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無影.詩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7983
- 條形碼:9787301317983 ; 978-7-301-31798-3
- 裝幀:一般雅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影.詩 本書特色
從實踐到理論,幫助讀者全面提升對攝影這一生活方式的感性認知和理性總結。
無影.詩 內(nèi)容簡介
因其完美銜接了神奇的光影藝術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記錄,攝影越來越受到現(xiàn)代人的喜愛。雖然許多人都愛攝影,愛旅游,但同一處景點,甚至同一張照片,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體驗。觀賞的角度、文學修養(yǎng)、心靈深處的感悟不同使然也。本書作者融會自己多年的攝影體會和攝影作品,以記錄類攝影的拍攝手法,來追求藝術類攝影的審美理想,深入淺出地講述了詩意攝影的內(nèi)涵、詩意攝影的詩歌美、詩意攝影的題材、詩意攝影的特征、詩意攝影的創(chuàng)作、詩意攝影的至境、詩意攝影的二十四品等,有助于提升讀者對攝影藝術的感性認知和對攝影這種生活方式的向往。
無影.詩 目錄
1.何謂詩意 /3
2.詩情畫意 /6
3.詩意棲居 /12
二、詩意攝影的題材 /15
1.景觀 /17
2.人文 /55
3.天象 /78
三、詩意攝影的特征 /107
1.吟志 /109
2.緣情 /114
3.真實 /121
4.節(jié)奏 /126
四、詩意攝影的創(chuàng)作 /131
1.觀物取象 /133
2.澄懷靜慮 /139
3.情景交融 /144
4.虛實相生 /160
5.境生象外 /164
五、詩意攝影的至境 /169
1.意象 /171
2.典型 /178
3.意境 /186
六、詩意攝影的二十四品 /193
1.雄渾 /195
2.沖和 /198
3.空靈 /200
4.清曠 /203
5.閑適 /206
6.高峻 /208
7.壯闊 /210
8.飛動 /212
9.荒寒 /214
10.粗獷 /217
11.實境 /219
12.自然 /222
13.明凈 /226
14.豪放 /228
15.蒼潤 /231
16.澹遠 /233
17.沉著 /236
18.含蓄 /238
19.悲慨 /242
20.虛靜 /246
21.幽邃 /248
22.詼諧 /250
23.疏野 /252
24.雋雅 /254
無影.詩 節(jié)選
詩意攝影的至境 藝術家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殫精竭慮,不息地進行著對藝術極致、藝術高境的探求,這種藝術家理想中的*高境界,屬于藝術形象的高級形態(tài),被稱為藝術至境。我在詩意攝影的創(chuàng)作中,努力追求詩意攝影藝術的至境。 藝術形象是藝術的基本單位,是藝術審美價值的一種*基本的形態(tài)。它的有無,決定藝術的有無;它的高低,決定藝術價值的高低。以它為基礎,還有藝術價值的其他一些形態(tài)。藝術至境是藝術審美價值的高級形態(tài)。意象、典型、意境是三大藝術至境,同樣也應當是攝影家所追求的審美理想境界。 1. 意象 至境意象是象征藝術價值的高級形態(tài)。 意象是中外藝術理論中的重要范疇。意象,有心理意象、審美意象和泛義意象。中國*早創(chuàng)立意象學。《周易·系辭(上)》有云:“圣人立象以盡意。”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云:“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臟,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辭;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這里的“意象”,是指通過想象在大腦中形成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畫面。這也叫作心理意象。