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經濟學家時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23489
- 條形碼:9787521723489 ; 978-7-5217-2348-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經濟學家時刻 本書特色
1.一部人人看得懂的經濟學家如何影響社會的通識佳作。通俗解讀近半個世紀重要的經濟學家及其新思想如何影響今天的經濟政策。著筆墨于知名經濟學家,奇聞逸事能以小見大,以個體見歷史,引人入勝。 2.重新審視當下的經濟社會熱點問題和重大的經濟挑戰。有歷史縱橫感,娓娓道來,似為窺見未來推開一扇窗。用197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機近半世紀的時間跨度,來梳理市場競爭和去監管政策帶來的利弊。 3.新穎角度解讀美國經濟政策的制定和變遷邏輯,深度揭示經濟政策反思。財經媒體人筆下的20世紀經濟思想史,犀利解釋經濟原理原委。 4.文筆深入而淺出,論證透徹而翔實,見解獨到而深刻。以經濟視角看世界版圖,以經濟故事看世界秩序,以經濟發展看當代之局,以經濟人物看歷史變遷,打造多維切面,讀來津津有味卻又發人深省。
經濟學家時刻 內容簡介
關于當前我們遇到的經濟問題(例如公共政策、優選化、市場競爭、去監管、壟斷、效率、公平、貧富差距、數字經濟等),經濟學家能告訴我們什么?近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在美國公共政策的制定中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人們一度認為,經濟學家的專業知識能為政府決策帶來準確性和嚴謹性,但金融危機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反思。這本書將1969—2008年的40年稱為“經濟學家時刻”,講述了經濟學家的錯誤預言、自由市場的演進,以及由于高度推崇市場而導致的社會斷裂。這本書指出,20世紀60年代以前,經濟學家在美國政治與社會中的作用很小,處于邊緣地位。當“二戰”后的繁榮開始消退時,經濟學家的影響力和權力也隨之上升,逐漸走到中央舞臺,影響并參與政策的制定。結果是,一方面,這些經濟學家及其思想重塑了現代世界,釋放了企業活力,為優選化掃清了道路;另一方面,繁榮的代價是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一味地擁抱市場反而犧牲了經濟平等和后代福祉。從書中可以了解經濟思想的發展,以及經濟學家的不同觀點的碰撞、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對經濟政策的干預和影響,還可以了解美國近年來經濟政策的來龍去脈(例如靠前貿易政策、出口政策、減稅政策、就業政策、金融管制政策、經濟民族主義傾向等)。這是一部關于經濟人物和思想的發展史,也是一部重新審視當前經濟問題和未來社會發展的啟示錄。書中指出了當下主流宏觀經濟政策的盲點,也為更好地應對數字經濟時代提出了新課題。
經濟學家時刻 目錄
引言
**篇
**章 市場無處不在
華特·歐伊的戰爭
金錢至上的教授
從“誰參戰”到“誰在乎”
第二章 弗里德曼大戰凱恩斯
經濟學家的高光時刻
不用非得做什么,站在那里就好
第三章 一個國家,未充分就業
沃爾克革命
免于通脹
(毫無)節制
第四章 免稅代理
大為光火
里根經濟學
節衣縮食的日子
如果一開始沒能成功
第二篇
第五章 我們信任的企業
反對反壟斷
“波斯納,巴克斯特,博克”
“反壟斷已經死了,不是嗎?”
第六章 免于監管
美國航空業
就在此時此刻
第七章 生命的價值
天平
生命的價值
規范監管機構
分析性癱瘓
第三篇
第八章 金錢,是個難題
經濟民族主義
轉變與震蕩
中美共同體
和諧之音
第九章 智利制造
自由經濟給予自由
“公平的經濟增長”
中國臺灣制造
第十章 紙做的魚
格拉姆博士
泡沫危機
用紙來做魚
結論
洪流之后
致謝
注釋
經濟學家時刻 節選
《經濟學家時刻》: 1966年末,在一次晚宴上,馬丁·安德森,一位來自哥倫比亞大學的有自由意志主義傾向的經濟學青年教授,發現自己的鄰座就是理查德·尼克松律師事務所的一名律師。尼克松在**次宣布退出政壇后就加入了這家紐約公司,他對記者說:“你們再也不能把尼克松的名字在新聞里胡寫一通了。”然而這名律師不喜歡尼克松,到晚宴結束時,他也開始討厭安德森了。他告訴安德森:“如果你持這樣的觀點,那你不應該為我工作,你應該為我的老板工作。”幾天后,安德森接到了尼克松的公司合伙人兼私人顧問倫納德·加門特的電話。加門特告訴安德森,他聽說有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發表了一些“瘋狂”的言論,于是他決定邀請安德森過來聊一聊。不久,安德森就開始定期參加一個小團隊舉行的會議,而會議的內容就是策劃尼克松在1968年總統大選中的政治復活。 在1967年3月的一次會議上,尼克松團隊把注意力轉向了征兵。為了應對戰爭,美國在大多數主要的戰役中都進行了征兵,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會**次批準了一項常年的持續征兵政策。這個國家肩負著全球的責任,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一場“冷戰”需要多少名士兵。在接下來的25年里,政府每年都征召了成千上萬名士兵。 到20世紀60年代,公眾對征兵的支持力度開始減弱。雖然服兵役被描述為一項普遍義務,但只有不到一半的美國男性在軍隊服過役。隨著越南戰爭愈演愈烈,對挑選一些人去服兵役或者說是去送死這一*基本的不公平政策的反對聲音也一浪高過一浪。改革者提出了一些想法,如用全國抽簽的方式取代地方征兵委員會,或是要求全部男性參加軍事訓練,但這些想法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不公平的問題。 “我有個主意。”安德森對尼克松團隊的人說。他剛剛讀了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的一篇文章,他認為政府應該結束征兵制,轉而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工資來招募完全自愿參軍的人。“在結束征兵的同時加強我們的軍事力量,這是件兩全其美的事情,如果我能展示如何做到這一點的話,你們覺得這個主意怎么樣?”安德森問團隊成員們,“讓我就此寫一篇論文吧。” 世界在不停地變化,并且很難用一個原因來解釋。美國于1973年結束了征兵制。其中一個原因是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迎來了嬰兒潮;另一個原因是那個名叫林登·貝恩斯·約翰遜的人太缺乏安全感,他因為擔心會處于不利地位而加緊推行征兵,從而導致了大規模的反戰運動;還有一個原因是要教新兵學習新軍事技術越來越難,加之投票年齡降低到了18歲,而生活在日益繁榮的國家里的年輕人根本不想參加戰斗。這些原因都非常重要,但不得不說,*重要的原因還是米爾頓·弗里德曼說服了安德森,而安德森又說服了*終贏得1968年總統大選的尼克松。 弗里德曼是一位令人敬畏的學者,他于1976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應該作為20世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而被后人銘記,他是這場保守派反革命運動*有說服力的預言者,這場反革命運動重新定義和塑造了美國甚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 他在1998年的回憶錄中寫道,當政策制定者打開冰箱門時,經濟學家會確保里面有充足的食物——“通過在危機時刻也能留有選擇的余地”,來施加影響力。他在結束征兵制這項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標志著他**次成功地用自己的信仰扭轉了政府政策的方向。此后,更多的勝利接踵而至,但是當弗里德曼的生命走到盡頭時,他回憶說,他*為驕傲的仍然是他的**場勝利。他說:“此后我所從事的所有公共政策活動都再也沒有給我帶來這么大的成就感。” 米爾頓·弗里德曼像一個游離的電子一樣,以一種顛覆性的方式舉重若輕地攪動起一場思想意識的革命,他的影響貫穿整個20世紀,直到他輕輕地走了,留下了一個被他的思想重塑的世界。他個子矮小,戴著一副大大的眼鏡,像一個天生的推銷員一樣有著孩童般的熱情。偉大的科學家常常被描繪成極不善于與人交流,這一點甚至還被認為是他們有才華的一個標志。相比之下,偉大的經濟學家往往是自己思想的推廣者,而在這方面,幾乎沒有人能和弗里德曼媲美。他那有啟發性的思想簡單而又通俗:開放市場是人類*佳的管理體系,定然比傳統的政府形式要好得多,而政府的權力應被控制在絕對的*低限度。他開玩笑地說,如果政府官員控制了撒哈拉,那么很快就會出現沙子短缺的情況。 1980年,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推出了一檔節目,名為“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這個節目宣傳的都是弗里德曼的思想和觀點。節目中,弗里德曼舉起了一支再普通不過的黃色鉛筆,然后對這支鉛筆的構造進行了想象和描述。“事實上,要有成千上萬人的合作才能*終制作出這支鉛筆。”弗里德曼這樣告訴聽眾,他列出了提供木材、石墨、黃色和黑色油漆、橡皮擦以及金屬箍圈的工人名單。“這些人說著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果他們遇到彼此還可能會仇視對方。但是什么把他們聚在了一起呢?”他用筆尖輕輕敲著桌面,“這就是價格體系的魔力。” 他還是一個犀利的辯手,這使一位同事發覺,要想辯駁弗里德曼的觀點,*好選他不在場的時候。6弗里德曼總是面帶著柴郡貓似的微笑,安靜地聽對手將觀點表達完,然后他就會娓娓道來,讓對手明白為什么他們的觀點是錯的。 在職業生涯的前半部分,弗里德曼進行了大部分重要的學術研究。而在后半部分,用紐約參議員、公共知識分子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的話來說,他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具創造力的社會政治思想家”。莫伊尼漢有資格評判弗里德曼,因為他們在同一陣線上工作。7即使是那些不同意弗里德曼觀點的人也發現自己無法忽視他的抨擊。在20世紀60年代,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羅伯特·索洛說:“雖然只有一小部分經濟學家會被他的觀點說服,但是在任何一場學術午餐的餐桌上,人們談論的話題都更可能是關于米爾頓·弗里德曼,而不是其他經濟學家。” 半個世紀過去了,經濟學家仍在談論弗里德曼,但更多的人已經認同了他的觀點。曾在克林頓政府和奧巴馬政府時期擔任高級官員的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勞倫斯·H.薩默斯在2006年寫道,弗里德曼在年輕時是一個“妖魔化的形象”,但后來,他越來越欽佩弗里德曼。薩默斯寫道:“他對當今世界經濟政策的影響比任何其他現代人物都大。”他在哈佛大學的同事安德烈·施萊弗在2009年寫道,1980-2005年是“米爾頓·弗里德曼的時代”。 ……
經濟學家時刻 作者簡介
《紐約時報》編輯,聚焦于經濟和商業領域。2010—2019年,擔任《紐約時報》駐華盛頓記者,負責報道2008年危機后的經濟政策。曾在《夏洛特觀察家》工作,他關于次級貸款的報告贏得了喬治·波爾克獎,并獲得了2008年普利策獎入圍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