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式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中國式創新導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59565
- 條形碼:9787568059565 ; 978-7-5680-5956-5
- 裝幀:8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式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中國式創新導論 本書特色
本書基于中國的創新背景、創新環境和發展歷程,結合現有相關文獻和資料,對 中國式創新 進行了細致、詳實的理論分析,從特點、要素和趨勢等維度對中國式創新產生和發展做了全面的刻畫。背面手機對“中國式創新”的相關理論基礎進行了全面的解釋和說明,并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探討“中國式創新”的評價體系及生態系統,為學界對“中國式創新”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國式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中國式創新導論 內容簡介
本書的主要內容由六個章節構成:章,創新的概念與發展歷程。這一章節首先對創新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界定,接著全面分析了創新的構成要素,后簡要概括了中國的創新歷程。第二章,中國式創新的內涵。這一章節首先從制度、人才、市場和技術等維度對中國的創新環境做了細致分析,然后基于中國的特殊背景,結合國內外學者的相關觀點,給出了 中國式創新 的定義。第三章,中國式創新的特點分析。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結合中國的創新情境,筆者認為 中國式創新 的特點主要有四個: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需求導向、原始創新不夠。這一章節分別從上述四個方面展開詳細論述。第四章,中國式創新的要素分析。中國式創新的順利發展離不開其成熟的生產制造能力、良好的市場基礎、崛起的科研水平、創新人才的成長、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創新生態系統的成長,這一章節將從上述六個方面對 中國式創新 的要素進行詳細分析。第五章,中國與發達國家創新模式的比較。這一章節首先對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創新模式進行詳細剖析,并將其與 中國式創新 的發展模式進行比較,接著在此基礎上總結了 中國式創新 的缺陷及詬病。第六章,中國式創新的發展趨勢及注意要點。根植于中國的國情和背景, 中國式創新 的發展也經歷了一個由封閉到開放,由模仿到自主,由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由傳統技術到人工智能的過程。這一章節首先根據上述四個視角進行詳細探討。然后,基于 中國式創新 中存在的問題,結合中國的環境背景,從五個方面為 中國式創新 的健康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議。
中國式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中國式創新導論 目錄
**章創新的概念與發展歷程/ 1
**節創新的含義/ 1
一、中國有無創新/ 1
二、創新的內涵及其發展/ 4
第二節創新的構成要素/ 13
一、主體性要素/ 14
二、能動性要素/ 14
三、服務性要素/ 14
四、環境性要素/ 15
第三節中國創新的歷程/ 15
一、中國古代創新思想/ 15
二、中國古代創新成果/ 18
三、中國現代的創新歷程/ 20
四、中國創新歷程的總結與啟示/ 22
第二章中國式創新的內涵/ 25
**節中國的創新環境/ 25
一、創新環境理論/ 25
二、中國創新環境現狀/ 27
三、中國式創新面臨的環境問題/ 41
第二節中國式創新的界定/ 43
一、國外對中國式創新的界定/ 43
二、國內對中國式創新的界定/ 45
第三章中國式創新的特點分析/ 47
**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48
一、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模式/ 48
二、高鐵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 54
三、騰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 58
第二節集成創新/ 62
一、集成創新模式/ 62
二、集成創新案例分析/ 63
第三節需求導向/ 70
一、需求導向創新模式/ 71
二、小米需求導向型營銷創新戰略/ 74
第四節原始創新不夠/ 77
一、原始創新不足的原因/ 78
二、國外原始創新成功案例/ 84
第四章中國式創新的要素分析/ 88
**節中國式創新的影響要素/ 88
一、文獻回顧/ 88
二、中國式創新的因子分析/ 90
第二節成熟的生產制造能力/ 93
一、中國制造業發展情況/ 94
二、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 98
第三節良好的市場基礎與有效的市場戰略/ 104
一、中國的市場基礎/ 104
二、有效的市場戰略/ 108
第四節快速發展的科研水平/ 114
一、中國科研情況概覽/ 114
二、中國式創新的“科技含量”/ 125
第五節政府的支持與推動/ 129
一、政府對創新的戰略支持/ 129
二、政府對創新的政策支持/ 131
三、政府對創新的資金支持/ 135
第六節創新人才的成長/ 139
一、創新人才發展環境日益優化/ 139
二、重大人才工程統籌推進/ 145
三、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取得新進展/ 147
第七節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 152
一、國家創新生態系統建設/ 152
二、地方性創新生態系統的建設/ 156
第五章中國與發達國家創新模式的比較/ 162
**節中國與美國的創新模式比較/ 162
一、美國創新模式的起點與形成/ 162
二、美國創新模式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165
三、美國創新模式對中國的經驗啟示/ 170
第二節中國與日本的創新模式比較/ 179
一、日本創新模式的起點與形成/ 179