在西方,較早闡述意象概念內(nèi)涵的是康德。他說:“審美意象是一種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顯現(xiàn)。”這叫作觀念意象。觀念意象的高級形態(tài)叫至境意象。至境意象是達到了藝術至境品位的意象。清代葉燮在《原詩》中說:“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詩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詩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會意象之表,而理與事無不燦然于前者也。”至境意象是專門表達那種“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的藝術形象。換句話說,至境意象是能夠表達社會人生的*高哲理于完美境界的意象。 至境意象具有象征性、暗示性、荒誕性和多義性等藝術特征。至境意象可分為寓言式意象和符號性意象。北京著名攝影家李英杰認為:“意象是一種表現(xiàn)形式,是一種通過人的視覺器官激發(fā)大腦思維,通過生活中的聯(lián)想,來達到審美目的的一種含蓄表達方式。這是一種較為生動而新穎的方式。這種方式越來越被藝術家(包括攝影家)所重視和利用。”“意象方式只有和健康的理想與思維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時,才會產(chǎn)生生動而有生命力的藝術之作。”黃翔的《十月的螃蟹》和李英杰的《稻子和稗子》,堪稱攝影藝術中的至境意象。我的詩意攝影中有些植物、動物、靜物、符號等題材照片,也努力用意象理論指導去拍。 唐代詩人劉禹錫《賞牡丹》詩云:“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牡丹(圖5-1)是原產(chǎn)中國的傳統(tǒng)名花。花大葉茂,色彩艷麗,雍容華貴,富麗堂皇,被譽為“花中之王”。有一年春天,我在徽州宏村承志堂拍攝了幾朵怒放的牡丹。明代抗倭名將俞大猷《牡丹》詩曰:“閑花眼底千千種,此種人間*擅奇。國色天香人詠盡,丹心獨抱更誰知?”作者托物寄興,表明了自己報效祖國的一片丹心。 1997年夏天,我在哈爾濱太陽島上看到一朵盛開的荷花,便換上長焦鏡頭,調(diào)至大光圈,以荷花的花蕊為對焦點,拍攝了這張《亭亭玉立》(圖5-2)。在虛化的荷花池的背景的映襯下,荷花更顯得清晰、奪目,體現(xiàn)了荷花高潔的高貴品質(zhì)。 荷花,又名蓮花、水芙蓉,端莊美麗、清新脫俗。荷花具有君子之風,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象征潔身自好,清正無邪。自古以來,多少文人雅士對荷花情有獨鐘。宋代楊萬里詩曰:“映日荷花別樣紅。” 黃山無石不松,無松不奇。黃山松,有些生長在陽坡、谷地,樹干渾圓,筆直參天,黑壓壓一片,宛如原始森林;有些生長于懸崖峭壁和群峰石隙中,盤根錯節(jié),曲虬蒼勁,樹冠扁平,枝椏舒展。黃山松,在植物學上是一個獨立的品種。由于第四紀冰川的影響和漫長歲月的自然淘汰、自然選擇,黃山松鍛造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堅毅的品格。鄭集教授作有《卜算子·黃山勁松》,詞曰:“屹立懸?guī)r上,挺秀萬峰前。歷經(jīng)滄海與桑田,風度似當年。 不懼風雪摧,不怕烈日曬。亂云飛渡不用警,蒼勁依然在。” 《旭日勁松》(圖5-3)攝于黃山玉屏峰,通過畫面象征這種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 2. 典型 典型是再現(xiàn)藝術價值的高級形態(tài)。 典型是指在藝術作品中顯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敘事性作品中,又稱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基本上是西方文論創(chuàng)立的一個概念。西方再現(xiàn)藝術較發(fā)達,以人為表現(xiàn)主題,強調(diào)再現(xiàn)、求真,吸收科學成就來塑造酷似真實的藝術形象,其古典藝術理論中*經(jīng)典的是“模仿說”。