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隋煬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3697
- 條形碼:9787507553697 ; 978-7-5075-5369-7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隋煬帝 本書特色
歷**,有美名傳揚的開國君主,有力挽狂瀾的中興之主,但**之君大多背負惡名。 他的罪惡,或許是被疊加和放大的…… 是非功過,自有評說……
隋煬帝 內容簡介
隋煬帝楊廣一般被認為是個“艷主”、“昏君”。 本書在廣闊的時空背景里再現了楊廣立體的形象。這里有金戈鐵馬的沙場征戰、縱橫捭闔的時政策議、宮廷驚變的奇詭風云、舍生忘死的耿耿忠誠,以及權謀機變、官場炎涼、親情冷暖;既寫了他殘暴好色、勞民傷財、恃才傲物……也寫了他平定南陳、開通大運河、遠拓疆土、重鑿絲綢之路、力推萬國博覽…… 重史而作,力爭本真,多方面再現了這個集輝煌與墮落于一身的皇帝一生。
隋煬帝 目錄
**章:大業在前
楊廣憑著雄厚的國力,對外開放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對內營建東京,開鑿漕運。尤其建東京,楊廣要將國家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布防向東轉移付諸實際,就是為了更有效地掌控關東和江南;在經濟方面,因關中物產不足以供給西京大興,東京洛陽的地理位置正處隋朝腹地,從江南運到東京洛陽的貨物,再轉運到西京大興,方便多了。開鑿連通東西南北的漕運,就是要將黃河、長江、淮河、海河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鑿通相連,便于通商往來貿易。
第二章:云起借兵
啟民可汗不禁仰臉笑了,說諸位多疑了。如果韋云起借走兵馬不歸還,難道不在乎我東突厥大可汗借此理由,率師出兵隋朝嗎?之前的隋主楊堅在乎,當今的隋主楊廣更加在乎。眾謀士眼看韋云起就要帶走二萬東突厥精騎,以為兵馬有去無回,繼續勸說啟民可汗拒不借兵還來得及。
第三章:融合南北
楊廣下詔免除江南三年賦稅,這大禮是江南萬民根本沒想到的,待他浩浩蕩蕩乘舟來到江都,受到萬民迎駕。然后楊廣召心腹,告知他此次巡幸江都,是為安定國家大統而來。
第四章:名臣之死
恢復門閥制的聲音盛囂塵上。這門閥制盛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是國家依照門第高下之分,選拔任用官吏,與寒門庶族無緣。那時國家的財富和政權大多掌握在門閥集團手里,就連國家的君主也得忍讓門閥士族幾分。恢復門閥制的聲音揚起,楊廣深感他的皇權受到威脅,召牛弘和蘇威商議。
第五章:大國韜略
楊廣聞知西域胡商在河西絲路上的遭遇,召心腹謀劃攻打吐谷渾。眾心腹七嘴八舌,痛斥吐谷渾人攔路行劫,妄圖切斷西域通往隋朝的商路,催促楊廣盡快發兵,攻打吐谷渾。
第六章:開疆拓土
楊廣以漢武帝為楷模,決心重啟華夏通往西域的絲綢商路,其狹長千里之遙的河西走廊正是一段咽喉通道,為吐谷渾所據。只有平定吐谷渾,絲綢商路方可暢通無阻。
第七章:萬國博覽
六月的張掖如初夏一般,氣候宜人,水草蔥綠肥美。應邀來張掖參加隋朝萬國博覽會的三十多個西域國的王臣使者全都來到了張掖。武威和張掖兩郡已完成萬國博覽會的籌辦,正恭候著皇帝車駕到來。