二、日本創新模式的分析/ 184
三、日本創新模式對中國的經驗啟示/ 189
第三節中國與歐洲國家的創新模式比較/ 203
一、中國與德國的創新模式比較/ 203
二、德國創新模式對中國的經驗啟示/ 208
三、中國與英國的創新模式比較/ 219
四、英國創新模式對中國的經驗啟示/ 224
第六章中國式創新的發展趨勢及注意要點/ 234
**節從封閉式創新到開放式創新/ 234
一、封閉式創新的含義/ 234
二、封閉式創新的破壞性因素/ 235
三、開放式創新的內涵/ 236
四、開放式創新發展/ 238
五、從封閉式創新向開放式創新轉變的實踐/ 241
第二節從模仿創新到自主創新/ 246
一、模仿式創新的內涵/ 247
二、模仿式創新的發展階段/ 247
三、推動模仿式創新轉向自主創新的因素/ 251
四、自主創新的內涵/ 254
五、自主創新的發展/ 255
六、從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實踐/ 258
第三節從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 262
一、創新系統的形成、共識和問題/ 262
二、創新生態系統的實踐、思考和提出/ 264
三、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優勢/ 267
四、中國創新生態系統面臨的挑戰/ 270
五、從創新系統到創新生態系統轉變的實踐/ 271
第四節從傳統技術創新到人工智能創新/ 274
一、人工智能概念與發展歷程/ 274
二、人工智能發展驅動因素/ 275
三、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現狀/ 277
四、面向人工智能的創新模式轉變/ 279
五、從傳統技術創新到人工智能創新的實踐/ 283
第五節中國式創新的注意要點/ 286
參考文獻/ 290
后記/ 293
中國式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中國式創新導論 節選
文摘1: 改革開放以來,世界經濟全球化、國際產業化分工以及國內開放政策等多因素的聚合效應,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伴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傳統的要素驅動經濟發展模式舉步維艱,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中國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再到“科教興國戰略”,努力探索具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道路。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相繼頒布實施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3個綱要作為相互支撐的有機整體,確立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科技、教育、人才3個優先發展的戰略,構成了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頂層設計。黨的十七大強調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主要包括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科研水平,增強成果轉化能力,完善知識產權戰略等內容陳宇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亟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的障礙。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的國家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中國的創新越來越受到全球各界的關注,但中國有無創新也受到了外界的質疑。 2014年5月28日,美國空軍學院(Air Force Academy)畢業典禮上,美國副總統拜登在發表演講時聲稱中國不足畏懼,因為中國缺乏創新能力,“我諒你們也說不出一個來自中國的創新項目、創新改變或創新產品。”拜登的理由是創新能力或創新精神離不開“思想自由”或“政治自由”,而這是中國缺乏的,即使中國理工科畢業生數量是美國的六至八倍也無法抵消葉恩華,布魯斯·馬科恩.創新驅動中國[M].陳呂強,段莉,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這番言論雖極其片面,但在西方擁有很大市場。 當然國外對中國的創新并不全是質疑,也存在著肯定的聲音。英國《金融時報》2016年7月7日通過專訪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和戰略學教授葉恩華,探討了西方企業應如何從“中國式創新”中學習;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6年發布《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已具備成長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的潛能;小米創始人雷軍登上了2016年4月號的英國版《連線》雜志的封面,該雜志認為,創立僅6年、估值已達450億美元的小米,代表著中國科技企業的互聯網思維,它的故事值得歐美同行借鑒。 那中國到底有無創新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尤其是自十八大之后,中國式創新成就碩果累累。2016年創新指數發布,中國位列世界具創新力經濟體第25位,較2015年上升4位。瑞士、瑞典、英國、美國和芬蘭依次占據榜單前5位許海云,張嫻,張志強,等.從全球創新指數(GII)報告看中國創新崛起態勢[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7,39(5):391400.。同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5.97%,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全國研究與實驗發展(R&D)支出達到15440億元。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報告顯示,中國已成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中國的研發開支已接近歐盟的總和。 