模仿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摹擬、仿制。亞里士多德在《詩學》談到“模仿說”:“這些事物是按照它們應當有的樣子描寫的。”“模仿說”后來發(fā)展成典型理論。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真實地再現(xiàn)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題。在世界文學藝術畫廊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典型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堂·吉訶德、高老頭、安娜·卡列尼娜、曹操、林沖、王熙鳳、阿Q、駱駝祥子,等等,超越國界,超越時空,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 著名攝影家鄭景康在戰(zhàn)爭年代就指出:攝影時“必須找典型,找有典型意義的東西拍進照片里來”,“攝影者的目的,就在于在生動豐富的生活現(xiàn)象中保留它的精華”。攝影理論家龍憙祖認為:“攝影家的任務在于觀察、分析、研究,當機立斷,敏捷地抓取這一既能表現(xiàn)出主人公自己的主導特征,又是他有代表性的思想感情的稀有瞬間,這就是說,既能充分反映事物本質(zhì)又有獨特個性的典型形象。”① 中國攝影家運用攝影本體語言,通過對社會本質(zhì)的挖掘,塑造了許多典型形象。吳印咸的《白求恩大夫》、齊觀山《斗爭地主》中的貧農(nóng)、鄭景康的《齊白石》,都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涌現(xiàn)的典型形象。在新時期,李曉斌拍攝的“上訪者”呆滯、迷惘的神態(tài)撼人心魄,沈延太拍攝的“彝族老人”飽經(jīng)憂患而堅強不屈,李江樹的“畫家石魯”衰老而虛弱,但是他那沖冠的怒發(fā)、微翹的胡子和瘦骨嶙峋的手指都表現(xiàn)了這位畫家內(nèi)在性格的不屈。 我根據(jù)典型理論拍攝了一些人物照片。我在云南拍攝了恬淡、古雅的納西族老人,在內(nèi)蒙古科爾沁草原拍攝了沉著、睿智的蒙古族摔跤手。下面是我所拍攝的兩位恩師的照片。 《每有興致參書帖》(圖5-4)拍攝的是著名的文學史專家、蘇州大學教授嚴迪昌先生。嚴迪昌先生從蘇州來到南通,坐在我的好友范啟文、張靜秋之靜愚齋的椅子上讀帖。嚴先生神情閑適、自然、放松。嚴先生的*后三十年,教學、科研,太累,太辛苦。他寫《清詞史》,每天五千言。他越忙,越渴望能夠得到休閑。他說:“閑乃華夏萃拔文化之母,一閑生百文。”他設想“他日如能于茶煙縹緲中撰《閑文化文學史》,或亦人生之一樂”。 嚴先生是我走上學術研究道路的引路人。1970年初,我是南通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有幸結識了深受磨難的恩師,開始了三十多年的師生情誼。在朝夕相處的歲月里,嚴先生教授我如何使用工具書和文學鑒賞。嚴先生獲得自由后,又傳授了我文學研究的路徑。嚴先生調(diào)往南京后,我通過書信或利用出差的機會向先生請教。嚴先生還指導我掌握方志學﹑譜牒學的方法,去圖書館古籍部查找更多的文獻。嚴先生對我恩重如山,使我受益終生。 王元化先生提出,要做有思想的學問家和有學問的思想家。我認為,嚴迪昌先生的學術,是有思想的學術;他的思想,是有學術根基的思想。他說:“言學術是我生命組成部分,意為既是一己投入心力投入生命,更是我生命結成之碩果,是心魂升華之一種。” 先生鄙視學術界中那種嘩眾取寵﹑出賣靈魂以謀取榮譽與利益的人。他尖銳地指出:“倘若一任以玩‘古’心腸,甚至戲‘古’的油腔滑調(diào)去治‘古’文學研究,或者以玩‘今’之手眼作所謂評論﹑研究來換得作家﹑教授﹑博導,更有期盼得個處級﹑廳局級種種名利場中花花物事,則中國之文學無論‘今’‘古’必被‘玩’個完。” 嚴先生認為,清代是封建專制主義集大成時期,其法網(wǎng)之險密,威劫之酷烈,所造成的后果嚴重戕害著中國的文化人心靈。“仗馬寒蟬式生存方式,囁嚅無骨的軟媚世風,因循二三百年迄今仍遺烈不泯。不敢思想﹑不敢橫議﹑不敢自立,以致偷生怕死﹑茍且圖日﹑沒心沒肺而又沾沾自喜的謬種丑相,大抵可上溯到那個時代覓得其根因。