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不是天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51200
- 條形碼:9787559451200 ; 978-7-5594-512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是天才 本書特色
我的藝術就是某種生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個作品,既不訴諸視覺,也不訴諸大腦,那是一種持續的快樂。 ——杜尚
不是天才 內容簡介
《不是天才》是蘇也首部講解當代藝術、當代藝術家及其當代藝術作品,為對當代藝術抱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直觀的當代藝術觀看指南,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對當代藝術產生興趣及好奇心。 作者以一種直觀的理解,帶我們走進當代藝術,理解當代藝術存在的爭議卻又不斷受到贊譽的背后故事,也希望本書能夠成為當代藝術話題的開頭,引發每個人的關注與思考。 作者對當代藝術的解讀并不僅僅局限于理論,更有參加過多次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及逛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和畫廊的直觀感受,面向大眾的藝術普及才是好的藝術普及。
不是天才 目錄
目錄
01 自序
孤獨天才的神話早已破滅
**章 當代藝術需要被理解嗎
002 語言,學習當代藝術的敲門磚:
聽懂你內心里的回音
013 藝術究竟服務于誰:
當藝術家變得自私之后
029 當紐約成為世界藝術之都:
戰后的世界,資本的力量,抽象與日常的搏斗
048 “ 后流派”的當代藝術:
致敬與推翻,正在進行時
第二章 解讀當代藝術的“工具箱”
074 我們該怎樣解讀藝術
079 美與丑:
不止于美,當代藝術的審丑功能
092 空間意識:
掙脫空間維度的概念束縛
111 時間印記:
如何在藝術作品中展現時間
123 身體:
當我們變成藝術的對象
140 新媒體:
一種全面感知藝術的當代體驗
第三章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
156 床上的陌生人
171 抽象畫里的尤利西斯
189 范德比克的洞穴
204 有關肉體的神秘與恐怖
219 一個非女權主義者的自白
237 安迪·沃霍爾的諷刺
256 一部永遠都看不完的電影
不是天才 節選
美與丑:不止于美,當代藝術的審丑功能 欣賞偉大的藝術作品,*大的障礙就是不肯摒棄陋習和偏見。 ——貢布里希 意大利女畫家阿特米西亞·簡提列斯基在17 世紀畫了一幅十分可怕的畫,《朱迪斯斬殺赫羅弗尼斯》。畫里,兩位婦女正在協力割下一個男人的頭。那逼真而幽暗的場景叫人不寒而栗,特別是兩位殺人女子的臉上竟然沒有一點兒害怕和猶豫,倒是匕首上濺出來的鮮血,簡直要直接噴到觀眾的臉上。這幅畫描述了《圣經·舊約》中的一個故事:約在公元前600 年,以色列被敵人入侵,十分危急,這時一位名叫朱迪斯的美麗寡婦主動獻身,與女仆潛入敵營,色誘并灌醉了敵軍統帥,然后趁其不備將他的頭顱割下。失去領袖的敵軍隨之潰敗,朱迪斯就這樣成功保衛了自己的國家。 這個故事在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在不同畫家的筆下,但唯有這一幅畫得*殘忍、*真實、*叫人難忘。畫面里,人物的肢體張力和眼中的堅定不移都那樣逼真,像是發生在觀眾的眼前,而這種力量正來自藝術家本人的內心憤恨。 簡提列斯基是一位極有天賦的女畫家,可惜生錯了時代。1611年,她的畫家父親給她請了一位私人教師,卻沒想到引狼入室:在簡提列斯基十八歲時,這位老師和另一位男子在畫室里強暴了她,并在后來長期對她進行性侵。