文摘2: 創新環境理論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此之前,創新理論聚焦于技術創新在工業生產中的核心作用,認為技術創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承認企業家管理才能和需求導向的生產方式決定了技術創新的成敗,但是忽視了企業賴以生存的物資、文化、金融、制度等外部環境的重要作用。 創新環境理論,是1985年歐洲創新環境研究小組(Groupe de Recherche Europen sur les Milieus Innovateurs,GREMI)在研究歐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創新行為和進行比較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的創新環境理論(innovation milieu)。Maillat D.Territorial Dynamic,Innovative Milieus and Regional Policy[J].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1995,7(2):157165.歐洲創新環境研究小組(GREMI)的研究認為,創新環境是技術創新活動所必需的、不可脫離的外部因素,是創新性企業孕育的場所,區域內的企業都可以被看作是區域創新環境的產物。企業成功與否,取決于其能否從所處環境中獲取高素質的人才、低成本的資金以及當地的市場需求和制度環境等因素。良好的創新環境對企業、特別是對高技術企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創新環境理論的角度,許多學者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諾思和托馬斯對創新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環境做了相關研究,他們認為企業外部的制度環境影響和決定了企業的創新活動,而不是創新活動決定制度環境的創新。North D C,Thomas R P.The Rise of the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應該是外部制度環境的改善,例如加強專利保護制度,促進了創新活動的進行。企業應該處理好與當地各方面的關系,特別是政府的關系,營造企業與外部環境的良好和諧氛圍。梅拉特從創新環境的三個基本特征定義了創新環境:①創新環境是一種區域化的由資本、人力資源等物質生產要素和制度、文化等非物質要素所構成的特殊網絡結構,并且創新環境是當地的要素稟賦、政府、教育機構、企業等各種組織所共同營造并共同享有的,這種創新環境的營造,可以有效地共享區域資源,降低各個組織、團體運作經營不確定的外部性;②創新環境是組織、團體進行內部創新和外部協作相結合的結果,是處于其中的組織與團體必須要加以重視的重要因素;③創新環境是處于動態變化的,組織、團體的運作與經營,不僅會促進自身的發展與壯大,也會影響和改善環境的變化,反過來,又作用于組織與團體。Maillat D.From the Industrial District to the Innovative Milieu:Contribution to an Analysis of Territorialised Productive Organisations[J].Recherches économiques De Louvain,1998,64(1):111129.這種反饋機制,促進了創新活動的發生、區域內的合作以及創新環境的改善。威格和伍德明確了創新環境中的五個主要的創新主體和輔助創新的主體。創新的主體是進行創新活動、并將其轉化為產品銷售的生產企業,輔助創新的主體是政策法規的制定者政府機構、培養人才的教育機構、技術研發和創新知識的研究機構、為創新活動提供金融和商業等服務的機構。Wig H,Wood M.What Comprises a Reg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J].Region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1997,18:6698. 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印發的《國家創新系統報告》,重點定義和闡述了創新環境,從國家創新體系的構建為著眼點,認為國家創新體系主要由創新機制、創新機構、創新資源、創新環境四個相輔相成的部分組成。創新環境是指那些能夠為創新活動提供要素資源和政策支持的國家相關配套體系,包括基礎設施、國民教育、金融發展和產業政策等。其創新環境的概念是從國家體系的角度出發,并不是以企業的角度。 文摘3: 良好的創新環境可以激發創新主體的創新熱情,發揮創新主體的創新潛能,是提升創新能力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近年來,隨著國家及地方一系列優化創新環境的政策得以實施,我國的創新環境呈現較好的發展態勢,但仍存在較為嚴重制約創新能力提升的諸多問題。 1. 科技管理體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 在當前的科技管理體制下,由于國家相關部門直接制定科技投資計劃,對科研項目的管理重立項、輕結項,對科研經費的管理重支出、輕績效,沒有完全形成科技創新的市場機制,科技創新績效不高。研究顯示,我國大中型企業自身籌集的研發資金投入對專利申請數量有顯著的影響,企業自籌資金投入增加1%導致專利申請數量增加0.7%;而政府投資和金融機構投資資金對創新績效缺乏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企業對于自籌資金能夠遵循市場規律進行比較有效的配置,并獲得良好的績效;而對于比較容易獲取的政府投資和金融機構投資資金并未遵循市場規律進行有效配置。 2. 科技創新主體錯位 在我國,長期以來科技創新的主體錯位,使得企業無法真正成為科技創新主體。2012年,我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國內研發經費投入比重已超過70%,但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科研經費投入總水平偏低以及政府研發經費投入偏低導致的。