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容兼閣問學集:海內外文史暨漢學名家訪談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30622
- 條形碼:9787305230622 ; 978-7-305-2306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容兼閣問學集:海內外文史暨漢學名家訪談錄 本書特色
“存異能兼,有容乃大”,本書通過深度的對談,帶你走進國內文史學者與海外漢學名家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的治學歷程,感悟兼容并包的“學問之道”。 研究者可籍此對話海內外學者,開拓學術視野;普通讀者更可通過本書,感受大家的人格魅力,展開對傳統文化與海外漢學的新思索。
容兼閣問學集:海內外文史暨漢學名家訪談錄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十余篇訪談稿。受訪學者中既有中國傳統文史領域的大家名宿如袁行霈教授、林慶彰教授、劉笑敢教授等,亦有海外有名漢學研究專家如安樂哲教授、宇文所安教授、包華石教授等。訪談內容不僅涵蓋了各位受訪者所專精的學術領域,亦包括了學者們豐富的個人求學、治學與教學經歷。通過訪談錄的形式將名家們的治學經驗與心路歷程呈現在讀者面前,以期為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漢學感興趣的人士帶來啟發和思考。
容兼閣問學集:海內外文史暨漢學名家訪談錄 目錄
序言
正確的問題、詩意的注釋——專訪王安國教授
從邊緣解決中心問題——專訪瓦格納教授
漢學、伯克利與六十年代——艾蘭關于學生時代的回憶
女性、八卦、文本史:中古文學的新興領域——專訪美國漢學家艾朗諾教授
從中國藝術了解中國政治——專訪美國漢學家包華石教授
上古漢語的構擬與重建——專訪畢鶚教授
入乎老莊,出乎百家——專訪劉笑敢教授
在二十一世紀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專訪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教授
中西對話的拓荒者:哲學與漢學之間的比較哲學家——專訪安樂哲教授
談情說幻、論文衡史——專訪哈佛大學李惠儀教授
選擇學術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專訪陳劍教授
以經學為一生志業——專訪林慶彰教授
早期中國考古學訪談略要——專訪羅泰教授
文章輝五色,心跡喜雙清——專訪袁行霈教授
中國的迷信、理性與其預測文化——專訪德國漢學家朗宓榭教授
化民成俗:點亮中華傳統文化的燈塔——專訪龔鵬程教授
我的求學、治學與教學——專訪蔣寅教授
“道樞”之道——專訪傅熊教授
編后記
容兼閣問學集:海內外文史暨漢學名家訪談錄 節選
本書精選十余篇訪談稿。 受訪學者中既有中國傳統文史領域的大家名宿如袁行霈教授、龔鵬程教授、林慶彰教授、劉笑敢教授、蔣寅教授、陳劍教授等亦有海外著名漢學研究專家如安樂哲(Roger T. Ames)教授、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教授、包華石(Martin Powers)、艾蘭(Sarah Allan)教授、艾朗諾(Ronald Egan)、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教授、李惠儀教授、畢鶚(Wolfgang Behr)教授、朗宓榭(Michael Lacner)教授、傅熊(Bernhard Führer),以及去年剛剛去世的瓦格納(Rudolf Wagner)教授等。這些學者大多數都因不同的緣由與國學院結緣,有的來參加國際會議,有的在國學院客座訪問。訪問他們的多是國學院的博士生和一些學界的年輕學者。其中有些訪談是在這些學者滯留香港期間做的。其實,國學院組織的這一類訪談還遠不止收入本書的這些,其中很多都已經發表在《國學新視野》不同的卷期。這一卷訪談錄,內容不僅涵蓋了各位受訪者所專精的學術領域,亦包括了學者們豐富的個人求學、治學與教學經歷。本書通過“訪談錄”這樣一種極具親和力的對話文體,將名家們的治學經驗與心路歷程呈現在讀者面前,以期為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漢學感興趣的人士帶來啟發和思考。 ——摘自《容兼閣問學集》序言 對語言的感覺是研究文學的基礎。我們要提出新問題,需要以文本為起點,注意文本自身提出的問題,而不是拉出關于文本的習慣性的問題和舊說。