在那個保守的17 世紀,簡提列斯基懷著屈辱把她的老師告上了法庭,但沒想到的是,法庭逼迫她公開被侵犯的可怕經歷,并讓她忍受了長達七個月的公開審訊,這對一位青年女子來說是一件極不光彩的事情。可惜的是,簡提列斯基的奮力抗爭并沒有帶來*終的正義。強暴者得到了教廷的維護,*終重獲自由。反而簡提列斯基的名譽受損,遭到社會羞辱,被逼無奈只好離開了所生活的城市,從羅馬移居至佛羅倫薩。 離開羅馬之后,簡提列斯基并沒有消沉下去,反倒是以畫筆為武器,把心中對男人和男權社會的憤恨轉化為一種藝術的動力,潛心創作,用女性的視角去處理各種傳統繪畫的主題。通過她精湛的技巧,生動的演繹,尤其是不同于男性畫家的情感詮釋,簡提列斯基終于讓社會肯定了她的藝術天賦,成為歷史上**位入選佛羅倫薩迪亞諾學院的女性藝術家。她在作品中透露出的反抗意識和女性力量,也讓她本人成了早期女權主義的重要藝術家。 細細觀看簡提列斯基的作品,我們就能發現它和傳統繪畫間的差別——畫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溫柔美麗,而男性人物也多半是又老又丑,并且身處在一種強烈的明暗對比光線中,畫面情緒顯得暗流涌動。 人的丑惡,作為美好的對立面,在這里被藝術家拿來用作一種武器和媒介,達到了攝人心魄的戲劇張力,讓觀眾不得不去反思藝術家面臨的現實困境。簡提列斯基精心刻畫丑陋和殘暴,透過強而有力的油畫語言奪回了女性的話語權,毫無保留地批評父權社會的不公。 可見,藝術不僅是審美的,也是審丑的。丑惡的形象其實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視覺語言,帶著黑暗的氣質,成為襯托善良、反思正義、渴望美好的一種手段。正因如此,每當人類社會遇到災難、疾病、戰爭和人性墮落的危機時,丑就常常作為一種符號和警報出現。在畫家的創作中,在雕塑家的手間,在戲劇到詩歌的吟誦里,死亡和邪惡都作為人類共同的敵人,來回閃現,暗示了人性中*大的恐懼。就像是布法馬可的壁畫《死亡的勝利》中那遍地的尸骸,雅克- 路易·大衛的《馬拉之死》里散發出陰森氣息的浴中尸體,表現丑惡的藝術作品在藝術史的各個時期都屢見不鮮,提醒著人們停下盲目歡愉的腳步,好好反思一下自身。 當創作進入了當代藝術階段之后,藝術的審丑功能也隨著后現代主義自我懷疑的腳步被進一步放大了。二戰后的人類社會,在精神上深陷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泥沼,藝術作為藝術家自我表達的一種方式,脫離了宗教和權力的束縛,在創作內容和表現情緒上也成了一個特殊時代的縮影。一代代藝術家都絞盡腦汁去歌頌真善美,而當代藝術似乎已經厭倦了少女的微笑,桌上的花瓶和怡然自得的自然風光,那些表達痛苦、懷疑、絕望等不再美麗的作品變得越來越多。
不是天才 作者簡介
蘇也 2010年本科畢業于武漢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12年碩士畢業于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新聞系,2015年獲得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藝術系純藝領域*高學位(MFA)。現任《布林客BLINK》雙月刊主編。 藝術評論文章多次發表于《芭莎藝術》《中國美術報》《中國青年》《藝術品鑒》《雨花》《油畫》《鴨綠江》《福建文學》《文學教育》《世界文學評論》《多大中文》等雜志報刊。 自2015年入駐知乎平臺后,多次舉辦線上課程(知乎Live)共16場,為“藝術”及“當代藝術”話題下的優秀回答者。目前為止,知乎平臺粉絲量約為25萬人,專欄“蘇小姐的藝見”訂閱量超10000人。 藝術創作包括攝影、繪畫及裝置藝術。其作品曾在紐約、邁阿密、倫敦、北京等地展出,部分作品被私人藝術收藏家收藏。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