2012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僅為1.98%,政府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即政府研發經費投入/國內生產總值)僅為1%左右,無論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還是政府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來看,我國與發達國家都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從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以及高層次研發人員比例來說,目前企業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科技創新主體。樊增強.中國科技創新短板的表現、原因及其彌補[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4):2127. 3. 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不利于創新 創新的關鍵是人才培養,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目前中國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重視知識傳承,輕視科技創新;重視標準化教育,輕視個性化教育。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學校成為培養標準化人才的工廠,通過標準化的生產線源源不斷地向社會輸送標準化知識型人才。在這種重視知識傳承的標準化教育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抹殺,培養出來的學生存在較強的趨同性,不能全面滿足社會對專業化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4. 知識和技術協同創新不夠 促進科技經濟協同發展需要注重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協同。長期以來,我國知識和技術協同創新不夠,科學家的研究停留在知識創新階段,企業家的技術創新主要限于企業內的自主研發,兩者之間的聯系渠道不暢通,市場需求不能立即反饋到知識創新上,知識創新不能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服務,科研成果市場轉化率低。如2011年,政府所屬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研發經費投入中來自企業的資金僅僅為39.9億元和242.9億元,占政府所屬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的總研發經費投入的比例分別僅為3%和35%。 5. 知識產權保護不力 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國國民的知識產權意識還比較淡薄,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例時有發生。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新收和審結知識產權民事案件僅為457件、417件。可見,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宣傳力度不足,不利于提高國民的知識產權意識;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足,不利于激發創新主體的創新激情;對侵犯知識產權者處罰不嚴,起不到威懾作用。這些問題的存在,從長期來看不利于我國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曹致瑋,董濤.新形勢下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分析與應對思考[J].知識產權,2019(7):6674. 6. 創新的激勵動力不足 創新活動不僅涉及技術進步,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關系到經濟利益。在市場經濟中,只有創新收益大于創新投入的時候,創新主體才會有持續不斷的創新動力。目前,我國的財政稅收政策并不十分完善,沒有為創新活動特別是中小型高科技企業的創新活動,提供強大持久的激勵。據有關機構調查發現,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外資高科技企業工資比國內高科技企業高1—2倍,導致20%的優秀人才從國內高科技企業流到外資高科技企業。雖然我國也制定了一些促進高科技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但是這些政策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導致很難操作且很難評估實施績效。
中國式創新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中國式創新導論 作者簡介
1964年生5月生于山東省青島市,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工商管理專業博士后導師,工商管理專業(企業管理專業、技術經濟與管理專業)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主任,湖北省企業技術創新軟科學研究基地主任。湖北省跨世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武漢市跨世紀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華中科技大學中青年學科帶頭人,華中科技大學華中學者(領軍崗)。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全球中小企業創業聯合會-中國創業協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等商科教育分會副會長,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特聘專家,湖北省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北省國有文化資產監督管理與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專家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湖北省高級專家協會經濟與企業管理委員會副主任。《AJIP》、《南開管理評論》、《研究與發展管理》、《管理學報》、《技術經濟》、《科技進步與對策》等編委。
- >
巴金-再思錄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