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無刑法公開課(第2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18171
- 條形碼:9787301318171 ; 978-7-301-31817-1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無刑法公開課(第2卷) 本書特色
本書運用現代刑法學思維與方法,對我國司法機關實際處理的大量案件進行了反思和評價,熔前沿刑法理論與司法實務于一爐,協調刑法理論的體系性、一貫性與對具體案件處理的妥當性之間的關系,通過對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來點滴推進我國刑法學的縱深發展。
無刑法公開課(第2卷) 內容簡介
學術研究以及教學活動都不能停留在抽象的、一般性的討論中,必須言之有物! 立足于此,本書運用現代刑法學思維與方法,對我國司法機關實際處理的大量案件進行反思和評價。在基本立場上,主張打造具有建設性、盡可能理解司法實務的行為導向刑法觀,強調發揮刑法的積極一般預防功能;在方法論上,強調對具體問題的解決必須在體系性理論中找到位置,平衡好問題思考和體系建構之間的關系;在寫作進路上,各講均開門見山地列出研討案例,然后結合刑法學說進行深度研習,盡可能展示思考過程。 本書的目標是熔前沿刑法理論與司法實務于一爐,協調刑法理論的體系性、一貫性與對具體案件處理的妥當性之間的關系,通過對若干具體問題的思考來點滴推進我國刑法學的縱深發展。
無刑法公開課(第2卷) 目錄
第二講 我國刑法教義學的理想圖景
第三講 現代刑法的理念、方法與防止錯案
第四講 刑法軟性解釋與罪刑法定原則
第五講 面向司法改革的刑法學
第六講 疫情防控與刑法適用
第七講 裁判中的因果關系論及其射程
第八講 客觀歸責論與刑法規范判斷
第九講 中性業務活動與幫助犯的限定
第十講 法條競合“重法優先”之否定
第十一講 違法性認識與定罪
第十二講 量刑何以更精準
第十三講 “刑民交叉”案件的分析思路
第十四講 經濟犯罪認定的共性問題
第十五講 危險駕駛罪的認定
第十六講 過失致人死亡罪的關鍵問題
第十七講 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非法控制特征
第十八講 受賄罪的情節
參考文獻
關鍵詞索引
無刑法公開課(第2卷) 節選
首先,始終關注通過前沿刑法理論處理司法難題這一問題。刑法學以解決各種司法難題為己任,必須面向實踐建構合理的理論體系。刑法學必須進行體系性思考。如果不進行體系性處理,就如同在打掃房間衛生時缺乏計劃性,結果是有的地方被打掃了很多遍,但有的地方始終很臟亂。我國每年處理上百萬件案件,其中涉及大量疑難復雜案件。對這些案件如何準確處理,往往涉及犯罪論體系、未遂犯論、共同犯罪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理論上有很大的爭議。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刑法公開課》并未回避*近十多年來刑事法學界的主要爭論,且對相關問題采用了主講人認為相對有力的學說或相對合理的結論。例如,在討論犯罪論體系時,一開始就提到如果將三階層犯罪論運用到我國司法實務中,其相對于犯罪構成四要件來說有哪些優越性;同時,主講人結合大量司法案例進一步揭示出在實務上分析案件時,應當采取何種可能的進路,才符合階層理論的要求。通過類似研究,就能夠把過去人們視為畏途的“階層犯罪論的中國化”問題大大向前推進,加速理論和實務的溝通進程。此外,很多實務上的“難辦”案件集中在未遂犯、不能犯、共同犯罪領域,《刑法公開課》也計劃進行深入淺出的分析,其中大量涉及前沿刑法理論。個別堅持“社科法學”的學者認為,“刑法教義學只能有效解決大量常規案件,對于像許霆案這樣的難辦案件或者其他疑難案件,脫離了政治性判斷和政策考量或者脫離了整個中國政治制度運行模式的刑法教義學分析就基本失效,分析結論也顯得武斷”蘇力:《法條主義、民意與難辦案件》,載《中外法學》2009年第1期。。但是,這個說法完全不能成立。理由在于:類似于許霆案的案件,按照現在的刑法教義學完全可以解釋得很清楚(ATM機內的財產權歸屬、改變占有的竊取行為的確定都沒有疑問,至于量刑合理化的問題,按照《刑法》第63條第2款“特殊減輕”的規定完全可以妥善解決);“社科法學”所批評的刑法教義學“靶子”并不存在,現代刑法教義學注重體系思考和問題思考的結合,將目的性思考、政策性判斷、價值選擇融入刑法解釋和刑法理論體系中參見〔德〕克勞斯·羅克辛:《刑事政策與刑法體系》(第2版),蔡桂生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頁以下。,重視裁判結論與“國民規范意識”的接近,注重刑法學說的實踐面向。參見〔日〕前田雅英:《刑法總論講義》(第6版),曾文科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頁。