*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文學文本不只是可以轉述的內容,還是將其寫下來的“語氣”的體現,而語氣取決于對語言的微妙感知。例如,杜甫在秦州所作的《除架》詩寫的是做瓜架,結尾卻道 :“寒事今牢落,人生亦有初。”卑微的事物和宏大的意義并置,兩者之間能否彌合無間?杜甫有時自得地置身于微不足道的事物中,有時將讀者的注意力引向卑微與宏大之間的差異。一旦我們注意杜甫用語中的這些現象,我們就會發現困擾杜甫的問題。另一個例子是,《解悶》其一“溪女得錢留白魚”中的“錢”是錢幣,還有哪些詩中用錢指錢幣?李白寫過“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不過此處錢并非錢幣。杜甫《空囊》中寫道“留得一錢看”——囊中留一枚錢幣。但是后來的詩人很少這樣寫錢幣,除非用比喻的方式,因為他們認為談論錢幣是粗俗的。《解悶》其一提及錢幣,其二又言及米的“貴賤”,這就提示了問題所在。我在蕭滌非主編的《杜甫全集校注》里還沒有發現論及這一點的材料,因此關注語言可以幫助我們注意到前人忽略的問題。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對待語言,就不會有所見。文言有很多層次,在歷史變化中很多細節消失了。古典文學文本就像李賀《長平箭頭歌》中古戰場上的箭頭 :“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銅花。”外表沾滿鐵銹、血污、塵土,讓人無法辨出本來面目。學者的部分職責就是讓語言重新煥發生命,就像把箭頭上的鐵銹除去,讓箭頭重新恢復閃亮的原貌。 ——摘自《在二十一世紀閱讀中國古典文學——專訪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教授》 “博采、精鑒、深味、妙悟”是我研究中國詩歌藝術的體會。詩歌藝術不等于平常所謂寫作技巧,就一個詩人來說,人格、氣質、心理、閱歷、教養、師承等都起作用 ;就一個時代來說,政治、宗教、哲學、繪畫、音樂、民俗等都有影響。把詩人、作品放到廣闊的時代背景下,特別是放到當時的文化背景下,才有可能看到其藝術的奧秘。《文心雕龍·知音》說 :“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這就是“博采”。看得多了才有比較,親自從事創作實踐才更精于鑒賞,而且趣味要高,眼力要好。“精鑒”一方面是指資料的鑒別與考證。考證的樂趣類似偵探推理,要善于從細微處發現問題、找出線索。“精鑒”另一方面含義是善于鑒別作品的優劣。至于“深味”與“妙悟”,則是研究詩歌藝術的特殊要求。簡單地說,“深味”是對詩歌言外的韻味細細地加以咀嚼;“妙悟”是對于詩歌的一種敏銳的感受能力和共鳴效果。既要深得詩人之用心,又要有自己獨到的領悟與妙解。 ——摘自《文章輝五色,心跡喜雙清──專訪袁行霈教授》
容兼閣問學集:海內外文史暨漢學名家訪談錄 作者簡介
陳致教授,北京大學歷史系學士,南京大學古典文學碩士,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博士。曾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威斯康辛大學。2000年至今任教于中國香港浸會大學,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講座教授、饒宗頤國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副校長(學術)。 陳致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古典詩歌與中國早期文化與歷史、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金文與簡帛文字),以及明清思想史等方面。出版專著及編著包括《詩書禮樂中的傳統》、《余英時訪談錄》、《跨學科視野下的詩經研究》、The Shaping of Book of Songs: From Ritualization to Secularization(中文版:《從禮儀化到世俗化:詩經的形成》)等;另有數十篇中英文學術論文在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及歐美等地的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此外,陳致教授還擔任《早期中國研究叢書》總策劃、《饒宗頤國學院院刊》主編、《諸子學刊》副主編等職務。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