第八章:收復流求
在東都洛陽獻俘時,楊廣為成功征服流求而大悅。加封陳棱右光祿大夫,加封張鎮州為金紫光祿大夫。
第九章:威服四夷
收復西北疆域數千里,又迎來征服東南海域流求島,大隋的國土伸展得無比遼闊。楊廣的心情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歡愉,宣詔開放東都,準備在明年的新年之際,致函邀請西域諸國使者和商賈來東都互市交易,共慶大隋盛世。
第十章:饑荒盜起
山東、河南、河北距涿郡較近。朝廷在這三地征召的成年男丁*多,年輕的應征入伍,年老的運輸軍需。這三地因缺乏男人耕作,荒蕪大片田地,許多地方的糧食幾乎絕收。到秋天陳糧食盡,留守婦人們只好拖兒帶女出門乞討,流民多了起來。
第十一章:揮師東征
隋朝各路大軍會聚遼河西岸,準備渡過遼河。遼河東岸的高句麗軍嚴陣以待,早已列陣據守著。三月的氣候不再那么嚴寒,原本冰凍的遼河開始解凍,隋軍似乎來晚了,不可踏冰過河。沒有那么多的船舶運載人馬到河的東岸,與高句麗軍隔河相望不是個辦法。楊廣命令工部尚書宇文愷盡快搭建三座浮橋,便于大軍渡過遼河。
第十二章:討惡翦暴
沒搶到一粒糧食,反而在兩河交匯處遭遇伏擊,瓦崗賊傷亡慘重,只好加快速度往回逃去。張須陀和羅士信沿著汴水岸邊追擊了一段路,才停歇下來。
第十三章:后院起火
皇旨不可違。撤軍連夜進行,將士們輕裝回返,所有的軍資器械、攻城之具堆積如山,那營壘、帳幕,都原地不動,丟棄而去。
第十四章:造反遭誅
主將楊玄挺冷不丁兒中箭陣亡,楊玄感軍頓時驚慌大亂。就連楊玄感突遇三弟楊玄挺陣亡,也禁不住地悲傷不已。衛文升軍才得以脫身,撤離了邙山。
第十五章:高官殺子
至此來護兒不想再進那間偏僻的廂房見到來淵。數天后的一個下午,來護兒打發家人做了幾道來淵愛吃的膳食,然后拿出一只精美的漆盒,叫一位家傭給來淵送去。那家傭端著膳食和漆木盒子來到廂房,送到了來淵面前。
第十六章:佞臣誤國
聽崔君肅陳述利害,將領們害怕起來,紛紛要求奉旨班師。*終得不到支持,來護兒生出遺憾,只好接受皇帝詔令班師回返。
第十七章:雁門襲駕
東突厥始畢可汗率領數十萬輕騎如蝗蟲般直朝雁門郡飛撲過來。護侍楊廣車駕的只有一萬七千人,抵御始畢可汗數十萬輕騎毫無勝算可言。楊廣和他的侍臣頓時蒙了,幾乎是束手無策。只有裴蘊和虞世基敦促楊廣趕緊回駕,離開雁門。
第十八章:李密出山
*初,李密并沒得到寨主翟讓的賞識。但李密有詩書經綸在腹,心智高于瓦崗眾將之上,給翟讓出謀,恰到好處,又勤于游說小股盜賊歸附翟讓。漸漸地翟讓發現李密有過人之謀,開始信任李密,令為左右。李密在瓦崗的地位隨之高升。
第十九章:聽信讒言
盜賊猖獗的飛報頻頻傳入江都。楊廣的心情壞透了,他沒少詔令軍隊剿賊,不明盜賊為何剿滅不盡。執掌政務機要的虞世基和裴蘊見楊廣寢食難安,投其所好替楊廣排憂解難,兩人相約來到楊廣面前,并肩叩拜。
第二十章:天下大亂
自從李密逼近東都,中原大亂。楊廣詔令大將軍薛世雄率領幽、薊數萬精兵前往東都解圍。軍隊行駛到河間郡(今河北河間),剛在城南扎營,河間諸縣迅速調集兵力,請求跟薛世雄聯軍,共同討伐盤踞河間的竇建德。
第二十一章:李淵立主
大業十三年(617)十一月十六日,李淵在西京大興遙尊楊廣為太上皇,擁立楊侑為皇帝。楊侑在大興殿登基,改大業年號為義寧。李淵同時自封大丞相、唐王,輔佐楊侑。
第二十二章:驍果弒君
司馬德戡和裴虔通等人一不做二不休,指使令狐行達強迫楊廣坐下。然后令狐行達從楊廣身上解下練巾,套住楊廣的脖子,將楊廣活活地勒死。
第二十三章:王朝落幕