中國社會之‘今’既然緊承這個王朝之‘古’演化而來,‘今’之文學的‘寫心’無能﹑媚世有術﹑回避現(xiàn)實﹑醉生夢死的余韻不絕也絲絲縷縷來之于這血胎因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毅老師認為:“嚴迪昌先生在清詩、清詞研究領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這當然與他掌握了大量相關文獻直接相關,但這不是關鍵,更重要的是他從自己飽受的磨難中,真切體悟到了專制文化環(huán)境對學人命運和生存方式的深刻影響,由此他尤其關注于明清易代以后,那些身居政治高壓之下的底層文人之命運,他們是如何盡力維系生命的尊嚴和文學的價值,他們與貴居廟堂者在生命意義的追求、文學理念等方面的分道揚鑣等等問題,并以此為核心形成了他研究清詩﹑清詞的基點。”嚴先生性格耿直﹑狷介,有先賢傳下來的風骨,有峻潔的學術個性。人生道路坎坷。娥眉謠諑,每被暗箭中傷。然先生窮而彌堅,發(fā)憤著書,碩果累累。 嚴先生一生勞瘁,盛年早逝。2003年8月,嚴先生仙逝時,我在甘南。山高路遠不能趕回,我托妻子前往蘇州為先生送行。先生出殯日凌晨,我在瑪曲賓館里醒來,想起先生的音容笑貌和先生多年的諄諄教誨,想到從此天人相隔,不禁失聲慟哭。多少年過去了,我總覺得先生似乎還活著,還在讀書,還在喝茶,還在吞云吐霧。甚至有時逛書店看到好書,馬上想向先生請教,一摸手機,悵然良久。 嚴先生曾擔任《全清詞》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副主編,主持編纂研究室日常工作。嚴先生還主持國家“九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清詩流派與群體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系列成果。嚴先生的《清詩史》《清詞史》《陽羨詞派研究》《近代詞鈔》《近現(xiàn)代詞紀事匯評》等著作,標志著國內(nèi)清代詩詞研究高度,在學術界產(chǎn)生重大影響。嚴先生去世那年,他的《清詩史》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全清詞》順康卷獲國家圖書獎。 嚴先生在研究古代文學的同時,也關注當代文學,寫過30年的新詩評論。先生與年長11歲的詩人沙白成為至交。嚴先生去世后,沙白先生聞訊之后悼之以《金縷曲》詞: 撒手忽西去,怎禁得雷轟頭頂、難抑淚珠。憶昔小樓初相識,四十年華飛渡。說詩文、評賀論郭,一杯苦茶到更深。臨別時,門前又躊躇,同攜手,望玉兔。 翻箱倒籠尋遺著,試展開,詩吟如新,墨痕如故。依稀亂后重相見,驀地偶值街隅,高樓角、傾吐肺腑。平生知己得一足,卻奈何小別成千古。向大江,吞聲哭。 第二年清明節(jié),嚴先生的骨灰歸葬南通市烈士陵園,距其曾任教的南通中學僅一水之隔。沙白先生再賦長調(diào)《蘭陵王》作為祭奠。 恨如鐵。前年覿面未值,終誤卻,山頭攜手,同眺江上浪千疊。追悔已晚矣,總盼再度把臂。誰曾料,噩耗傳來,小別忽地成永訣。猶記舊蹤跡,昔江城尋夢,濠濱把筆,風生校苑層云里。更白下論詩,雨花覓石,莫愁蓮葉無窮碧。看詞史一卷,落紙萬言,花開姑蘇結巨實。耗盡幾多心血。凄惻,情何極。今魂歸舊地,清明時節(jié),桃李門墻一水隔。悵霜林日疏,紛飄墜葉。故交零落,心底事,憑誰說。 兩位老師真摯的友誼令人感動。 另一張照片《踏遍青山人未老》(圖5-5),拍的是登山兩百多次、年逾八旬的袁廉民老師正在黃山上創(chuàng)作。 我在攝影藝術上的追求,曾得到許多老師的關心、指導。其中對我直接幫助*多的是袁廉民老師和南京師范大學董介人教授。我曾九上黃山。當我第二次登上黃山時,看到賓館里掛著著名攝影家袁廉民的作品《蒸蒸日上》,恰恰又購到袁廉民所著《黃山攝影指南》。我為作品和書中表現(xiàn)的中華美學精神及作者的藝術追求所感動,于是拜袁先生為師。袁廉民是安徽省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攝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以黃山攝影作品享譽海內(nèi)外。1995年4月底,我與恩師袁廉民在婺源首次見面,并一起采風拍攝。二十多年來,袁老師一直關心我,經(jīng)常來信、來電話、寄畫冊、寄新出品的反轉片,還帶我去黃山創(chuàng)作。