和延續其家族文化品牌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強強聯合”的一種傳播策略。 對于德齡家族來說,德齡父親裕庚的去世就是家道沒落的一個重大事件,在當時中國這個重男輕女的社會,只能把重振家業的希望寄托在裕庚的兩個兒子身上。可正因為是裕庚的兒子,反而成為裕庚生前的政敵端方在裕庚去世后的政治報復首當其沖的對象,先后被革職,以至于身敗名裂,并且被民間編成順口溜,嘲笑他們“有氣不爭”,是“官場敗類”。這時,德齡的兄妹都終日沉浸在鴉片中逃避家道沒落的痛苦,只有德齡一個人勇敢地站出來,去擋住從各方面刺向她家族的槍劍。作為一個弱女子,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能把重振家族名譽,甚至重振中國名譽的事業當成自己終生從事的事業,她的內心究竟承受了多少的壓力?從這個角度來理解德齡的自我呈現,會比一些學者把德齡看成和普通人家出身的人沒有區別的對象,更能接近其真意。 從德齡重振家業的傳播手段來看,當時她的家族并沒有為她提供可以直接繼承的社會地位,但她卻依靠自己的智慧,從寫作**人稱為口吻的回憶錄,從清官兩年的生活這一短短的人生片段開始,慢慢地寫到進宮前的生活、出官后的生活,寫盡了自己的一生。又從慈禧的人生故事開始寫,寫到了清朝皇家兩百多年的命運。再從中國的民間故事開始寫,從中國人對于天官的信仰,寫到了中國世俗生活的理想。這些并不僅僅是普通人所理解的虛構想象,從人生劇本傳播的角度來說,這種寫作源于她人生中外部經歷的內化,即她成為美國駐華外交官的妻子之后,在中國外交官的社交圈中,以及在移居美國之后,作為一個上層社會的貴婦,為美國華人以及中美關系所做的平民慈善活動以及支援中國抗日的實踐行動,內化成為德齡自身獨特的文化個性。而德齡運用自身獨特文化個性所寫作的傳播文本,是其真實人生劇本的外化,外化之前也考慮了受眾的需求以及德齡本人想要達到的傳播效果。因此,德齡在全球傳播的成功,不能僅僅理解為外部傳播技巧運用的成功,更本質的成功原因在于她內心世界的人生劇本編得好,因此外化出來才有人們看到的傳播文本,才能起到這種百年以后看到還能動人心弦的傳播效果。 根據筆者所掌握的材料來看,除了大眾比較熟悉的德齡本人,德齡家族的其他很多成員的人生劇本也是充滿了戲劇性。德齡家族的關系,就像一張無形的網,塑造著網中每一個人的命運,賦予他們榮光,又限制著他們的自由,他們有順從也有反抗,從而顯示出生命的張力,書寫出特殊的人生劇本。 ……
家族:一個傳播研究的視角:a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作者簡介
黃柳菱,女,1984年生,浙江大學博士研究生,廣西民族師范學院講師。發表論文10余篇,與人合著圖書1部,主持廳級課題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級科研項目多項。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