“法教義學的任務,就是通過對一個個疑難案件的研究,創造出足以應對此類案件的理論觀點,為司法者提供一般性規則。簡言之,不斷地變疑難案件為常規案件,這本來就是法教義學的‘初心’。”車浩:《刑法教義的本土形塑》,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33頁。《刑法公開課》所引用的現代刑法教義學涉及價值判斷、重視實踐運用可能性,這樣的理論顧及方法論的合理性,充分考慮了司法邏輯,有助于解決某些司法難題,盡可能實現刑法學說和案件處理的“無縫銜接”,強調對具體問題的解決必須在刑法學體系性理論中找到位置,平衡好對問題的思考和對體系的思考之間的關系,以*終實現保障人權目標。 其次,始終堅守罪刑法定原則。對于何種行為構成犯罪,實務上不能將判斷結論建立在某種相對模糊的行為人“很壞”的感覺之上,而必須在罪刑法定原則的指導下,按照分則各罪客觀構成要件的要求,通過合理的解釋方法得出定性結論,并進行充分說理。《刑法公開課》對具體犯罪的探討,始終將堅持罪刑法定原則作為不可動搖的“鐵則”來把握。 再次,注重刑法方法論的運用。在處理案件時,司法人員的有力論證總是與對刑法原理的掌握,對法律解釋方法的合理運用,以及對刑事政策的準確把握緊密相關,要對行為準確定性,不能繞開的問題就是方法論。唯有方法論正確,才能確保相關司法裁判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就刑法方法論的運用而言,客觀性思考、體系性思考、實質性思考等都非常重要。刑法上的客觀判斷,不僅僅是如何看待行為、結果以及因果關系的問題,也與法益概念、刑法價值判斷等問題有關,甚至涉及如何協調刑法基本立場、刑法方法論和司法邏輯三者關系的問題,我國刑法學應當堅持和發展刑法客觀主義,確立客觀要素在犯罪論體系中的核心地位,確保客觀判斷優先,對行為進行分層次的、價值上的判斷。刑法學上的思考,還必須是體系的思考,確定犯罪成立與否的理論必須與未遂犯論、共犯論一體地加以考慮。實務上分析案件時,也要顧及這種體系性和問題的關聯性,如果堅持犯罪四個要件同時具備才成立犯罪,就會發現在共犯問題的處理上會有矛盾之處,因此,實務上也必須充分認識犯罪構成四要件說的缺陷。 *后,展示個人的刑法基本立場。主講人主張打造具有建設性、盡可能接近和理解司法實務的“行為導向刑法觀”(行為無價值二元論),并積極與“結果本位刑法觀”(結果無價值論)對話,強調發揮刑法的積極一般預防功能。如何使“行為導向刑法觀”指導司法實務,是主講人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不過,也有必要指出,對大量案件的處理結果,主講人的觀點和“結果本位刑法觀”之間并無差別,因為“行為導向刑法觀”原本就重視法益侵害,只是在理論邏輯上強調造成法益侵害的過程(即行為違反規范進而造成法益侵害,從而在法益侵害之外還重視行為樣態以及行為實施時的主觀違法要素)。因此,“行為導向刑法觀”和“結果本位刑法觀”之間原本就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交叉、競合關系,在很多時候二者是高度重合的,只不過在分析問題的出發點、進路上有細微差異。并且,這種差異在很多時候是無關緊要或可以忽略的。即便您主張或喜歡“結果本位刑法觀”,閱讀《刑法公開課》也不太會有“違和感”,反而有可能促使您反思建構“結果本位刑法觀”這種絕對化理論的可疑之處。
無刑法公開課(第2卷) 作者簡介
周光權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人選)。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中國犯罪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檢察學研究會副會長。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詢員、最高人民檢察院特約監督員,擔任全國二十余家司法機關專家咨詢委員、專家顧問,曾先后掛職擔任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副檢察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刑法學、比較刑法學等。出版《行為無價值論的中國展開》《刑法客觀主義與方法論》《刑法學習定律》《刑法公開課》(第1卷)等專著十二部;合著、主編、參編刑法學著作三十余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國法學》《法學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二百四十余篇,獲得省部級獎勵十余項。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