2011年我應出版社之約,寫作并出版了《黃山意境——袁廉民風光攝影解析》,作為獻給老師八十大壽的賀禮。2015年3月,我為學校攝影課程“風景攝影”做課程建設,請恩師做藝術指導,于是接袁老師再赴婺源、黃山,實地錄影。這張照片就是在黃山始信峰頂上拍的。清晨,83歲高齡的袁老師步履輕盈,又來到名作《蒸蒸日上》的拍攝地始信峰創(chuàng)作新作。 著名學者馮其庸曾為袁廉民老師作品題詩: 其一 雨雪冰霜三十年,黃山攝得霧云煙, 前朝借問梅瞿老,枕石可曾抱月眠。 其二 千金難買黃山圖,滿紙云煙入有無。 料得山僧應拜倒,愧無巨筆掃天都。 袁廉民老師給我講述過這樣一件事:20世紀70年代,黃山冬季沒有游人。一天清晨他獨自攀上一座山峰,只見奇松如玉樹瓊枝,峰巒似冰雕玉砌,好一片琉璃世界。一會兒,朝陽噴薄而出,蔚為壯觀。他環(huán)顧四周,雪地上只有自己深深的腳印,這美景似乎為他一人而設,頓時心潮澎湃。他感到這正是石濤所謂“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的境界,便屏住呼吸,頻頻按動快門。 袁廉民老師黃山攝影作品,其實就是詩意攝影。袁廉民以創(chuàng)造意境美為主要特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風光攝影藝術,吸引眾多藝術家。他們紛紛為作品賦詩、題字。藝術大師劉海粟為袁廉民的**部黃山攝影畫冊《黃山奇觀》題詩一首:“何年開混沌,造化奪神工。排闥青冥入,群峰相角雄。”袁老師作品《霞光萬丈》,逆光拍攝的西海夕照,空朦縹緲,境界廓大,影調(diào)細膩,層次豐富。香港資深攝影家關彼得特為這幅照片賦詩一首:“松綠風清雨乍晴,攀山踏草履輕盈。群峰座對不知晚,任得云開夕照明。”直接用毛筆在作品上題詩*多的是畫家應野平。他在《浩然之氣》上題詩:“有限浮生無限情,名山相對費沉吟。松奇石怪云天碧,變幻峰巒奉古今。”在《輕描淡寫》上題詩:“無端溝壑填胸臆,偏是煙云上素箋。不到黃山人未識,我曾穿霧到峰巔。”在《云涌玉屏峰》上題詩:“我愛黃山秋與余,奇峰聳秀白云舒。揮毫自愧才情淺,如畫江山畫不如。” 3. 意境 意境是抒情藝術價值的高級形態(tài)。 中國古代的抒情藝術較發(fā)達。詩人、畫家在大自然的審美觀照中觸景生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畫家張璪在《心境》中提倡:“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境是情與景、意與象的交融統(tǒng)一,也是造化與心源的合一。藝術家通過一定的藝術技巧和方法,將心中的意境外化出來,就構成作品意境。 攝影藝術作品中的意境,就是通過光、影、形、色,來表現(xiàn)外在物境和內(nèi)在情境。唐代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他解說“物境”:“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物境具有令人身臨其境、目悅神怡的美感。王昌齡解說“情境”:“娛樂愁怨,皆張于意而處于身,然后用思,深得其情。”情境要求具有真摯的情懷,才能馳騁想象,緣情擬物。他解說“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藝術家必須發(fā)自肺腑,得自心源,這樣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王昌齡提出的“意境”與現(xiàn)代藝術理論中的意境有所不同,宗白華以“靈境”一詞代稱,倒也貼切。 意境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核心范疇。它是藝術家高尚人格襟抱的體現(xiàn),也是抒情類藝術作品審美的*高境界。意境同樣存在于中國優(yōu)秀攝影作品之中。學者、詩人、攝影家劉半農(nóng)認為,照相可以分為寫真和寫意兩大類。“寫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著照相表露出來,必須有所寄藉。被寄藉的東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后,就變做了活的。”