王世充只好矯旨,偽造了份禪位詔書;派兄長王世惲進宮逼迫楊侗禪位,將楊侗幽禁在含涼殿。
隨即王世充僭位稱帝,立國號鄭,建年號開明。大封王氏族人為王,引發眾朝臣不滿
隋煬帝 節選
仁壽四年(604)秋七月丁未日,重疾纏身的隋文帝崩于岐州(今陜西鳳翔縣南)仁壽宮的大寶殿,終年六十四歲。這天發生的事兒真的是天旋地轉,驚心動魄。太子楊廣面對父皇駕崩,惶恐不安,一時不知如何應對。起因是這天隋文帝差遣駙馬柳述和黃門侍郎元巖赴京師傳旨,召皇長子楊勇和皇四子楊秀來仁壽宮侍疾;盡管楊勇早已被廢黜為庶人,可他之前有著太子身份,這是楊廣*忌諱的。楊廣似乎洞悉到了父皇的遺詔有變,他才下令東宮左衛率宇文述、東宮左宗衛率郭衍等人不顧一切逮捕傳旨的柳述和元巖,又令東宮衛兵控制仁壽宮。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驚動奄奄一息的隋文帝,他在盛怒之下突然駕崩。 逮捕赴京師傳旨的柳述和元巖,又令東宮衛兵控制仁壽宮,分明是將病臥龍榻的皇帝軟禁了,此等冒險之舉,不是一般的驚天。左仆射楊素*初獲悉皇帝派遣柳述和元巖赴京師傳旨,使出渾身的膽量豪賭,下注的不僅僅是他的一顆人頭,是將他們楊家九族人頭都擱在了賭桌上,若是賭輸,他們楊家九族的所有人頭統統落地。豪賭的楊素并沒想到會輸,慫恿太子楊廣跟他賭上一把。幸好皇帝崩于盛怒,才讓楊素賭贏。 虛驚一場之后,整個仁壽宮漸漸恢復平靜。楊廣急召楊素和宇文述議事。 宇文述恭維說:“太子即位,毫無懸念了。” 楊廣怨氣十足,流淚說:“想當年,我率師五十余萬渡大江,平定南陳,才有大隋天下歸一統,功勛至高無上,當立太子,即皇帝位,無可非議;可是皇上臨崩之前,為何對我不放心,召庶人楊勇、楊秀來仁壽宮呢?” 楊素勸慰說:“危機已經過去,太子殿下不必計較前嫌了。” 宇文述說:“柳述和元巖兩人怎么處置?” 楊廣抬起一條胳膊,用寬大的衣袖拭去淚水,然后說道:“兩個人已成為階下囚,有什么值得在乎的?” 楊素提醒說:“這兩人不滅,恐怕要壞大事。” 楊廣比先前冷靜多了,慢吞吞說道:“皇上剛剛崩逝,國喪都沒來得及發布,我在仁壽宮里開殺戒,豈不是留下惡名嗎?除非殺盡這仁壽宮的人,才算真正滅掉了所有的活口,我又如何向天下交代呢?” 柳述和元巖正是宇文述下令逮捕的,他多少有些心虛后怕,附和楊素說:“柳述和元巖是殿下即位的禍根,不除就怕出亂子。” 楊廣說:“在皇上崩逝時刻殺柳述和元巖,可能引發朝廷百官對我的猜疑,到那時,我即便長了千張嘴,怎能說得清,道得明?待我即位后,有的是工夫,何必這么急呢?” 然而楊素和宇文述仍在勸說楊廣盡快除掉柳述和元巖。 楊廣擺了下手說:“大行皇帝生前只是差遣柳述和元巖赴京師召庶人楊勇、楊秀來仁壽宮侍疾,又沒更改我即位的遺詔,我即位不會有什么周折,二位不必擔心。就怕殺了柳述和元巖,引發天下人聯想到皇上的崩逝,讓我背上弒父的罪名。” 這時在伊州(今河南汝州)任刺史的楊素的弟弟楊約回京師述職,他來仁壽宮覲見時,正趕上皇帝駕崩。楊約是楊廣*信賴的心腹,楊廣覺得楊約來的正是時候,對楊約說:“皇上剛崩逝,恐怕大興發生變故,你快趕往大興,調換看守楊勇的獄卒,別讓楊勇出來壞了大事。”楊約奉楊廣之命來到大興,皇帝駕崩的消息仍沒傳報到大興來。楊約想到皇長子楊勇的存在,正是皇太子楊廣即位的*大隱患,他自作主張,詐稱奉皇帝詔令賜楊勇自盡。 這樣的矯詔通常沒人敢為,但是楊約使出身奉皇旨的氣勢,看守楊勇的獄卒被楊約的氣勢壓倒,信以為真,不便阻攔。于是楊約帶著隨從來見楊勇,朝楊勇腳下扔下一根麻繩說:“皇上有令,你自己解決吧。”楊勇深知他落到這步田地,正是楊約和他哥哥楊素在背后一手操持,怒從心頭起道:“皇上要賜死他的長子,決不會派你這個陰毒小人來!”然后楊勇彎下腰,拾起腳下的麻繩,扔到了楊約腳下。楊約被激怒,下令隨從勒死楊勇。隨從們撲倒楊勇,拿起麻繩套在了楊勇脖子上,活活勒死了楊勇。 楊約勒死楊勇的這天正是仁壽四年七月乙卯日,離隋文帝駕崩已經過去八天。太子楊廣就在這天發布大喪,隨后在仁壽宮正式登基即皇帝位。 楊廣在仁壽宮即位后,聽說被他派往大興的楊約并沒按照他的旨意行事,而是當機立斷,快刀斬亂麻地除掉了楊勇,他甚為滿意,對楊素說:“你弟弟楊約,果真能擔當重任,看來朕不起用他說不過去了。”楊素開懷一笑說:“陛下慧眼識珠!慧眼識珠!” 隨即楊廣追封楊勇為房陵王,但不給楊勇立繼承人。 八月丁卯日,大行皇帝靈柩從仁壽宮移至京師;丙子日,殯于大興前殿;冬十月己卯日,與獨孤皇后合葬在了太陵。 待先帝喪葬完畢,楊廣宣詔,免去柳述官職流放到龍川,免去元巖官職流放到南海。蘭陵公主吃不消了,哭哭啼啼上表請求,準許她隨駙馬柳述前往龍川。楊廣不準,下令蘭陵公主跟柳述斷絕夫妻關系,逼迫蘭陵公主改嫁。去不了龍川的蘭陵公主誓死不肯改嫁,不久之后憂憤而死。 2 就在先帝靈柩從仁壽宮移至京師的同時,楊廣派遣車騎將軍屈突通帶著蓋有先帝玉璽的詔書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召漢王楊諒。這時的楊諒不會忘記先帝在仁壽宮給他下的密旨。就在楊堅身染重疾期間,擔心*小的皇五子楊諒遭遇加害,特召楊諒從并州來到岐州的仁壽宮,授密旨,告知楊諒,待他龍御賓天后,朝廷送往并州的璽書上的“敕”字出現多余一點,表明不必提防加害。于是楊諒遵從先帝密旨,查看屈突通遞給他的璽書,驗證那敕字旁邊沒有出現一點,知道朝廷出了大事,臉色倏地一沉,毫不客氣沖屈突通問道:“你大老遠跑到并州來,為何給我送來一份矯詔?”這一問,問得屈突通不知如何回答。楊諒的臉色更加難看:“這份矯詔是何人偽造的?”屈突通漲紅臉,回答道:“我不過是奉旨來并州傳遞璽書。漢王懷疑璽書造假,有什么證據?”楊諒不便暴露先帝授他密旨的事兒,正色道:“偽造皇帝璽書該當何罪,你不是不知道,何況這個皇帝正是大隋的開國皇帝。所以這份偽詔,對我毫無意義。你先回去吧,我不留你了。”楊諒非常厭惡送璽書的屈突通,都沒給他一頓飯一杯水,攆他走了。屈突通馬不停蹄趕回朝廷,稟報漢王楊諒不奉詔。楊廣隨即問道:“漢王為何不奉詔?”屈突通如實回道:“他稱璽書是偽制。”楊廣臉色突變道:“先帝駕崩,朝廷下璽書召那小子來奔喪,他不來,什么意思?”屈突通無從回答。站在一旁的楊素立馬進言道:“漢王楊諒擁兵自重,他不奉詔,皇上不可不提防。”楊廣欲言又止,拂袖而去。 仁壽四年八月,楊諒以清君側之名,討伐奸佞楊素,在并州舉兵,直趨京師。楊廣震怒,派遣楊素率兵剿滅楊諒。楊素出征時,楊廣對楊素說道:“朕要漢王的活人,就想數一數那小子身上到底長了幾根反肋骨。”楊素明白漢王殺不得,應了聲臣遵旨。
隋煬帝 作者簡介
² 丑人 原名鄭彥平,湖北仙桃人。小說家、歷史文化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90年開始發表作品。主要短篇小說有《晾在窗口的瞳仁》《鬼風》《荒天野地》《死鳥》《冬天的影子》等;主要中篇小說有《黑烏鴉白烏鴉》《在瓶子里游動》《樂園》《種田》《憤怒的西瓜》《門檻》《玩世》等;著有長篇歷史小說《隋文帝》《隱蹤皇帝》(合著)等。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