他還認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攝影技術、技巧所能限定的,它遠比攝影技術、技巧重要得多。攝影作品中的意境是景物與情思的融匯,是動與靜、虛與實的統(tǒng)一,也是寫實與寫意的結合。著名攝影家黃翔注重把意境理論運用到風光攝影創(chuàng)作之中。他的《黃山雨后》《海上明月共潮生》《奇峰千插碧云天》《青山隱隱水迢迢》都蘊含著深邃的意境。旅美攝影家李元對攝影藝術意境有自己獨特的體會。他說:“意境是指心意里面的環(huán)境,它建立在聯(lián)想上,也可以被認為是心靈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種解脫。”“正因為意境是一種解脫,而脫離現(xiàn)實的束縛多半只能求之于野外,這就使得意境的追求在風光攝影里更為重要,也使得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下的風光攝影更有了深度。”著名風光攝影家于云天談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組風光作品《九歌》時說:“至于作品的內(nèi)涵,也符合我一貫的創(chuàng)作思想,我在畫面中追求的是意境,境由心造,意在高遠。” 一個夏日的下午,我在新疆賽里木湖畔,望著越積越厚的云層,感到既不會有雨景,也不會有晚霞。盡管如此,我還是默默地在那里守候著。突然,太陽透過云層射下道道“耶穌光”,我立刻趴到草地上,以馬群的剪影為前景,拍下了這幅《天光云影共徘徊》(圖5-6)。標題出自南宋朱熹《觀書有感》兩首中的**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是講讀書的感想,但第二句寫得非常生動,和我眼前的景象極相似。陽光沖破烏云,照耀在靜靜的湖面上,馬兒在低頭吃草,好一幅安寧、祥和的畫面。 《夕暉萬里》(圖5-7)是我2002年5月跟隨袁廉民老師在黃山丹霞峰拍攝的。丹霞峰是拍攝黃山落日、晚霞的絕佳位置。我們靜靜地觀測天空云彩的變幻和夕陽的移動。從詩歌美學來說,一方面,在時間上黃昏帶有悲涼感傷的意味。李白詩曰:“瞑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商隱詩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黃永武在《中國詩學》中說:“日暮天晚,象征著歲月時日的匆迫;路遠天闊,象征著理想的難以達成。這日暮與路遠的象征,從先秦屈原《離騷》已成為中國詩中的一種象征原型。”① 另一方面,在空間上黃昏帶有溫馨愉悅的審美感受。謝朓詩曰:“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陶淵明詩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中“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詩句,顯示了革命英雄主義的氣概。夕陽的審美愉悅化解著日暮的悲哀。當夕陽半沉時,我拍了這張照片。在夕陽的輝映下,滿天的云霞呈現(xiàn)出以紅色為主,黃色、橙色、紫色等色彩紛呈的絢麗景象。正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樣:“*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
無影.詩 作者簡介
吳強,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一級美術師。著名明清詩詞研究專家嚴迪昌教授的私淑弟子。著有《旅游攝影與拍攝技巧》《風光攝影教程》《黃山意境——袁廉民風光攝影解析》《中國影像史》第七卷。其攝影作品、專著、論文多次獲獎,家庭曾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選的“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jīng)
- >
自卑與超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